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
觀后感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地思考電影背后所傳遞的信息和思想,拓展我們的思維和視野。寫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下載,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1
《感動中國》是一個催人淚下的節目,它給我們講述了平凡而又偉大的故事,那些故事觸動我們的心靈,給我們最深處的感動。
在觀看的過程中總讓我淚流滿面。獲獎者,有的是為了國家的事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結束,令大家敬佩;有的為家人,為了他人平凡的付出……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__。
__年__月,__被查出患有高度小腦膠質瘤,當她得知自己只有三個月的生命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去,但她的爸爸罵了她一頓,因為按老家的習俗,死后尸體被解剖是大逆不道。__哭了,說:“我希望能盡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
11月17日凌晨零時10分,__在醫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了解放軍第181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其中有一位是藏族小伙子;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看著__的故事,我熱淚滿眶,我為__惋惜,12歲正是花樣年華,她卻悄然離開;我更敬佩她的勇敢和無私,面對死亡她不但不懼怕,而且在生命垂危之際還想著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救助他人,這樣的舉動使我敬佩不已,__像天使一樣飛翔,她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把人間照亮。
就像組委會授予她的頒獎詞一樣:“何處春江無月明。”我相信,__仍活在這個世上,他活在藏族小伙兒身上;她活在所有被他救活的患者身上;她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__來過這個世上,但,她不曾開!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2
2019年2月8日,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許多人幫助武漢減少疫情壓力,如全國很多醫護人員,離開自己安全的家,去危險的武漢援助醫護工作。
“媽媽,別走。”盡管母親關門時已經很小心,但是還是驚動了女兒,“乖,媽媽去武漢給別人治病。”“可是”女兒說,“聽說病毒很可怕,會傳染,會死人……”頓時空氣充滿了安靜“媽媽不怕,我會安全回家的,好嗎?”母親說。女兒向媽媽微笑,母親也回了一個微笑。母親一下把女兒拉到懷里。
早飯后,母親要走了,女兒卻拉著母親的手,不讓他走出家門半步。母親把女兒抱起來,摸了摸女兒的頭發,慢慢地說:“我要幫病人,我要幫武漢,我要幫中國。”“我……”女兒說不出話來。“只有我去了,你才能更早的自由”“好……吧……”母親放下女兒,走向車子,女兒看著母親的背影,大顆大顆的淚水從眼中涌了出來。
哪個媽媽不希望孩子在身邊?哪個人真的不怕死?只因為他們心中有愛,肩上有責任,才義無反顧,貢獻自己。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3
3月22日,河北省阜平縣馬蘭村飄起雪花,灰蒙蒙的天,一如村民們悲傷的心情。
大伙兒不能相信,他們摯愛的鄧小嵐老師就這么突然地走了!
3月19日下午,馬蘭小樂隊創建人鄧小嵐,在村里籌備馬蘭音樂節時,突發腦血栓,搶救無效,于21日深夜在北京去世,生命定格在79歲。
在鐵貫山腳下的月亮舞臺,馬蘭村黨支部書記孫志勝看著眼前一切,恍如隔世。鄧老師和孩子們在臺上歡快唱歌的一幕幕,在腦子里不停閃現。他掩面而泣:“鄧老師把所有牽掛和關愛留給了馬蘭,她永遠是我們最親的親人!”
鄧小嵐是原晉察冀日報社社長鄧拓之女,戰火紛飛的年代,鄧小嵐被寄養在馬蘭村附近一戶村民家中整整3年。對她來說,馬蘭村是她的第二故鄉,在生前最后18年里,她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這個小山村,去年剛剛建成的月亮舞臺是最好的見證。
早在2003年清明節,馬蘭小學20多名小學生參加烈士掃墓活動。活動結束后,鄧小嵐想跟孩子們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兩個孩子會唱歌,還都跑調……
“沒有音樂的童年是蒼白的,我想讓他們的童年變成彩色的。”退休后,鄧小嵐扎根馬蘭,建起“音樂教室”、組建“馬蘭小樂隊”。從此,一雙雙小手彈奏著樂器,讓世界名曲回蕩在大山深處。
為了讓孩子們能有表演機會,鄧小嵐在鐵貫山下、胭脂河畔建起月亮舞臺。就在月亮舞臺接近竣工的時候,馬蘭的歌聲,從山林間的小小舞臺,傳向更遠的地方——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現場。
今年2月,以“馬蘭小樂隊”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組成的“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兩度登臺,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唱響《奧林匹克頌詞》,用質樸的歌聲感動了世界。
“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成員、8歲的張艷琪聽到鄧老師去世的消息后泣不成聲。她說:“跟鄧老師學唱歌的日子特別開心,能當鄧老師的學生我感到很自豪,我會永遠記著鄧老師。”
合唱團的學生家長自發在網上進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懷念鄧老師。
張艷琪的父親張秀廣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以后的路上,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位騎著電車,為孩子們成長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們要感謝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鄧老師一路走好。”
3月22日,馬蘭村村民席金海從手機上看到了鄧小嵐去世的消息。“這心里可難受哩。我的三個姑娘都跟著鄧老師學過音樂,山里孩子不一定成為音樂家,但音樂能讓孩子們開眼。”
席金海的小女兒席慶茹是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成員之一,一直跟著鄧小嵐學習音樂。從電子琴到小提琴,給份樂譜,席慶茹都能拉一段。“后來我發現,孩子要是愛好這個東西,就不會影響學習。”席金海說,更重要的是,他發現有了音樂做伴兒,小孩子似乎更快樂。
這些年,鄧小嵐的付出與堅持,馬蘭村每一個人都看在眼里。
