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
讀書筆記的內容相對比較系統和有條理,通常會按照書籍或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進行記錄。寫好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1
村上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用他的心感受生命本不該感受到的孤獨,幻化為文字和語言的表述,傳達給讀者關于他感受到的東西的,情緒。
村上的筆法是高明的,他不是在寫故事,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傳遞故事。所謂寫故事,是只有文字的記載,各種情緒掩埋于心;所謂講故事,是把借助語言把一個故事描述給別人;所謂傳遞,是用心的各種悲歡,把一個故事帶著自己的情緒,帶著自己的感觸交給別人。被他傳遞了故事的人,不是看到白紙黑字,而是看到血脈流動,靈魂游動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與生活,把它們從頭看到尾,就是村上給你的故事,是這本《挪威的森林》。
在傳遞故事的時候,村上是如此與眾不同。他寫愛情,通過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的大段落來鋪墊,為觸覺鋪墊,也許他筆下的愛情就是這樣一種要用身體和生命去觸摸去感受的情緒。他用比喻,不再捕捉事物與事物的相關性,沒有美得像花這樣的句子,有的是像全世界的森林都倒下,像全世界倒下的森林都融化成黃油的愛情。這種在五感上并無相關性的比喻,為什么不讓人覺得不協調?
答案很簡單,他是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說出了這樣的話,那是一種基于五感超越五感的第六感的交流。他用象征,是奧妙和傳神的,當渡邊還在為綠子和直子糾結時,村上用象征寫出了渡邊心中也許是無意識的選擇。渡邊一直記得直子給他的觸感,卻在和玲子紀念直子的死亡時,因為撫摸到玲子的被這種觸覺感受而沉醉,在前文,綠子告訴渡邊,她對背部的撫摸最敏感。男主人公的心情在開篇和結尾各有一個象征,開篇寫悲哀,“因為直子從來不曾愛過我”,結尾寫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當你閱讀《挪威的森林》的時候,你不僅在接受著村上給你的故事,也在接受著他給你的情緒、思想。因為你被傳遞了。這個故事講了孤獨,書中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孤獨的,卻沒有一種孤獨的形態是一樣的。書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嘗試遠離孤獨,但方式卻一樣,通過愛,盡管愛的形態不一樣,珍愛、情愛、戀愛、憐愛。各種形態的愛卻都只是讓他們走了一段旅程,和一個自己所愛的人同行的旅程,然而,他們發現終究逃不過別離,這段旅程終究會結束。然后,他們才明白不可能逃離孤獨,因為孤獨停留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也許他們學會品味孤獨,賞玩孤獨,那又能怎樣呢?
徒勞罷了,對于孤獨,人類除了承受之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因為建立在孤獨之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在悲哀中找到的快樂,又該是怎樣一種悲哀? 以前看一部動漫,上邊有一句話這樣說,一個人一生只能背負一個人的死,如果他背負了別人的死,到他死的時候,他甚至不能好好背負自己的死了。當時不很懂,看挪威的森林后我感覺,直子背負了木月的死,渡邊背負了直子的死。
孤獨是本質,愛只是形式。通過愛與被愛,我們走了一條有人同行的路,然后在告別的時候知道,孤獨從未遠離我們。孤獨是愛的起點和歸宿!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2
我翻開書,看見自己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己,一個人蜷縮得更緊。
人活于世,無非迷惘于未來,糾纏于情感,徘徊于成敗,超脫于生死,這些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的。而在現在這個社會,十九歲這個年紀,我們已接觸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來,我們只是自說自話的無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們身上,等到你們長大了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比這個殘酷的事物還多著呢!”誠然,在他人眼里,這些莫名的傷感都是無用且乏味的。但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被種.種迷惘糾結所纏繞不勝其煩,其苦痛怎輕于他人?
我苦于這些事情無人訴說,形單影只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從書中我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跨越時間的真理。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為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己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復。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現在,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保持著自己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凄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不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為被友人所托付而產生的責任感等等,真正稱為愛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同,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對生活洋溢著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角色。渡邊同樣深深地為她著迷并且感到為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己。與渡邊相似,我對生活也沒有十分的熱情,提倡順其自然,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導致朋友寥寥無幾。但就是這樣的自己,也平穩地走過了十八年,并且將繼續淡然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結的悲戚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么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復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才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這個世界了么?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著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志么?
