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觀后感范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狗十三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1
小的時候總想著長大,可是長大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十二歲的李玩在那個夏天終于體會到長大的痛苦。
她不是要求事事公平,只是想要天平不要傾斜得這么厲害;
她不是非要一只狗,只是想要你們認錯的態度;
她不是想占據大家的全部心思,只是想要一點關注。
可是你們都沒有給。
她不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她也叛逆,也不懂事,你們覺得她小所以沒關系,可是后來又拿你大了要懂事來要求她;
她沒有容不下弟弟,可你們覺得她接受不了,所以瞞著她,后面要求她扮演好姐姐的角色,是你們忘了是你們把她推到外面讓她覺得自己是外人的。
你們的道歉從來不是覺得自己做錯了,我打了你,說了一聲對不起,你就必須原諒我!要不然就是你的錯。
可是為什么呀?明明受害者是她,最后面卻還變成了犯錯者,這是什么道理?
我們連拒絕原諒的權利都沒有了。
網絡上有人說,李玩微笑的道謝吃著狗肉的場景令人細思極恐。可我覺得李玩好孤獨。那個時候知道內情的親人沒人出來幫她圓說,都盯著她,害怕她拒絕。如果李玩真的拒絕了,結果會是什么呢?只會是又一次的責備她不懂事罷了。李玩心里頭很明白,她沒有選擇的權利。
“我剛剛好怕它認出我向我撲來呢,還好沒有。”當李玩在街頭偶遇愛因斯坦這樣說的時候,我哭得最慘。愛因斯坦是那個最幸福時光的代表,如果它撲過來了,可李玩已經沒有再繼續那樣隨心的幸福下去的權利了,這樣的標志牌還是離得遠遠的好,不至于日日提醒自己長大的代價是多沉重。
我沒有要求過什么,你們動機不純的送一只小狗來讓我養著,后面弄丟了再找一只來彌補你們心中的不安,當我想要真心實意的去重新愛它的時候,你們又因為弟弟的頑皮要把它送走,從不考慮我的心情,就好像從始至終我的感受不足一談。
你們把它送走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慢慢的老去了。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2
狗十三,才是我們平凡人的青春年少。
當然,電影里的青春比我的生活條件要好。
這部影片,應該有很多人的影子。
你最珍貴的被大人不屑一顧,在大人面前毫無征兆地被要求背詩,和大人吃飯被要求敬酒,被父母打,有的直到長大都不知道理由。
一個孩子,只要在平凡的生活里,不可能被置于世外。只是作為父母,曾經經歷過的不舒服,在有了小孩之后,不僅忘卻了,還會讓孩子重來一遍。
我小時候也有過很多不情愿,被逼去做事,但我長大卻認為,有一些是幫助成長的。
成人何嘗是自由的?說著違心的話,做著違心的事。
這種現實類的影片,似乎不朝氣蓬勃,不積極向上,可現實就是現實,現實有時候比編出來的故事可能更荒誕,更殘酷,更引人思考。
不回避現實,是進步的開始。
我還想說的是,這樣的青春,固然不夠美麗。但早接觸并不一定是件壞事。這樣的人可能不那么天真無邪,但可能堅強勇敢。
即便孩子生活在童話的城堡,遇到的也并不都是好人和美好的故事。
現實最教人成長。
只是短時間發生的事可能太多,成年人沒有給她一個和緩的過渡,讓李玩成長的過于迅速,但也是一個正常的階段,不懂懵懂驚愕痛苦接受厭棄熱愛
影片里沒有李玩成長到熱愛的階段,也許這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們才更喜歡那種,盡管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卻依舊熱愛生活的人。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3
虛榮與偽善往往和我們的記憶開一個可怕的玩笑,這種感覺往往主導著我們的回憶,積極的記憶構建會美化我們的回憶。從心理學上講,我們的記憶不是記憶庫中所存信息的精確復制品,我們會在提取信息的同時對記憶進行建構。,青春記憶往往被美好的初戀、奮斗的陽光、歡快的情誼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濾鏡、去掉美顏、去掉瘦臉之后呢?我們還記得青春真切的模樣嗎?
