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后感800字
經歷了一本好書的洗禮,每個人的思想都會有所升華,何不將這些升華寫成讀后感,與他人共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莊子讀后感800字,僅供參考。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1】
鯤鵬的形象在中似乎留了-道痕,很熟悉又有些陌生。以前當然是知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這樣的名句,這次賞后更深入地看到了莊子的眉宇之間。莊子的逍遙之意注入到文里,使每個字,每個標點都有一種酒脫的氣概。莊子在戰國時期生活,長期的.紛爭戰亂使他開始向往更高更遠的地方。看著世間萬物,他幻想著自己變成這物,可大可小,心中自有輪廓。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無為而治”是這學派的中心。莊子的“無為”體現在萬物,這何不是一種狂?在這個年代,他的心早已飛了出去,怎會局限于此?這個地方,已經容不下他的思想,他的一舉一動。
落到生活中,我還看到了他與惠子之間的斗嘴。莊子是善智辯的。由于他自己本身的快樂,導致他看的萬物仿佛都是快樂的。他偷換概念,表面似乎辯贏了惠子,可在邏輯上,惠子是更勝一籌的。他似乎很驕傲,看到的萬物不過是他的裝飾。
也正是因為如此,在他的高度幾乎無人可以真正踩穩腳跟站立著,與他平行。
蔚藍的天空中有一只鵬,它借風而盤旋直上;水中有一群魚兒,它們悠困地來來往往。現實與幻想的分界原來也是有空間的,莊子便站在那里,傲倪萬物。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2】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
我恍惚著,子休?眼前是一位道人,騎著鯤搖搖擺擺地向我駛來。他的發絲散著,從骨子里透著桀驁不馴。只是穿著一身普通的道服,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只是一位溫婉君子天地與他并存,萬物與他唯一。櫻花樹下的'少年,嘴里默念:“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風來過,吹散了少年的思緒…......
我怔了怔,不禁與他對言:“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搆,日以心斗。”
在這虛空的世界,無拘無束,隨風而行,隨心所欲。雖有幸與子休談及世間萬物,但仍有遺憾,“如若我和你是一個時代的人…該多好……”這樣每天都能夠一起談天說地,看那繁星璀璨,任他壯闊波瀾。閑時品茶,茶涼讀詞。
他語氣平和的應道:“來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也。”正如此言,仿佛冥冥之中自有變數,方得天命。
我已經的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人生在世恍如白駒過隙,忽然,就這么過去了。只是靜坐著,看著虛無之中時間的流逝,聽著世間萬物的呼喚。是心在呼吸,在成長。我終是人的天命無法改變。但唯一不可改變的,便是變。
終于,夢醒了,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方醒……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3】
莊子的熊熊烈火照亮著中國的文學旅程,精神的升華牽動著每個人的琴弦。沒有馳騁沙場的你卻是英雄者心中的膜拜;沒有縱橫捭闔朝野的你卻是能臣賢士心中的追求。
你說:“吾將曳尾于涂!”驚愕了你身后的兩名楚國的勸說者,他們只能悻悻而去。你用純清的性格釀造精神的酒曲,并用之抵制功名利祿的誘惑。
我說你是真正的垂釣者,是遠離世俗喧囂、鉛華風塵的隱士。你笑了,會心的笑了。是因為我道出了你的心聲嗎?濮水岸邊遺留著你的足跡,勾起無數仁人志士的心魂;濮水的游魚聆聽著它的祖先講述你拒絕入朝為相拒絕高官厚祿的崇高氣節,引發千百年歷代文豪的欽佩。你比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英勇氣節更有氣魄,你比林逋梅妻鶴子的隱士形象更顯高尚,你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更骨氣崢嶸,或許,你并不在意世人或后人對你的評價,但你的靈和魂卻讓人情不自禁的.贊嘆不已。
雖然你只說,“吾將曳尾于涂”,但我心里明白,你之前對兩位大臣的不予理睬并不是想展現你的清高,而是你清潔靈性的本能的使然,你沒有直接的拒絕,只是婉言道出堅守濮水的心聲,讓他們自感融入不進垂釣的氛圍,只能悻悻而去。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4】
烽火狼煙,點燃了思想的火焰,你在孤獨的極峰,望向夢里的仙境。蕓蕓眾生,是誰得了不羈的逍遙?巨鵬?若無六月的風,它如何能上得九萬里;塵埃?亦不過是借以生物的息,相吹罷了!
