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都有哪些?《阿Q正傳》 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1
《阿Q正傳》最初發表于《晨報副刊》,后收入《吶喊》。是魯迅的一部中篇小說。魯迅在談到這篇小說的寫作動機時曾經說過,主要是為了揭示“國人的靈魂。”(《阿Q正傳·英文版序》)魯迅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來的改造“國民性”的思想;魯迅對阿Q表現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小說的中心人物是鄉村流浪漢阿Q的。《阿Q正傳》通過阿Q和他周圍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國農民的麻木和不覺悟,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也折射出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
阿Q是一個貧苦的流氓無產者的典型。
阿Q是個受壓迫的農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無名無姓。有個姓氏卻被趙太爺剝奪了。只能靠打短工為生活。——“別人舂米,他便舂米;別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勝利法”。所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中無法獲得滿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尋求自我安慰。小說中的《優勝記略》和《續優勝記略》都是他的這種精神勝利法的表現“行狀”。歸納起來,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戰勝對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輕自賤,死要面子又欺軟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終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兒子打老子”來自我安慰;別人說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闊”來搪塞。具有驚人的健忘癥。前面被人打了,轉身之間忘得一干二凈。轉嫁痛苦,耍無賴。畏強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點之一。剛剛被強者假洋鬼子用“哭喪棒”打得鼻青臉腫,轉眼之間就去欺辱小尼姑,強行摸小尼姑的頭,還說“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別人家的蘿卜,卻要蘿卜說話。等等。
但“精神勝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碼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
阿Q的身上還有封建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意識。他認為,凡是革命都是與他作對,革命黨捉住都要殺頭。這體現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識。他自己雖然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但卻以欺侮女人為樂。并且認為“女人是禍水”,自認為“男女之大防甚嚴”,超過了古今的圣賢。盡管到處流浪,還要傳宗接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就是這種宗法家族思想的體現。
阿Q參加革命,其實對革命并不了解,一個把自由黨變成了“柿油黨”的流浪漢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本能來確定其含義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戲曲中的場面——“銀盔銀甲。三尖兩刃刀”;所謂的革命,就是搶得財產,把秀才家的寧式床搬來;就是搶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兒等女人搶來,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殺,把秀才等殺掉,把王胡殺掉;就是欺壓別人,讓小D搬東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將比失敗讓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著深刻的文化根源。它與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中國屢遭外國侵略的屈辱歷史相聯系。是那種雖然破落,但還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鴕鳥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國小農經濟社會的產物。中國小生產者的保守落后、不覺悟等弱點使阿Q這樣的農民更容易染上“精神勝利法”。同時,阿Q的性格還與傳統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釋家文化相連接。回避現實和不敢面對現實,是阿Q和傳統的道家和釋家文化的相通點。
《阿Q正傳》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魯迅寫作這部小說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國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現代中國國民性的象征。小說特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態社會人們的病苦,“以引起療救者的注意”。阿Q時代屬于過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內容并未絕跡,所以現在阿Q是現代中國國民的靈魂。魯迅對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對整個舊社會的批判,對整個舊的意識形態的批判。這體現了魯迅深刻的啟蒙主義的思想。
《阿Q正傳》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2
《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阿Q是一個農村的流浪者,沒有家,沒有固定的職業,只有給別人作短工,他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之外,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名籍貫都不在意。在人們的侮辱、打罵中的他漸漸變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閑。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排擠、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愚昧地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奴隸地位和底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的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他非常貧窮,還自欺欺人地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什么東西!”他充分表現了辛亥革命時人們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輕自賤,麻木輕信的半殖民地人民。看了《阿Q正傳》我感到了一種憤慨,但是卻無從得知那感覺的來源,在我們這個年代,我們身處的環境,對于魯迅的這中篇小說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過我仍從中理解到一些東西,并從父母那兒得到了一些證實。他受了委屈,反而要通過自己打自己來排解,轉而還很得意。覺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輕自賤的人。被人用棍子打,常用“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地得勝了來辯解,然后竟然就像忘了剛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阿Q就用這種“精神勝利法”來反敗為勝,反辱為榮。
阿Q是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先估量對手。不會說話的他便罵,力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子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D,則揚起拳頭擺出挑戰的態度,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大肆輕保這些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魯迅先生說中國人的大毛病是聽天任命與中庸,這毛病是由于卑怯性而來的.。“遇見強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這些話來以自-慰,倘他有了權力別人奈何他不得時,則兇殘橫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我認為其實這一點和后面的精神勝利法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不同是精神勝利法只是對自己,而這種卑怯性卻使很多弱小者受到欺負。
魯迅正是以阿Q這個不朽的典型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字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封建,應該鏟除封建思想的毒瘤,才能獲取真正的勝利。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3
晚時分,落日的余暉透過窗戶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里捧著一本散發著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說:“阿Q,你真能做!”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于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樸、老實、勤勞然而又流里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于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于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閑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托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后。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里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斗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后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余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4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于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后,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5
魯迅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頭腦特別笨的緣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樣,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現實意義來,并讓它創造出價值,帶來豐厚的社會財富(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宣傳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的建設壘了n塊磚,加了m片瓦。我實在是非常佩服這些高明人士的頭腦和眼光的。
也許是因為我曾經讀了幾本古書,中了舊思想的毒,思想比較保守,屬于呆子一類,故從來只知道有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為鬼神立廟(如文昌廟、藥王廟等),而從不知竟會有人為阿Q這樣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狀更無豐功偉績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槍斃示眾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廟的。然而,在我國的靈秀山水地紹興,卻有一家“土谷祠”專門為阿Q建立起來了。土谷祠是魯迅小說里阿Q住過的地方,是在未莊的。它何以會出現在紹興,我不得而知,也許這是分店或者連鎖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哪里還有一家土谷祠,這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也許未莊就是紹興,紹興就是未莊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沒有考證過。究竟土谷祠為什么會開在紹興,那就只好等淵博的學者們來考證考證了。總之,現在紹興就是有這樣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沒去過,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而,我們精明的商家,好像還沒這么博愛,眷顧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為他不是圣人,他們為阿Q立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為這是阿Q曾經“下榻”的地方。就這問題我想來想去,最后總算想通了:所謂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現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錢爺爺、孔方兄,亦即財神爺。試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廟祝,不就是在這萬能之神的保佑之下獲得建屋買房的土地和吃飽肚子的稻谷嗎?至于阿Q和魯迅,只不過是財神爺香案上的香爐罷了,就專門等待那些熱愛魯迅、熱愛文化、熱愛旅游的“香客”們前來上一炷香。想通了這些,我就更是對那些老板和廟祝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給當地帶來了土谷,而且讓“香客”們獲得了無價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們禮拜禱告完畢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樣。他們建立了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為圣人矣!
