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800字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你組織信息,將所讀的內容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寫挪威的森林800字讀書筆記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挪威的森林800字讀書筆記下載,供大家參考。
挪威的森林800字讀書筆記篇1
《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我不經意間翻到的一本書,原先并沒有對它抱有很大的期待,因為在同學的描述里,它充滿了喪文化。然而在一點點翻開它的過程中,卻停不下閱讀的步伐,直到讀完了還沉浸在書所營造的氛圍里面。
如書名,書中所有人都像處在一片深不見底的幽暗的森林,并努力尋找出路。
故事里的確有很致郁的部分,比如直子,算是渡邊的第一任女友她擁有最清澈的眼睛和最安靜的心靈,卻難以和正常人交往。文中一開始她就和渡邊說,希望你記住我,記住我這樣活過,在你身邊待過,這樣沒頭沒腦的話仿佛一開始就在預言自己的離世;比如初美,一個家教良好的大家閨秀,卻執著的將自己的全部幸福寄托在和一個人結婚生子,比如木月,可以巧妙的照顧到他人的情緒,但是在一個人的時候遠遠不如外人眼中那般樂觀開朗。
他們好像都有自己躲不開的心結和陰暗的那一面,并且無法真正正視他們,就像一個不敢照鏡子的人,看到心里的怪獸是如此畸形、扭曲不堪,丑陋,就尖叫著逃開。
人性的陰暗面,往往可以引起人的共鳴,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曾經有過直子的影子,不知道如何通正常人相處,如同那個清晨,她對著渡邊,背著手,淺笑;為什么你這么喜歡我們這些不正常的人呢,只是人們羞于承認,往往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
還有一些更瑣碎的小細節,沒有邏輯卻自然而然非常,比如在直子20歲生日說這個年紀"仿佛被什么東西強推上去",比如他們一前一后走在街道,無言勝過有言,比如渡邊和永澤,同樣承認人性的自私,一個選擇永遠自私,一個選擇不去自私,保護環境珍視所愛之人。
作者給出得到自我救贖的方式很簡單,親情,愛情,友情。然而唯有忠于自己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功,那些迷失的人,總是講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直子于木月,初美于永澤,否則總是一方墜落另一方跟著離去。
不若綠子,即使深知世間的諸多困苦,也始終保持一種源于本我的快樂,不會因為深愛的渡邊喜歡直子而過分痛苦,仿佛山間激流邊的小草,努力的生長著。
每個人都處在這樣一片森林里,迷失了的會迷失,相遇的人也一定會相遇。
挪威的森林800字讀書筆記篇2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許時日了,總想寫點什么,昨天一以為我對村上的作品理解頗深的朋友就書中幾個精彩片段向我發問,我的回答讓她大失所望,于是答應她重拾禿筆把我的理解寫給她看,于是又有翻開此書的機會。
在我看來,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于人生的理論以及自己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范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癥--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 ?我不愿面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郁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著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角色,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入木三分! ?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蕩,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愛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于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著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后,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希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 一則笑話云: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助,可滿足他們三個愿望。饑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么浪費了一個愿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
閑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快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愿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于苛求:我現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快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快樂豈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800字讀書筆記篇3
一場春雨連下三天,是《挪威的森林》給我的直觀感受。
再淡的酒喝多了也要醉,那么迄今為止,最讓我沉醉其中的小說,就是《挪威的森林》了。
村上春樹評價《了不起的蓋茨比》時說:“隨便翻開其中的一頁,從沒讓我失望過。”這本書用來評價村上自己的作品,也同樣合適。
我試圖用語言來描述這樣一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我反復閱讀的作品,但“喜歡”這樣的字眼,總顯得不夠一針見血,有一種巴掌拍在海綿上的無力感。在村上的語言中,“喜歡”,應該是“就像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樣喜歡你”,應該是“春天的原野里,你正一個人走著,對面走來一只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好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么對你說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塊打滾玩好嗎?”,應該是那杳然而逝的“午后初秋的魔力”。村上非常善于用這樣的語言,將人物細膩復雜的情感世界展現給讀者。初讀時可能覺得寡淡無味,但卻在反復閱讀中越發明麗。正是一種“再淡的酒喝多了也要醉”的感受。
年歲漸長,閱歷漸豐,幾年前看過的書重新翻出來讀,絕對會有不同的感受。初中時背誦“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時,只覺得朗朗上口,大學里偶然想起這篇文章,頓覺得胸中激蕩,豪氣頓生。
初二時,第一次讀《挪威的森林》,平淡的行文很符合我處在叛逆期時百無聊賴的心境。綠子的愛恨分明的個性也很對我的胃口。對于沉迷在幼稚的言情網絡小說中的十三四歲的少女,這樣的一部作品無疑如同一陣清風。我開始反復閱讀它。
高中時離家讀書,世間不會事事如意的道理成為我的第一次成長的收獲,我渴望像永澤一樣成為生活的強者,“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當”,這句話不知不覺影響了我的性格。
我開始欣賞向永澤性格中“目標明確”的特質。人活著,就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為之奮斗不是嗎。在別人通過了外務省考試無不慶幸的時候,永澤已經開始了西班牙語的學習。我想,忙忙碌碌的人,他們是在工作,還是只是在勞動,取決于他們是否有清晰的人生規劃。與其說步步為營,一路戰斗的永澤有多開心,倒不如說碌碌無為將會使他萬分痛苦。這是很多次當我為自己的無能感到痛苦時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