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游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莊子逍遙游讀后感,歡迎閱讀。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
莊子是一位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這幾天,我津津有味、如饑似渴地讀了莊子寫的《逍遙游》。
令我至今難忘的是《逍遙游》中的這樣一段話:“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再說,積存的水不夠深,它就無力承載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處,只有小草可以當船;放上杯子,它就著地不動了,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緣故。積存的`風不夠大,就沒有力氣承載巨翅。所以,大鵬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能算抵達風的上方,這樣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礙,然后,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從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莊子逍遙游》是一本好書,里面的奧妙無窮無盡,讓我如醉如癡、令我受益匪淺,還有一些奧妙,等著你去探索和發現呢!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2
“逍遙游”是莊子哲學的總綱,是莊子對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對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從主觀形體和客觀現實環境中提煉。《逍遙游》的主旨是人應該擺脫一切功名利祿權勢的束縛,在精神上達到一個超然物外、悠然無為、絕對自由的境界。莊子借《逍遙游》為人們開辟了一個自由空靈、超脫時空的天地。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鉤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他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得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他,去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3
讀了逍遙游以后,我感觸頗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們的生命就像麻雀與大雁飛翔長度一樣差距巨大。我們豈不是很虧?人比人氣死人啊!會不會老人們都是沒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氣死的?我們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鮮的小蟲,而不用讓大魚在自己肚子里帶三個月都爛掉了豈不是一種幸福。
所謂平凡是真,高處不勝寒也是這個道理吧!再看到后來寫道宋榮子不拘于俗我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不要以為當了村長就是干部了,上邊還有縣長,市長,省長,主席呢,在往外沒準真有個什么超級賽亞人什么的也說不準,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虛心學習,認真工作,貫徹落實黨的政策,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只是回報社會的養育而已,不要為自己的作為而沾沾自喜,那是我們應該做的!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4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為尋求不斷發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5
《逍遙游》中寫到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無法了解晦朔,寒蟬春生夏死不能知曉一四季。它們的壽命固然不能與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和以八千歲為春、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相提并論,“齊彭殤為妄作”,將壽命長的與壽命短的人看作平等本就是不合理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沒有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價值.“是朝菌便于晦朔間繁衍生息,是蟪蛄則于盛夏中唱遍春秋”,正確定位自己,綜合自己的能力,發揮自己的價值,這才是重要所在。之前作文題中的“莊稼人守多大碗,吃多少飯”并不是全無道理,倘若自己能力確實不足,而只是一味地向強者靠攏,則會被巨大的差異給予重重一擊。
世上的人都夸贊宋榮子,他并不感到勸勉;世上的人都非難他,他也不感到沮喪。宋榮子只是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偏滯于內,達不到物我為一的逍遙境界。列子雖然能夠乘風而行,不用走路,但還必須依賴于風這樣的外物,也達不到逍遙的境界。《逍遙游》中的“逍遙”二字應該就是莊子由這兩個人所得出的物我為一的逍遙境界。那么如何達到物我為一的逍遙境界?莊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如果一個人能夠順應自然之道,把握六氣的變化,那么他就沒有什么要依賴的了。這是莊子思想中順應自然的體現,不偏滯于內,也不過分依賴外物。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6
《逍遙游》,這是莊子文章知名度最高的一篇。奇大無比,展翅高飛,由北到南的大鵬,在國人心中留下了非凡的印象。對這只大鳥,一般取其志向高遠、無拘無束的形象,但是細細深入閱讀,它的境界只是比蜩、學鳩、斥鴳高而已,仍然沒有擺脫外物的限制。這樣的大鳥,想要高飛到九天,就必須依靠海運,既然依靠海運,它就受限于海運,它就沒有達到莊子所說的絕對的自由。鳥類世界如此,人類世界也是如此。汲汲于功名利祿的世俗之人,就如同蜩、學鳩、斥鴳,而擺脫了名譽是非的宋榮子、列子則如同大鵬,而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作者所效仿追求的對象,他們順任自然,無所求,自由自在。
在闡釋自由思想的同時,作者順便論證了認識的局限性。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生命短暫的只有一個早晨的菌類,自然無法理解一個月,能活幾個月的蟪蛄,自然不懂年的概念,眾人只能向往長壽的彭祖,卻不知道有千年壽齡的冥靈,大椿。肩吾理解不了接輿所說的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也只知道用葫蘆做飄,用樗做木材,不知道用大葫蘆當船,用大樗樹來乘自由之涼。這就是知識上的“聾盲”。這一論點在《齊物論》《養生主》又有換樣的論述。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而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目的,反過來說,目的又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目的的工具了。要想實現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當然人的一生(生命)也可以作為工具——自己的工具,他人的棋子——以之去實現人的某些追求,一旦如此,我們的生命也就會被利用,進而喪失自由、喪失生命,要想保存生命、保全自由,我們就要無用,于世俗于他人無用,于自己無求。
