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簡短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你記住書中的重點內容,特別是那些你認為重要的、有啟發性的、或者你感興趣的內容。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論語讀書筆記簡短?這里給大家分享論語讀書筆記簡短供大家參考。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1
寒假期間,我沒有讀莫言的文章,但我用心背誦了老師布置的《論語》。在背誦過程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8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他說話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之于《論語》一書。《論語》里面內容豐富,寫有關于父母的內容,比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它教育我們作為子女的出門進家要跟父母打招呼,別讓父母不知道你去了哪兒,不要讓父母擔心。還有寫關于人的,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教導我們每個年齡階段所要做的事情。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從書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處世方法等等都很值得我們去學習,令我們得益不淺。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2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3
論語通俗版讀完了,也聽了鄧曉芒教授的道家思想改造。
思想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基石和側重都不一樣。儒家側重于道德,社會倫理與秩序。道家側重于自然,一直在說天地法則,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孔子的核心是仁,老子的核心是道,他們對自己的核心進行各個角度的闡釋。鄧曉芒教授研究康德哲學,他受過專業的哲學訓練,看問題時加入了西方的理念與角度。
幸好理念都是有傳承的,可以理清,看到來龍去脈。這么多的思想工具,自己慢慢走心應用。生活中的問題由一些基本的問題組成,排列組合成不同的現象形式。自己的思維工具有多少?自己的思想武器有多少?現在就是把這些工具得心應手的應用熟練,能用一個是一個。博采眾長,積累越多越好。至于刪繁就簡,自己還沒到達那個水平,那都是很久之后的事了。
想起百度百科描述歷史人物時,常用“熟讀諸子”來形容。有了繁,才能刪繁就簡。自己先把這個繁建立起來。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4
自從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適合兒童閱讀的注音版《論語》,我每天都會抽出一小時讓媽媽教我。
《論語》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論。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開篇的第一章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說學過的知識,在一定的時間里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嗎?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不僅可以加強理解,同時也會從知識中領悟到新的道理。就是老師經常說的:“溫故而知新。”
在《論語》中,孔子對“誠信”二字做了詳細的解釋。誠就是以誠待人。信就是說過的話要算數。信字是人字和言字組成的,意思是人應該講信用,守諾言,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友好相處。
雖然我在很多詞語上磕磕碰碰,似懂非懂,有時甚至覺得枯燥無味,但我不知不覺中已經得到了啟發,油然而生的是一種對孔子的敬仰。我一定會花很長時間去讀,把里面的知識記在心里。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5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孔子當時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6
在我背過的古詩和學過的古文中,我最喜歡的是《論語》中的“吾日三省”。
曾子說:“我每天必定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信呢?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復習呢?”這是幾千年前,曾子提出的要“吾日三省吾身”,意在告誡人們要時時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幾千年后的今天,我仍要時時記著這句話,每天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及時發現不足,找出原因,尋找解決的方法,努力改進。我要從身邊的事做起,與同學互幫互助,勤奮學習,認真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個勤學好問的好孩子。
我還要從自己做起,保護我們美麗家園——地球,少用紙巾,重拾手帕,保護森林,節約能源,低碳生活,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廢報紙、牛奶盒的回收活動,盡自己的所能做一個環保小衛士。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7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后,我才明白先人圣賢為什么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為深奧的孔子的《論語》并不是遙不可及,這位圣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松。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肴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后,何為“孝敬”、何為“大智慧”、何為“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圣人,沒有圣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為我們傳遞著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8
在這個盛夏中,我仔細地閱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一本中華經典讀物《論語》。
讀了這本書后,我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論語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讀《論語》之后的人知識有多么淵博啊!