我還悟到,所謂青春,是橫貫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題。青春的迷惘、無奈、惆悵無論是村上寫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還是現在的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都未曾變過。這一命題還將繼續困擾數以百萬的年輕人,并且譜寫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書,側頭看見湛藍的天空,和遠在天際的未來。
后記:于昨晚我真正意義上讀完了《挪威的森林》,暑假也即將結束。雖然現在我把書暫且擱置一旁了,但我的思緒并沒有完全從中剝離。寫的這篇讀后感,權當是一種情感的宣泄。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3
《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是我不經意間翻到的一本書,原先并沒有對它抱有很大的期待,因為在同學的描述里,它充滿了喪文化。然而在一點點翻開它的過程中,卻停不下閱讀的步伐,直到讀完了還沉浸在書所營造的氛圍里面。
如書名,書中所有人都像處在一片深不見底的幽暗的森林,并努力尋找出路。
故事里的確有很致郁的部分,比如直子,算是渡邊的第一任女友她擁有最清澈的眼睛和最安靜的心靈,卻難以和正常人交往。文中一開始她就和渡邊說,希望你記住我,記住我這樣活過,在你身邊待過,這樣沒頭沒腦的話仿佛一開始就在預言自己的離世;比如初美,一個家教良好的大家閨秀,卻執著的將自己的全部幸福寄托在和一個人結婚生子,比如木月,可以巧妙的照顧到他人的情緒,但是在一個人的時候遠遠不如外人眼中那般樂觀開朗。
他們好像都有自己躲不開的心結和陰暗的那一面,并且無法真正正視他們,就像一個不敢照鏡子的人,看到心里的怪獸是如此畸形、扭曲不堪,丑陋,就尖叫著逃開。
人性的陰暗面,往往可以引起人的共鳴,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曾經有過直子的影子,不知道如何通正常人相處,如同那個清晨,她對著渡邊,背著手,淺笑;為什么你這么喜歡我們這些不正常的人呢,只是人們羞于承認,往往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
還有一些更瑣碎的小細節,沒有邏輯卻自然而然非常,比如在直子20歲生日說這個年紀"仿佛被什么東西強推上去",比如他們一前一后走在街道,無言勝過有言,比如渡邊和永澤,同樣承認人性的自私,一個選擇永遠自私,一個選擇不去自私,保護環境珍視所愛之人。
作者給出得到自我救贖的方式很簡單,親情,愛情,友情。然而唯有忠于自己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功,那些迷失的人,總是講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直子于木月,初美于永澤,否則總是一方墜落另一方跟著離去。
不若綠子,即使深知世間的諸多困苦,也始終保持一種源于本我的快樂,不會因為深愛的渡邊喜歡直子而過分痛苦,仿佛山間激流邊的小草,努力的生長著。
每個人都處在這樣一片森林里,迷失了的會迷失,相遇的人也一定會相遇。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4
此書用怎樣一種藝術性的表述,傳遞給讀者關于孤獨的悲哀。
村上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用他的心感受生命本不該感受到的孤獨,幻化為文字和語言的表述,傳達給讀者關于他感受到的東西的,情緒。
村上的筆法是高明的,他不是在寫故事,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傳遞故事。所謂寫故事,是只有文字的記載,各種情緒掩埋于心;所謂講故事,是把借助語言把一個故事描述給別人;所謂傳遞,是用心的各種悲歡,把一個故事帶著自己的情緒,帶著自己的感觸交給別人。被他傳遞了故事的人,不是看到白紙黑字,而是看到血脈流動,靈魂游動的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與生活,把它們從頭看到尾,就是村上給你的故事,是這本《挪威的森林》。
在傳遞故事的時候,村上是如此與眾不同。他寫愛情,通過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的大段落來鋪墊,為觸覺鋪墊,也許他筆下的愛情就是這樣一種要用身體和生命去觸摸去感受的情緒。他用比喻,不再捕捉事物與事物的相關性,沒有美得像花這樣的句子,有的是像全世界的森林都倒下,像全世界倒下的森林都融化成黃油的愛情。這種在五感上并無相關性的比喻,為什么不讓人覺得不協調?
