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
在享受完一部作品的旅程后,內心定會有所觸動,何不將這些感受記錄成觀后感?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僅供參考。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1)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鎮上的人們,或者說,是很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失去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是痛苦的,成為亡國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這痛苦,來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還對法語頭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時間內,他便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他的轉變使我驚訝,他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同時,他的情感也給我一些啟示。
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種東西時,才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責怪自己?或許有些東西,失去還可以再尋回;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尋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會責怪自己當初為什么要貪玩,為什么不認真學習,為什么那么討厭韓麥爾老師,為什么……其實這種感受不一定在當亡國奴之后才會深有體會。比如,和形影不離的朋友爭吵以致友誼破裂;因為虛偽而失去身邊人的信任;為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樂……這時后悔已來不及。
有小弗郎士的前車之鑒,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要經歷痛苦的“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2)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讀完都德的《最后一課》,我禁不住從心靈深處發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個貪玩厭學的孩子。甚至覺得普魯士士兵在阿爾薩斯的土地操練的景象“比分詞用法有趣多了。”可是看著他的結果吧——那些普魯士人會有理由地說:“怎么?你還說自己是法國人呢,你們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雖然小弗朗士內心無比懊悔,然而,時光匆匆,不會倒流,阿爾薩斯人淪為了亡國奴,不懂祖國的語言成為他們最大的不幸。
聯系現實生活,在我們當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學生嗎?他們討厭學語文課,不愿學習語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寫字馬馬虎虎;有的人竟然還將這樣的`作文作為“得意”大作展覽呢;我也有這種習慣。一些學生學社會上那種流里流氣的模樣,經常口出臟話,造出荒謬的詞匯、句子罵人。
這是什么行為?這是對祖國語言的褻瀆!一個人,不愛自己的國家、不愛自己國家的語言,該是多么可恥、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們每人都能夠學習,懂得自己國家的語言,正確地運用自己國家的語言,那么站在外國人面前,我們就可以當之無愧地說:“我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文字,比任何國家的都要科學。
人們啊,愛自己國家的語言吧!只有這樣,你才能無愧地說:“我屬于自己的祖國!”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3)
一天,她正在講課,突然眼前一黑,倒在了講臺上。翻越了夾金山,還有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黨嶺山又橫在他們面前,一些年齡大、身體弱的紅軍戰士,走著走著就走不動了,有的倒在雪里就永遠起不來了。"
普法戰爭暴發后,從白發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么,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現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4)
一打開都德的短篇小說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課》深深吸引住了。
小說主要講了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占領了法國阿爾薩斯。普魯士人剝奪了法國人學習本族語言的權利。一所鄉村小學里,阿麥爾老師在上最后一節法語課,他刻意穿了禮服來上課,從來不識字的市民也來參加,經常逃課的學生弗朗茲也認真聽課了。在課程快要結束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小說通過學生弗朗茲的敘述生動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表達了法國人對祖國的熱愛和期待國家解放的堅定意志。
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弗朗茲經常逃課、遲到,沒有珍惜學習的機會。當阿麥爾老師說:“總是認為‘我有的是時間。明天再學吧。’總是把教育推到明天,結果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不會寫!”我就想到平時我也沒有好好利用時間來學習,有時候寫作業東看看、西摸摸,下意識地多玩一二分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每天這樣讓時間浪費,時間就會偷偷地從身邊溜走,最終我也將一事無成。這樣的損失又該如何彌補呢?再看看文章中提到阿爾薩斯的孩子們以后沒辦法再學習自己的母語了,只能去學侵略者的語言。這是多么可怕又羞恥的事情啊!現在想想,身處和平時代的我沒有經歷戰亂、沒有殖民掠奪,卻經常因為一些難背的單詞,難懂的古文,難解的數學題而放棄學習,真的非常慚愧。很多東西往往失去才會珍惜,我要好好檢討自己,珍惜無憂無慮的時光,認真學習和生活,追求自己的夢想!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5)
想了幾天依然沒有結果,也許是戰爭的硝煙業已散盡,隆隆的槍炮聲業學校要求我們撰寫一份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作文,我冥思苦已遠去,竟然使我不知從何下筆。
然而,今天的一堂外國名篇賞析課,深深觸動我寫作的靈感……
今天參加外國名篇賞析課,課堂題目是:都德的《最后一課》,小說重點描述了法國阿爾薩斯被德國普魯士軍隊占領以后,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小孩從此以后要學習異國侵掠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占領后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里,把一個小學校里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課文最后,老師韓麥爾在黑板上奮筆寫下“法西斯萬歲”,突出調動文中所有人的愛國情結。
歷史告訴我們:珍愛和平,拒絕戰爭!
