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
《百鳥朝鳳》所堅守的,正是一條與《人生》《老井》《變臉》《首席執行官》等一脈相承并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深化現實主義的電影發展道路。這正是在東西方文化八面來風的現實背景下,面對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和東施效顰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的體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
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篇1)
嗩吶,在現在已不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這種古老的民樂逐漸被西洋樂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嗩吶曲,在看過一部電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鳥朝鳳》。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講述了游天鳴自小拜師學嗩吶的故事。從電影開頭嗩吶的光輝歲月,到最后的逐漸沒落,無不讓人感動。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則是電影的尾聲,一位老者,手拿嗩吶坐在家門前的臺階上演奏著,有一對年輕女孩走了過去,還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塊錢,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嗩吶技藝極好,可是,曾經無比光輝的嗩吶技藝,如今,卻只能用來像乞丐一樣討錢,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顧電影的開頭,二十幾年前的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為紅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輝,多么光榮啊!可如今,有誰還尊重我們嗩吶匠?沒有。我們自己的東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這么被人給遺忘拋棄。而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那些西洋樂曲新鮮,有趣,可我認為這并不值得我們為其放棄屬于我們自己的文化。而對于那些趕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問你們幾句,你們從哪里來?你們記得自己的根嗎?
我認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鮮,有趣,但是,我們要時刻記得,不能夠本末倒置,不能忘記我們作為中國人,要將中國的文化傳承下去。要像游天鳴一樣,將屬于我們的文化時刻記起,烙印在心頭,有著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的信念。
嗩吶匠只不過是滄海一栗,它反映了現代人去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卻任由別人將自己的東西拿走。我們不能像電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鳴和他的師傅一樣,將中國文化傳給我們的后代。
百鳥朝鳳,唯有堅持方能成鳳。要學習電影里的嗩吶匠們,傳承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的堅持。
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篇2)
“你拿上這根蘆葦,去把河里的水吸上來,吸不上來就別回家。”男孩看了看手中的蘆葦,又望了望師傅遠去的背影,默默地把蘆葦的一頭放入水中,用勁的吸了起來。一次、兩次、三次,臉已經憋紅,“撲通”一聲摔倒在了地上。緊接著,男孩又站了起來,手里握著蘆葦桿。
從烈日高照到明月高照,已經過去了一天,男孩也吸了一天,肚子也餓的是饑腸轆轆,急忙跑回了家。在師傅追問下,男孩——天鳴嚇的是一動也不敢動,當師傅得知給他的任務沒有完成,更是火冒三丈,一把就拿走了師娘給天鳴的飯,把一半的飯都倒在自己的碗里……
此后,天鳴每天都早早地跑到河邊用蘆葦桿吸水,就這樣不停地練習。與往常一樣,第三天他依然在練習著吸水。突然!他似乎吸上來了水,嘴里憋著一大口,他吐了出來,是水!是水!是水!“我吸上水了,我吸上水了!”只見天鳴手舞足蹈的,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家……
那一瞬間,我的心里也為他松了一口氣,心想的:他終于可以不用被師傅罵了。從這之中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哪個本領,在練成的背后是沒有付出艱辛和努力的,看了這部電影,更是詮釋出了,“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雖然過程很困難,但他們知道這是必須經歷的,他們毫無怨言,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一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學習吸水,終于有所成就。師傅也教他們吹起了嗩吶,這更是對她們進步的最大肯定啊!
這是我感觸最深的鏡頭之一,因為它告訴了我,當面對任何未知的阻礙時,都應該知難而上,不退縮,堅持不懈,一步步的推倒它!雖然過程十分困難,但當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時,內心絕對比吃了蜜還要甜的多得多。
成功,即達到自己的夢想這并不容易,但固然是要付出努力才可以得到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的目標,不管過程多么的艱難,都要努力去克服,加油吧!