答案很簡單,他是在某個時間某個地方說出了這樣的話,那是一種基于五感超越五感的第六感的交流。他用象征,是奧妙和傳神的,當渡邊還在為綠子和直子糾結時,村上用象征寫出了渡邊心中也許是無意識的選擇。渡邊一直記得直子給他的觸感,卻在和玲子紀念直子的死亡時,因為撫摸到玲子的被這種觸覺感受而沉醉,在前文,綠子告訴渡邊,她對背部的撫摸最敏感。男主人公的心情在開篇和結尾各有一個象征,開篇寫悲哀,“因為直子從來不曾愛過我”,結尾寫茫然,“我不知道自己站在哪里”。
當你閱讀《挪威的森林》的時候,你不僅在接受著村上給你的故事,也在接受著他給你的情緒、思想。因為你被傳遞了。這個故事講了孤獨,書中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孤獨的,卻沒有一種孤獨的形態是一樣的。書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嘗試遠離孤獨,但方式卻一樣,通過愛,盡管愛的形態不一樣,珍愛、情愛、戀愛、憐愛。各種形態的愛卻都只是讓他們走了一段旅程,和一個自己所愛的人同行的旅程,然而,他們發現終究逃不過別離,這段旅程終究會結束。然后,他們才明白不可能逃離孤獨,因為孤獨停留在他們每一個人身上。也許他們學會品味孤獨,賞玩孤獨,那又能怎樣呢?
徒勞罷了,對于孤獨,人類除了承受之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因為建立在孤獨之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在悲哀中找到的快樂,又該是怎樣一種悲哀? 以前看一部動漫,上邊有一句話這樣說,一個人一生只能背負一個人的死,如果他背負了別人的死,到他死的時候,他甚至不能好好背負自己的死了。當時不很懂,看挪威的森林后我感覺,直子背負了木月的死,渡邊背負了直子的死。
孤獨是本質,愛只是形式。通過愛與被愛,我們走了一條有人同行的路,然后在告別的時候知道,孤獨從未遠離我們。孤獨是愛的起點和歸宿!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5
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讀完此書,心中隱約的明確,這是一本極度私密化的讀物,也是予心靈深處的一份與“孤獨”的共鳴。
1、談書名
初看書名——《挪威的森林》,給人的一種清新、自然的視覺感受以及畫面感。憑借我們的想象力,顧名思義的聯想到自然綠色的生命力和美好。讀完之后,不僅僅是富有美感的美好,而是無意識的接受和體驗到更多元化的元素。帶給我的更多是悲傷與無奈。
書名源自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歌詞很通俗,描述了兩人一次意猶未盡的邂逅,可終究不過一人醒來,一人離去。
書中作者將這感受具象化了。“海潮的清新,輕拂的風聲,女孩肌膚的感觸,塵土的氣味,朦朧的夜色,縹緲的憧憬,以及童話般的夢境.....”這些組成了渡邊的世界。那是一種微妙的,無以名之的感受,朦朧且真實,撩人又莫名.
“挪威的森林”正是象征著這樣一種感受。
2、談類別
《挪威的森林》有人說此書是一部戀愛小說,也有人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個人感覺以上的概括難以詮釋這本小說的類別。作者本人曾明確的表態,該書有著他個人的主題構思和想法,也就是他個人的寫作意識。但是,藝術創作理論告訴我們,在追溯藝術創作的本源地的時候,其歸屬并不屬于創作者本人,而應該是歸屬于作品所處時代環境的創作活動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在對某個作品追根溯源的時候,盡管需要解析的往往并不是其作者本身的創作初旨,而需要自己的見解與感喟。
譯者林少華說過,《挪威的森林》從內容或則性質來看,這是一部戀愛小說。從風格或則手法來看,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讀完此書后我深感認同。
3、談人物關系
本書所謂的主人公渡邊是一個喜歡讀書,音樂,思考,獨處的男人,有著極度感性與理性的兩面,執著于反復的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最要緊的一點是: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都極為真誠。
文中共介紹了四位與渡邊相關的女性角色,直子、綠子、玲子和初美。這四位女性間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初美,雖然文中描寫初美的篇幅少之又少,但是我對于初美的印象始終是,嫻靜,理智,幽默,善良,穿著華貴而高雅。在我看來初美就是渡邊心中最理想的女性。初美之所以是渡邊心中最理想的女性,主要是因為初美是他“少年時代的憧憬”的象征。
渡邊本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他向往純真的一個男子,而代表純真的人物都是同性且離他遠去,文中另兩個間色,木月和敢死隊。木月的死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朋友的失去,而且意味著純真客體的毀滅。之后初美也是一樣,所以渡邊在得知初美自殺后,同文中另一個間色永澤徹底絕交。正因為永澤缺乏純真情懷,渡邊從未向他交心。用村上春樹的話說,永澤是一個在道德意義上破產的人。另外,渡邊愛不釋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也是個經歷坎坷而始終不失純真的典型人物。尋求純真的過程,無疑就是精神成長的過程。
但是村上春樹寫作魅力不光如此,另一種看法則是渡邊在文中其實并非主角,而是作為陪襯,引出有鮮明個性的一群人。渡邊是敢死隊的室友,是木月和永澤的摯友,是直子與玲子的慰藉,是綠子的愛情。渡邊是陪襯,換成這種角度看待,也許這是渡邊既有個性又沒有個性的原因之一吧。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6