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觀的鏡頭,樸素、真誠的演繹,把一份真實乃至現實本身的青春樣子還原出來,彌足珍貴。電影于2014年榮獲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并提名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經過五年漫長時間的打磨,如今看來歷久彌新。影片的感動和震撼從不因時間流逝而缺少,反倒因為其中所表現出的真切和真摯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廣受贊譽。
張雪迎飾演的李玩是一個十三歲的青春期女孩,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住。果靜林飾演的父親忙于事業,而且再婚又有一個兒子。故事從李玩收到父親送的一條狗開始,也圍繞著兩條狗的到來以及兩條狗的離開展開,讓這個現實的故事充滿了隱喻和多義。
李玩給狗狗起名為愛因斯坦,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則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譯的話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可以解讀為兩條狗,也可以理解成名為愛因斯坦的狗和最后獲得了全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李玩。當然,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應該用一套統一的、世俗的成規卻塑形,最后還要美其名曰長大了懂事了真乖。這些日常的對話在影片中反復出現,讓每一個觀眾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廳、學校的教室,看到那個低著頭說對不起,我錯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會改的承諾。
《狗十三》就是這樣,它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所有人,別妥協,別偽善,或者至少別忘記我們曾經的年少模樣,也在不斷敲擊我們的心門,再歸來還是少年嗎?
青春期的李玩總以為大人會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歡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對天文展的鐘愛;大人們也總以為孩子會體諒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顧爺爺扭傷、奶奶迷路、爸爸應酬忙碌。兩代人各自期待對方的理解,但卻都說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謝謝你,哪怕一句對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車上接到媽媽電話,兩人面面相覷,突然聽到《再回首》,父親淚流滿面,但還是顧全面子伸出手擋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國式家庭中溝通失語表現出一種痛感,但也恰是這擊中人的痛感讓這部電影成為我們溝通的起點,它表現了太多的不能溝通,其實也表達了太多希望親人間多一些溝通。李玩期許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現,那樣在這個時空中無法實現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個時空完成。希望電影這個時空中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完成。
《狗十三》沒有濾鏡和美顏,卻收獲了口碑和掌聲,不僅獲得業內人士團贊,更是被KOL、影評人大V傾情推薦。希望看完電影的我們會說出或聽到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4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覺特別的壓抑,同情李玩。感覺沒有人關心她,大家合伙欺騙,有一個有心機的后媽,一個特別惹人厭的弟弟,以及面對一群死氣沉沉的生意人組成的飯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覺這個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細想來,這些人中其實沒有真正的壞人。爺爺奶奶愛李玩,爸爸也愛她,堂堂是個好姑娘,后媽也沒對她做惡。
何帆老師說,讀小說要懸置道德判斷。看電影也是。我們很容易說誰對誰錯,可是帶入到各個角色當中,我們也許并不能比他們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無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間要權衡,要面對焦頭爛額的工作。對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個好成績就是“驕傲”了。打過女兒扔過狗,也逼過喝酒。可是哪個父親沒有打過罵過或是傷害過孩子呢?為了不傷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場讓他們見面。
姐姐應該就是李玩的成長版,男朋友喜歡李玩她沒有鬧,大家換了一只假的愛因斯坦,她選擇息事寧人。大家對昭昭一擁而上,姐姐過來安慰。
奶奶幾年沒有出過門,為了李玩出了家門。是奶奶一拖再拖,沒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說出去。
后媽的位置本身挺尷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歡李玩,李玩也不喜歡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歡就不喜歡,她是大人,就要給李玩送禮,給姐姐送禮。她是有怨氣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讓爸爸把狗送狗肉館,雖然惡毒,卻也情有可原,父母總是舐犢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墻壁上一樣。