18年來,她每個月兩次來馬蘭,風雨無阻,來回奔波2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樂的種子在小山村里生根發芽,馬蘭村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女孩用白粉筆在課桌上畫出鋼琴鍵,比著指頭練習;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著吉他結伴而行……
最動人的是,大人們在地里勞作,孩子們在一旁練琴。一個彎著腰,一個低著頭;一個在播種,另一個也在“播種”。
2013年發起“馬蘭兒童音樂節”,2015年為山里娃打造三層“音樂城堡”,鄧小嵐為馬蘭村輔導過的200多名學生,很多已經上高中、讀大學,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學里讀藝術專業或畢業后從事藝術教育。
馬蘭小學校長陳業田回憶說:“鄧老師來一次住十天半個月,每天下午到學校上課。小學下午都是社團課,喜歡音樂的孩子就去找她學,周六日去她的住處學。”
陳業田說,學校下午的社團課無非就是學校大合唱,自備的樂器也大多是小鼓、鑼,“但鄧老師帶來的不一樣,是長笛、豎笛、手風琴、小提琴、吉他等樂器。鄧老師每次都說,一個孩子的童年哪能沒有音樂”。
“音樂讓孩子們體會到美好,他們變得更樂觀、更自信了。”阜平縣城南莊夏莊學區中心校校長劉凱是“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帶隊老師,他經常和鄧小嵐一起帶孩子們排練。說起鄧老師,他幾度哽咽:“過年鄧老師還和我們一起包餃子呢,總覺得這事兒不是真的。”
這兩天,劉凱不時拿出手機,翻看照片,里面記錄著他和孩子們與鄧小嵐老師一起生活、一起排練的點點滴滴。他感傷地說:“鄧老師為馬蘭村付出了太多,鄧老師走了,但‘馬蘭花’不會凋謝,我們要把鄧老師的愛延續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來到美麗的馬蘭,別忘記唱一首心中的歌謠,讓孩子們知道,愛在人間……”
鄧老師走了,歌聲卻永遠留在了村里,留在了人們心中。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4
2020年5月17日晚8點,《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四川木里火災中犧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戰員和3名當地撲火人員、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顧方舟、浙江省嘉興市盲人中醫師朱麗華、中國建設銀行湖北省分行來鳳支行離休干部張富清等人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
感動一座城,感動一個國家,也感動了14億中國人,他們獲得“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榮譽,實至名歸。大半生獻給莫高窟的樊錦詩,“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功業凝成糖丸一粒”的顧方舟,載著新中國的孩子渡過病毒劫難,何其偉哉!“逾古稀而不辭,雖千萬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顆心愛國愛港,是美心,更是良心;從不放棄,永不言敗,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
《感動中國》節目被譽為“年度精神史詩”,就在于獲獎者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無論愛國還是敬業,無論誠信還是友善,無論積極進取還是崇德向善……他們身上的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的價值坐標,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標識。
看到那一幕幕細節,我們無法不感動。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嵐在濠江中學升起了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澳門回歸祖國當天,已經87歲高齡的杜嵐,放下拐杖親自升起國旗,把對國家的愛傳遞給澳門濠江中學的孩子們。再比如,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回鄉工作的黃文秀,主動選擇當駐村第一書記,從幫村里引進砂糖橘種植技術,到教村民做電商,帶領貧困戶脫貧,可惜壯志未酬——因遭遇突發山洪不幸遇難,年僅30歲。
每位獲獎者都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動了我們,還溫暖、鼓舞和啟迪了我們。
我們有理由向他們衷心感謝。“偉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大。”每位獲獎者都在所處的領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們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有溫度,讓我們更有動力前行。比如朱麗華,她因傷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運擺布,而是自學成為當地盲人中醫師,從事推拿工作30余年,開創了自己的診所,為100多名殘疾人提供工作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貴的是,朱麗華堅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為希望工程捐款達373萬元。
恰巧,17日是第30個全國助殘日。朱麗華本身是殘疾人,靠雙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又為殘疾人提供了巨大幫助,不僅推動了殘疾人事業發展,也讓這個社會更美好,可敬可贊。
我們有責任用感奮回饋他們。每位獲獎者身上都蘊藏著“精神富礦”,他們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堅守,詮釋和定義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種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特別在當下,更有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力量。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面對這場大戰和大考,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舉世矚目。比如,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以及各方面人員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廣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獻的優良作風、嚴謹求實的專業精神。同樣的邏輯是,從獲獎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們就更有勇氣走過苦難,走向勝利。
