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
讀書筆記起到一種“外部記憶”的作用,幫助人們將信息從短期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中。寫好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方便大家學習。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
夕陽西下,一位衣著樸素的青年人走在滿是鮮花芳草的小路上,落英繽紛,煞是好看。蹲下身來,仔細采拾。不覺,衣襟拂過花兒,帶著香氣,隨風飄起,整條小路上,便都是芬芳……由一朵朵花瓣,一縷縷香氣,組成了一座花園,她的名字叫做《朝花夕拾》。
魯迅便是那采花人。想必在采花時必定有些疏忽,不然為什么有的花瓣都遺落在了小路上呢?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為什么呢?剛初生的花兒,還沾著晶瑩的露水,聞起來很香,但卻多了一分幼稚,少了一分成熟。倘若能經受住時光的變遷,色香自然差了,卻多了一分悠遠。這樣獨特的香味,若釀成花酒,該是多么美妙呢!翻開書本,似乎真有一絲香氣撲鼻而來。
從《狗·貓·鼠》中,我知道了魯迅“仇貓”的原因,通過對這三種動物的描寫,表現了當時中國的情況;從《二十四孝圖》中,我讀出了古代某些地方的黑暗,所謂的“孝”,只因為郭巨的兒子被埋,挖出黃金?如果這就是“孝”,我想在現在看來,也太離譜了吧。不過是空話罷了,《二十四孝》的記載,并沒有給后人做榜樣,而是讓后人更加詳細地了解了古代孝道的虛偽;從《無常》中,我悟出了作者對于“正人君子”的諷刺,無常才是最公正的。但是無常終究是假的,這篇文章也表明了希望世間公正起來的心愿;從《五猖會》中,我看到了一個孩子最童真的呼喊,呼吁封建制度不要再對可憐的孩子進行鎮壓,讓世間多一些笑臉吧;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游遍了魯迅的童年,看到了他的快樂,也看到了他的迷茫與痛苦;從《父親的病》,我看見了兩個只會勒索錢財的庸醫,正是因為中醫的腐敗,讓魯迅承受了亡父之痛;從《瑣記》,我看到了一個學子的求學路;從《藤野先生》,我看到了一個勤奮樸實的日本老師;從《范愛農》,我看到了魯迅的好朋友,為國家鞠躬盡瘁。
在本書中,始終都有著一些令人啟迪的道理。
原來回憶,也是一種傾訴的方法。從《朝花夕拾》中,我看到了魯迅的童年與少年,他始終穿梭在封建的教育與生活中,被迷信所左右,致力于推翻封建思想。讀罷全書,我感覺自己立足于一座花園里。我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
風中飄來淡淡的,悠遠的清香……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2
第一次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上,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卻是初中課本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資料豐富,生動趣味。出自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魯迅是位在世界文壇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我一向擔心自我讀不懂他的書,但對童年完美向往的我,還是迫不及待的翻開書。
魯迅那個年代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相比之下,我們簡直是被寵壞的孩子!此刻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住在高高的樓房里,穿著舒適的棉衣,各種家電使我們冬天不覺得冷,夏天不覺得熱,平時上上網,打打游戲機……可是一想到百草園,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聽說過“叫天子”、“張飛鳥”,也不明白什么油蛉、斑蝥……更別說“拍雪人”了。
小時候我又很多親密的小伙伴,幾乎每一天都要聚在一齊你追我趕,講笑話和鬼故事。之后,我們都上了中學,僅有在早晨上學時才偶爾見上一面,最好的就是打個招呼,多數都是當沒看見。想到那里,誰會不心痛呢?