……于是,你悟到了你人生的最高境界,無為界。意起思行,神游天地,無拘無束,你是人間逍遙的神!
然而,又有幾人把你看的明?后世的學者,追不上逝去的風,只能握著卷卷殘集,望文生義:你,成了消極避世的人。可笑,可笑他穿不過千古的時空,望不到你頭上的天,踩不到你腳下的地,卻偏又說了不負責任的話!
后世的人用后世的思維觀念,總以為自己是最聰明,可也知一時當一限?那是千年前的你!
此“無為”非彼“無為”,你的“無為”怎能用今世的“無為”來定論?而你,卻又穿越了千古,你的“無為”,在那戰亂的'年代,是最理想的完美境界,這不正與我們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知道我的解說是多余,你就是你!
精神的巨子,心靈月亮的守護神,又怎會管他后人如何評論?歷史長河滾滾東逝,你在風尖浪口依舊高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試問,有此境者,當有幾人?千古一逍遙,你,莊子,當之無愧!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5】
莊子就如同一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個體,不被世俗誘惑,擁有超凡脫俗的大智慧。他的思想至今仍影響著后世的人們,在現代社會中,人們雖然擁有富足的物質條件以及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在努力奮斗的過程中,沉重的心理生理的`雙重壓力,也導致越來越多的人迷失自己。而莊子的處世態度恰恰是在指引我們不斷突破身外之物的束縛,開拓一個純真自由的精神世界,進而保持純凈的心靈,并不斷完善自身人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生價值。
當今社會面臨巨大生存和發展壓力,一味追逐名利會誘發各種心理生理疾病,但如何解決呢?莊子的人生理論與態度會產生影響,引導人們從更高更廣的角度來看待眼前的名與利,即便身處逆境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今日的世界,物質文明發達,在表面上來看,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在精神上,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來,無可奈何的活著,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南懷瑾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6】
古往今來,如此多名人志士,說實話,我個人認為最具神秘色彩的人便是莊子。
為什么?
因為我認為,他不可以被稱為“人”,而是“橋”。是連通現實與虛幻的橋。生活在戰亂困苦時代的他,看似只是個衣著破爛的小老頭子,然而他腐朽的身軀里寄居著極偉大的靈魂,那是個憂國憂民,極富哲思的靈魂。可惜受時代所迫,愛國之情無法抒發。但與此同時,他靈魂的真正偉大之處被激發了。
“若是現實真如此慘淡,那么便引領人們走向另一個現實。”莊子用離奇荒謬的語言訴說著這一點。他筆耕不輟,在文字中透出理想世界的真正美好。他不顧物質生活,一心追求個體在精神方面的幸福。就算現實再艱難,也沒人能把手伸進他的大腦,那是他自己的安樂鄉,充斥著強烈主觀色彩與浪漫主義的美好社會在這里構建……
這個腐朽社會,他用冷眼相對,冷漠的棄之不顧。
他,真是如此嗎?