按照個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遙游》的思路就是,認識具有局限性,因為這一局限性,我們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自然無法理解人一旦有所求就會對生命有所損。理解了這一邏輯,我們要想頤養天年,保持生命的大自由,我們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預設。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時,我必定要付出代價,可是我如果像莊子那樣無所求,我這副皮囊又有何意義呢!我已被社會價值感教育成功洗腦。可是,現在的我也,既沒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沒有獲得莊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義何在呢?
如何看待《逍遙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不過,順境逆境,得意失意,都不防讀讀《逍遙游》:順境得意時,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時,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贖。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7
逍遙游與齊物論作為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對于《莊子》一書具有觀點上的統攝作用。而且《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準確地理解逍遙游對于把握莊子的哲學思想有重要意義。
本次作業,我就對于我對于逍遙游的看法觀點加以敘述。
什么是逍遙游,在我看來,逍遙就是優游自得的樣子,游就是運動活動,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這里的逍遙游是與無為想通的,即逍遙游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運動狀態。
關于本篇的結構,一般有這樣的觀點: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當作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但是我一直好奇于兩點,第一點是文章至“圣人無名”已經基本寫出了莊子的核心觀點,甚至已有總結之意,而后面兩部分有種添加、補充之意;第二點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兩次提到鯤鵬的例子,感覺有種重復的嫌疑。或許這樣的不夠嚴謹的結構,恰恰顯示出莊子的逍遙不羈。但是真要解釋這兩點疑問的話:第一點或許就是如前所述,是逍遙游本篇的添加與補充,尤其是第三部分“無用”的補充;第二點的疑問或許可以這樣解釋,前一次提到鯤鵬的故事是為了直接通過它來論證“無己”、“無功”、“無名”,而后一次加上了“湯之問棘也是已”則表明儒家所提倡的商代也這么認為來進一步論證。
從內容上看,逍遙游的主旨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也就是“人格達到頂峰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通過寫蜩與學鳩、斥鴳與鯤鵬的對比,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與宋榮子與列子與至人、神人、圣人的對比,說到鯤鵬“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宋榮子“雖然,猶有未樹也”,列子“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通過寫朝菌、蟪蛄、眾人與冥靈、大椿、彭祖的對比,說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從這些語句上看,莊子是認為無論他們代表的對立面的兩方面,都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而按照莊子的說法,最高的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就是一種物我兩忘的“無己”的無所待(憑借、依靠)的境界。
文章第二部分與其說是為了論述“無名”,不如說是為了論述“無功”。因為三段內容都是講有權力的或者將有權力的人放下或忘記自己的權力,尤其是第二段通過寫姑射之山的神人“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來間接論證之。第三部分是寫“無用”的觀點則眾所皆知了。那么“無名”的觀點從何而來,其實在我看來“名”不僅是名譽和地位,更是與“實”相對應的概念的范疇。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的這個。也就是說,莊子的“無名”類似于“無己”,只不過一個是“名”、一個是“實”。實際上,這三無的核心無非就是一個“無”字,也就是“道”。道的特性是無,人要做到逍遙游也要符合無的要求。
當我們再看逍遙游,莊子是要強調弱化自我、無所憑借,那這是一種真正的自由自在的境界嗎,在我看來,自由是屬于擁有自由意志的個人在社會中的自由,一個人如果連“自由”的“自”都不存在了,那也無所謂自由了。也許莊子的逍遙游不是要強調自由,更是一種作為在那個黑暗的戰國時代的對于自我的超越,一種超脫世俗的、從個人出發的、為了個人的“無為”的社會理想。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8
許多人喜歡老莊之學,然后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它似乎派不上什么用場。兩千年的封建歷史,多數時期思想上占統治的地位的都是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因為相較而下,老莊之學更消極,鼓勵人出世。在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生活中,讀一讀《逍遙游》,或許能得到心靈的寧靜。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鵬鳥展翅高飛憑借了六月的大風。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動蕩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因為天空高曠遼遠看不到盡頭罷了。他們都不是自己的本領本色,都是有所依靠。自由嗎?不自由。“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兩只小動物又懂什么。它們不知天高地厚,被自己局限住了眼界。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小于大的分別就在這里。這是人力所無法改變的。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如果能夠順應天地萬物之性,而駕馭六氣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那又需要憑借什么呢?因此說,真實自然的人沒有自我的偏見,神人沒有要建功立業的偏見,圣人不求聲名。莊子在全文最后給出了真正逍遙的答案。