魯迅先生十分熱愛大自然,在書塾那種嚴肅、古板的環境中,盡管僅有一個小花園能夠休閑作樂,不及百草園,但也給了魯迅先生難得的歡樂。
以前,我去農村的奶奶家玩耍,農村的環境我并不喜歡。上坡有大片大片的田野,種著玉米、大豆、花生、土豆和地瓜。農民夫妻在莊稼地里辛苦地工作。奶奶總會帶我去田野玩耍,我一步一步地在石子路和土地之間的路牙上,架起雙臂,搖搖晃晃地跟在奶奶身后。奶奶經常會抓來些知了、蟈蟈或者螞蚱,養在罐子里,可趣味了。科技水平當然不及游樂場,但也是我童年生活的完美回憶。此刻生活忙碌了,學習加緊了。假期里上不完的輔導班,使我接到奶奶打來的電話的幾率高了不知多少倍,聽著奶奶那滄桑的聲音,有時隱隱聽到爺爺咳嗽,我常常潸然淚下。
此刻的我經常望著天空,聽著樓上小玩伴的鋼琴聲,感受著一個個黑白琴鍵的高低起伏,合上書,閉上雙眼,浮現出魯迅爺爺慈祥的面容,幻想著,我還是一個孩子,小孩子……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3
對于看書,我是一個很懶的人。記得看過《地獄的第十九層》應該可以算是一本驚悚恐怖的小說,看的一半,幾乎已經快要忘記還有結尾沒看,才懶懶散散把它看完,居然看了3個月。
前些天,幸得有人推薦,看了一部亦舒的《朝花夕拾》。該書主人熱情不凡,看過一段,他便會津津有味的和我探討其中的緣由,分析故事情節,鼓勵我趕快看完。
不知不覺,我竟奇跡般用了不到一周看完整部作品,感覺蕩氣回腸。
據說作者是倪匡的舍妹,所以書中帶了點科幻色彩,并不時出現衛斯理、原振俠的原型,只是沒有提及姓名。
已經不可避免的迷上了書中的男主角方中信,一個有魅力,懂得愛的男人。
一九八五年,那個年代感覺是很落后和封閉的,人們的感情思想都處于一個禁錮的時期。
男主人公在一次意外中遇到了來自二○三五年的女主人公陸宜,如所有言情小說的情節一樣,他愛上了這個因走錯了時間來到了一九八五年,雖然和他只交往了短短45天的女人。
兩人的情感經歷并沒有遭遇太大的波折,只是在一個不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女人還是要回去遙遠的未來,相夫教子,即使對眼前的男人有多少的不舍。因為這一切都是宿命,他們不能違背的自然規律。
一直以為感性的男人不理智,理智的男人不感性。方中信何嘗不是一個例外呢?為了愛人不受煎熬,他寧愿獨自流落在一九八五年,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而他也在愛人離去三年后悄然逝去,而在墓碑上最后留的那六個字,更是令人肝腸寸斷,沖擊著每個人的心靈。
有這樣一個男人,這樣的愛自己,已經足矣。
或許作者是殘酷的,她不該把陸宜還給未來。可以給他們45天,就應該給他們一生。
也許他們本就不該相遇,一切在50年前就已經成為了注定。
人生何嘗又不是如此呢?現實中看過太多的離合。不該遇到的偏偏遇到,如果相遇是一種錯誤,也寧愿只要片刻的溫存。所謂此情只待成追憶,有回憶的人總是幸福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4
《朝花夕拾》是一部經典的散文集,也是魯迅先生寫的回憶錄。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該書共收回憶性散文10篇雖然是回憶性文章,但都反映著當時社會斗爭的痕跡和他自己的思想軌跡。
本書記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作者以清新、平易、深情的筆調,描繪了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的有趣片斷。
我最喜歡的是一篇是《阿長與山海經》,每個孩子的童年都在讀故事和聽故事里成長。都有自己難忘的“長媽媽”。在這篇故事里,魯迅先生懷著真摯的感情,細致描寫長媽媽的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麻煩的禮節”的性格。
“她常常對我講‘長毛’”。……“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讓作者對長媽媽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先生用細膩的筆觸記述了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長媽媽去世后,魯迅深情地為她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種刻骨銘心的人間摯愛,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的最為柔和的一面。
還有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想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幾乎是所有孩子的夢想中的童年樂園。無論是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還是在樹葉里長吟的鳴蟬,從草間竄向云霄的云雀,低唱的油蛉、彈琴的蟋蟀、能從后竅噴出煙霧的斑蝥……哪一個不是我們的最愛!就算是園里有相傳的美女蛇,卻百倍增添了我的好奇!魯迅先生把這些描繪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還有在雪地中捕鳥的情景讓我仿佛置身于令人神往的百草園!
