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翻譯及原文
曹劌論戰的學習,講述的是什么故事呢?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曹劌論戰》翻譯及原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曹劌論戰
左丘明 〔先秦〕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遍 同:徧)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譯文及注釋
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自己。他的同鄉說:“打仗的事當權者自會謀劃,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神靈的牛、羊、玉帛之類的用品,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按照承諾的去做。”曹劌說:“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潰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向下看,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軾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勝齊軍后,魯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概。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窮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設下埋伏。我看他們車輪碾過的痕跡散亂,望見他們的旗子倒下了,所以決定追擊他們。”
注釋
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伐:攻打。
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
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謀:謀劃。
間(jiàn):參與。
鄙:鄙陋,目光短淺。
乃:于是,就。
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么作戰?以,用,憑,靠。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身邊的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玉,玉器。帛,絲織品。
加:虛報夸大。
以:按照。
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獄:(訴訟)案件。
察:明察。
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
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借。
戰則請從:(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之,指曹劌。
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敗績:軍隊潰敗。
馳:驅車追趕。
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遂:于是,就。
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夫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曹劌論戰》詞類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詞用為動詞。賜福,保佑。
翻譯: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2、公將鼓之。
鼓:名詞用為動詞。擊鼓。
翻譯: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
3、忠之屬也。
忠:形容詞用作名詞,盡力做好份內的事。
翻譯: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
4、公與之乘。
乘:名詞作動詞,乘戰車,坐戰車。
翻譯: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車。
5、下視其轍。
下:名詞作狀語,下車。
翻譯:下車查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
6、齊師敗績。
敗:名詞用作動詞,失敗。
翻譯:齊國的軍隊潰敗。
曹劌論戰賞析
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并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文章的語言,無論是敘述還是人物對話,都極為簡潔精煉,表意說理,通達曉暢。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錯落有致,增強了敘事寫人的生動效果。其中曹劌的語言尤為精彩,如戰場上的指揮用語,簡短明確,這不僅襯托出戰事緊迫無暇論析戰爭策略,也表現出曹劌思維敏捷和臨戰時堅定而自信的心態。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則請從”。寫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這一段可分兩層。
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曹劌論戰創作背景
本篇選文又題作“齊魯長勺之戰”或“長勺之戰”。《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于長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