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
深圳是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長期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第四位,GDP也是常年位列第三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范文5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精選篇1)
深圳,是經濟特區,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也是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窗口。她既有深圳灣公園這樣的亮麗風景,也有城中村的一街燈火、萬千故事……
我出生在泰國曼谷,歸來落腳的第一座城市就是深圳,一直到現在,深圳是我的根。她是我平靜生活的水面下復雜而多元的一切。我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這兒度過的,從牙牙學語、識文斷字到如今的提筆成文,都沒離開過深圳。
小學一年級時,媽媽就幫我規劃好了要考的初中——四大名校。為此我們全家人付出了諸多努力。別的同學放學嬉鬧時,我在補習班里瘋狂刷題;別的孩子泡影吧時,我在舞蹈室里忍痛苦練;別的伙伴半夜游戲時,我仍在黑白琴鍵上一遍又一遍地彈奏名曲……一分付出,一分收獲:書法、舞蹈和作文的一個個金獎,這些努力曾讓我為學校爭了光,也為深圳長了臉!
小升初時,我幾乎沒有閑暇時間,上完學校的課后我還在各種培訓班里沖刺。你經常能看到我和媽媽在五六個地點來回奔走的身影。深圳各大名校的選拔和比賽歷練了年幼的我,我終于如愿以償地考上了深圳實驗!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啊,那種自豪感與成就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科技發達,充滿活力的深圳給無數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從事貿易的爸媽自然也就成了直接受益者,他們在這里掘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有愛心有智慧的媽媽經過多年的操勞,很快在深圳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家。正應了那句話——“來了就是深圳人”。
暑假期間,爸媽為激發我的求學夢想,他們又帶我去參觀了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學。一進門,這所學校的現代化建筑以宏偉的規模、非凡的氣質就深深吸引了我。由此,我情不自禁想到,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短短三十多年就發展成一座現代化都市,這其中經歷了多少人的艱苦奮斗啊!
導游姐姐耐心的解說,使我不僅感受到了港中大(深圳)這所學校豐富的校園生活,更體會到這里的學生對學校的熱愛、對生活的向往、對深圳這座日新月異的城市的仰望。后來,我和游伴們還參觀港中大實驗室,那里的女老師為我們介紹儀器時,表現出對事業無比的熱忱和自豪,她講解各種化學儀器和知識時眼里的光芒,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
參觀完大學走出校園時,我更深切地感悟到深圳這座壯美的城市的偉大,她正以非凡的速度創造著科技和生活的奇跡。
君不見,深圳高樓林立,那是鋼筋水泥的堡壘;深圳車流飛馳,那是永不停歇的奔跑。人們正從五湖四海奔來,跨過千山萬水,來到這一方熱土尋求一處扎根之地。
十年前,我的爸媽如是;十年后,深圳學子亦如是……
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也深愛著我的深圳,愛這座哺育了我十幾年,日新月異又四季如春的城市!
大美深圳,我的呼吸與你同在!