這本書是不朽的經典之作,有極高的藝術品味,其中的深刻與思想深度和對我們后世的教育意義讓我們品味不盡。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5
一本好書,宛如一潭不知底的深水,每當將心沉浸其中,都會看到別樣的風景;一本好書,仿佛一座凌絕頂的高峰,永遠讓尋覓的眼睛仰之彌高。初遇這部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時候,我就感到它就是心中的那本“好書”。
我認為這本集子里收錄的兩篇文章的主角范愛農和衍太太是很有意思的。前者在魯迅先生心目中的形象是由小變大的:從徐錫麟被殺后那種鈍滯的聲音:“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么屁電報呢”讓“我”覺得這個“眼球白多黑少”的范愛農“簡直不是人”,到重逢時了解到他厭惡我的原委乃至冰釋前嫌坐下同酌,再至兩人同去看光復的紹興,各自謀職漸漸相熟起來,又感受到他也是個極關心國家命運、主張正義的血性漢子,對他平添許多敬仰之情。
這樣一個有骨氣而不甘的聲音被埋沒在眾多的麻木不仁中固然是封建的社會和時代所造成的悲劇,但他的死把他的一生推向高潮。可以說范愛農這個人物出場時是被完全否定的,之后由文字一縷一縷牽出他諸多的好來,到最后合成一個值得尊重的人,是范愛農自己把別人對他持懷疑的問號慢慢拉直成感嘆號的。反觀衍太太,她會慫恿孩子們吃冰而不加阻攔;孩子們跌痛了也愿意到她那兒去,因為她“立刻給你用燒酒調了水粉搽在疙瘩上”。對于她的好,甚至是她給年幼的魯迅看不健康的畫都不能抹煞。但后來事情起了變化,她先是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后又放出留言逼得魯迅離開了紹興,她的形象也就越縮越小。
再有那個長媽媽,她那”切切察察“的'細說,她那”大”字狀的睡姿,她那煩瑣的禮節尤其是過春節對“我”的折磨,她那“長毛”故事的神異,她那踩死“我”心愛的隱鼠的期瞞,她那令“我”“全身都震悚起來”的“山哼經”……從一開始對她的憎惡到最后認定她確有“偉大的神力”,一個平凡而樸素,粗糙但熱情,大大咧咧又謹小慎微的長媽媽就站在你面前了。
感謝《朝花夕拾》,因為它激勵我們去擷取生命的智慧,擷取生命的博愛,擷取生命的勇氣,去與怯懦、茍且、平庸作別。雖然我們的平庸之氣,仍不能一化而散,但也能少了幾分“俗氣”而去盡力成就有氣度、有張力、有韌性的人生。
我愿意一直地閱讀它,因為這是一本值得終生讀下去的書籍。細細地品味文字,靜靜地思考人生。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6
讀著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嘗著從字里行間年少輕狂時的童真,神思好像也飄回到曾經屬于我們的逍遙日子。
《朝花夕拾》,正如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喜聞樂見的巨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里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年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味道吧!早晨綻放的花朵有了晨曦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夕陽西下時分去采摘,失去了剛剛盛開時的嬌艷與芳香,晚霞的照耀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那若有若無的芳香在風的導送下,讓人浮想聯翩,像是在品嘗一道佳肴,細細咀嚼,幼年時童真的味道留在心頭,漸漸漾開。
魯迅先生是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獷,多了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份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花園里無憂無慮的日子,仿佛只有那樣的童年才有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速度,鉆進百花園,知了在這里低唱,蛐蛐也會來伴奏。魯迅先生的童年好像是在一首大自然的圓舞中度過的。
從書卷里散發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把我也感染了,或許魯迅先生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的`一切話語雖平淡樸實,炙熱的感情卻是展露無遺。他希望與大自然擁抱在一起,向往在山水間流連,憧憬與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著讀著,仿若年邁的老人忽然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的少年,身上散發著陽光般的氣息。
小的時候,自己也曾擁有過無憂無慮的日子,喜愛坐在河岸邊看著鴨子從身邊游過,掰著手指細數一只、二只、三只……;喜愛奔跑在林間小道,拋快樂中的不開心,盡情去笑,不管禮數是否;還喜愛躲在一個隱秘的地方,看著伙伴進進出出找自己的勞碌身影,最終因為躲的技術太超群,無奈,只能向我認輸。到這里,心中有種竊喜的感覺,說不上來是什么,似乎是一個小小的“陰謀”得逞了,又像是躲過了一場小小的“災難”。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只是一個漂亮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會一下魯迅的童年,漸漸體會里面的華蜜味道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視,不一樣的年頭,一樣的歡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7
