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特點有哪些
元曲,其實又可稱夾心 ,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對于元曲,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元曲的特點有哪些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元曲的特點有哪些
(1)、內容上的特點:
詞一般反映了:
一是愛國的激情和抗敵的壯志;
二是都市繁榮和個人的享樂;
三是世情的感傷和歸隱的清高;
四是喪國的悲慟和庶民的痛苦
朋友們對宋詞知之較多,這里我們就不舉例了
曲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
由于“主旨”、“作意”的不等、不同,才導致詩詞往往講究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而元散曲則可哀可傷,敢怨敢怒,狂歌當哭,嘻笑怒罵皆成文章
隨著課程的深入我們以后再詳細分析
(2)、在形式上同異
剛才有位朋友提到長短句
當然曲和詞同屬于長短句
但曲的句子長短更為參差
詞和曲在當時都是合樂能唱的歌詞;其句式從1---7字以至8--12字不等
但一字句到七字句是基本句式,而八字句不是四加四成句,便是三加五成句
這是詞和曲在形式上相同的地方
但同為長短句式,也有相異之處:
1)詞分為一段(或片、遍、闋)二段、三段、四段,而以二段為最多,曲通常只有一段
如曲牌《滿庭芳》朋友們下來無妨查一查,是不是詞和曲中都有這個牌,它們的詞曲名相同
那么如何區別呢?
此調詞、曲名同,實則異
如果沒標宮調,大家一般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看
如是二段的,即是詞,如是一段的,即是曲
2)、曲有襯字,詞一般沒有襯字
曲有襯字,即正格(正字)之外。而加襯字可多可少,大抵散曲加襯字較少,劇曲加襯字較多,甚至使一支曲襯字多于正文的。
如: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
套中將原有的兩句14字,加襯字后增至53字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zhuó)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
這里面的: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恁子弟每誰教你他鋤不斷斫(zhuó)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 均為襯字
襯字越多,音節就越急促,有助于增強感情抒發的力度。這個我們以后會細學
3)、用韻不同:
學過詞的朋友都知道:詞韻通常用《詞林正韻》,它分十九部,平聲、上、去、入聲各部分押
曲韻通常用周德清的《中原音韻》
也就是上周課后作業,讓大家下載的這部韻書
《中原音韻》,共分十九部,它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通押,入聲則分別歸入了平、上、去,像現在的普通話那樣
當然古典界也有人主張用今音,但我們學習古典,小漁村作業還是統一要求用《中原音韻》
4)、詞不能加句子,而部分曲可以加句子
曲不但有襯字,而且有些曲調本身可以增加句子
有些套數還可以增減調數,這是曲律的規定
可增句的共有十四調:
《正宮 端正好》《正宮 貨郎兒》、《正宮 煞尾》;《仙呂 混江龍》、
《仙呂 后庭花》、《仙呂 青哥幾》;《南呂 草池春》、《南呂 鵪鶉兒》、
《南呂 黃鐘尾》;《中呂 道和》;《雙調 新水令》、《雙調 折桂令》、
《雙調 梅花酒》、《雙調 川撥棹》等。
這個我們以后會細交流。
散曲在字數、句數和調數方面的上述特點,既增加了曲子的生動靈活,又可擴大曲體所表達的內容,體現出散曲比詞在體制方面的長足進步
5)、句式長短與音樂情調有關系。
詞的句子從一字句可至十字句(甚至有11字句之說)
九、十字句如辛棄疾的《粉蝶兒》:
把春波都釀作一江春酎zhòu,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曲的句子則更長,特別表現在套曲中
6)、方言俚語的大量運用,是散曲與詞區分俗雅的特征之一
散曲中大膽運用俗語是和這一時期文學發展的總趨勢相一致的,為后世非正統文學的發展,在語言上做了必要的準備
元曲分為哪兩部分
元曲是由兩類文體組成的,一個是散曲,還有一個就是雜劇,散曲又包含了小令和套數。散曲和雜劇屬于相對的存在,散曲是應用于表演的劇本,適用于各種角色的唱詞、動作、臺詞等;而雜劇屬于將歌曲、舞蹈、賓白等三者結合起來的戲劇化的表演形式。
從表現的形式上看,散曲和詞比較相近,在語言上詞的表現形式比較典雅含蓄,而散曲比較通俗活潑,也是配合當時北方的流行音樂曲調所撰寫的歌詞,是起源于民間的古典音樂文學,也是當時一種雅俗共賞的新詩體。散曲是與元雜劇的整套劇曲相對而言的。若作家純以曲體抒情,與劇本的情節無關的話,就屬于“散”的范疇。
雜劇是一本四折的表現形式,這是雜劇在演出時分為四段的影響所得,在四折這之間又可以添加兩個“楔子”來推動情節的發展,這些情節元素交相配合,推動劇情的發展,并刻畫人物的性格。
元曲四大悲劇
元雜劇四大悲劇(元曲四大悲劇)指的是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梧桐雨》以及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注意:紀君祥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一、《竇娥冤》
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關漢卿的代表作。
簡介:全劇四折,寫弱小寡婦竇娥,在無賴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為殺人兇手,被判斬首示眾。臨刑前,滿腔悲憤的竇娥許下三樁誓愿: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果然,竇娥冤屈感天動地,三樁誓愿一一實現。
二、《漢宮秋》
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馬致遠的雜劇代表作。
簡介:該劇講述漢元帝派毛延壽去民間挑選宮女,毛延壽借機收受賄賂,中飽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壽行賄,被毛延壽畫丑,因而被打入冷宮。后漢元帝巡視后宮偶然得見王昭君,遂加以寵愛,并封為明妃。毛延壽自知罪責難逃,投奔匈奴,并獻昭君美圖于呼韓邪單于,致使呼韓邪單于向元帝索要昭君為妻,不從則兵戎相見。漢朝文武百官畏懼匈奴,勸元帝忍痛割愛,以美人換取和平。元帝無奈,只得讓昭君出塞,并親自到灞橋送別。漢元帝回宮后,心情無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國,在漢蕃交界的黑龍江投水而死。
三、《梧桐雨》
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樸的雜劇代表作。
簡介:該劇講述唐明皇寵幸楊貴妃,醉生夢死,不理朝政。在長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觀賞《霓裳羽衣舞》。忽報安祿山叛亂,明皇、楊妃倉皇出逃。至馬嵬驛,軍士嘩變,逼明皇賜楊妃縊死。亂后,明皇退為太上皇,日日哭祭楊妃畫像。一夕夢與楊妃團聚,被夜雨驚醒。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悶。
四、《趙氏孤兒》
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趙氏孤兒大報仇》,紀君祥的代表作。
簡介:該劇主要講述春秋時晉國上卿趙盾遭到大將軍屠岸賈的誣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殺。為斬草除根,屠岸賈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捕趙氏孤兒趙武。趙家門客程嬰與老臣公孫杵臼定計,救出趙武。為救護趙武,先后有晉公主、韓厥、公孫杵臼獻出生命。二十年后,趙武由程嬰撫養長大,盡知冤情,稟明國君,親自拿住屠岸賈并處以極刑,終于為全家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