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啟示寫出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這里提供優秀的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方便大家寫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參考。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1
在這個寂靜的下午,太陽如同往常一樣意味不明地照耀這片危機四伏的大地,時間仿佛靜止住了。土地上伏著一位軍人,幾乎要混入這片蒼綠,他小心地用工具一點點探測著被掩埋的危險品,敲落上面的泥土,仿佛是敲擊連接生死的細弦。空氣凝固了,陽光凝固了,猛然間,爆發出一陣巨響,震碎了靜止的時間。還沒聽見山石炸裂的響聲與戰友驚駭的呼聲,世界便陷入昏黑……
這場排雷工作中,杜富國失去了雙眼與雙手,用自己的血肉,保衛了國土,保護了戰友,在此之前,他留給戰友的只有一句:“你退后,你出來。”
六個字,鐵骨錚錚,英雄本色。
他尚是青年,本來還可以用漫漫人生擁抱世界的繽紛,但他更是一個英雄,也正因胸中的滿腔熱血與英雄氣概,他挺身而出,在危險前留給隊友一個堅定可靠的背影,觸發了不測也下意識倒向戰友一邊,擋下沖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杜富國的心窗在人生大好年華深鎖,定留下了常人難以想象的悲痛與遺憾,但是,于一個軍人而言,這定是他無悔的選擇。勇士總在考慮他人后,才想到自己,所以他作出了犧牲。有這么一個鏡頭使我記憶猶新:杜富國在病床上感受到別人為他頒發的獎章的重量時,沉痛堅定地舉起空蕩的袖筒,報之以軍禮。雖然他無法用手觸及,但收獲這份榮譽,他心中必洋溢著自豪之情。他用自己的犧牲,鑄成了對戰士至高無上的贊美,凝成了兩個光榮的大字——英雄!
不單是杜富國,他的戰友與千萬在排雷前線為祖國奉獻青春與鮮血的戰士,都值得我們致以敬意,當我看見杜富國的戰友拉手并肩走過掃完雷的雷場時,不由得熱淚盈眶,當他們將這片土地轉交給鄉親時,他們臉上也盡是笑顏與淚水,這片蒼綠的大地啊,如今已是欣欣向榮,瓜果飄香,你可知,這盡是勇士們用血淚換來的?
縱然他的眼睛不再明亮,縱然他的雙手無法觸碰,但他的無私無畏,必如燈塔一樣,照亮每個人的心房!“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贊!”杜富國緊閉的心窗后,定有感動人心的萬丈光芒,詮釋著他一身錚錚鐵骨與英雄本色!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2
感動中國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會電視,我還不知道今天就演感動中國。
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閑著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閑著,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么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該怎么辦?應該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當有真的感觸的時候,這些詞句就不是空話和口號,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閑,會覺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義所在,而現在,在剛看完感動中國人物之后的強烈感情下,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內的事也不會覺得閑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時候我也會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們有那么窮嗎,再說政府干嘛去了?
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沒有同情困難人群的感情基礎,我沒有見過那種場面,或者通過媒體看過幾眼已經被歲月沖澹了,但是一旦把那個畫面放到我眼前,我會被震撼,然后內心柔軟的說不出話來。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成長環境艱苦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惦念自己當初那種窮鄉僻壤,會更加懂得同情困難的孩子,不是說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們沒見過,沒有那個觸動。所以說,讓所謂溫室里的花朵去“體驗生活”,體驗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義的。
今天晚上含著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20__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于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3
不免覺得自己活得太自我。是的沒錯來到這個世上要為自己而活。但責任使命這些詞匯難道真的不應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烙印嗎?
雖然我們沒有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也沒有生活在窮鄉僻壤等待我們去解放的貧困山區。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無憂的社會中難道我們不應該去思考我們應該實現怎樣的價值嗎?
即使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也不是教書育人的園丁,不是駐守邊疆的戰士亦不是解放勞苦大眾的英雄,但我們也要記住自己作為一個社會人應該去奉獻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引水的黃大發,36年只為當初的誓言。想到古時候的君王坐擁天下又如何,想到現如今的富豪身家萬億又如何?卻不及老人實現誓言時,站在親手開鑿的水渠上,那雙噙著淚的雙眼,告訴我什么是平凡可貴。
告別康橋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黃大年,透支著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時光奮斗在祖國科研事業的前線。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為科技強國的夢想在奮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邊守邊,32年風雪中對家園對國土的堅守,“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那一面面飄在風中的旗幟,是那位老父親心中對祖國的深沉的愛意,一代代的繼續和傳承。
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蘭小草,直到走后才被人知曉。人們總說好人會受到上天的眷顧但一個個走后被人悼念的靈魂,卻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這句話樸實的道理。不過這也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只會為這滿滿的善良和偉大的愛動容。
為他人奉獻是大愛值得敬重,一個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對妻子的不離不棄一輩子的守候也同樣讓人敬重。她是他心目中的女英雄,她那滿是傷疤的身體卻換回他的一見鐘情,這難道不是對顏值主義的一種諷刺。有些愛情在剝去華麗外表下只剩毫無真情的淺薄。
有的人在死后,被人悼念被鑄以豐碑紀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時,獲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獎勵榮譽對于他們其實并不重要,因為他們可貴的是真誠是善良是毫無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為了一個什么目的虛偽做作的表演。
我無法窮盡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內心滿滿的感動。但我想記住這種復雜的感情,并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堅持用愛,去書寫“偉大”哪怕是窮其一生的平凡人的偉大。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4
“堅持,再堅持一下唄”
進入女高的陳法羽很快發現:關愛的同時,是嚴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課間出操1分鐘站好隊。張老師每天拿著小喇叭,不厭其煩地喊學生起床、跑步、吃飯、睡覺,“你們遲到一秒鐘我也不干!”