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精選篇2)
,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40年來,深圳從經濟特區,發展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其功能定位也由改革開放初期的“窗口和試驗田”,到20世紀90年代全國改革開放的標桿——“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再到國際標桿城市。
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詮釋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大時代變革。從1980年到,40載歲月,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新移民,帶著熱忱,奔赴深圳,一步一個腳印,見證著深圳的崛起。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經營報》記者探訪多名深圳建設的參與者,他們的故事里,有著無比真實的深圳。
創造的不僅是經濟奇跡
“最古老的南山縣城在這里,改革開放初期這里都是平地,農民靠養蠔、養蝦和經營魚塘來生活,現在的南山區,已經是深圳的‘老大’。”深圳資深攝影師陳宗浩,一邊指著20世紀80年代他拍攝的深圳市南山區的老照片,一邊講述著。
得知深圳特區即將建立的消息,大學畢業不久的陳宗浩激動不已。多方努力下,一年后的1980年,他正式調入深圳,入職南油集團,成為深圳首批建設者。而陳宗浩喜歡用鏡頭記錄深圳變遷,已經40年了,深圳成長的點點滴滴,他都有保存。陳宗浩回憶,剛來時,深圳還很荒涼,但是深圳多中心的驚人發展,讓人始料未及。
快速發展的深圳,吸引一批批年輕人。時間推進到,大學老師曾潔,在機緣巧合下,南下來到了深圳。她親眼見證了其所在的某北方知名高校,高效率落地到深圳建立深圳的校區。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我們學生創業的過程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團隊也親眼見證了像大疆這樣的企業的成長,我覺得自己不應該錯過這樣的機會。”如何運用自己的學科優勢跟深圳的產業環境相結合,成為曾潔思考的問題。不久之后,曾潔就想到了問題的答案,她成為深圳藍海眾力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的創始合伙人,走向創投之路。
快速發展的深圳,創造的不僅是經濟奇跡。,張瑩瑩來深圳時,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得到快速發展。
“當我下了飛機,有很多志愿者幫我,當時我走路拄著一個拐棍,還拖著一個行李箱,一路都有志愿者一直護送我上公交下公交。”剛剛大學畢業的張瑩瑩,懷揣著夢想來到深圳,從小有腿疾的她,對于環境格外敏感。
今天回憶時,張瑩瑩說,從她踏上深圳這片土地,發現一路都有志愿者幫助的這一刻起,她就決定留在深圳,這是她對“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解。
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精選篇3)
深圳40年的發展,從“春運”的變化可見一斑。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讓中國流動人口逐漸龐大起來。春節期間,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游流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遷徙,被稱為“春運”。
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外來人口占比近七成,春運壓力相當大。火車票一票難求,回家過年對深圳人來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上世紀八到九十年代,許多深圳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為了買火車票通宵排隊。因為買票人太多,只能出動武警來維持秩序。數千排隊買票的人被分成若干個100人左右的方隊緩緩前行,以避免擁擠造成踩踏事故的發生。夜晚氣溫較低,排隊的人穿著厚厚的衣服,帶著小塑料凳,還要準備一些食物以免挨餓。因為出入不方便,上廁所都成問題。好不容易排隊到售票窗口,可票賣完了,只能等第二天排隊繼續“戰斗”。
買票難,乘車也不容易。那時,沒有座位的站票比較多,綠皮車車廂內非常擁擠,走廊上、廁所里都擠得滿滿當當的。那時,物資還比較緊缺,旅客都是大包小包,肩挑背扛地將大彩電、電腦、美食、服裝和當時很受歡迎的港貨往家鄉搬。
如今,深圳“春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回家過年的交通方式有高鐵、飛機、長途大巴、私家車等多種選擇;在家坐著,用手機就可以網上購票,刷臉就可以上車、上飛機,不再熬夜排隊買票了;快遞、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網上購物應有盡有,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大包小包往家背東西了。你完全可以穿著時裝,優雅地坐高鐵或坐飛機回家過年,盡情享受輕松返鄉的感覺。
從“春運”的變化可看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了。
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精選篇4)
過去40年里,深圳一路乘風破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傲人的成績
· 由貧窮落后的小漁村成為年均GDP增長最快一線城市,城市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一;
· 曾經人煙稀少,現在成為年均新增人口全國第一,年輕人比例全國居首;
· 從科技荒漠變成一個孕育出了華為、騰訊、大疆等高新技術企業的綠洲;
· 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國際花園城市」,100%實現城市化;
· 全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城市,城市競爭力全球第五,世界一線城市……
一路走來,深圳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和許多令世界矚目的奇跡。
而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軌跡里,其中有一抹生動的縮影是屬于通信行業的。
40多年來,從“有事call我”到5G引領,從“見字如面”到“萬物互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通信技術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我們已步入5G時代,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速度比4G快了數十倍。5G網絡下,一部藍光高清電影,喝口水的功夫就可以下載完成;VR/AR技術也變得更逼真和日常,即使身處家中只要戴上AR眼鏡,各地美景近在眼前;更令人興奮的是萬物互聯,未來不僅是電子設備之間,家具、汽車、建筑等可以互聯對話…..