上面說了這么多,仿佛都是從“耳聽為虛”的東西上引發的。紹興土谷祠的情況,我只是從那些寫得繪聲繪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紹和游人的敘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過,看什么時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卻是“眼見為實”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或者是“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闊,他的兒子(不知道他有沒有兒子)會不會更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現狀很糟,這從小說中就能看出來,不用多說。阿Q的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說里看過,仿佛在現實的世界里也能經常看到、聽到過。也許是人們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發揚了阿Q的精神吧。有時候,我很覺得咱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像阿Q對未莊人的態度,很落實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當我們提起——尤其是在外國人面前提起——我們祖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所創造的燦爛的華夏文明,我們都總會禁不住油然而生起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因為我們的祖先繁榮起來之時,外國“諸夷”還處在蠻荒落后的時代——這種遙遙領先于外國的局面,從秦漢一直持續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因此,現在我們能很自豪地在老外面前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鑒于友好和禮貌,我們省略了“你算是什么東西”,但有沖突時,這不客氣的話仍然是不會省略的)。所以,我們老是炫耀我們祖先的“四大發明”。然而,現在,我們卻總是對外國人——不管是哪一國的——青眼有加,幾乎到了諂媚討好的地步了;而對本國的同胞,卻動輒白眼相向,甚至大打出手——就像阿Q對小D和王胡。也許他們都學過阮籍發明的特殊眼球運動,或者這早就成了一種遺傳功能了。
不過,盡管我們習慣了炫耀過去,陶醉于n年前的繁榮昌盛,習慣于今天對外國人點頭哈腰,但我們畢竟還是自強不息的,這看我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勢頭就知道了——如果連這點也沒有,那距離亡國就不遠了。因此,我們有些樂觀的預言家便斷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或曰:“未來的全球化就是中國化!”我聽了這些偉大的預言,感覺好像是聽著阿Q在喊:“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既然那些預言是出于那些思維清晰頭腦聰明的分析家、預言家之口,我仿佛就沒理由不相信了。因為我沒有他們那樣的清晰的思維、聰明的頭腦和敏銳而且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而且我看著國家確實是一天比一天強大起來,這仿佛也就印證了那些偉大的預言了。是的,我們的兒子會闊得多!然而,這又像是以前有些同樣偉大的預言家看著這世界一天比一天壞,就預言1999年某一日(忘了是哪一日了)是世界末日一樣,那時也確實有很多人相信的。但我是從上世紀走過來的,也經歷了1999年的那一天。而我到現在居然還沒有死,世界居然也還在。
話說了這么多,不知有沒有掃了各位游客的雅興;或者妨礙別人瞇縫著眼睛享受幾百年前的繁榮盛世和夢想著幾十年后一統天下的大同世界;或者打擾了諸君做眼球運動。所以我還是盡快閉嘴吧,否則要該槍斃的就不是阿Q,而是我了——而我是知道我死了之后是沒有機會在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女)的。而且我也要學得聰明一點了,與人們一起高唱:“土谷祠不倒,阿Q萬歲!”;也只能與人們一起陶醉于我們祖先的繁榮盛世,并神往于那些偉大的預言了。
但是,我只想說:“魯迅精神萬歲!”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6
一、女性觀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國亡家的狐貍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后者的一套論調了,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啊!
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著伊新 剃的頭皮”并說著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想并出現了對吳媽的調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為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為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么?”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為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反對變革,排 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對象;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為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里 人將長凳稱為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這些都是好傳統、好習慣,值得發揚光大;至于女人纏足,男人腦后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習慣,則不是什么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民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的領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 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為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 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并試圖獲得勝 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 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五、看客態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眾》 里鑒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取笑孔乙己寫“回”字、偷書被打;《祝福》中魯鎮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 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著調戲小尼姑時,“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 阿Q游街示眾時“兩旁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面明鏡。
阿Q正傳小說讀后感作文篇7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時期的優秀作品。那是個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讀《阿Q正傳》好象也讓我回到了那個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以前的我以為,阿Q是個卑賤的,又可悲的中國農民,正如那時代的中國人民一樣,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應該被時代所拋棄。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這不正是那個時代的最好寫照嗎?那時的人們不會想我們為什么會落后,我們為什么要被帝國主義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經,我們的祖先多么的風光。
如今,細細解讀《阿Q正傳》又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過的地方。阿Q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在別人瞧不起他的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這正如我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在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壓力侵蝕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沒有本事,沒有手藝,沒有知識就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的《進化論》殘酷的說明了這一切。現在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阿Q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遇到挫折時,我們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進行自我精神的解放,從而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們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社會淘汰了他們。我們應該學會阿Q的那種精神,讓我們更好的適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