張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貧困較勁:“挽救一個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對學校老師、學生要求嚴格:“堅持,再堅持一下唄!”這是張桂梅勸慰大家最多的話。
陳法羽說:“我們來女高讀書是來改變命運的,不拼拿什么和別人比?張老師也在拼啊!”
校辦主任張曉峰告訴記者,張桂梅老師是在拿命辦學,師生們服氣。
張桂梅的言傳身教也感染著女高老師們。韋堂蕓老師受傷左腳骨折,想到還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著雙拐給學生上課;楊曉春老師悄悄給學生墊付醫藥費、生活費,卻從不往外說——這樣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還有很多。
張桂梅宿舍里有4張床鋪,1張自己睡,3張留給“不聽話”的和生病的學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張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張老師怎么關心她、開導她,她都不怎么說話。張老師疾病纏身,每天早晨5點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還和她聊天。3個月后,這名學生抱著張老師痛哭,說一定好好讀書。
“女高的許多學生家庭貧困、變故多,她們的心要好好去焐。”張桂梅說。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5
最美楷模背后的光輝密碼是“1,3,3”
有一種個體,范文參考網有一定數量,分布于這個種群的各個角落,這類個體充當兩代生命體之間知識傳遞的媒介。他們叫教師。去年的第36個教師節,讓我們解讀這個神圣職業背后光輝的密碼,感受教師偉大而無私的精神。
“1”束點亮黑暗的柔光,他們是夢想的引導者。每個學生都有夢想,夢想在老師的指引下,會轉變為讓孩子奮進的信念和成長路上的導航燈,成為讓孩子發光的力量。云南省華坪縣女子高中教師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為幫助孩子找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相融洽的橋梁,全力推動發展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十二年間,讓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插上夢想的翅膀,走進大學,走向她們更廣闊的人生。40多年來,她將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愛心都獻給了大山深處的莘莘學子,一生無兒無女的她,成為許多學生心里的“媽媽”。對于大山女孩來說,張桂梅就像一束柔光,一束打破黑暗點亮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幫助學生成就人生的夢想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改變命運的奇跡之光。無數“張桂梅”的平凡堅守,鑄就光輝不朽的教師之光。
“3”尺浸滿心血的講臺,他們是育人的傳道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馬欄山區的教師丁海燕兢兢業業扎根山區,辛勤耕耘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站在三尺講臺三十余載,她備課求“新”,上課求“活”,輔導突出“針對性”,練習講求“多樣化”,不僅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貴州省瀘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肖敏用似水的溫情和堅如磐石的耐心,為殘障兒童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范文參考網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打開他們封閉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善意與溫情。她們始終履行著一個教師教書育人的光榮使命,用知識的火把點燃了孩子們心靈的火花,用默默的耕耘托起了教育事業的輝煌,用平凡的身軀托起教育的美好明天。為之不厭、誨人不倦,他們將知識的火焰代代相傳,永不磨滅。
“3”千芬芳滿園的桃李,他們是豐收的耕耘者。“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門”。老師用他們辛勤的耕耘換來了“滿園春”。山東濰坊商業學校教師魏亞麗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推行“混合式教學法”?_植閌澆萄Хā保蔥隆?2+3+5教學模式”,在四年的時間里,帶領團隊將三百多名中職生送進了本科院校的大門,取得了年均升本率60%,升學率100%的優異成績,為學生打通了中職向高職、向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赫章縣城關鎮中心幼兒園教師何梅秉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范文寫作起于累土”的教學理念,慈母般的愛心,百戰不敗的信心,激發兒童學習的熱情,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提供堅實保障。“令公桃李滿天下,何須堂前更種花”,桃李滿天下是對一個教師教育生涯最好的褒獎。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老師們用辛勤的雙手“除蟲拔草”,用他們的知識“澆灌樹木”,用他們的青春“化作營養”,只為將來的“桃李芬芳”。了解教師背后的“密碼”,感受到人民教師將最美麗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人類社會最偉大的事業的感動,讓我們向他們致以最美好的祝福!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6
偶然間在微信朋友圈刷到一篇記錄張桂梅事跡的文章,在讀的過程中我被深深的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了強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支持這位看起來飽經滄桑女士愿意為了山里的女孩們能夠上學付出自己的一切。同時她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創建了全免費的女子高中,并且讓1600多名女孩成功走進了大學,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其中不乏全國頂級的大學,有浙大、武大、川大等。