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篇3)
嗩吶是民間的藝術,用在老百姓的婚喪嫁娶,總有種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感覺。但是沒有人否認這是一門藝術,就像父親做建筑工,一輩子和泥灰磚打交道,竟也在技的層次上趨近于藝,父親的把米尺用得溜,我拉開米尺父親總提醒我別剌傷手;父親把墻面抹的光滑;父親可以口算出蓋幾間房要用的所有配料;蓋房子,我的父親既高瞻遠矚,又踏踏實實。在我的眼里他簡直是一個藝術家。在天明爹的眼里,焦三爺是徹頭徹尾的藝術家。技能吹出《百鳥朝鳳》,還能賺足夠溫飽的錢。這是難得的藝術和生活的平衡。是一門可以吃飽飯的手藝。
但是天明并沒有天賦,不過是勤勤懇懇罷了,焦三爺讓他去吸水,他就去河里吸水;叫他換更長的蘆葦,他就換;跟著師傅師娘去收割,就一捆一捆地割板正。學嗩吶,天明是這樣,做人天明也是這樣。所以焦三爺的“焦家班”最終落到了天明的肩上變成“游家班”。這是天明的造化。但是長期的勤勤懇懇是可以培養性靈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量變和質變的關系,所以后來躲在蘆葦蕩里聽鳥啼,聰明的小師弟聽不出的金絲雀,天明能聽得出。
一起學習的小師弟,天賦高,從小就是個浮皮潦草的小機靈鬼。師傅在選接班人的時候,毫無疑問不會選他;所以別人還在吹嗩吶掙饃錢的時候他就進城搞建筑,最少是可以發家致富了。這是小師弟的造化。
人啊,好像很難逃出造化的安排,那造化天注定的嗎?造化是性格注定的,性格決定了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決定了人最終的歸宿。
除了這個我真羨慕那時候的師徒關系啊。那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知恩圖報,徒弟和兒子是一樣的,是一樣會給師傅養老送終的?,F在的老師下了課學生就嗤之以鼻了。學校教育真的談不上師承。
人還得新近自然,站在曠野上體會傍晚來臨時的昏暗于孤獨,在花草鳥蟲面前感受生命的博大,讀季節的輪回里懂生命的更迭,下一季的我在那里?怎么過好這一生。更應該在自然里錘煉自我,和泥土較勁,讓意志更堅定
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篇4)
《百鳥朝鳳》講的是嗩吶匠的故事。嗩吶作為一種中國樂器,是古時候的禮制的延續。紅白喜事,不同場合、不同社會地位,排場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過世,吹四臺,富貴人家吹八臺,而德高望重者過世才可吹奏“百鳥朝鳳”——一首難度高、氣勢渾厚的大悲之樂。
電影開始時的1983年,還是嗩吶匠備受尊重的年代。但與其說尊重的嗩吶匠,不如說尊重的是“禮”。那時候的婚禮請嗩吶班來演奏,是要對嗩吶師行迎師禮的。主角焦三,就是這樣一位備受尊重的嗩吶匠。因為在無雙鎮,只有他的焦家班會吹“百鳥朝鳳”。
但焦師傅逐漸老去,他需要把手藝傳給一個“把嗩吶吹進骨頭縫兒”里的人。這個人就是他剛收的小徒弟,游天鳴。游天鳴十幾歲到焦師傅家,從吸水學起,到學會用嗩吶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鳥叫,最終二十幾歲學成“百鳥朝鳳”,從師傅手中接過焦家班,自立門戶為游家班。
游天鳴自立門戶應該是在1995年左右,那時候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年了,全國都在搞經濟建設,大家一致向“錢”看。老輩兒的規矩,婚禮喪禮的禮制,都沒人在意了。嗩吶匠作為禮制產物,自然也不再有當初的江湖地位。游鴻明自立門戶后的第一次活兒,是小學同學的婚禮。演奏時的太師椅變成了長板凳,入門時的迎師禮變成了大紅包。導演用鈔票,展現了物質對精神的侵蝕。
有人看過電影后說備受鼓勵,要開始保護民族文化,復興民族文化。我當然不否認這點,嗩吶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國民俗樂器,更不用說背后的禮制曾經是非常先進的國家、社會制度。但看過電影中令我感觸頗深,幾次落淚的不是因為這是中國的文化,而是我看到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應該怎樣”的信念的時候他的人生狀態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準備去看這部電影,你不要想著這是一部拍中國嗩吶匠的電影。你可以把嗩吶換成小提琴,換成油畫筆,甚至換成壽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東西,不要去從嗩吶中找“中國人”的文化認同感,就僅僅是看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喜歡到極致,是一種什么狀態。
電影中兩個場景觸動我最深,恰好體現了這種匠人和個人的精神。
第一個場景,是游天鳴和小師弟藍玉在草房里睡著了不慎失火。天鳴從火中搶出了師弟的嗩吶,但火勢太大,天鳴來不及拿自己的嗩吶。焦師傅聞聲趕來,看到天鳴手中空無一物,藍玉手里的嗩吶完好無損,憤怒難忍給了天鳴一個耳光,厲聲說道:“告訴你的嗩吶離口不離手,嗩吶呢!”天鳴老實不敢說話,藍玉見狀向師傅解釋到,自己的嗩吶是天鳴從火力搶回來的。焦師傅聽完便消了氣。
這里面的道理是:手藝人要把自己的事兒當成事兒。重要的不是嗩吶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嗩吶當回事,嗩吶匠不把嗩吶當回事兒,就是不把自己當回事兒。回到真實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兒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當回事兒,又埋怨別人不把自己當回事兒。舉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服務員。很多服務員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覺得服務員低人一等,于是對待工作也不較真,對待客人也不熱情。于是惡性循環,客人看到服務員這么“牛逼”,也開始較上勁來。舉個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幣,服務員給顧客錢的時候會把一只手放在顧客手的下面,防止萬一硬幣掉落顧客不方便。你說,我是尊重一個把硬幣扔在桌子上的服務員,還是尊重把手放在顧客手下的服務員?