夏日午后,站在舊式的胡同中透過交錯的電線桿,望著并不太藍的天空,兩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卻聽不到糟雜的聲音,就連呼吸的聲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這種靜,心靈的靜,真想投入于靜中不再回來,這實在是很享受的。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可是迷茫和痛苦的源頭在哪里呢?在長大和成熟起來的過程中。我們在長大,我們在不斷地在明白這個世界,在知曉這個世界,自己也在不斷變化著,來適應這個世界,融入這個世界。可是變化的過程哪有這么容易!我們必須放棄一些,忘記一些,改變一些,適應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們是不想做的,不愿做的,甚至不得不違心去做的。所以我們看到,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給我們的壓迫卻多了;對事情單純的看法少了;每個人的心卻變得復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也許,是時候我們要重新學會與他人相處了。從無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倒有目的的和別人交往;從無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到有保留的和別人交流;從對人沒有戒心,到對人有戒心……最后,讓我們放棄這種原始的,純凈的,尋求個人理解與被理解的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這是社會帶給我們的改變嗎?我愕然了……
可是,這種轉變有時候不那么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或許他承受不了成長帶來的變化,或許他不敢面對成長,總之他以死來作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對于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著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后,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才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后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松,即使渡邊作為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為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并不了解為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斗”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當面對成長的痛苦,我們都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來分擔我們的痛苦。對于迷茫,我們也想通過與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們才尋求理解與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與被理解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痛苦別人不可能完全體會,我們也依舊在尋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并且,越是尋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實也就與成長的主要方面所抵觸:“我們不能尋求這種相處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別人面前隱藏些東西。”所以,村上才要把玩孤獨。因為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是無可奈何的,是每個人最終都要經歷的。這也就是渡邊與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還記得渡邊在看望直子回來后,回到新宿唱片店里打工時,看到周圍的一切感到陌生和茫無頭緒嗎?因為他孤獨,而自己甘心孤獨,自己將在這種孤獨中完成人生的蛻變,最后成熟起來。
直子所在的療養基地,更像是一個現實世界中的伊甸園。在那里,我們可以不必完成這種蛻變,不必作出轉變,可以依舊保持那種相處的方式。所以在渡邊剛來看直子時,會感到那里吃飯的氣氛很奇怪,因為渡邊自己已經完成了部分的蛻變了。也正是在直子面前,渡邊才拿出自己已經蛻變的部分對直子說:“來吧,沒有木月沒關系,有我陪你渡過難關呢。”可是,村上的設計很有意思:它讓這個不必蛻變的伊甸園中住的都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要借此表達:不完成蛻變的人,在那些完成了蛻變的人看來,就是不健全的。
或許在這個成長的道路上,只有愛情是真正純潔的了。因為當每個人都完成蛻變之后,愛情就沾染了太多別的東西。可是,愛情帶給人的,卻是更加快速的變得成熟。不論是在愛情中成或敗,得到或者失去,人都會成熟很多。因為愛情讓人懂得更多地背負責任。其實初美就是因為愛情的變化,而真正意識到成熟的,也是因為自己經受不住這種蛻變,最后選擇了死亡。
《挪威的森林》我讀了這么多遍,沒想到直到前些天,我才像完成大一統理論似的把每一個分割的感想統一起來,其實,也是在前些天,我才把自己這些年的生活中的迷茫和痛苦看透。當然,隨著我的長大,很多想法還會發生變化,但是,不會變得就是,我希望自己和每一個我認識的人,都能勇敢的面對蛻變,勇敢地完成蛻變,并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7