事跡的來源是央視的《面對面》,在節目中主持人對張桂梅做了采訪。先來看一下張桂梅其人(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女,滿族,1957年6月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麗江市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院長,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這些內容是她眾多人生經歷中的一小部分,但這是最令我感動的歷程。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是全國惟一一家全免費的女子高中,這里招收的學生全部是華坪縣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據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全校共有118人參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0人,一本上線48人,本科以上有109人,綜合上線率達100%。建校12年以來,有1645名女孩從這里走出了大山,多名畢業生進入名牌大學。這是一份多么偉大的成績,但每一個偉大的成績背后都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付出。
張桂梅在華坪中學任教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有女孩在課堂上消失,在家訪之后她發現,這些十幾歲的女孩都被家里嫁人了。2001年張桂梅擔任兒童福利院院長,她發現一些健康的女孩被丟棄在福利院門口。這些經歷讓她萌生了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的想法,因為幫助一個女孩可以挽救三代人。于是從2002開始她四處奔走,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四處募捐,然而社會往往是現實的,用了5年時間僅籌到了1萬元。事情的轉機出現在2007年作為黨的17大代表參加黨代會期間,一名記者在她褲子的破洞上發現了她的愿望,發表了一篇名為《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從此她想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愿望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出資200萬元創辦了華坪女子高中。高中創辦之后也不是一番風順,條件艱苦,師資落后,多名老師因無法接受這個工作條件而辭職。剩下的老師在張桂梅的帶領下,憑著作為共產黨員的信念才堅持下來,并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任何偉大的事業背后的過程都是艱難的,張桂梅甚至沒有自己的生活,她說:“也不是不想有自己生活,只是一天做著做著,就把時間做沒了。忘了,把生活忘了”。是什么支撐張桂梅走了下來?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問道:“您覺得您這輩子的價值在哪?”,張桂梅回答:“不管怎么著,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還是少,畢竟她們后面走的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我在這句話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她找到了人生的使命,是使命的力量支撐她堅持下來,并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做到了這一切。
使命是什么,在當代的企業管理中,使命、愿景、價值觀是經常被提到的三個詞匯,企業的使命就是你的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對于個人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找到自己使命的人和一個沒有使命的人,能夠做到的程度是絕對不一樣的。張桂梅就是因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有了支撐自己走下去的信念,在這個過程中她可以不記榮辱,不記得失,真心誠意的為自己的使命去奮斗,進而取得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績。
張桂梅的事跡給我了很大的啟發,“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疫情肆虐,國際形式波譎云詭,但所有的危機又都是機遇,從此時此刻起認真的梳理自己,挖掘自己的人生使命,并為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奮斗。
在疫情之下,我們的黨和政府表現出了強大的執政能力,以極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是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唯一能保持經濟正增長的國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珍惜當下的大好環境,為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而努力奮斗。張桂梅在采訪中也提到:“我希望她們出來不需要感謝張桂梅,不需要感謝女子高中,我希望她們感謝我們的黨和政府就足夠了”。這正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心聲。
2024感動中國觀后感作文篇7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終于不需要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
今天下午的校班會上我們全體觀看了“感動中國2012十大評選人物”這令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名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先來講講他吧--他名叫陳斌強,是一位農村教師,幾年前父親在車禍中身亡,只留下陳斌強的姐姐妹妹以及年邁的老母親。但更不幸的是,母親前陣子被查出嚴重的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只得靠陳斌強一人獨自照顧老母親。他每天起早貪黑,整日幫母親做各種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上次母親走丟后不記得回家的`路了,就得將母親每時每刻看護在旁,一點一滴的呵護她。他的學生也發誓長大后也像陳老師一樣,悉心照料父母……每天清晨,當天空只露出一點魚肚白時,他要騎車帶母親上三十多公里的山路,并要將兒時母親被他的綁帶緊緊的綁在一起……下課時,陳斌強不顧休息,馬不停蹄的服侍母親,凌晨一點,他還要按時給母親上廁所,六點起床給母親刷牙洗臉吃早飯……
有人曾問他:“母親不記得你了,還有意義去為他服務?有必要嗎?為什么不將母親送去養老院?”可他回答說:“啊我不忍心,就算母親不認得我了,但我堅信她一定會記得永遠服侍她的那個人。百善孝為先,我應盡責照顧老母親,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
陳斌強的行為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全班每一個人,大家都悄然淚下。是呀,這就是人間的真情,我們應好好孝順父母,付出自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