第二個場景,是游天鳴第一次賺錢后到師傅家。師徒倆酒過三巡,焦三起了興致,拿起嗩吶開始即興吹奏。情緒所至,嗩吶吹得也動人。酒醉后的焦三在睡著前說了一句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的,是吹給自己的?!?/p>
如果非讓我在整部電影中選一句“金句”,我一定選焦三說的這句。雖然有點俗氣,但這句話代表了人而為人的最高追求。這也是為什么我不想讓大家把這部電影當成倡導民族文化的電影,因為民族是狹隘的,人性才是廣闊的。這句話重要的原因有兩點:1、你喜歡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要獲得別人的認同。2、你不喜歡或認為沒價值的東西,不一定對別人沒價值。這是焦三在醉酒時說出的話,卻是最清醒的一句話。醒來后的焦三,開始為嗩吶的沒落苦悶。吹給自己的嗩吶,成了酒后空談,這才是嗩吶沒落的真正原因。如果這嗩吶是吹給自己的,那便不該淪為“禮制”的工具,不該以他人認可、尊重為評價標準。嗩吶的沒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時才為自己吹奏嗩吶,其他的時候要么是為了紅白喜事,要么是為了傳藝。而那些真正傳世的音樂,無一不是為了表達個人的情緒,卻激蕩了萬千感同身受的人們。
電影最終以焦三的病逝結束。在焦三行將就木時,他跟游天鳴說:“我死了,給我吹四臺就行。”游天鳴說:“我給您吹百鳥朝鳳?!苯谷f:“使不得,使不得。”為什么使不得?因為心中有敬畏。這敬畏,源于懸在頭頂心間的“百鳥朝鳳”。這份敬畏讓我感嘆,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淪喪至今;當也讓我感傷,因為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動的傳承嗩吶匠的規矩,卻沒能從這份敬畏中走出嶄新的靈魂,沒能讓悅耳的嗩吶吹奏出新世界的心聲,徹底禁聲于一片嘈雜。
百鳥朝鳳大學生觀后感作文(篇5)
我是在初中老師的朋友圈知道的這部電影,然后就問舍友沒有有想一起看的,她們不感興趣,我思慮再三,最終決定哪怕一個人去電影院,也要去看這部電影。
《百鳥朝鳳》是一部感情電影,由中國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吳天明導演,陶澤如、鄭偉、李岷城主演。影片講述的是李岷城與陶澤如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此片是吳天明絕唱之作,聚焦新老兩代嗩吶藝人,張藝謀、徐克、賈樟柯、黃建新等導演為其站臺。關于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說什么,我只是想說說在看完這部電影后,我的感受。
天鳴的父親想要當嗩吶匠卻沒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兒子天鳴的身上,要說的話,很像是子承父親的理想,也可以說是望子成龍。這是父母對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負擔。天鳴以為焦師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時,意外聽到了父親在朋友面前吹噓他的本事。其實,父母總是會在我們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頭,總會下意識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說,哪怕是夸大其詞,與他們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夠做到的,所以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夸張了。而為了不給父親丟臉,為了不讓父親失望,天鳴默默地回去了。其實,影片中這一段父母對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夠充分,只是很清淺的一筆,但有切身體會的人就會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來自父母厚重的愛,以及作為孩子所需要承擔的甜蜜的負擔。
導演拍攝少年天鳴吹嗩吶的畫面,然后把鏡頭在嗩吶上停了數秒之后再切回去時,吹嗩吶的天鳴已長成了青年。這一組鏡頭很平凡很普通,沒有絲毫的過度渲染,但是卻說明了在這段成長的歲月里,天鳴一直與嗩吶為伴,嗩吶融進了他的生命,同時他也把嗩吶吹到了骨頭縫里。