20世紀60年代日本處于“崛起時代”,經濟增長的最盛期。村上春樹用一個作家特殊的嗅覺聞到了令國民沮喪不已的精神危機,即都市中年輕一代在都市空間愈狹小卻愈疏離,人們之間逐漸失去了接觸的欲望。在這種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1987年他創作了不朽的《挪威的森林》,這本青春戀愛文學作品時至今日仍廣為傳閱。
書中講述了渡邊在好友木月自殺后,與其女友直子走到一起,直子20歲生日,兩人發生關系后,直子轉入療養院,渡邊要求對她負責,結果得知直子自殺。在直子室友玲子的引導下,與同校小林綠子走到一起的故事。
初讀這本書內心很壓抑,我居然對渡邊徹的印象如此模糊,劇中各人物都出奇的吸引人,也許是被那種特殊的文化和制度所震撼,也為他們的各中不幸惋惜。看了陳英雄改編的電影后,越發覺得書總比電影描寫的更加豐富,值得再看。第二次再細讀咀嚼,感觸頗深,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容器所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也更能讀懂在木月死后那句: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它本來就包含在個體的存在中。人物的命運相繼轉接,都是以死為軸心旋轉不休。“我們一邊把死當作微塵,吸入肺里,一邊活著”。也許諳熟的真理如何也不了排解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傷,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某種哲理。
從理想的角度,我們看到永澤就是個典型。他有令人贊嘆的高貴精神,可以站在眾人之上審時度勢,春風得意,同時又是無可救藥的世間俗物,背負著十字架在人生的征途上匍匐。在臃腫龐大官僚機構中,摩拳擦掌,想要知道自己能爬多遠,有多大本事。他曾生吞蛞蝓,眾人的挑釁下永遠越發堅強,內心認為人永遠不要同情自己。但就是這樣的精英,談及理想,卻說人生無需那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他想做紳士:所做的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在競爭中他漠視所有人的才智,認為人們都在勞動并非努力,著實是一位成功的男士。在愛情上,初美對他種.種行為容忍,卻也最終沒能有個結局,他選擇了成為精英,也同時放棄了這位有著不易被發現卻又能深深打動人的魅力的女子,他不愛自己,內心的空洞饑餓感促使他廝混,那句在周圍充滿可能性的時候,對其視而不見是非常困難的事,一語中的的說出了他病態的掙扎。
在交友方面,渡邊君的描述貫穿小說。他能體會到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才不愿勉強去交朋友。他懷念木月在世待自己和直子的坦誠,不像永澤把他超出眾長的才華花兒戲般的隨意張揚。與永澤的相遇是因為他們對《了不起的蓋茨比》同樣喜歡。兩個人曾用同一種方式排遣孤獨,但其后帶來的只有空虛……渡邊這樣的凡夫俗子,喜歡看書獨自聽音樂,在大學課堂上,讀克洛岱爾,讀拉辛,讀愛因斯坦,但這些書他也不喜歡,只喜歡阿珀達依庫,菲茨杰拉德,萊蒙特。錢勒德……再不喜歡的課也會去上,只為了練就忍耐力。對于學生崛起的,他本應是有青年學生的天然反叛意識,最終也因為學生領袖們的怯懦,對此事態變得麻木不仁,直到綠子的出現,生活才好像剛剛開始。
對于親情,主要是綠子一家,在了解日本文化背景下,能體會到綠子對父親的懷念,而對于父親在母親去世時說的寧可拿她和姐姐的命去換母親的命時,她也表現出了十幾年對于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溝通,缺少愛護的抱怨,及對于一份真摯而熱烈的感情很自然的向往。父親膽小怕事,在生活上循規蹈矩,活的也很苦悶。壓抑導致對子女關愛欠佳,同時綠子自立的一面也是作為一種鮮亮的色彩為《挪威的森林》增添了一抹綠光,從書中走到每位讀者的心里去。
關于愛情,木月和直子,直子與渡邊徹,永澤與初美,渡邊與小林綠子,他們錯綜復雜的故事仿佛色彩過于鮮明,把這本書的風格通過人物潤色的很好看。木月與直子年幼相識,在感情和性上沒有約束,青春期過的比常人更輕松,自從木月自殺后,直子心里甚是懷念,最后去療養院,把渡邊當成精神寄托。渡邊也知道直子從未愛過他,每每想起直子告訴他,希望能記住我,記住我曾經存在過。渡邊君就難以自禁,因為直子連愛過都沒愛過他。看到這感慨,耳畔想起了甲克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想象他坐在飛機上懷想起過往,時間以秒的速度回放腦海里庫存的記憶,伴著不快的吉他伴奏,想起玲子這個人對他和直子在療養院的表演和傾訴,一想起本想為直子守候一生,卻只能回想而再也無法付諸的愧疚,翻江倒海…。。。遇到綠子算是把這死亡接轉灰暗色基調一掃而光——她全身迸發出無限活力和蓬勃生機,簡直就像剛剛迎著春光蹦跳到世界上來的一頭小鹿。眸子宛如獨立的生命體那樣快活地轉動不已。縱令那時我們未能相遇,也會在別的地方相遇,有些人就是因為相遇而相遇。要容忍她百般任性,她才會把愛情交付給一個人。村上寫到綠子在電話的另一頭沉默不語,久久地保持沉默,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細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
前兩天看了由巖井俊二拍的老電影《情書》改編自《挪威的森林》,基調是大雪的純白色,把書中說不清道不明的純美刻畫的很到位。在提到至親的離去,聯想到這句致靜好歲月的話——“我曾經把所有的可能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等明白過來時卻已兩手空空,誰也不再鼓掌,誰也不再嬌寵,從死中學到一個道理,并將其作為大徹大悟的人生真諦銘刻或力圖銘刻在心。”
這多種情感,在成長中定會有所思發,在此對我身邊的人衷心地說聲,且行且珍惜!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8
最近讀了一本十幾年前流行的老書《挪威的森林》。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濕漉漉的枯井里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里化為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松,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于內。