有人認為,要游離于社會之外,飄蕩于山野之間,不問功名利祿,不為兩斗米折腰,這才是隱。然古人曾說,“小隱隱與野,中隱隱與市,大隱隱與朝。”并不是想要隱,想要逍遙,脫離社會就可以的。只有順應天地萬物之性,分清自身與物外的分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泊名利,心有所屬,便可得到寧靜。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9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風格。“逍遙”“逍遙”何為逍遙之說?“逍遙”,作為一個復音詞,始見于《詩經·鄭風·清人》篇“河上乎逍遙”與“河上乎翱翔”對舉。自然逍遙游即不受任何束縛與約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動著,生活著。
文章以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將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盡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卻仍被想象力豐富的莊子所迷惑。接著莊子又借《齊諧》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寫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論證小大之辯,表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話再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與前文似有重復之意,確是著重強調,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呼應對照。最后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開了對處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強調了一種絕對化的自由世界。
莊子推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天地間根本不存在的。在莊子看來,大鵬鳥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于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對而言的,哪里有絕對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人怎么可能脫離這個社會,沒有依靠呢。可對于莊子這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是他的精神寄托與生命支柱。
有著這樣思想的人從古至今,不是少數。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甚至構想出一個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簡簡單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既然這個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這個世界,歸隱桃園;只有借助手上的筆,自己描繪出這樣的風景。在《桃花源記》的最后,陶淵明還列舉了幾個人去找尋的例子,似是逼著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這樣的地方,不若說隱含著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幾天與同學去平江路玩時,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留著清式的長辮,裝著掛衫,在鑿石頭。別人與他交談,他說刻得是聽琴的牛。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的涵義,他卻硬是顛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謂。他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為藝術獻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個。他說,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窮人,為什么我們不能從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說,現代的人都說藝術好,卻為什么不讓孩子去干這一行呢。很明顯,他將生活理想化了,他一個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著石頭,敲著自己的理想,卻好像與這周圍格格不入,他卻依舊不以為然,固執自我。或許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傻瓜,是個異數,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著一個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莊子,陶淵明,明知不可能卻依舊努力著,渴望著,用自己的行動創造著,實踐著。
對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我們要做的或許并不是批判或是諷刺,應該給予的是理解與寬容。他們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無法理解的空間,卻是他們獨有的魅力與完美。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0
很多人喜歡老莊思想,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卻覺得難以實現。幾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莊思想似乎更含消極成分。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物欲橫流,精神空虛,汲汲于功名,戚戚與利益。很少有人能夠抵擋住這種誘惑。在這種情況下,適時讀一讀莊子的《逍遙游》會深受感觸。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神人之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同時通過宋榮子對“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這類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觀點“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變乎榮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積極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何不可,這是因為我們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導入世精神。《論語〃子張》中,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會被看成是荒廢一生,碌碌無為。