我們偉大祖國準備:今年金秋的九月在北京舉辦一場題目為:“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閱兵。此次閱兵不單單是,向世界展示我國軍事上的強大,而且也是為了紀念那些犧牲在抵御外敵戰場上犧牲的先輩們、紀念那些無辜的生命。此次閱兵的重大意義:不僅是祖國綜合實力的展示,也是對那些對我國虎視眈眈、妄圖稱霸世界的豺狼們,敲響了警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不讓歷史重演、悲劇重現。只有自我強大,才能屹立于世界舞臺的行列。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6)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最后一課》,我對它愛不釋手,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最后一課》是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札》兩個短篇小說集。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后一課》這篇文章,它以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強行兼并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小學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尤其是馬上就要背井離鄉還認真地給學生上最后一課的老師,以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法蘭西萬歲”,我心中就非常激動。這是怎樣一種愛國精神呀!雖然沒有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景,但比激昂壯烈的場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們中國在晚清時期也淪為殖民地,于是許多愛國的人都站起來,奮勇反抗,不畏強敵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快樂的生活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并且要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能虛度光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更加努力學習。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7)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鎮上的人們,或者說,是很同情“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人們。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機會是痛苦的,成為亡國奴的日子更是痛苦。這痛苦,來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還對法語頭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時間內,他便覺得“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他的轉變使我驚訝,他的愛國熱情讓我感動,同時,()他的情感也給了我一些啟示。
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種東西時,才會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責怪自己?或許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再尋回;然而,有些東西是永遠也無法尋回的。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會責怪自己當初為什么要貪玩。為什么不認真學習,為什么那么討厭韓麥爾老師,為什么……其實這種感受不一定在當了亡國奴之后才會深有體會。比如,和形影不離的朋友爭吵以致友誼破裂;因為虛偽而失去身邊人的信任;為了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樂……這時后悔已來不及了。
有了小弗郎士的前車之鑒,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而不要經歷痛苦的“最后一課”。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8)
《最后一課》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譚老師真是一位偉大的好老師。
譚千秋老師在地震前給學生上課,可是天公不作美,誰也不知道剛上課就地震了。譚千秋老師馬上組織同學們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學們后面。可是,別的班老師告訴他,班上還有幾個同學在里面。譚老師毫不猶豫地回去救孩子們,就再也沒出來了。(.)
譚老師本可以躲過這場5·12地震,可是偏偏他跑進了教室。他用自己的肩膀,把四張桌子合在一起,將黃婷婷等三名男同學藏在桌子下面,而且還叫他們抱住頭。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戰勝恐懼,譚老師再三叮囑孩子們不要說話、不要哭泣、保住體力。他呼喊著,可惜外面已經沒有人了,連一絲光亮的地方都沒有。可悲的是,余震不斷,譚老師又受傷了。三四天后,譚老師帶著遺憾,匆匆地離開了人世。他讓學生將錢轉交給天天盼望他回家的'父母,把連環畫交給女兒。
這部電影不但象征著老師對同學們的關愛,還想讓我們懂得如何珍惜生命,學會自救,學會呼救,讓我們同學知道老師的偉大。讓譚千秋老師的作為進入老師、家長、同學的心里,讓我們知道老師是愛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第二個父母,我們一定要珍惜生命,愛老師,愛課堂。
老師您辛苦了!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9)
在都德的《最后一課》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給讀者的印象是極其深刻的。在最后的一課中,小弗朗士聽到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后一次我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阿爾薩期和洛林兩省的學校里,只準教德丈……”老師的.這話在小弗朗士的心中激起了一陣波瀾,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先前還想“逃學到野地去地跑”,還覺得普香士的軍隊的操練“比分詞的那些條規更吸引人”,可是老師的話震動了他,他立刻感到“心慌意亂”起來,他意識到“那些壞東西”在村公所門前張貼的布告就是關于這件事的。此時,小弗胡士從內心發出了“這是我的最后法語課”的呼喊。這句話有力地強調了小弗期士思想的變化,這句話里也包含著小弗期士對自己過去頑皮逃學的悔恨,也表達了小弗朗士時最后一堂法語課的珍惜之情。
