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
寫讀書筆記需要用心書寫,需要表達清楚、準確、簡潔,盡可能地使用規范的語言和語法。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怎么寫,這里給大家分享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供大家參考。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說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會想到《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吧?對,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為貪快,所以讓禾苗枯萎了。我們覺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話之余,我們想想自己也干過此類“傻事”嗎?
我們班的吳金霖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干“傻事”的例子。為了早點做完作業,她寫字時亂涂亂畫,結果老師罰她“重寫”,還要“翻倍”。就這樣,吳金霖非但沒有獲得更多的娛樂時間,反而又增添了許多學習時間。你們說,她達到原先目的了嗎?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爸爸,吃飯了!”我大叫。“等一下。”爸爸回答。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后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2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縱觀論語,其實孔子本人的言論不多,大多為門生的對話或對門生的評價,整個論語分為二十章,看似一個松散的論集,然而整個論語又通過對孔子思想的論述,緊密的形成了一個整體。
縱觀孔子一生,他的政治是失敗的,然而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的門下既有“不遷怒,不貳過”的顏淵,又有急公好義的子路,既有可以“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子貢,又有習于文學的子游。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四科十哲”,作為萬世師表,通過他長期的教學實踐,提出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原則和方法,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于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因材施教”——孔子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能力進行教學,如“柴也是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喻”。 諸如“由也果”、“賜也達 ”、“求也藝”(《雍也》),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正是由于孔子實行因材施教,適應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使其各盡其才,培養出一批有專長的社會實用人才。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照本宣科,要注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性格與能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并不是局限于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注,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打開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3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子,灑進寬敞的教室,暖暖的。沐浴著日光,我翻開了《論語》的第一張,開啟了一場思想和心靈之旅。
再讀《論語》,這一次,經歷了更多的生活磨練后,我對書中的內容有了更深的體會,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古代的禮儀道德所吸引。閱讀著一句句充滿智慧的言語,我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感觸最多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這個世界紛紛擾擾,復雜多變,誰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誰也不是鏡子里的另一個你,不會有人完全讀懂你,欣賞你,甚至還會誤解你,傷害你,可我們為此而生氣、郁悶,真的值得嗎?在大千世界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沒必要因大眾而隨波逐流;也沒有不要為別人的看法和評價而改變原本優秀的自己。人是為自己而活,不是為了別人,始終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就永遠無法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夠了,何必因為別人的不理解而生氣、郁悶呢?
前幾日娛樂圈內一位著名演員、歌手喬任梁因抑郁癥而自殺身亡,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相信一顆隕星就這樣墜落。從前的他陽光、帥氣、有才華,是娛樂圈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他是父母最大的驕傲,可再優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靈所打敗,他承受不住巨大的輿論,他痛恨別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傷心別人對他不理解。最終,他選擇提前離開這個壓迫得他無法呼吸的世界,在痛惜這個年輕生命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為此深切地思考:為何輿論會使一個年輕的生命走上絕路?這實在讓人痛心。
世間充滿了不解或誤解,有時候,僅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抵抗是不夠的。由于“病毒”無孔不入所以經常性的給自己打“預防針”,并且應隨著“病毒”的升級而更新換代,是自己變得更強,百毒不侵。
如今的我們風華正茂,處于人生中的花季,但也處于一個心靈脆弱的時期。我們會因為別人的不解而悶悶不樂,也會因為別人的誤解而傷心落淚。別人的不知都是正常的,畢竟我們無法看透別人的內心,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態,努力做好自己,解釋清楚,沒必要為之氣憤,這樣,別人的行為就與自己無關了。
這個世界是雜亂多變的,當我再次受到別人的不解或誤解時,我想我不會再氣憤,而是放平心態,提升自己,做最優秀的自己,然后笑著感嘆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4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于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于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常向孔子請教《詩》。
有一次,子貢引《詩經·衛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于文學。
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衛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接著進一步闡明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
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于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5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6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見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這個學期在指導學生讀國學經典的同時,我也認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頗深。
提到“國學經典”,大家的腦海里顯現的一定會是中華文化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論語》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匯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論語以記言為主,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于教育、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做人和學習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認為一個人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溫習了呢?做學生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之人,還有余力的話,就在去學習文化知識。
可見,誠信、孝順、愛心是孔子推崇的做人的品德。具備了良好的品德,再談學習文化知識。在學習知識方面,孔子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常常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倡導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我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要積極倡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種精神,在工作之余要認真學習理解醫學文獻,與此同時,要將從書本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臨床工作中去,實實在在的學習和刻苦鉆研,“溫故而知新”,發揮醫者傳統美德,全力保障保障百姓健康。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7
暑假里,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
《論語》一共有20章,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與人如何相處、如何勤奮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奮斗和如何孝敬父母的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學而第一"里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這句話。
在人生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光憑自己單薄渺小的力量是遠遠不可能創造出大事業的。由此,我想到到了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故事。
管仲和鮑叔牙小時候是一對好朋友。管仲小時候家里很窮,所以常常偷鮑叔牙的錢,但鮑叔牙不但不記恨他,反倒對管仲更加友好。幾十年過去了,管仲在為公子糾爭奪王位時差點殺死公子小白。在公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牙也成了宰相。鮑叔牙不計前嫌還推薦管仲,可見鮑叔牙的心胸是多么寬廣呀!