我們也有必要感悟人生。獲獎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點都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們永遠無法企及,比如在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的張富清,再比如拿了十個世界冠軍的中國女排。但是,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他們的責任感,他們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義。換言之,我們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可以像他們一樣頑強奮斗,可以像他們一樣把個體命運與國家需求結合一起。
獲獎者中有一名美國人,名叫潘維廉,1988年起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任教,后來成為福建省第一個拿到“中國綠卡”的老外。潘維廉令人感佩之處在于,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他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他帶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在哪里,能夠做推動社會進步、推動國際合作的事,就是有價值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是無盡的。”如果說主流媒體發力道德模范宣傳報道,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體現了媒體責任,那么從中不斷獲取精神的力量,把這種力量融進工作崗位中,則是我輩責任。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5
世界上存在著種種故事,比如說有童話故事、有科幻故事、有神話傳說、有愛情故事等等的故事,但是,最能讓人心酸流淚、熱淚盈眶的故事,我想那就是一幕幕的感人的故事。做這些感動人心的人,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的人,甚至為了救別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每年的《中國驕傲》的欄目中,有很多很多為了救他人而獻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中國驕傲》的獎杯上我還記得有這樣八個字:勇氣、愛心、責任、智慧。他們之所以稱之為英雄,正與這八個大字相符。
感人的一幕幕在哪個方面都有可能出現。比如說叢飛,可能大家聽說過他,他是音樂學院畢業的一個人,他后來在很多地方唱歌。本來他的收入很好。足以讓家人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他卻沒有,而是把他演出賺來的錢,都捐助給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他的一生僅僅活了30多歲,因為他得了胃癌,當他知道這個消息后,他自己怕家人為他擔心,就勸阻家人這病好治,不用擔心!這個消息讓他不得不離開了人世,離開了家人,離開了那些需要他幫助的孩子們。在他資助的時間里,資金達到了100多萬元人民幣,這個驚天的數字,能有誰不會被感動?而在他死之前,還簽下了眼角膜捐贈書,給了需要的人。這么好的一個人,能有誰不被這行為感動呢?
每當我在電視上看到叢飛的故事和事跡時,我都會淚流滿面。因為它是最最值得人驕傲的英雄!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在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那一顆顆善良的心,造就出那一幕幕感人的事,讓我們也奉獻出自己的愛心做一個值得別人為你感動,值得別人為你驕傲的一個人吧!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6
感動中國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會電視,我還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動中國。
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閑著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閑著,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么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該怎么辦?應該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當有真的感觸的時候,這些詞句就不是空話和口號,不空洞也不高大。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閑,會覺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義所在,而現在,在剛看完感動中國人物之后的強烈感情下,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內的事也不會覺得閑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時候我也會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們有那么窮嗎,再說政府干嘛去了?
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沒有同情困難人群的感情基礎,我沒有見過那種場面,或者通過媒體看過幾眼已經被歲月沖澹了,但是一旦把那個畫面放到我眼前,我會被震撼,然后內心柔軟的說不出話來。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成長環境艱苦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惦念自己當初那種窮鄉僻壤,會更加懂得同情困難的孩子,不是說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們沒見過,沒有那個觸動。所以說,讓所謂溫室里的花朵去“體驗生活”,體驗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義的。
今天晚上含著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2018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7
忠于職責日理方機似覺少,廉潔行醫額外一分也嫌多。
----題記
什么是美?
興許你會說是那初春的牡丹,盛夏的荷塘,那紅秋的楓葉,冬至的雪花。但總有人覺得還不夠。這時你又會說,是那深海藍鯨躍出水面的那一刻,是天空雄鷹沖破云彩的那一剎,是那皓月當空之時墜落的星辰,是北海道上華麗的極光,那確實很美,但卻依舊不是最美。
那到底什么才稱得上是最美?
其實,這并沒有準確的答案。每從心中都有著自己燭一無二的最美。而我心中的最美,那是寸步難行時勇往直前的倔強;那是挫折坎坷前迎難而上的不畏;那還是窘況之下挺身而出的勇敢;那更是幽深淵中僅存的一絲的曙光。
什么又是逆行者?