不,不是吧。所有的一切都是希望將人民引往正確的道路。但誰又知道,在他對世界冷眼旁觀的背后,又隱藏著多少無奈與辛酸。
“有待”與“無待”,正是于此之上建立的思想。
正因為莊子深知這個世界充斥的絕望,才希望將所有人引向美好的自由世界。不依靠他人,不依托社會,方能獲得絕對自由。正因為看見時代的悲哀,才愈叫人們去追求“絕對自由”,因為那才是脫離苦海的惟一道路。
但偉大的'靈魂終究敵不過現實,化成蝶飛走了。但莊子思想的精髓,還依然留在此地。
今天,盡管社會美好,但欲望、疾病、恐懼依然橫行。我相信,無論何時,莊子的思想都會像一顆飛逝的流星,盡管時間很短,仍會照亮黑暗的時代。
“飛吧。”我仿佛聽到莊子在耳邊的囈語。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7】
還記得,在學校里上完《莊子·逍遙游》一課之后,老師還曾笑言勸告大家都不要去讀《莊子》,看傻了明年的高考可就毀了。可我卻還是被這個異想天開的小老頭兒給偷偷迷住了。
只是,讀的卻不是《莊子》,而是莊子。
莊子就是一本書,一本讓我讀不懂卻又愛不釋手的書。
莊子的翅膀
莊子的心里,裝著一對翅膀,只要他想,隨時都可以飛翔。飛翔,是為了自由。莊子的心,便是自由。正是因了這顆自由的心,坐在濮水邊的莊子,面對持高官俸祿而來的楚國使者,淡然地將長竿一揮:“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宰相之位就這么隨隨便便地被他扔到了汨汨流過的濮水里。
濮水蕩漾,倒映出安然自若的莊子,倒映出面面相覷的使者。莊子起身,撣了撣身上的灰塵,張開翅膀,揚長而去。
莊子的翅膀帶著他成功逃離了權勢的`枷鎖。莊子也許會在心里想:怎么可能會有傻瓜會情愿投入那污濁之中!然而時至今日,每每聽到諸如“某地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又創新高”之類的新聞時,我總不禁想起那個千百年前淡然離去的身影。自古以來并不缺乏厭惡官場的人,可是絲毫不為權利所誘的,卻寥寥無幾。唯有莊子,不曾被那濁物沾染一絲一毫,始終保持一顆善鑒萬類的赤子之心,帶著那雙翅膀,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間。
可是那翅膀,終究只是長在心上的,所以生活中的莊子,依然要受重力約束。莊子的境界,便是在這有形的拘束中活得超然物外,讓思想如脫韁之馬,任意來去,拋開一切俗念,擺脫塵世林林總總的牽絆,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就是這樣帶著他的翅膀飛翔。
無己逍遙,無名大智。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8】
莊子喜歡做夢,抑或編造夢。他的夢成就了他在現在人眼中的地位,因為沒有人懂他的夢,因為只有他敢于把夢刻在竹簡上流傳下來。每個人都對莊子的夢有不同的理解,卻沒有一個人敢狂妄地說,我懂莊子的夢。
莊子的夢很簡單,他在夢里遇見了蝴蝶。漫天的蝴蝶,有的甚至大如車輪。夢醒后的莊子提出了石破天驚的疑問: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自此之后,翩翩起舞的蝴蝶便成了莊子的代表。稍一把持不住,便總有莽撞的后生不慎跌入莊子的夢中。
莊子造夢,張口即來。“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多么令人咋舌的想象力!就算是在科技發達的21世紀,也難以尋到像莊子這般敢于大手筆想象的人物吧!莊子的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莊子的夢依舊沒有人知道是什么意義。也許那僅僅只是一場夢,也許我們就是莊子眼中那群庸人自擾的人。
莊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他的翅膀,他的草帽,與他的夢共同構成了這本奇幻的書。莊子的翅膀,教會我如何去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的草帽,教會我如何以淡然自若來處世,莊子的夢,則吸引我不斷去探索,去尋求真正的莊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樣的人,是莊子么,不知疲憊地學習?
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樣的人,才是莊子。
莊子這本書,太深奧。這個狡黠的小老頭,站在千百年前時間的縫隙中,望著后人對他的苦苦研究,依舊笑得云淡風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9】
寧靜的濮水緩緩地流著,溪水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向何處流去……
濮水邊,坐著一位骨瘦如柴、衣著樸素的老人。他身旁放著一個破舊的竹簍,里面零星散落著一些活蹦亂跳的小魚,顯得十分空曠。他手持一根竹竿,安靜的如同一座石雕,成為了濮水邊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這時,有兩個衣著華麗的人不緊不慢地走了過來,相互指了指老人,像是在確定著什么。他們看到老人并沒有什么反應,便站在一旁靜靜等候。過了半晌,老人的魚簍里盛滿了魚,那兩個人也露出了焦急之色,便直接道明了自己的來意:“我們是楚國的大夫,聽聞莊子您博學多才,我們大王想將國家大事托付給您,勞累你了!”