爺爺給孫子取名“昭昭”,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賢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讓別人明白。這句話還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說今天的人自己都沒有明白卻想讓別人明白。也許大家的不和諧,都來自于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而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視角去拍的,喚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憶。可是一個人成長過程就是從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媽媽再到爺爺奶奶的過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影片描述了一個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長歷程,在物質條件方面,李玩衣食無憂,但在精神層面,她一直備受煎熬。父母離異后,父母都對她很不關心,甚至填報志愿也要順從父親的意志,無法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生活上除了父親偶爾開點空頭支票,大部分時間都是李玩一個人獨處。
李玩寄居在爺爺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產生思想共鳴的人。爺爺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隨便取的,給孫子取名的時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環境中,長輩在物質條件上無條件滿足、百般溺愛,在生活條件不錯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開口都能滿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則是肆無顧忌地百般踐踏,從來沒有將子女視作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而是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在長輩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夠順從大人的想法,不給大人添麻煩。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這就意味著孩子變得“難管”“不聽話”,大人要帶著面具對付社會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滿滿傾聽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順著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無論對錯,想象力、創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長大即可,緊接著結婚生子,循環往復,大人們也就功成圓滿,問心無愧。
同樣的,大人做錯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復強調自己付出了多少,通過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話題。長輩總喜歡憶苦思甜,不斷強調自己受過的苦,并且將一切不行歸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類似的道德綁架不斷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陰影,讓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陰影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會繼續延用老輩的教育方式,進一步擴大愧疚陰影。
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闖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顆救星。她獨愛物理,喜歡讀《時間簡史》,給小狗起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獨,可以陪伴她化解苦悶,對她毫無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樣的李玩也對愛因斯坦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獨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時光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成長的,而且成長過程中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李玩原本貧瘠的精神世界因為愛因斯坦有了點起色,可意外來臨后,李玩發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權勢面前一文不名。
在選擇長大和保留自我之間,李玩十分無助地選擇了長大。就像影片海報一樣,孩子想要長大,就要蓋住自己原有的顏色,丟掉幻想,帶上灰色面具,只有這樣才能在虛偽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媽猛拍領導馬屁,“聽老領導說話不比看展覽獲益深嘛”,聽領導的話自然受益匪淺,但這個益處落到誰身上就不一定了。長大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有的人提早進行自主選擇,而有的人是被動完成選擇。孩子們長大的標志之一就是身體里的一個自己死去。絕大部分時間,我們沒得選。
因為如果可以自己做選擇的話,我們肯定會選擇多讀書多學習,提升自己的檔次,多交結有學識的人,遠離那些將《時間簡史》視為“娃娃看的書”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盡管在這個世界活得不開心,但或許在某個平行宇宙,我們可以快樂。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5
以為是像忠犬八公那樣的催淚感情電影,卻不想看完電影后內心竟如此壓抑。
看之前以為狗十三是電影里狗狗的名字,其實不是,狗13的13是女主角的年齡,也近似于英文的B,狗是引題,十三是成長,狗十三是偽善的成人世界。原來標題就是一種諷刺了。
《狗十三》并不是彈幕里說的青春片,青春是一個幌子,我覺得其實整部片子想要表達的是我們躲不開的一整個的操蛋人生。
其實片中有許多地方就已經很諷刺了。父親愛女兒,卻逼著擅長物理的女兒報英語興趣班;爺爺奶奶撫養李玩,卻十幾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這是生活中許多家庭的模樣吧。
每個人都說愛,最后卻把愛變成了傷人的匕首。其家人用所謂的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扼殺了青春少女李玩。哦,對,李玩這個名字是其父親隨便給她取的名字,后來弟弟的名字,是爺爺取的,昭昭,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呵,諷刺的點太多了。
而后的一連串blabla,家人對弟弟的教育方式,我覺得都很真實,這正是當代中國的教育方式。而中國式的家庭教育,為何如此傷人?
