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_全网创意文案句子素材站

365文案網 > 實用文 > 讀后感 >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

時間: 龔鍇 讀后感

閱讀完一部經典著作之后,你肯定積累了豐富的感悟,現在正是坐下來撰寫讀后感的時候。是否感到筆尖沉重、思路不暢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國文化史讀后感,僅供參考。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1

我們現在的挑戰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首先講什么叫文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文化主體性失落了的話,那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歷史中斷了,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了。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著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向一元的話,那么既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可惜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其實說得坦率一點兒,就是美國文化。在現在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正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著那些有著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家。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國也好,同樣也都在思考對于美國文化這樣一種流行的強勢文化,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應對的問題。

于是,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最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后,這個國家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

但我們不能采取抵制的辦法,說我們干脆不交流,這是不行的。當前有一些國家,特別是伊斯蘭國家,有時候就會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來文化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的歌曲音樂都不準放,這樣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絕對解決不了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所以,現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多年來,我們實際上都在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決沒有?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形勢還越來越嚴峻,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我們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顧一下百年來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2

關于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還是工具性,有很大的分歧,洪堡特認為,任何語言都有單純實用的功能,但語言的工具性、實用性只是語言的一個次要方面。語言是人與人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人們在通過語言進行交流時并不是冷冰冰地單純的信息傳遞,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感情,如中國最常用的問候語“吃飯了嗎?”在問候時所關心的并不是對方的胃是否得到了足夠的食物,而是對人的關心,在這短短的問候中還表現了人際關系,禮貌美德問題。語言很少作為純工具來使用,它更多的是其人文性的屬性。

與洪堡特的精神決定論不同,孔狄亞克認為民族性是由地理環境決定的。我更傾向于洪堡特的觀點,氣候、地形等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的性格、精神等民族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但這并不能成為決定因素。如在中國西南邊區分布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生的環境相似,但卻形成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性。再如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到處居住著漢民族的人,秦嶺南北地理環境差別很大,但卻共同形成了一個漢民族的民族性。這究其原因是共同的.語言——漢語,在共同的語言環境下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這決定的漢民族的民族性。

薩丕爾提出語言的非本能性,確實語言是通過后天習得才能掌握的,但這又不同于學習騎自行車、打乒乓球等動作技能。學習打乒乓球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所學的動作要領是一樣的,但是語言具有社會性、民族性,把一個中國的孩子放在美國,長大后從外表看,他雖然還是中國人,但因為他不會講漢語,而是以美國英語為母語,其實質已是美利堅民族的人。如果把一個初生的嬰兒與社會隔離,用錄音機教會了他說話,雖然他掌握的語言,但這只不過是鸚鵡學舌,他說的話也只不過是機械的模仿,沒有經過思維,且沒有民族性。可見語言和社會、民族是不能分離的。

“在語言形式的背后是將它凝聚起來的歷史”,語言的發展不論是結構形式還是其意義,都與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緊密相聯系。每一種語言的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如中國秦代的“書同文”使語言打破了原來的空間界限,無論各個地區的人們,即使方言音不同,也可以通過相同的文字來交流,來進行文化傳播。

薩丕爾認為人類語言的類型區分不能套用生物學的進化論,確實,西方一些學者以自己的母語為標準劃分不同的語言類型,并分出哪些語言是進化的最高類型,哪些語言還處于低級階段。就拿漢語來說,當代有很多學者主張漢語拼音化,認為語言文字的化應該是由表意文字向表音文字的方向發展,其實每一種語言在它的歷史發展的每一個時期都是以其最完美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所以不能按不同、風格的語言來劃分其高下。表音文字雖然是從表意文字發展演變而來,這并不意味著它的初始形態是落后的,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語言是其特定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的體現,反過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對語言文字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

薩丕爾認為“所有的語法都有漏洞”。語法是從普遍的語方中抽象歸納出來的語言結構、語句的組合方式等的規則。語法的出現遠遠晚于語言,它是在語言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產生的,用于規范語言、統一語言。但任何一門語言都是靈活的,為了表達某種感情或感覺,它完全可以違反語法,人們在使用語言時,把憑借的是心理的感覺,而不是語法的邏輯。所以在母語教學中,要重視語文感受,把握語言內部的情,而不只是冷冰冰的語法邏輯規則。

語言可以擴大我們認知世界的視野,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我們所以驗到的只是現在,而且轉瞬即逝。通過語言構建起來的“語言世界”能將時間客觀化,將空間類推擴展,在認知過程中人們把客體視為“真實的存在”,使人類的認知不僅限于“現在”和“當地”,而是推及到語言世界中的“過去”、“將來”和“遙遠”。

