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作品
古代文學之元曲四大家哪四位?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作品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作品
《竇娥冤》。元曲四大家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馬致遠四位元代雜劇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因此被稱為“元曲四大家”。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有關、鄭、白、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并稱,卻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賈仲明為馬致遠作的吊詞中又有“共庾、白、關老齊眉”的說法,庾指庾吉甫。關于這幾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評價,因人因時而各有不同。
元代鐘嗣成的《錄魂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是:“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但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卻首推馬致遠,以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關漢卿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贊鄭光祖而貶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說:“馬之辭老健而乏滋媚,關之辭激勵而少蘊籍,白頗簡淡,所欠者俊語,當以鄭為第一。”清人王激烈《曲談》中則認為“關、白、馬、鄭諸家”。
近代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中說:“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字籌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他們被稱為“元曲四大家”,已為歷史公認。明代王世貞、王驥德等人為王實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難,王驥德還提出“王、馬、關、鄭”說。清代李調元《雨村曲話》則有“馬、王、關、喬(吉)、鄭、白”之說,但未見流行。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關漢卿
關漢卿,男,字漢卿,號已齋(又作一齋、已齋叟)。元雜劇奠基人,他一生的戲劇創作十分豐富。他的雜劇,有悲劇、有喜劇,題材廣闊,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
代表作:《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魯齋郎》、《單刀會》等。
白樸
白樸,男,汴梁人,后遷居汴梁,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寄情于山水之間,他的足跡所至,恰恰是曾經繁華一時,而今被兵火洗劫變為的荒涼境地。他以詩詞來宣泄這種怨恨。
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墻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天凈沙·秋》。
鄭光祖
鄭光祖 ,字德輝,漢族,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平陽襄陵人。鄭光祖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熏陶,青年時期置身于雜劇活動,享有盛譽。
代表作:《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
馬致遠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的雜劇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并由此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代表作:《岳陽樓》、《陳摶高臥》、《任風子》、《天凈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的由來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說:“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雖以四人并稱,卻沒有以“元曲四大家”稱呼四人。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鄭德輝、關漢卿、白仁甫為四大家。”
這些說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漸形成的。最終統一于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人。
現在一般認為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的說法比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來,稱關、馬、鄭、白,然以年代及造詣論之,寧稱關、白、馬、鄭為妥也。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當為元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