全片父親致力于把女兒訓誡成一個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為最高標準。要女兒收起傷心,開心迎接新狗;要女兒放下約定,讓女兒陪伴其去飯局,并且敬酒,所以后來女兒喝酒被父親看見,父親質問其時,女兒說的你不也是叫我喝酒嗎?的時候,赤裸裸的諷刺又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在女主開始學會所謂的懂事之后,我認為也就是她死了的時候。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牽著愛因斯坦的女人說抱歉的時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絕食死掉后冷靜說謝謝的時候,死在了爸爸飯局上低頭一口一口咽下狗肉的時候。
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父女倆在車上哭了,父親知道自己愧對女兒,我也流淚了。
她身邊所謂的親人只是以一種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將她打造成一個合適在這個社會生存的形狀。不可否認,那是愛,只不過愛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無顧忌的將少女珍貴的自尊和細密的心思踐踏和辜負。
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發了孩子的叛逆,還是孩子的叛逆讓大人不得不動用粗魯的教育方式。其實我覺得理解很重要。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6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爸爸也為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并且為她買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于電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后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后,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為一只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著他”。家人都認為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著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著對方,愿所有人乘風破浪后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7
這部片子在沒開播之前,已經是好評不斷了的。于是便買了一張電影票,獨自去電影院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屬于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涌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張雪迎是14歲的時候飾演的,那時還是挺清純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種感覺。(雖然胡辣湯事件并不喜歡她,但這個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同學,這樣的朋友,他們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還可能是父母已經離異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獨自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試問哪一個同學,哪一個孩子不想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電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當然是希望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當然之后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通過一只小狗來與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聯絡。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留守兒童,不要太過多的去埋怨父母,為什么不去陪著你?也不要認為他們就不愛你了,怎么怎么樣。其實他們也只是生活所迫。為為了你的學習,為了你的生活,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長,他們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說的是父母生你養你,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但也是倫理吧。要相信世間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很讓人心疼。但也同時反映,折射了我們的生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8
1、青春的痛點
有人說,這部電影里面,包含了所有青春的痛點。父母離異,家庭重組,隔代教育,中國式家長……
李玩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有了新的家庭,母親在影片里沒有出現過。很容易就能看出,雖然爺爺奶奶對她很好,總是“碎女子”的袒護她,但是她的生活是孤獨的。
年邁的爺奶不懂鳳凰臺有什么好看的,不懂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是為何,不懂李玩為什么不能喝牛奶。
就像李玩也不懂奶奶為什么從不出門一樣,這是年齡的代溝,也是隔代教育的弊端。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父親不把李玩接到一起生活。看完之后知道了,因為這個父親足夠自私。他為了不讓自己內疚,自私的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把李玩送走,理所當然為她不會接受自己的后媽和弟弟。
然而他卻從未想過,李玩真正想要的只是他的陪伴,家的溫暖,不是像狗一樣說送走就送走。
2、大人的世界
電影里有一幕場景是,李玩站在高放的自行車上,喊到:“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在李玩心中,弄丟狗不愿意承認錯誤的爺爺不是大人,隨便帶回只狗讓李玩相認的后媽不是大人,跟著其他人指鹿為馬的奶奶不是大人,說話不算數的爸爸更不是大人。
大人的世界,李玩不懂。李玩簡單的世界,大人也不懂。
第一只愛因斯坦弄丟后,她找狗是因為想要盡夠自己的努力。她并不是一定要找回愛因斯坦,她只是要為這個生命負責,大人們不懂。
弟弟出生后,大人們覺得她會傷心,瞞了她兩年。兩年后,被隨意帶到一個溜冰場,父親指著一個小男孩告訴她,這是你弟弟,為什么要隱瞞,李玩不懂。
在大人的世界里,李玩總是那個不懂事的丫頭。李玩天真的相信,在平行的世界里,大人這些錯誤終究會被糾正。
3、成長的妥協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謀殺的正是孩子的天真。當13歲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糾正錯誤時,遭到的只是父親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打,她懂了。
當一直對樓上養鳥深信不疑的李玩,半夜看到這個學鳥叫的人被五花大綁送上精神病醫院的車,她懂了。
當因為拿了物理獎,央求父親帶她去找第二只愛因斯坦,到收養所卻被告知愛因斯坦已經絕食自盡,她懂了。
如果成長注定要伴著千瘡萬孔,那么她只能妥協。假裝看懂了大人的世界,假裝自己已經長大。
所以有了李玩路上遇到第一只愛因斯坦的那聲“對不起,認錯了”。
所以有了李玩大口吃下的那盆狗肉。
還隱隱作痛的青春告訴她,她必須得學會習慣,學會麻木。畢竟,以后這樣的事情多著呢。也許有一天,李玩也會選擇遺忘,遺忘這反抗不得的青春。
到底是青春的痛點太低,還是大人的世界我們不懂?