語言形式和文化規范,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后?誰決定誰?不同的語言學家有不同的看法,“從美洲語言人文主義的整個研究來看,它傾向于語言決定論”,我認為,語言和文化二者之間不存在絕對的誰決定誰,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無疑先產生簡單的語言,伴隨著群體間的社會性活動,通過語言的交流,必然產生原始的人類文化,反過來,文化的發展又促進簡單的語言向復雜的語言發展,在這種相互的作用力下,語言和文化都得以不斷發展完善,從發生論的角度來看,語言與文化無疑是相互塑造的。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3

由北京大學葉朗和朱良志教學撰寫的這部《中國文化讀本》,是值北京奧運會舉行之際,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精神內涵和表示狀態的一本書,更是我們自身懂得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道路。該書讀后讓人線人一新。也就是說,它既給人以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到,由于其闡釋的就是繚繞在我們工作生活四周的中國文化;它又為我們供給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閱中國傳統文化,讀后不禁讓人生出本來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如此謹嚴周密,如斯唯美精巧,與我們古代的工作生涯關聯又如此親密的感嘆。能夠說,通過這本書,咱們可以窺視到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及我們自身活生生的心靈世界、文化性情、生活立場、審美情趣。

一、該書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概括為中國人的智慧與信奉

該書注釋在篇章構造上分而不散,將一以貫之的思想主線與自成體制的著重點相結合,重要包含“智慧與信奉”、“發明與交換”、“藝術與美感”、“民俗與風情”等章節,文字清楚曉暢,艱深易懂,并配有多少百幅優美的彩色插圖。“智慧與信仰”作為開篇,是全書的思想奠基,具體論述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內涵。這一章分七節讓我們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孔子創建的儒家文化為主線,融合貫通老子做作無為的道教、《孫子兵法》的智慧謀略、禪宗的妙悟學說為一體的文化實體。其后幾個章節分辨從不同的角度將中國的漢字、四大發現、中醫、外交、建造、文學、藝術、飲食文化、民風民俗等均從其精神內涵動身,逐一做出詳細闡釋和解讀。如果說開篇是中國文化的靈魂的話,那么后幾章則是中國文化的形體,是中國文化的詳細表現形態。

該書的作者以為,“只有有深度的認識能力照亮中國文化的原來面孔”。比如在先容天壇進程中,無論其修建作風仍是功效作用,均蘊含著中國哲學家、思想家將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創造的源泉的思想,體現了中國人對天崇拜和敬畏的觀點,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淵源。即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境界,永遠是中國人心中最大的幻想。《周易》從乾坤卦中晉升出“天行健,正人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精神,其中“發奮圖強、厚德載物”作為中國人間世代代謹守的兩句格言,一方面強調要有剛健進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強調要寬厚容納,像天地那樣,敢于承當。這形成中國文化的基礎特點,決議了中國文化中的創造與交流,比如四大創造、比如大唐盛世、比如長城、詩歌,均是對這一精神的體現。《周易》中的易即變,使我們認識到宇宙是一個活的生命的空間,天地的變易是永恒的,對此一個典型的表現形態就是中國藝術家所尋求的“氣韻活潑”,強調無論是中國的字畫還是音樂雕塑均要表現一個活的世界,表現活的性命,這也是中國藝術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孔子關于人的兩個中心概念:“仁”與“禮”,是中國傳統民俗風情的思想本源所在。可以說,《中國文化讀本》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深度報道。

二、加強對本身文明傳統的感悟跟自負

葉朗傳授在介紹這本因北京奧運而“生”的文化讀本對于海內讀者的意思時說:“固然生活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環境中,但不即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精神都有認識。今天,我們同樣需要有一種文化自發,需要對我們本人的文化進行從新認識。”曾幾何時,我們欣賞美國文化、欣賞日本文化,欣賞歐洲文化,卻忘卻了欣賞中華文化的絕倫美好。打一個不適當的比方,叫做抱著金飯碗去要飯。回想中國近現代史,出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仁人志士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加以批判天然出于其時代的需要,也是對于自身的深入反省,自有其情理。但物極必反,往往在對中國傳統文化批評的同時,也存在一個曲解,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認,甚至認為中國的落后挨打,禍首罪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腐化。為此,我們很長一段時光以來,良多人奉行拿來主義,認為西方先進國家的文化也是世界最進步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落伍的、是需要擯棄的。但是,跟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尤其是自奧運會舉辦以來,隨著中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世界的倡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日益浮現出其魅力來。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面對中國文化,世界走在了我們前面。美國蘭德公司學者波拉克斯在研討中國的兵家經典《孫子兵法》時所說:孫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一樣存在永恒的價值。這種智慧屬于全世界。這一方面是對中國文化的確定和觀賞,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思考一下,當別人都已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時,而我們假如依然沉迷在對西方文化的崇敬與拿來而津津有味、樂此不疲,我們必需反省自問,這是不是對我們自身莫大的諷刺。由此,我們可以借用書中對于禪悟的一首詩來表白我們這種檢查的心境:禪門有詩道:“盡日尋春春不歸,芒鞋踏破隴頭云。歸來笑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象非常。”春就在你自家的梅花樹上,就在你的心中,放著滿樹鮮花不顧,舍本逐末,舍己而求他,切實是空費工夫。通過閱覽此書,不僅對于中國文化有個從點到面式的了解與感悟,而且也更加掌握我們源源一直的民族文化命根子,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在當代世界的價值與位置。