有一位作家在中國歷史最黑暗,思想最愚昧的時候用他的一支筆喚醒無數人,奠定了中國白話文文學的基礎。他就是被稱為民族魂的魯迅。
他之所以被稱為民族魂不單單是因為他引領無數中國人走出愚昧,喚醒他們的意識,也因為他的精神,品質被后人稱道。所以有一位詩人說過“有些人死了,可他還活著”。從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動蕩,思想的封閉。在《二十四孝圖》這篇文章中不難看出,里面有關于一些孝道故事,作者用小時候的視角批判了這種違背人性的孝道故事毒害兒童的后果。作者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故事,寫法上也詳略得當。從《貓鼠狗》中也可以看到作者表面上寫自己討厭貓的原因,實際上是寫像貓一樣的人,作者諷刺,批判他們的行為,從中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歷史背景。所以也有人評價《朝花夕拾》是一部當時的歷史百科。
還有很多故事,如:《瑣記》衍太太心術不正,慫恿魯迅干壞事,事后裝好人到處亂說話,《五猖會》中魯迅興高采烈地去看戲,卻被父親叫來背書,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兒時在家門后園觀察生物再到壽鏡吾先生的私塾就讀。這些都是魯迅童年所經歷的一些事。還有《父親的病》,《藤野先生》,《范愛農》,都是魯迅以青年的視角寫的:《父親的病》中作者壓抑住內心的憤怒,用諷刺的寫法批評當時的江湖騙子,騙錢而忽視人命,《藤野先生》中作者在日本學醫卻遭到歧視,文中寫了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和贊美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品質。這些文章中有批評有贊美,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葉圣陶曾說過:“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
《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一些往事的散文集,里面內容豐富,不僅有一些魯迅的往事回憶,也有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這就是我對《朝花夕拾》的一些感受,希望你們也喜歡這本書。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8
藤野先生是一個其貌不揚有些猥瑣的老師,在魯迅的記憶里,他十分值得敬重。
他的全名叫藤野嚴九郎,由于我并不了解這幾字在日文中的意義,所以略過。開始的時候,魯迅從幾個老生那兒聽說,藤野先生曾因為穿衣“模糊”被人錯認成扒手,他的形象并不好,當我看到這段文字時,心中不面對他生了些厭惡。或許,藤野嚴九郎對于初來咋到的魯迅,他的這種不拘小節,也不是魯迅所喜愛的,就如“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課堂沒戴領結。”
“到了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當中”。讀到這里,我不禁感嘆:這不拘小節的藤野先生竟能夠待在一堆骨頭之中,他對解剖學的熱情還真是不一般呢。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么?”他問。
“可以抄一點。”
“拿來我看。”
具體的對話描寫,隱含了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注,沒想到,在他大大咧咧的外表下,還飽含對學生的關心啊。讀到這里,我對他先前的討厭開始被沖淡了。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藤野先生對少年魯迅真是關懷倍至啊!他并沒有魯迅來自于當時弱小的中國而歧視他,而是以恩師的方式對待學生。
后來魯迅因看過許多戰爭實錄,被那一聲聲刺耳的“萬歲”改變了學醫救國的主意。“每當夜間疲倦,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是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這段話具體地寫出了一個場景:在夜深人靜的子時,魯迅先生正在揮毫潑墨寫著那些批判社會黑暗的文字,人已困乏,卻在抬頭見看見了當年恩師栩栩如生的照片,內心的火被藤野先生點燃,魯迅帶著對恩師的眷戀,繼續提筆痛斥世上的一切不平。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9
魯迅是我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寫了不少文章,他用自己的比桿和敵人的槍桿作斗爭,他這樣了不起難道是有高超的本領?為什么他寫的《朝花夕拾》那么吸引人?我帶著這個迷惑的問題,翻開了這本書。
我讀完時,感到了里面的散文是那么讓人深受感動的呀!這本書記敘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這本書的夾議中,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第一篇作品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魯迅先生前7篇作品,記敘自己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事態和社會風貌。后3篇作品,記述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步。