還有一個是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友誼故事,當琴師伯牙在荒山中彈琴時,樵夫鐘子期竟然能夠聽出"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十分高興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找不到知己了,便摔掉琴,發誓不再彈琴。可見在一生中友誼是多么可貴,多么重要呀!
這些事例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董來我家玩,一開始我倆還相處挺好的,也合得來,但沒過了幾天,我們便經常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吵得天昏地暗,不可開交。最后,媽媽告訴我們倆要團結友愛,才能做好每一件事,還告訴我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過了幾天,我的朋友小楊來我家作客,我吸取了教訓,與小楊開心的度過了一天。在生活中,友誼真是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磨難后,才能真正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它教育了我怎樣與朋友交往,我一定要把小主人做的更好。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8
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中說的: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尼,小車無月,其何以行之哉?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守信用的人,要說話算數。
就比如我家吧。有一次,我考試考了一百分,爸爸非常高興,我說: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不帶我去哪玩一天,爸爸毫不憂郁的答應了,打算下星期天帶我去云臺山玩,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我從來沒有去過云臺山,時間過的如流水一般,轉眼間到了星期天。我迫不急待的去問爸爸什么時候去,爸爸說:“今天太忙了,沒有時間,改日吧!我的心霎時間由高興到難過”。我說:“爸爸你不想去,就別說,說出去話就如潑出去的水,要說到做到。”
媽媽下班了,我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媽媽爸爸說了一頓,媽媽說爸爸做的不對,答應小孩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演而不信。
雖然這次我沒去云臺山,但是讓我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在這里,我想對我們班的同學說,做為一名好學生,更要誠實守信,善于勤學。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9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近2000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2000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_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_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論語》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見君子的物質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孔子的禮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維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仁者愛人”,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 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0
原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做人,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的,這種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產生了。所謂‘孝、悌’可為‘仁’的根本吧。”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人之根本。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來,這是永遠都無法回報的。不孝敬父母的人,永遠不能和他做朋友。尊長愛幼是做人的根本之一。
所謂”仁、義、禮、智、信。”有可能是當時缺失的東西。當時亂世,缺失的東西太多,所以被提倡的東西也多。當今社會亦是如此,問題嚴重了,就會被重視起來,大家都提倡的、都重視的,恰好是人們缺失的。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1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范意義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連顏回死后,他都還守著禮節,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么深明大義啊!
《論語》是國學經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2
《論語》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門徒們的言行被記錄后編成的一本書。曾經在中國的私塾教誨史上施展過重要浸染,與《孟子》、《詩經》等一路為講義,由私塾老師(先生)逐句逐段的講授,謂之“孔孟之道”。
在中國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歷代君主帝王積極推許,在中國的文化勾當中充當了主流學說,對人們的頭腦起了嚴峻的約束浸染,并且《論語》中首要建議的是“禮教”也就是宣傳“忠君、尚禮”,與當代社會的頭腦見識(劃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的差距,也很難溶入當代社會的文化中。可是,就《論語》中有些倫理道德的概念等不能通盤否認,照舊有可取之處,并且已被中華民族接管并傳承至今。
曾讀過于丹傳授的“《論語》心得”,古本年中外信手拈來;也在央視屏上聽過她的答復題,神定氣爽娓娓道述。所講篇章約占《論語》的異常之一多點,已很了得呵。但也有她自我認知的范圍,岜不說曲直解之意可也是誤解或謬誤了。好比:《論語》中有一句“民無信不立”,孔夫子的語境應領略為:守信于民。可能:對老黎民要講諾言。而不能表明為“信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行文于此,也聲名孔老漢子分明汗青是會變遷的,會后浪推前浪而長奔不息。這就是心得讀后的心得。
本人曾在課外閱讀和研習過《論語》,其時是懷著一種莫名的崇拜,也出于一種好奇心。由于在我們念書的年輕年月是列為禁區的。沒有哪個先生敢教,更談不上有人解讀釋疑了。并且好不輕易尋求到冊本,照舊偷梁換柱似逃避著讀。自已參照學過的古文來解讀《論語》,其自學之難不堪回顧。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3
春節之中,從當當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
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說》又到《論語別裁》,值得靜心閱讀的書籍。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國學可以治抑郁癥,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說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系,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于佛學的教化。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揮,造福后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4
與朋友交往時的準則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個“信”字。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學而)我覺得這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沒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來朋友。不過有時越是基本的道德規范越難以做到,越難以做到這要求就變得越高。當一個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時他所達到的價值層面是最高的。
第二,對朋友要寬容,在朋友有難或犯錯時要幫助朋友。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過,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繼富。”(雍也)朋友的價值在關鍵時刻最能顯現出來。我想,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個忠誠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拋棄對方。
論語讀書筆記和摘抄篇15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賢為什么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子的《論語》并不是遙不可及,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后,何為“孝敬”、何為“大智慧”、何為“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圣人,沒有圣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