這就是愛國主義扮神在小弗朝士身上的表現。但是感情與事實正相違背,當老師叫他回答問題的時候,他說不上來,他不能用自己的圓滿回答來表達自己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而只能低著頭站在那里。他第一次認識到祖國語言的可貴,而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學習祖國語言的時候了。在讀者看來,這對小弗期士幻小的心靈是多么大的折磨。這又是一個多么大的悲劇啊!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10)
我第一次讀你,并沒有感覺到什么,就像在喝一瓶無味的礦泉水。我沒有特別在乎你,可能是因為我讀不懂你吧,可能是因為我沒有認真讀你。在柳老師強烈對你的贊美下,我再次讀了你。開始理解你的心情,理解你的煩惱,理解你的憂愁。
《最后一課》,很大白話的課題,無非就是上學的時候在學校上的最后一課唄。故事內容卻不是這樣。
小弗朗士因為覺得法語課沒意思,就出去玩了,途中看到一些美麗的景象還有普魯士兵在操練,心想著:趕緊去學校,要遲到了!他風一樣的跑去學校,但是他還是遲到了,本來他想著韓麥爾先生會責罵他,但是韓麥爾先生卻很溫和的說:“快坐好,小弗朗士,我們開始上課了,不等你了。”加之早晨班里同學們安靜的`坐在位子上的景象與以往吵吵鬧鬧的景象大有不同,小弗朗士越來越詫異,他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的著裝與以往也是大有不同,最后他得知最后一課的意義,小弗朗士愈來愈自責,說:自己當時為何不好好學習法語呢。在一堂堂課程中,小弗朗士的愛國精神慢慢生長,同學們與鄉親們的愛國情懷,愈發愈讓韓麥爾先生不舍結束這最后一課。
愛國,一個作為國家的人民最基本的感情。隨著時代的變化,漢語已不被中國人喜愛,多數人追求英語,韓語等諸多外國語言。但是,你們身上的黃色皮膚,黑色頭發,黑色的眼睛,是屬于誰的呢?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11)
這周我們學了都德的一片課文,《最后一課》。學完這篇課文,讓我深深的得到了體會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節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就想喊麥爾先生所說的那樣,我們的預言就像監獄大門的一把鑰匙,我們要永永遠遠的記住他們!
法蘭西萬歲!想到韓麥爾先生用盡全身的力量寫下的`這幾個大字,作為躲著的我,都被他這種愛國的精神所打動,現在想想我們是祖國養育了我們,祖國把我們當作掌上明珠一樣對待,給了學生力所能及的保護,我們更應該熱愛我們的祖國,更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為我們的報效祖國做努力。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來不好好學習,來用著寶貴的學習時間去玩耍,我們要去利用這些瑣碎的時間,利用騎著一分一毛,來報答組國給予我們的。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12)
一位哲學家帶著一群學生去漫游世界,現在他們回來了,每個人滿腹經。這時,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我給你們上最后一課吧!"弟子們都坐了下來。哲學家問:"我們后面的曠野里長著什么?""長滿雜草啊!"哲學家說:"對,現在我想知道你們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都沒有想到,最后一課是這么一個問題。他們都想到了方法,這時,哲學家站起來說:"可就上到這里了,你們回去后,按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雜草,讀后感《《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讀后感--石宇琪》。一年后,再來相聚。"
一年后,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的地方不再是雜草,而變成了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坐了下來等哲學家,但哲學家沒有來。
若干年后,哲學家去世了。在整理他的言論時,弟子們私自在最后補了一章:要想除去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就是在上面種莊稼。
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憂,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
聽完這個故事,我不由的`念到:是啊!若想自己的靈魂永遠的純潔,那么最好的辦法便是用美麗的靈魂和良好的品德去占據。
最后一課電影觀后感(篇13)
讀完了《最后一課》這本書后,我十分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愛國之情。
《最后一課》這本書是由法國著名作家都德寫的,是小場景表現大主題的一個典型范例。
一堂法文課再普通不過,但這是最后一課,韓麥爾是再普通不過的教師,費郎士是再普通不過的學童,歐塞爾老爺爺是再普通不過的村民。但這些極為普通的人在極普通的小學上一堂法語課,那就不再普通了。因為這些普通的情感聚集在一起,發出一種偉大而高尚的情感——愛國!
雖然我沒有赫赫戰功,但我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愛國。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去學校門口給井蓋涂上顏料,美化道路。講好注意事項后,老師就開始分配刷子和丙烯顏料。
我和李紋珊分配到了一組。我們先把井蓋上的小石子清掃干凈,然后用粉筆把地球,樹木,建筑物和花朵的大概樣子勾勒出來,接著再拿刷子在對應的地方刷上丙烯顏料。為了不讓顏料太干,我們還往里面加了一點水。連續畫了四十分鐘后,我和李紋珊已經是被曬得滿頭大汗。喝完水后,又繼續把剩下的.地方畫完。當我們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時,井蓋終于畫完了!我們倆相視一笑,因為我們也為美化祖國環境,奉獻了自己的一點力量。看著自己的作品,我心里真自豪。
《最后一課》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那份愛國的熾熱之心!愛國之心是最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