這本書的作品都是作者回憶的文章,但他們不是對往事的單調記錄,而是作者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的散文珍品。魯迅先生取了那些讓人無法忘懷的事情加以生動的描述,選擇了富有個性的細節描寫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滿了一種無法表達的氣息。他把人物的神情心態寫的栩栩如生,如第2片作品中寫除夕夜長媽媽叫少年魯迅如何吃福橘和如何講“吉利”的話等等。
魯迅先生最讓我佩服的是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寫的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原的景致,寫的會聲會色: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構成了富有情趣的風景畫,成為令人神往的樂園。作者把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時憋的議論結合的自然恰當,天衣無縫。我是多么想有這種才華呀,可以使我的文章更加豐富、更加深動……
啊!這本書里的作品的語言是多么清晰、樸實,親切感人呀!我真希望自己也可以成為作家,這才是最美滿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0
《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也是一個“從記憶里抄出來的”的“回憶文”。在這部作品中,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全書共十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
《阿長與〈山海經〉》中,寫了魯迅先生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故事。一方面寫長媽媽的嘮叨,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另一方面又寫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的特點。長媽媽千方百計、克服困難買來了《山海經》,作者對她深深地感念。字里行間作者飽含著深情,既贊頌了長媽媽的善良、勤勞,同時也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
如果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就能感受到那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天真爛漫。
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感情色彩不同的兩大場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樂”為中心,采用白描的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在文章里面穿插了“美女蛇”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三味書屋則是一個跟百草園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生活,說它是“全城中稱最嚴厲的書塾”。但作者并未把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寫課間學生溜到后園玩耍,老書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們趁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也充滿了諧趣。表現了兒童不可壓抑的快樂天性。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回憶文章,但那些往事卻一點也不單調。魯迅先生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了詩情畫意。文章大都采用了歷史視角和現實視角交叉、幼兒和少年視角與成年視角融合、民俗表現與學術思考的視角交織的顯著特點。在寫人敘事中,常常把回憶往事和抨擊現實結合,又用側擊的方法將諷刺流露出來。
《朝花夕拾》是一首聲情并茂的詩;是一曲宛轉悠揚的歌;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畫。讓我們沉迷在其中······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1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今年的寒假里我讀的書中就有魯迅的《朝花夕拾》。魯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戶曉”的世界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更是有點恐懼,不敢輕易讀他的書。怕讀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從讀過魯迅那《閏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離拉近了。樸實的文筆,細膩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爺爺交談。
