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分別是誰
你所了解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chuàng)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元曲四大家分別是誰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內(nèi)容僅供參考!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關漢卿
關漢卿,男,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元雜劇奠基人,他一生的戲劇創(chuàng)作十分豐富。他的雜劇,有悲劇、有喜劇,題材廣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等。
白樸
白樸,男,汴梁人,后遷居汴梁,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寄情于山水之間,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jīng)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yōu)榈幕臎鼍车亍K栽娫~來宣泄這種怨恨。
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天凈沙·秋》。
鄭光祖
鄭光祖 ,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人。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代表作:《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huán)》、《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zhàn)呂布》。
馬致遠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雜劇最集中地表現(xiàn)了當代文人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代表作:《岳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天凈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的由來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并稱,卻沒有以“元曲四大家”稱呼四人。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
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最終統(tǒng)一于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人。
現(xiàn)在一般認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的說法比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元曲的種類
元曲,根據(jù)近代諸多學者的研究,應該分為散曲和雜劇兩大類。
1,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shù)兩種。“小令”源于詞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義有了變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論》中說:“成文章者曰樂府,有尾聲名套數(shù),時令小令喚葉兒...,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這里的“小令”,指民間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專指俚歌,而明確成為與套數(shù)相區(qū)別的散曲體裁。“小令”有“只曲體”,指一支曲子一韻到底;有“重頭連章體”,指同一曲調(diào)重復若干首;有“帶過曲體”,是一個曲調(diào)兼帶另一或兩個音律相互銜接的曲調(diào),最多能用三支曲調(diào)相連接的一種體式;有“異調(diào)間列問答體”,即用幾支不同曲調(diào)交錯表現(xiàn)某一事件,并用代言體一問一答的體式。套數(shù),是將同屬一個宮調(diào)的若干支零散曲子連接成為一套曲。它是以“套”計數(shù)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計數(shù)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稱為“套數(shù)”。“套數(shù)”又稱套曲、散套、大令,是從宋大曲、宋曲諸宮調(diào)發(fā)展而來的。套數(shù)特點有三大特點:1、是由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首曲牌連綴而成。2、各曲同押一韻,但是必須一韻到底,是曲中襯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語充之。3、通常在結尾部分還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間有若干曲子作為“過曲”,結尾有“尾聲”。
2,雜劇,金末元初的蒙古時期產(chǎn)生于中國北方的一個新生劇種。它是以北曲演唱為基礎的戲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諸宮調(diào)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fā)展而成的。劇本體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diào)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雜劇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種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稱為“末本”,正旦主唱的稱為“旦本”。創(chuàng)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后轉移到杭州并流傳到各地。從金末元初的元雜劇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關漢卿、王實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