于是只能自己壓抑著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著它,我愛是因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么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著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著,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為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
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著,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么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己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著,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著她,不想成為眾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
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后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松,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曾經的目標在今天如果一旦放松,那么往后的希望就將不復存在,活著就是為了那一虛渺的幻想,盡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為沒有任何的一個人可以讓我知道只要跟著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著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
于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濕漉漉的枯井里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著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里化為一攤爛泥。
一直喜歡描寫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松,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于內。
于是只能自己壓抑著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著它,我愛是因為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么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著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著,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理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為規范。”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群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為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后悔著,也無事無補。
于是直子死了,活著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挪威的森林讀書筆記讀后感篇9
不久之前讀了《挪威的森林》,感覺很不錯,《挪威的森林》讀后感。這是我第一次讀村上春樹的小說,譯者是林少華。翻譯細節上有一點問題,但僅僅是細節有問題,無傷大雅。晚上+早上看完了沒有森林.感覺并不是特別喜歡.和原著意境差太遠..原著對于周圍風景景色的描寫,讓挪威的森林整體有一種很安逸的感覺.更像是在回憶,更能把我們想象中那個年代的氛圍,模樣表現出來.我特別喜歡日本小說和電影的這種感覺.讓人心里平靜沒有雜念.相比,續篇整體寫得很匆忙,一路都是對話,到處跑.感覺很混亂...以至于晚上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最后早上6點起來繼續看到8點...看完原著,雖然有點傷感.但還期待渡邊和綠子或許會在一起,也算比較好的結局了.到了續篇,還是糾結在一個問題上.忘不了直子...其實我覺得有點開始落入俗套了
...因為一個已故的女人而傷了另一個愛你的人.最后綠子的死,有點出乎意料.就這樣死了...哎,讓全篇完全成了悲劇!沒辦法,原著始終還是最好的,雖然略帶傷感卻還給人留有希望的,留有遐想空間.其實最后續篇說要去找紀香...和她把一切話說清楚...然后就沒有了...我有點想不通...為什么找紀香把一切都說清楚當初為什么不找綠子說清楚況且他和紀香有過什么?一個吻?我覺得這個結尾寫得太過馬虎.SO,我真的不是特別喜歡續篇...整體感覺和原著格格不入...whatever.期待電影版的上映吧!這幾天心情很煩,但看看每天一部小說,讓我平靜了不少.回憶起高三上學期時候,每逢壓力大,心情不好時就看巴金的小說...不到一個月就把巴金的全部中長篇看完了...現在的動力不遜于高三啊...每天一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