假如可以,大人的世界,我寧愿選擇永遠不懂。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9
《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感覺到真實疼痛的電影,電影里聚焦了一個女孩青春成長過程里的心理轉變,可以說,她代表了大多數國內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在一步步邁向成年人世界的過程里,你能讀懂她的迷茫與慌張,也看到了她與這個世界最終選擇了和解。
曹保平無疑是一位極其優秀的導演,在《狗十三》里,他在注入了較多個人的理解在其中,盡管這是一部關于少女成長的電影,但電影里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長過程里細微的心理變化,包括她與周圍世界的處理關系,以及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元素顯然讓它超脫了一般青春片的范疇,而是用精巧的劇情來打動觀眾,并讓他們思考。
整部電影里,很少有主觀的抒情,而是用客觀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又一個極具矛盾沖突的生活瞬間,同樣,這種矛盾的打磨也是相當高級,它并沒有借助各種雞飛狗跳來呈現,而是讓對立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劇中人員與觀眾的心理而變化,對于《狗十三》這部電影來講,它像極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一個極其平凡的縮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為它其實呈現出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小家庭的縮影,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感體驗是極其真誠的,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根本,真誠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也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長的過程里,她的個人訴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一直忽視的,比如開場的那場戲,父親強行幫她簽字違背她的興趣意愿,而后父親為了討好她又給她送來一只狗,后來因為這只狗不斷的引發其他的沖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體系里,她其實與那只狗是同病相憐的,她沒有什么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時候是通過命令來呈現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按著頭,李玩起先是拒絕著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終她選擇了順應這個規則,結尾部分,當她一臉平靜地看著下一個自己,她的弟弟經歷這種困境,她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波瀾,這也意味著她最終選擇了收起鋒芒,與這個世界和解。
李玩從迷茫到進一步的妥協,顯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里,她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在父母眼中,他們才是需要李玩被感謝的那一個,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國式父母的困境,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順耳,但看起來卻刺眼,李玩與父母始終不處在一個溝通頻道,這也是他們一直對抗的根本所在。
無疑,《狗十三》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縮影,在這個少女成長的路上,她經歷了太多的'迷茫與疑問,最終她的這些疑問也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觀眾的心里其實都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個,這需要你去銀幕里自己體會。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10
其實看海報就大概能夠想象電影說了什么,關于家庭教育,關于父母對孩子的“為你好”式的試圖掌控。
這么想來,題目也未必不確切。
人對狗的要求是什么?
聰明、忠誠、聽話。
人對人呢?
