《歸園田居》原文及賞析
《歸園田居》,陶淵明主要是通過對自然、田園、人文、生態等各個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歸園田居》原文及賞析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歸園田居》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 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賞析
詩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于,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于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樸,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
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樸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愿無違”;避交游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
他揀選的`是“易”字。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 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適澹泊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后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云:“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于淵明用字的渾樸天然。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云流水”之譽。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么傳神!足不出戶,隔墻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之為繁縟了。
他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
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
劉勰《文心雕龍·練字》云:“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并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淵明乎!
文學短評
文學經典,耐人尋味,通過古往今來中國文學史上經典名著的閱讀和品味,培養我們系統的中國文學史知識。提高我們對文學作品的藝術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從而不僅接受了知識,提高了素養,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們對于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環境下,人文事物的認識和道德情操的培養。生活在晉末宋初的陶淵明,從小就懷有遠大志向,同時他生性嫻靜、熱愛自然,很欣賞道家的反樸,從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
但由于在思想上兩方面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他中年時期屢仕屢隱,終于因為目擊了官場的污濁、黑暗,不肯同流合污,而毅然告官還鄉。他的代表作之一《歸園田居》深刻反映了他辭官還鄉,隱居于美好田野之間,內心的那一份恬適、愉悅之情。
全市沒有極其華麗的辭藻,作者運用質樸的語言渲染出深厚的情味。南野、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雞鳴、狗吠,這些看似漫不經心,平淡無奇的景物,但卻充滿了盎然詩意,耐人尋味,使我們深深領略到田園風光的美好。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表現出了作者由仕途歸隱的心情、原因;“方宅十余畝,草屋八 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描寫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遠近分明,動靜結合,由動寫靜;“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抒發了作者脫離仕途,如釋重負的感慨。
詩中的每一句詩,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眼都無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園的愉悅之情。詩文語言質樸簡潔而富有內涵,意味深長;詩風清新自然,意境淳美。詩篇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表現了田園生活的清淡而富有生機。
作者在詩中運用比喻這一修辭方法,表達了思想感情。例如,“羈鳥”——關在籠中鳥“池魚”——困在池中的魚。以羈鳥池魚比喻自己過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舊臨深淵比喻田園,與“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將其喻指官場,末句——由官場重歸田園,就像長久關在籠子里的鳥又能重返大自然一樣。
前后相互照應,表現出作者告別仕途,擺脫束縛,回歸了自我的歡愉心情,作者不僅在引領我們欣賞田園風光美麗的同時也是我們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愜意,更是精心巧妙的運用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無比喜悅的心情。品味經典,欣賞作者獨特的藝術風格,學習作者獨具匠心的習作特點。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閱讀能力。細細品讀,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探索,分享陶淵明的喜悅,體會精彩人生
陶淵明的簡介
高超、閑靜、淡遠,是晉宋間第一流人物。說到饑餓,他是飯瓢常空,家無存糧。說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還穿著夏天的葛衣,沒有替換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難以遮蔽寒風和太陽。窮困之狀可以說是到了極點。讀他的《與子儼等疏》說:“我常恨家中沒有楚國老萊子之妻那樣的賢內助來開導我,只有自己懷抱這樣的一片苦心了。你們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也應該思索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義,齊國的管仲、鮑叔二人是朋友,在經商贏利分財時,多少并無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況你們是同父的兄弟呢!”這樣看來,陶淵明還是妾生的兒子。他的《責子》
說“雍、端兩人年齡都是十三”,看來這兩個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淵明在彭澤縣作縣令時,下令公田全都種成高粱,說:“這樣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滿意足了。”但妻子和兒子堅決請求種粳稻,他就下令讓二頃五十畝種高粱來釀酒,五十畝種粳稻供食用。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自敘也說:“公田的收成,足夠做酒,所以順便求了彭澤令這個小官。”他本希望種的莊稼熟了,一年后離任。然而從仲秋到冬天,他在官僅八十幾天,就自動免官離職。所謂的高粱粳稻,都沒有能吃到一顆一粒,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