但這些在莊子眼里則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無為”才是一種大智慧。
我覺得莊子和惠子間的辯論更能闡釋這個道理。惠子先舉例說,種一樹,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吾為其無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卻因其無用,將最終將它擊碎。惠子以此來譏諷莊子的逍遙神人之說。莊子用使手不皸的藥的例子來諷刺惠子不能善用其無用,嘲笑惠子一竅不通。
惠子不服,又將莊子比成橒樹,大而無用。莊子反擊道:“子獨不見貍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來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諂媚以求功利,俟其機會如貍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莊子自喻,雖然樹大而無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無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無求于世,所以不為世所傷。
也許你還會覺得莊子思想難以實踐。但是,就拿做官來說,不同的人初衷也不盡相同。一部分人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卻是真正心憂天下,一心為民,看待功名利祿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這樣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莊子之說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還能否實現“無己、無功、無名”。如果有會以什么樣的姿態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們過這一種自由自在、不問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內。某一日我恍然頓悟,這樣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邊。他們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顆“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劃定了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辨別榮辱與恥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祿,心有所屬,便不再沉浮。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1
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期,我偏愛于道家代表人物莊周,也喜歡看他的代表作《莊子》,其中最讓我身臨其境的,就是被列為道家經典《莊子·內篇》的首篇——《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第一句一出,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韻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虛無縹緲,并非真實存在的。但在腦海中,卻能意外浮現出深海中一條大魚的情景。深黑的海,襯托著大魚更加的醒目。
“而化為鳥,其名為鵬。”,“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為鯤的大魚游著游著就飛起了,從深黑的海洋到湛藍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彩,是那樣的輕巧。閉起雙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著微風,領略著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詩仙李白那樣,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遙自在了。
逍遙游,至始至終,語言簡潔,讀起來卻讓人深陷其中的意境,無法自拔。從文章的第一句開始,就陷入了章子創造的,只有在夢境李才會出現的畫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欲無求,逍遙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馳騁。
《逍遙游》全文想象豐富,構思新穎,雄奇怪誕,汪洋肆意,卻又洋溢著浪漫主義色彩。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一篇文章讀下來,哪怕并不了解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發出來的浪漫氣息和自由逍遙的氣息所感染。
其實,文中不論是能借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還是可以御風而行的列子,它們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篇文章借此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說明不為世所用才能成為真正的“逍遙”。里面的大道理,對于我來說或許很難一時去理解,但我能體會到,文章中每一詞,每一句所散發出來的自由和逍遙的感覺。
莊子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境界,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能是真正的“逍遙者”。
我很向往那種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遙、什么是忘我。在如今這個誘惑極多、十分嘈雜的世界里,有誰能夠進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個現代的“逍遙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我對追求逍遙的理解就是減少對物質上的需求,我們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遙的人。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2
北冥有魚,其名為鹍,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天池也。
語出莊子《逍遙游》。何為逍遙?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無己者逍遙。”但凡人無法得到逍遙因為會有所憑借有所限制,做人無論如何也會受到壽命的限制。如此怎樣也不得逍遙。莊子因此說:“此之悲矣。”于是,與其說是鵬的逍遙游,不如說是莊子的逍遙嘆吧?