“身如逆流船,心如鐵石堅,望悲成欣喜,至死不怕難”這就是逆行者。“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說了才算”這也是逆行者。“既然天道不公,那我要逆天而行”這更是所謂的逆行者。他們勇敢,不畏懼,他們堅強,不放棄,生活中更是有著許許多多的逆行者,他們平凡卻偉大,普通但堅韌,信念便是他們的行囊。
在當下,有這么一群人他們逆天而行,從死神手中帶回了一批又一批人,他們與死神賽跑,受萬眾愛戴,他們就是那最美逆行者。
今年的春節非比尋常,今年的街道更是人跡罕至,這讓人哀悼的命運,這該死的鎖人命的病毒,讓我們在這么一個熱鬧的時節寸步難行,就當許多人因此而滯留于家中時,這樣一群人,這么一群逆行者,面對疫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選擇逆行,迎難而上,這是因為他們熱愛著自己的職業,有強烈的責任意識。
鐘南山教授,去武漢的照片上了熱搜。他高齡八十四,重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他臨危受命,無不讓人敬畏,讓人贊嘆!他是最美的逆行者!
但是逆行者還有很多很多,有這么一群人頭頂藍白“三級盔”,手拿針藥如兵器,身著白衣戰袍,這么一群人廉潔行醫,為黨為民,德藝雙馨,利人利蒼生,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都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萬事開頭難,只要不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加油武漢!加油中國!盼疫情如煙散去,祈盼萬家團圓美滿在此!
在此,向我們最圣潔的天使-----最美逆行者們致敬!
感動中國觀后感心得篇8
3月4日晚,《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約而至。錢七虎、鄧小嵐、楊寧、沈忠芳、徐淙祥、“銀發知播”群體、徐夢桃、陳清泉、陸鴻、林占熺等獲評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催人奮進的故事,塑造了一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屹立于天地。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廣大年輕干部要深挖《感動中國》這座“精神富礦”,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敢于擔當作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續寫新的輝煌歷史、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堅定理想信念,深挖“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富礦”,筑牢對黨忠誠“壓艙石”。
堅定的理想信念猶如黑夜中的燈塔,指引著無數榜樣模范為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不斷拼搏奮斗、不停攻堅克難。無論是奮斗一甲子、鑄盾六十年,隱姓埋名報效祖國的錢七虎,還是對黨忠誠,不負民族,為國鑄造防空利刃的沈忠芳,抑或是心懷祖國、初心不改,助力國家在電動汽車領域快速發展的陳清泉。他們都用為國為民的偉大理想信念映照著奮斗征程,書寫出璀璨的人生篇章。奮進新征程,廣大黨員干部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筑牢思想上的堅硬根基,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作為終身課題,信一輩子、守一輩子。要主動把個人小夢融入為黨為國為民的大夢中,用追夢的腳步砥礪忠心于黨的赤誠之心,堅決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沿著黨旗所指的偉大方向,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眼睛明亮、定力堅定,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光和熱。
站穩人民立場,深挖“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富礦”,爭當為民服務“先鋒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從心懷大愛、托舉童心,給馬蘭村孩子們插上音樂翅膀的鄧小嵐,到學成歸鄉、傾力扶貧,讓江門村改頭換面蒸蒸日上的楊寧;從鉆研種植技術、帶動脫貧致富,讓農民的生活越過越好的徐淙祥、林占熺,到打破時空邊界、傳播知識文化,將畢生所學授予五湖四海的“銀發知播”群體。他們深深扎根于基層一線,以甘于奉獻、不辭辛苦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心點贊與大力支持。新時代趕考路上,廣大黨員干部要站穩人民立場,走實群眾路線,主動深入田間地頭,實打實查看衣食住行、面對面感悟百姓冷暖、心貼心解決急難愁盼,不斷提高為民服務能力和水平、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始終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凝聚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力量,穩穩托舉起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
敢于擔當作為,深挖“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富礦”,奏響攻堅克難“最強音”。
在風高浪急的挑戰與困難面前,唯有主動迎戰、主動斗爭,才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才能走出陰霾、奔向陽光。北京冬奧的賽場上,全身的傷病與如山般的困難阻攔不了徐夢桃追夢的腳步,她用斗爭打破魔咒創造歷史,她用拼搏擊碎質疑改寫人生,這是永不拋棄、永不放棄帶來的偉大奇跡;人生的旅途中,腦癱帶來的痛苦與不便無法磨滅陸鴻那顆火熱的向上心,他用斗爭驅散陰霾迎來春光,他用笑容感染他人共赴希望,這是永遠樂觀、永遠拼搏唱響的生命贊歌。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諸多風險挑戰面前,廣大黨員干部要以這些榜樣模范為精神標桿、行動指南,不斷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斗爭意志、提高斗爭本領,以擔當作為的“鐵肩膀”、拼搏向上的“硬脊梁”鑄就排山倒海的無畏膽魄,勇敢奔赴困難眾多、矛盾突出的基層一線,在各種急難險重的任務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耀眼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