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
詩詞是小學語文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古詩詞,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還能領略其中的自然美景,感受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1)
1.《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2.《題臨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4.《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朝天子·詠喇叭》
王磐
喇叭,鎖吶,曲兒小,腔兒大。
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
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
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2)
1.《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2.《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5.《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3)
1、《牧童》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2、《舟過安仁》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3、《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5、《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4)
1.《鷓鴣天》
劉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聲羌管怨樓間。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星點點,月團團。
倒流河漢入杯盤。
翰林風月三千首,寄與吳姬jī忍淚看。
2.《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3.《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4.《浪淘沙》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5.《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5)
贈劉景文
蘇軾〔宋代〕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一作:正是)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正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世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6)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賞析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間的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五年級摘抄優美古詩詞(精選篇7)
示兒
陸游〔宋代〕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賞析
此詩是陸游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著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著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復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題目是《示兒》,相當于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著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是一個通假字;“萬事空”,是說人死后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著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強勁有力,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愴心境。此句詩意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愴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悲哀、遺憾之情。
“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復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詩人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你的父親。表達的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愿,充分體現了年邁衰老的陸游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