在通信技術不斷更新發展的征程中,深圳電信作為通信行業的領跑者,以“敢為天下先”的魄力,不斷超前發展,完善網絡、技術、服務等綜合信息服務能力,不斷深化通信行業在政務民生、企業發展、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深圳電信提前在7月份完成1.5萬個5G基站建設任務,基本建成一張室外全覆蓋、重點區域室內深度覆蓋,具有競爭力的5G網絡,全網實現獨立組網(SA)制式。同時持續完善機場、高鐵、地鐵等交通樞紐,南山雙創園、福田CBD、坂田科技園區、寶安大空港、深汕合作區、前海自貿區等示范區域的5G精品網絡覆蓋。
在5G應用創新方面,已涌現出全國首個5G智慧政務大廳、全國首個5G辦稅服務廳、全國首個5G智慧庭審等一大批5G應用,“5G立體巡防智慧警務”收獲度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移動互聯創新先鋒獎”。目前,深圳電信在全市擁有58個5G應用精品體驗廳,可供廣大市民隨時到體驗廳近距離體驗最新5G應用。
深圳電信加速以5G領銜的“新基建”,進一步賦能深圳經濟發展,豐富各類產業應用及服務,為加快“數字深圳”、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5G賦能,未來可期!
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精選篇5)
有這樣一座城市,在南海邊上,是一位老人在地圖上畫的一個圈兒,她有著“經濟特區”的稱號,這是哪里?這就是美麗的深圳。
深圳的景色是最迷人的。早晨,走過林蔭小道,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陽光透過樹葉照射下來,星星點點的,好似金色的花瓣散落在小路上;有的還輕柔地撫過人們的臉龐,滑落到肩上,就像母親溫暖的手。穿過林蔭道,登上蓮花山,站在山頂上俯看深圳。眼前的市民中心,如大鵬一樣正待展翅起飛,翱翔天空;不遠處的立交橋,縱橫交錯,好似給深圳披上了一件白格子衣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金色的光芒;遠處的平安大廈,高聳入云,像巨人一樣頂立在天地之間,看著深圳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深圳人是最勤勞盡責的。清晨起來,聽見“唰、唰、唰”的聲音,就知道是環衛工人已經開始打掃城市的衛生了。可不要小看了他們,在臺風過后的那一個夜晚,是他們清除了主干道倒下的樹木,散落在路上的垃圾。清理一條路上的樹木和垃圾,也許并不困難,可深圳有多少條主干道需要清理啊?是環衛工人們,不辭辛勞,加班加點,奮戰一夜,讓第二天的的公交系統才可以正常運行,不至于癱瘓。在后續的幾天,也是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逐漸把人行道的樹木、樹葉也清理干凈,讓上班人們,上學的我們,避免在叢林里穿越。不止是他們,還有很多堅守自己崗位的人,比如水務、電力工作人員,在臺風天氣仍然搶修臨時出現的供水、供電故障,力求通過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市民提供最好的生活服務。不出半個月,大災之后的深圳又恢復了元氣,不管是大街小巷,還是公園景區,又重新變得干凈整潔。她像一位年輕時尚的少女,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青春美麗、活力四射的。
深圳人的心靈是最美的。記得深圳新洲路上有一條河,叫新洲河。十多年前,這條河是一條又臟又臭的污水河。在人們發現河水污染十分嚴重時,政府下令停止對新洲河排放污水,并開始治理新洲河。挖去了河里的淤泥,在河道旁種植了植被,綠樹;人們也不再隨意往河里倒垃圾。經過幾年的努力,新洲河的水不臭了,河道兩旁綠樹環繞,新洲河變成了現在的景觀河。現在的深圳,越來越多的市民們主動把垃圾分類后才丟進垃圾筒里,愛護這個城市的一草一木。還有更多的志愿者,他們不求回報,善良友好,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在“U”站為來來往往的人義務咨詢,免費服務。每當各地發生災難時,深圳人民總是積極捐款捐物,奉獻愛心。
慶祝深圳特區40周年大會觀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