莊子說,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旋向上直沖九萬星高空,背負青天,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鷃卻因此譏笑他。此則小大之辯矣。
是啊,鵬鳥之志,斥鷃又豈知哉?因此那此可以勝任一官之職行為可以順應一方群眾才能可以取信一國的人,追逐到了功名利祿他們自己很得意,其事如斥鷃一樣所見甚小。
是啊!昔日繞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說:“天下已經治理好了,我接替你豈不是為名而來名是依附于實的客體,難道我要做有名無實的客體嗎?”可是不去追求地位,不去追求名利,不去追求成就,能同大鵬版超然,也只有莊周吧?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他的妻子死了,他竟還能“鼓盁而歌,送妻升遐”可見他參透了生死,只是剩的逍遙了。
仿佛和那莊周相比,你我的人生真是太可笑,追求高分,追求容貌姣好,追求事業的成功,比起至人,神人,圣人如何?我們都是斥鷃罷了。可即使如此,和莊周一般無為,又對了嗎?宿命論強加在我們身上,只有莊周才能看的開吧?因此,大小之辯也無法言對錯。
如是命運早有安排,誰還會擊打破既定的命運?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比起莊周,我無法理解他的超然卻渴望宋榮子般的不屑,我不向往無為,卻追求鯤鵬般的高飛,我尚未參透生死,卻追求莊周般的逍遙。
莊子無疑是偉大的,他教會我看破眼前的一切——責罵,否定,夸耀,嘲笑,崇拜……蘇軾的眼光往往會阻擾人的進步。說到這,我想到了現實中的生活……
我無法像莊周版逍遙。但我會樹立目標,在中考來的白日里,有一些“不能去在乎”的東西,而我愿向《逍遙游》中的那只鯤鵬,藐視這一切。看看我們的生活——他人的肯定,物質的條件,成績的好壞,其實這些又有什么可在意的呢?學會去忘記他們吧!
成長路上的煩惱,總歸是有許多的,委屈與哭泣更是少不了,別再垂頭喪氣,何不像莊周版釋然,少年何必嘆逍遙?
少年談,嘆逍遙,又是幾度年華空度日?
逍遙嘆,游逍遙,又是一個逍遙少年郎!
或許,那只《逍遙嘆》里從北冥飛到南冥的鵬才是我心中的逍遙之祖吧!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3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讀莊子《逍遙游》
“鵬之徙于南溟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讀著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書本上,心卻已經隨著莊周去那南溟逍遙的暢游一番了。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飛的鵬鳥,我會不會去艷羨天空的湛藍和云朵的潔白?亦或是僅隨本心,飛向廣闊的南溟?
自古以來,大鵬便被人們賦予各種深刻的含義,大多是用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可是我卻覺得,此“逍遙”非彼“逍遙”,“逍遙”在詞典中的本義便是悠游自得的'樣子。而拼盡全力去追夢的路途注定無法逍遙自在,怡然自得。當鵬鳥不再逍遙,它還愿意去那如夢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讀逍遙游,最羨慕的,最喜愛的自然是鵬鳥的逍遙,而莊子作為道家思想的繼承者,主張不爭名奪利,主張隱逸避世,他筆下的鵬鳥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筆下的《逍遙游》自然是絕對逍遙的。其實鵬鳥御風而行,它的最終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個固定的地點,途中經歷過的風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遙,這難道不是自由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遙游》中,除了鵬鳥這個主角,蜩,學鳩與斥鴳這幾個配角也讓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而彼且奚適也?”斥鴳最多只能飛到數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與大鵬相比,所以嘲笑大鵬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縛著,他不能夠向鵬鳥一樣盡情的遨游。文章中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不僅僅是學鳩與鵬鳥,還有適莽蒼者,適百里者,適千里者的對比,還有小智和大智的對比,小年和大年的對比等等。但這眾多的對比只是為了突出強調“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與定乎內外之分的宋榮子,御風而行的列御寇之間的對比。先揚后抑,先對宋榮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贊,然后再通過貶低他們來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養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無所為無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這三者都是莊子的夸大之詞,亦或者說是想象中的人物,因為人活在世間根本就做不到完全無我,莊子所追求的絕對逍遙也是無法實現的。