成年后的天鳴已經有實力自立門戶了。只是在他帶領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兒,是他朋友的喜事,沒有行接師禮,同時演奏也被隨意地掐斷。天鳴當時并沒有說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紅包分給了其他的師兄。而他在與焦師傅說起這件事時,焦師傅頓了片刻,搖搖頭說:"沒規矩了,沒規矩了。"這重復了兩次的幾個字,讓我感到心酸。我們那么多的傳統文化為什么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呢?教科書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要緊跟時代潮流,要現代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這時代的洪流下被沖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殘忍的洪流下到底還有多少還在這世間呼吸著?每次看到新聞,或是網絡上在說著漸漸消逝的傳統文化,我都會感到一絲悲傷,迷茫,也不理解。我們所知道的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們還來不及知曉就已經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來,百年來的文化積淀,我們還來不及看一眼,它們就因為時代前進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師傅喝醉酒之后,滿臉酡紅吹嗩吶的畫面讓我久久難以回過神來。導演在這里給的是焦師傅的面部特寫,鏡頭很隨意地跟著焦師傅的搖擺而晃動,讓人更能體會到嗩吶帶來的韻律和激昂。
焦師傅是一名偉大的嗩吶匠,他從他的師傅手中接過嗩吶,然后傳承給他的弟子。他說:"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傳承不能斷,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嗩吶匠,哪怕西洋樂越來越時髦,傳承就應該傳承下去。焦師傅演奏百鳥朝鳳那一段,我仿佛真得聽到了杜鵑在泣血,其實泣血的是焦師傅,他因這擠壓嗩吶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傳承在他還尚在人世時就受到阻礙而泣血,他因世人對嗩吶匠越來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曾經無數人追捧,曾經無數人尊崇的文化為什么就這樣跌落塵埃了呢?
在影片臨近結尾時,有一個正局長說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找上了天鳴。那時我以為,嗩吶匠有救了,誰知道他說:"希望你們能演奏一遍,我們把它錄下來。"只是錄下來,只是錄下來不夠啊。一種文化,只是用機器錄下來是根本不夠的。我一個朋友說:"在日本,他們懂得包裝宣傳之外,凡能稱為匠人的,是個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會用經濟獎勵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質高,審美能跟得上欣賞,有人群懂得欣賞就不容易垮臺,匠人就該是名利雙收的,因為他們傳承文化上這個角色(并不是人人能當)是有這個價值的。
這就是我們中國最大的區別,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賞,不從內心感受到它的美,亂包裝一氣,宣傳了也就是個即逝的小火花。"每次看到一些傳統工藝消亡就真的很遺憾。中國啊,雖說傳承千年,但到了現在卻像是要斷層了一般。那個什么局長說要保護非文化遺產結果只是要錄下來而已,這樣的保護完全不夠啊。焦師傅明白厲害的人才雖然難遇,但是最難的是愿意傳承下來,所以天鳴的責任心才被賞識,雖然結尾沒有交代嗩吶的命運如何,但天鳴還是會吹下去的。藍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說他性子野,交給他傳承只會斷了。所以很多時候一些略微平庸卻能當上負責人也是這個原因吧,一腔熱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堅定而真誠的心。
在影片的結尾,焦師傅去世了,為他演奏的只有天鳴一個人。在山頭上,在蒼穹之下,天鳴對著師傅的墳墓,獨奏嗩吶。他的視線漸漸模糊,卻看見師傅就那樣安靜地坐在他的身前聽著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無二。只是,過了一會兒,師傅默默地站了起來,一聲不吭地漸行漸遠,漸行漸遠,嗩吶聲也漸漸遠去。最后的一幕是:無聲中,焦師傅遠走的背影。
這是影片的結尾,而我真的不希望這是嗩吶的結局,不希望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