聰明、忠誠、聽話。
如出一轍。
據說電影最開始叫《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后來改成了《狗十三》,整部電影以狗來命名,但其實是以狗為引子,來講述人的故事。
我打上一段的時候,最初打錯了一個字,打成了“以狗為影子”,唔,結合題目,這么說也說得過去,以狗寫人。中文太多時候真是有趣。
電影的一開頭,少女李玩在念叨平行世界,由于這次我絲毫沒看劇透,我以為又會是文藝片一貫不說人話的調性,接下來的劇情讓我發現是我想錯了。
一個喜歡物理的女孩子,卻在家長和老師的干預之下,修改了學習小組,選了英語。
這是中國家長和孩子最常見的沖突,此后在電影里,這樣的類似的沖突不斷出現,讓孩子更改學習小組,讓孩子陪同出席人情飯局,讓孩子懂事一點放棄找狗……
這種沖突不僅僅出現在電影里,也出現在非常多的家庭里,而這種家長和孩子的價值觀沖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貫穿整個生活的,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在幾乎每一項決定里,幾乎都有著這樣的沖突。
屏幕上李玩在浴缸里哭的時候,我在屏幕外的電影院里淚流滿面,和她一樣不停落淚卻又無聲無息。
有朋友說,要不是旁邊有人我也哭了。人有很多時候,是不愿意在人前放悲聲的,所以我們很多時候的流淚都是無聲的,一個人躲在被子里,一個人蹲在地上,一個人在黑暗里。然后擦干眼淚,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
有時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經歷了怎樣的難過。
還好我這些年,開始能夠把這樣的難過傾訴出來,不能夠讓A知道,但可以說給B聽。好在我運氣足夠好,有足夠多的朋友愿意聽我絮絮叨叨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不開心和難過。
但是李玩顯然還不是能夠完全傾吐情緒的年齡階段,所以在她吃下紅燒狗肉說謝謝叔叔的時候,也許家里人看到了她變得“懂事”了,但是其實她的內心只是更加壓抑和絕望了。
我有的時候覺得在這種時刻不知道該說家長悲哀,還是孩子悲哀,分明每次孩子所謂的“懂事”,都不過是TA又有一部分真實的情緒隱藏起來不再會讓家長知悉了,家長卻將這種疏遠當作一種勛章,驕傲得贊美出來。
李玩拿到物理大獎的那一天,英語演講磕磕巴巴最后棄權,爺爺奶奶爸爸姐姐在為她高興為她慶祝的時候,有沒有人想到,當初這個姑娘被逼著改去選了英語學習小組。而說服她選擇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兩個得獎升學名額。
這樣的諷刺點有很多,一邊說自己一定帶孩子看展覽,一邊因為人情酒場而失約;質問誰讓你喝酒,得到了一句“你不是也讓我喝酒”的回嗆。
有些劇情挑明了,也有些劇情,暗藏了下來。
電影結束后,上廁所的時候聽到兩個媽媽聊天,說這是從孩子的角度,而如果電影視角轉換,變成家長的角度,就會變得可以理解。他們也覺得自己沒有做錯,甚至會委屈。
所以李玩在遇到愛因斯坦之后松口氣說,幸好它沒有認出我。
因為矛盾不會因為她的一次物理獎項而徹底改變的。
電影最后近乎是戛然而止,有很多讓人不解的地方都沒有交代。
為什么李玩不能喝牛奶。
為什么李玩的奶奶不出家門。
為什么李玩爸爸即便有了新的妻兒還在接到前妻電話之后淚流滿面。
我更加傾向于認為,導演根本就沒有打算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他更像是截取了生活的一個片段,把現實生活的一部分選取出來給大家看。生活還在繼續,所以無法有一個通常的電影式結局,就像高遠說的那句話,以后這樣的事還多著呢。
初中選擇學習小組會有矛盾,高考選哪個大學也會有。
因為養狗會有矛盾,因為選男朋友也會有。
因為喝酒應酬會有矛盾,因為婚禮怎么辦也會有。
就像我最開始說的,這樣的家庭細碎的沖突是一貫的,是恒久的。
每一個家庭成員之間互相的愛是真的,但是每一個人帶給別人的傷害也是真的。
不管是爸爸對李玩,還是李玩對爺爺奶奶。
電影里有很多有趣的細節。
第一幕的時候,李玩糾正了爸爸,是吳老師。
李玩房間背后的視力表。
這些細節會讓你在雞飛狗跳的劇情里不出戲,確信這是真實存在和發生的。
有朋友說,如果有人看不懂這個電影,應該為他們感到幸運。
如果有人能覺得這只是一部電影,也應當為他們感到幸運。
最后說句題外話,我在《狗十三》上映前嘆息過,有時候不得不說人各有命。很多電影電視劇的壓檔,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如果《秦始皇》沒有延期七年,翁斐然會不會繼續在娛樂圈;如果《無問西東》沒有壓檔,陳楚生會不會再次翻紅;如果《狗十三》沒有壓檔,張雪迎被大眾熟知應該就不會是胡辣湯吧。
只是有時,命運真是捉摸不透。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11
非常現實的一部好片,導演竟然這么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從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應該也是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來,很可憐,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經,那個年紀的自己,和身邊人的沖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寵物的走失,同樣的,沒有失而復得,永遠的失去了。雖然我沒有責怪家人,但是女主的傷心,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比她更傷心欲絕。