雖然莊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夠達到,但對于莊子本人來說,擁有豁達的情懷,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祿,不被凡塵俗世所侵擾,保持一顆超然于外的心,難道不是另一種踐行逍遙的方式么?正所謂“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莊子筆下的大鵬需要憑借六月的大風才能夠飛行,待到風停歇下來的時候,鵬鳥雖然不能夠御風而飛,但仍然可以簸卻滄溟之水。在順境時可以乘風而上,在逆境時也可以不必狼狽度日,這才是真正的瀟灑。莊子雖貧,其廣闊之胸襟足以支撐他笑看人生,這何嘗不是一種逍遙?愿鵬徙南溟時,逍遙任我行。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4
近來正在學習莊子的《逍遙游》一文,我初次接觸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課外閱讀上,記得當時只是在偶然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話:“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當時只是覺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莊子”和這篇《逍遙游》便深深地印入腦海,近日再讀,依舊免不了對其中所蘊涵的深深的智慧而欽佩不已。整篇文章與開頭便以宏偉的視角展現出“鯤鵬展翅”的壯景,,那只“水擊三千里”的大鵬給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說理,更是讓人感觸頗深。“大鵬,棲于北溟而乘風遷于南溟,世人皆見大鵬展翼之宏偉,殊不知其借風之力也。”大鵬鳥之所以能夠一飛沖天,固然有著其自身的能力,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承載他的風。如果沒有巨大的風力相輔,那大鵬就會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則膠”,又怎能有其扶搖直上的九萬里之高呢?想到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大鵬,都有著扶搖直上的能力,可為什么有人成就極高,而有人則碌碌無為一生呢?答案很簡單,是風。
《逍遙游》中提到過:“適莽蒼者”,由果腹而返,“適百里者”,則“宿舂糧”,而“適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糧”。而大鵬之飛,亦是須乘六月海動之風。“只有足夠充分的準備,才能有出色的成績”,這句話一直是不變的真理。在生活中,或許我們的理想就是大鵬,而我們所學習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就是承載我們的“六月海動之風”,只有儲存到一定的知識,才能厚積薄發,從而于六月海動而風起時,一飛沖而天,使“翼若垂天之云”,直飛南溟,否則“風”不大,無力負起雙翼,起飛尚且不行,又何談遠行?故此,在我們生活中,應努力的儲備、積累知識,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有足夠托起理想雙翼的力量,只有這樣,方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莊子逍遙游讀后感篇15
初讀《逍遙游》,我以為只有鯤鵬才配得上是逍遙者,一飛沖天,扶搖而上九萬里;志存高遠,絕云氣、負青天,登高望遠,馳騁于天地之間,豈不逍遙?
再讀《逍遙游》,我又覺得好像蜩與學鳩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遙者。雖卑微弱小,搶榆枋而止,甚至時則不至,可又如何?想飛便飛,想停便停。不必等海運,也無須乘厚風,隨意自在,不亦是逍遙?
今日又讀《逍遙游》我恍然覺得之前都錯了,無論鯤鵬還是學鳩之類都可以逍遙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處境就調整什么樣的心態不就是逍遙嗎?鯤待海動風起之時便化而為鵬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風之積也不厚,負大翼也無力之時就踏踏實實沉潛于北冥海底,這是鯤鵬的逍遙。尺鴳雖騰躍而上不過數仞卻無需依仗隨意翱翔于蓬蒿之間,這是尺鴳的逍遙。如同我們,有三月之糧便適千里之外,去看看遠方的世界;僅三餐只滿便適莽蒼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園,不也很好?可僅能這樣嗎?我又想到《為學》篇中那一窮一富兩個和尚,富者數年來欲買舟南下,猶未能也;貧者卻憑一盆一缽自南海回,因此遠近不是問題、窮富也不是問題,心甘情愿才是逍遙。上古大椿、楚南冥靈雖有大年,立于世間看遍百態卻寂寞不能言。蟪蛄、學鳩雖是小年,卻呱躁喧虺身處紅塵好不熱鬧,大年也好小年也罷不都是只是一輩子?誰也學不成誰的樣子,誰也不必羨慕誰。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個人本身,少壯有力時可學習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歲積力衰時不妨學習尺鴳,數仞騰躍飛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傷,明天有明天的歡喜,有什么呢?什么樣的處境調整什么樣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飲水江河不過滿腹,鷦鷯如此,偃鼠如此,鯤鵬、學鳩、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誰能分得清誰更逍遙呢?
這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