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看他們,平淡地說:“我聽聞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大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廟的堂上。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為了留下骨骸而顯尊貴呢?還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
兩位大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是寧愿活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了。”
莊子心平氣和的說:“那你們也可以走了,我寧愿像神龜一樣在爛泥里拖著尾巴活著。”
兩位大夫互相看了看,又都搖了搖頭,“算了,看來說什么都無法改變您的.決定了,您可真不愧是圣賢之人啊,摒棄功名利祿,而去過平凡人的生活,我們實在是敬佩啊!”兩人感慨萬分,又請求道:“您這樣的圣人如果到了我們楚國,那是我們一生的榮幸啊,您要不要再考慮考慮……”
莊子默默地提起魚竿,將一條魚放進了魚簍,又揮出了竹竿。兩位大夫有嘆了口氣,悄然離去。
濮水邊,獨留一位老人坐釣溪邊,成為了一道亮麗獨特的風景。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10】
莊子有一頂草帽,一頂被后人刻意忽略掉的草帽。那是一頂寬邊的,由蒲草編織而成的草帽,青草的顏色,湊近了去嗅它,還可以嗅出類似鐮刀上的青草汁的味道。這樣一頂草帽,有點滑稽,不像是一個圣哲身上該有的東西。然而這才是真正的莊子,他的幽默與詼諧,他奇妙的想象,全部幻化成了這頂奇異的蒲草帽。
莊子頂著蒲草帽,蒲草帽頂著毒辣辣的太陽,和惠子上路了。他們路過濠水的橋,莊子摸著粗糙的帽檐望著水底游來游去的魚兒下了結論:這是一群很快樂的魚。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一句話噎了回去: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有些近乎于小孩子的`強詞奪理,莊子卻偏偏要說得理直氣壯,讓人啼笑皆非。在莊子想來:我覺得那魚是快樂的,那就足夠了。為什么硬要問出個究竟來呢?這不是自尋煩惱么?
戴著蒲草帽的時候,莊子腦子里總有數不清的想法往外冒。于是他就把它們編成一個又一個故事,為了能在故事里堂而皇之地消遣別人,莊子發話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你說她是美女,我看就不一定。泰山比秋毫之末大,但是泰山比之天地也不過秋毫之末,則秋毫也可以為山。所以你說他是圣賢,我可以看他很不爽,于是,一個又一個“圣賢之人”被他打著諸如此類的旗號編成故事,我們看到了他批評老子曰:“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指責堯舜“堯舜卑劣,多余,有害無益。”……
莊子的草帽就這么一直戴在莊子的頭上,藏匿著這個小老頭的思想與快樂。悠然自得的莊子,也曾頗有幾份閑情地在田間放歌。瞧這份灑脫樣,不也正需要一頂蒲草帽與之相襯么?
莊子的蒲草帽不是草帽,正如白馬非馬。
這是莊子給世人開的一個玩笑。
莊子讀后感800字【篇11】
初識莊子,是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平平淡淡的語氣,卻在我心中勾勒出清晰的痕跡。莊子迫于那個特殊年代的塵世喧囂,不得不作驚人之語。他在一個瘋狂的年代里,用更瘋狂的語調喊出真理。
他是自由與真理的偏執狂。
首篇大談自由的逍遙游,通過借助外物而“自由”遨游天地的例子,來襯托圣人放開心神而遨游天下的自由。為什么古往今來,無數的賢人名士喜歡莊子?因為在莊子的思想中,宣揚著在無法改變的'現實面前,解放自己,獲得精神自由的釋懷法則。這種自由比起依托外物更加高級,它來自于精神,依托于精神,并且可以通過人的精神降低自己對世俗的渴望,從而鶴立雞群,平和理智,行為“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由也便隨之而來。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順從天地萬物的本性,駕馭著天地變化,行游于絕對自由的境界。這在當時的民眾的眼中,分明就是神話,嗤笑一下就過去了。可它卻成為求道者心中的“道”,不示功名,不求名望,摒棄小我,追求絕對自由、通達、物我兩忘的境界。
僅僅依靠無,依靠道。我很難想象“無待”的境界。我們都是凡人,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社會中,我們有家庭,有事業,有自己的追求和夢。無依無靠、無所牽掛固然理想,但我們生來的自身條件便已束縛了我們。我們真的可以達到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但我抬頭,透過漫漫的歷史長河。思想的洪流中,映著一只輕巧的銀蝶。它拍拍翅膀,抖落一身銀光;又眨了眨眼睛,安然地向那幽深的天幕中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