另外,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確實是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己的童真一點點的在死去,電影通過幾次飯局來表達女主的變化和所謂的成長。飯局,是中國式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在飯局上看到過太多這種虛偽惡心的景象,其實自己還是吃這碗飯的呢,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這么些年過去了,自己在飯局上的表現一點沒長進,依舊那么木訥,和十幾歲的初中生女主沒兩樣,性格決定命運吧。我是該慶幸自己內心仍是個孩子嗎?
電影七七八八的小時挺多的,有那么一兩件事沒怎么看懂,但女主的變化,我并不認為這是妥協,還是很連貫自然的,可能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類似經歷。父母的愛真的很重要,但比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愛沒理解,女主是沒愛沒理解,片中的愛情,談不上愛情了,少男少女間的好感和欣賞,其實我還挺喜歡這段的,恰到好處,很淡很自然,沒有發展才會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吧。
為什么大人都覺得對寵物的愛是可以隨隨便便找個替代品就可以解決的呢?每一個寵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不是因為它長的全世界最可愛,它的品種最高貴還是怎樣,是因為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找來替代品,對它也不公平。我覺得電影中第二條狗真的很可憐!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完完全全的犧牲品,養寵物務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后遇見第一條狗的反應,有看到評論說女主長大了,對生活對等等妥協,我覺得不是妥協,在我看來是,它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有愛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沒有能力給它好的生活和愛,就不要打擾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邊也會是個悲劇。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篇12
這部電影是看了影評之后想看的,緩存在iPad里有段時間了。今天想看電影,打開看,沒想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應該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沒有想過,你是從什么時候懂事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棄自我,變成一個大人的。
喜歡物理,被爸爸強制改為英語學習小組。狗被送走,絲毫沒有說話的權力。被迫參加飯局,被要求喝酒。堅持自我的時候,被家人問什么時候才能懂事。
現在看這些,我會想,為什么要懂事?孩子真的錯了嗎?還是大人錯了呢?
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發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過。但基本沒有反抗過,就是為了大人說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難過。想起黑頭,眼淚總會流下來。黑頭也是一條狗,狼狗,從小在我家長大,我很喜歡它,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就放開繩子讓它跑。每次放開繩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媽媽說狗吃太多了,賣了吧。那時候狗狗在我家應該有兩三年了。我舍不得,媽媽騙我說,賣給看果園的,它會過的更好。當時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長大后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頭那么老實,怎么可能看的了果園。妥協處處在,因為我很少反抗。小時候喜歡畫畫,媽媽說學藝術太貴了,又沒前途。放棄的那么輕而易舉。四五年級時,養了兩只羊。放學就去放羊,在爸媽的幫助下,羊養的又肥又大,還生了小羊。升初中時,媽媽說學習緊,賣了吧,就賣給了隔壁家。還記得漂漂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多少次不開心的時候跟它訴說,它的眼睛仿佛能看到眼淚。
我活成了爸媽的驕傲,卻丟了自己。
長大了,出來讀書了,越來越發現媽媽也經常做錯,為什么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再往后,我開始越來越發現,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由父母來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