這是我從新華書店買回來的書,捧起魯迅的這本《朝花夕拾》,從目錄,細細品讀下去…… 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猶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紀錄了魯迅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家境不錯,所以過上了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的生活再與魯迅的生活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能在百草園爛漫多年,也許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時只能呆在書院里讀書,會覺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實,相對于以前的孩子,我們已經是站在金字塔的較上方了,無論是生活質量,還是思想品質。有朦朧的思想,看著實事的動蕩,體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甘甜,我們的生命里也有無數的活力。又相對于那個封建的年代,現在生活是多么的寬松。可是,也不得不說,以孩子們當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教育,仍然讓人快樂不起來。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2
兩年前,我帶著求知的渴望與好奇輕輕地翻開這本書,本以為我將再次得到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可沒想到,這書中的許多言語段子我竟無法理解。我沮喪的合上這本書并約定兩年后再來拿下它。如今的我已是一名初二的中學生了,相比以前,理解能力自然增長不少,這個寒假,我終于翻開這本書——《朝花夕拾》。
我喜歡的中國作家,除去冰心常新港,應該就是魯迅先生了。這本書的原名是《舊事重提》,至于現在為什么會叫《朝花夕拾》,我想大概是魯迅先生嫌它太直白吧。書中魯迅先生回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與青少年時代,贊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也批判了封建舊俗、文化。還刻畫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長媽媽、衍四太太、五猖會上的無常、百草園中的美女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作者在家中的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甚至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會讓人感到異常親切,也沒有什么距離感。文章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作者兒時的那份純真,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自由的向往。還時不時能勾起我對兒時的回憶。
兒時的我,也曾像魯迅先生一樣有許多五彩繽紛的往事。小時候,我會在課堂上因為老師的一個小錯誤而舉手指出,如今,即使老師一連報錯好幾個字我也不會有什么動作;小時候,我會因為在無意間撿到一枚硬幣而欣喜若狂,并得到表揚;如今,看到地上的硬幣也只是一笑而過;小時候,我會因為晚上爸媽不在身邊感到恐懼而哭鬧,如今,晚上獨自一人躺在床上,在一片漆黑中也沒有感到一絲恐懼。
童年是一朵花,一朵芳香四溢的花;童年是一個盒子,一個裝著許多秘密的盒子;童年是一個葡萄架,一個長滿了數不清葡萄的葡萄架;童年是一棵大樹,一棵掛滿回憶的大樹;童年是一本日記,一本寫滿喜憂的日記;童年是一杯濃茶,一杯讓人回味的濃茶。
如今,在喧鬧紛擾且容易迷失自我的生活里,若你能靜下心來仔細讀完這本書,你的心情會變得比以前平靜,釋然。正如書名《朝花夕拾》,等長大以后,再把自己小時候的零碎瑣事一點點拼湊起來,或許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3
魯迅的名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讀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關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歡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寫的哲學。但他的文筆,總讓人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樸實,真誠,平易近人。
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總是很多感慨。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經歷。回憶那些清末的生活習慣。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有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現實世界受到的種種坎坷跟曲折,還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創建一個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無價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個曲折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黃金時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留下的只能給我們細細去回味。瑣碎的回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