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而且也經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習了知識又按時實踐,不也是很愉快嗎?讀了這句話,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們學習了一樣本領后就要經常去練習,這樣才不會忘記。
讀完《論語》就會覺得它主要引導我們怎樣學習、復習;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去合作??而且都圍繞一個字“德”。
希望同學們也去閱讀一下《論語》這本書,也去領略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9
一個人的經歷閱歷再豐富,絕對沒有書上說的事情多,而一個人的一生時間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辦呢?只有學,從書上學,當然這僅僅是學的一種方式,其他比如聽別人說話,看別人做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敗的,這也是學,但主要還是通過看書學,正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了怎么辦呢?還要學為所用,力求學有所成,還要練習。學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學,學一點用一點,把學到東西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去解決問題,這是學的目的,也就是習了。用一個例子來講,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先學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題,這就是習了。
學習又是件快樂的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好學者則樂學。有的同志一看到書就犯愁,看一會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學不進去,當然就找不到學習的快樂了,試想,書籍是一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和濃縮,徜徉在思維的海洋中,能靜下心來想些事,應當是很幸福的。我中考之前,因為得病沒能復習,回校后自我加壓,有時一節課做一道物理題,反復驗算,心無旁鶩,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數字中,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好。我覺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覺好。解答問題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無法想像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個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朋友有兩種,真的和假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錯,朋友也如此,如水連綿,至清至純,以水為托,相與相助,有這樣的朋友來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關系之上的,利益是這種朋友關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間沒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說,這樣的人也就不能稱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的土點,可以譯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氣,咱不就是君子么?這話在現實社會更有道理。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點能就逞十點能,稍有一點成績就了不得了,寫了幾篇稿文章就要出書,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當明星,太浮躁了,用農村
俗話說,恐怕別人把他當愣子。我倒覺得,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或者說,在某一方面絕對有比你強的人,首先要做的是韜光養晦,厚積慢發。那種好出風頭好充能顯像的心態萬萬要不的,早晚也是要吃虧的。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10
作為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占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眾人約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于天下他匯集了天下,人在于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個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為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并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才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才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于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著,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后而博澤于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后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于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鑒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為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11
讀后感網權威發布《論語十則》讀后感,更多《論語十則》讀后感相關信息請訪問讀后感網。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論語》是我國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幾代弟了編成,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倫理思想、道德觀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讓鄰三尺”,這篇文章講的是兩個鄰居從剛開始不肯退讓自家的院子到后來各退三尺地,從而兩家的房子都合適了并且成為了很好的鄰居和朋友。通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理解、多謙讓對方、多替別人著想,別人快樂的同時也帶給了自己的開心快樂!
《論語》這本書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雖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義,但我想只要多讀幾遍,我會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12
這個暑假,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受益匪淺。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歲。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最重要代表人物。
《論語》這本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結晶,早對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了深刻的影響。
我在暑假期間讀了《論語》,學習到了許多待人禮儀,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一些知識,還有社會規律這些知識,讓我對以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禮儀有了深刻的見解。
《論語》是讓人懂得孝敬、道德、政治、利益、規律的一系列東西,我要把這個古老而又正確的理念,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中華民族精神蓬勃發展!
論語讀書筆記簡短篇13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行。此書也蘊含了許多關于學習的態度與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他認為只要自己感興趣,把所學得當作一種愛好,一種快樂,就一定能學好它。當然,在今天,我們依然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就能夠集中全身的精力,激發潛能,從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夠走向成功,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認為對待知識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實上,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或者說人們很多時候不愿承認自己不知道,認為這樣很丟臉,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心理。我們應該保持謙卑的學習態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有了良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為學習和思考應該結合起來,不能只顧一邊。現在社會,中國學習就是屬于理論方面十分優秀,但是動手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較弱了。在這點上,我們應逐步提高學習中探究的能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這點還不夠,有些人學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這樣的學習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學習方法。溫故以前學過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對此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還可能發現一些新的知識。
有了這些,還需要一個“領導者”——夢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這是孔子在步入遲暮之年還未實現夢想時發出的感嘆,但他并沒就此放棄,而是心懷夢想,對生活充滿希望。夢想就像太陽,沒有夢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陽光,整日在黑暗中度過,怎么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呢?
夢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但也有人心懷夢想,卻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