不一樣的時代童年,一樣的快樂回憶。惹人懷念的時光,讓我們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朝花夕拾》這冊雜文集就具有這樣的魔力。它用淳樸,清新的語言描寫出了魯迅童年是種種有趣的事。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則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文章。在文章里,魯迅寫出了他對《山海經》是如此的渴望,甚至徹夜難眠。而長媽則是為了完成魯迅日夜渴求的愿望,讓魯迅得到知識的果糧,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種樸實而真摯的愛著實令我大為感動。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4
“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這是魯迅先生說過的話。而我們對于他并非很陌生。一旦說到魯迅便可以將他基本資料:魯迅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后改名為周樹人。《狂人日記》、《阿Q正傳》是他代表作。便可朗朗上口。現在讓我們走進的窗口,站在自己的記憶窗口,站在作者的高度,觀看作者童年經歷和青年回憶。
文章開篇講到長媽媽將自己的隱鼠踩死并隱瞞了真相,使自己以為隱鼠被貓叼去。真相暴露后,對于長媽媽恨之入骨。從此改口稱呼“阿長”,向母親告狀,對她冷言冷語。《山海經》在那時是很難得的,沒有多少戶人家可以得到這全套,而阿長卻將整套搞到手。從此,對她稍有幾絲好感,對于每晚搶占整個床也有了理解。自長媽媽去世后,追念她“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朝花夕拾》中有這樣一篇名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沒錯我們在預備年級時早已學習過。如今,再次翻閱這本書重溫。曾經老師的講課內容;同學們的反應;魯迅先生的童真的將何首烏拔出,只為了找到那人形一樣,從而成仙。但這又是那般難,作者屢屢失敗,但從不放棄。這些有趣的行為、故事……歷歷在目。雖然不能說已經達到過目不忘的境界,但不得不說作者的這一連串文字中具有巨大的魅力,充滿詩情畫意。讓讀者體會了一個學生與大自然相處的無憂無慮。這一篇以移步換景的手法表現作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滔滔不絕、綿綿不斷的喜愛之情。
書中更有九幅插畫,這是作者的記憶。見證著他從孩童步入青年的路途。其中把封建社會父子之間的低位,也體現父親將生活的沉重壓力寄托幾歲的孩童身上,使本可以享受童年美好的孩子,犧牲了快樂,及早步入了世界。告訴我們當時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甚是巨大,只要加入了那些剝削他人的人的行列中就等于有了出息,為父母爭光添彩。
朝花夕拾讀書筆記800字篇15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是指魯迅先生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童年是發生的事。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莫過于描寫無常的片段了。
這故事是魯迅童年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見到的無常的形象,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鬼。因看見母親因兒子去世而哭得天昏地暗心生憐憫之心將其“還陽半刻”卻被頂頭上司閻羅王重打四十大棒。也從無常也有老婆孩子看出無常富有人情味。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彈在當時那個豺狼當道的社會,是沒有公正可言的。所以,在舞臺上那個“鬼而人,理而情”直爽公正的無常形象頗受民眾喜愛,也許是一種心靈的慰籍吧,因為公正的裁判只在陰間。因為惡人得不到惡報,那些打著“正義”,“公理”名號的“正人君子”們便更加地肆無忌憚,民眾們是敢怒不敢言,倘若是說了“錯話”恐怕就要身首異處了。
在魯迅先生刻畫無常形象的同時,也包含著對那些“人格”不如“鬼格”的“正人君子”們辛辣的諷刺。在當時那個亂世,國家有難,魯迅先生因為體弱多病,無法沖鋒陷陣,報效祖國,但這并不能阻擋他那強烈的愛國情懷,他義憤填膺,堅強地拿起筆與敵人戰斗著。在他筆鋒下的文章,仿佛傾注了萬千老百姓的憤怒在對這個世界不公的控訴!祖國腐敗無能,洋人在我們的領土上趾高氣昂,欺壓百姓,就算撞了人也全是我們中國人的錯。每個中國人都義憤填膺,卻又不敢吭聲,只能仰天長嘆:“公理何在!”于是,那公正而富有人情味的無常便成了人們心靈的寄托。“公理”幾塊錢一斤?在魯迅先生那看似詼諧的話語中,字里行間卻藏著一把尖銳的匕首向敵人刺去,向那所謂的“公正”刺去。對于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來說,這把“匕首”卻像一盞明燈,照亮心中無盡的黑暗,給他們帶來希望。正如龔自珍的詩句所述“九州生氣恃風雷”在那樣一個沒有公正可言的亂世,在神州大地上能挺直腰板的,也許只有風雨雷電了。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為什么呢?因為人間的裁判若是公正,恐怕就得去陰間待著了。
回想起那屈辱的歷史,那不公的亂世,也許才能懂得今天平等、公正的難能可貴,當時“公理何在”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