舉一例來說,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是全球華人的粘結劑。這是一種向心力,一種民族的凝聚力。儒家文化在宗教文化在現代迷信技巧發展而日益受到挑釁的今天異軍崛起,成為受到全人類倍加關注的`踴躍進取的人生哲學,一種可以在不輕視別國宗教信奉的條件下可能提倡的精神文化。好比海峽兩岸,是當前仍舊還存在著宏大的意識形態差別的現狀下能夠敏捷找到的共同語言。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全黨的領導思維,可以形玉成黨的凝集力和全民族的凝聚力。然而,要真正團結全球華人,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成為重要的粘結劑。

三、中國傳統文化須要繼承和發展

作為今天的我們,看待中國文化的正確態度是:既要認識到它的博大高深,增強民族驕傲感,又不可盲目固步自封,謝絕任何外來文化。以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領會并不是說,我們要拒絕任何外來文化,唯我獨尊,實在,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是一個重視接收別人精髓的文化系統。我們今天的正確做法是如何將中國文化傳承下來,更加適應世界局勢,融入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熱愛中國文化,發展中國文化,使優秀的中國文化精髓得以傳承和弘揚,將中國文化的和諧理念、天人合一理念去影響世界的見解和主意,比方應答氣象問題,用中國哲學來說明,毫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事件,它需要寰球的獨特盡力才干到達終極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明白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瀏覽,引導干部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常常接收優秀傳統文化陶冶,可以進步人文素養,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然關系的意識和掌握才能,準確處置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資享受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這體現出在新的歷史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協調社會、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重要意義。

總的來說,只有在繼續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基本上,聯合時期特色,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才是中國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4

許倬云先生說:“我為什么會寫這樣一本《中國文化的精神》,我就在想,人類在整個歷史的選擇過程當中,有沒有另外一條道路可以選擇?有沒有可能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想法、過日子的方式能給世界帶來不一樣的參考?”所以說這本書不是在一味的懷古、而是希望中國文化的特色能發生他山之石的功用,以“匡救現代文明的困難”。

本書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出傳承的文化的特色。讀起來讓人感覺是在追尋著歷史的顛簸和挫折中中國文明丟失的、遺忘的精神余瀝,觸摸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浸潤著“時間文化”的生活美學

在“時空中的生活美學”中作者提及,他小時候剛剛能握筆的時候,每個識字的兒童恰逢冬至這天,都會被分到一張九九消寒帖。字帖上寫了這么幾個字(繁體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然后每天早上起來孩子們都要拿著毛筆在那個描紅的字上寫一個筆畫。等把這九個字寫完的時候,正好八十一畫。八十一畫寫完意味著春天來了!因為當一個小孩子拿著筆,把這八十一畫寫完了,正好從冬至這天走到了柳條垂絲、燕子回飛的時候。對于傳統的中國兒童,這是一種注意時間的教育,中國人對于時間的`敏感、對于自然與自身關系的全盤融合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中漸漸培養出來的。

二、平衡著“各種因素”的圓融之道

許倬云老先生談到了八卦這個圖形。他說其實這幅圖中蘊藏著一個細節,從圓心出發放出去一根半徑,這個半徑繞著這個圓隨便轉,你不會發現這個半徑有一個地方是全白或者全黑,都是有白有黑,陰陽調和的。中國人講這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隨之慢慢地構造出了五行生態的相生相克。五行觀念指出了人類生活之中的各種因素必須在平衡之中找到調和之道。失去了平衡,維生的資源不僅不能夠有助于生存,反而可能妨害我們生存的環境。

三、凝集著“世俗小說”的修心處事

許倬云先生認為,真正給中國人的價值觀帶來影響比較大的四部書是《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西游記》。這四部書對中國人的文化養成有著非常大的作用。《水滸》是由聚義結合的一個理想人間,其間的嘗試和破滅令人唏噓。《三國》挑選“義”這個字,塑造了幾個典型人物,他們功業未成,卻留下理想人格,千古彪炳。《封神》是對于善與惡、成與敗種種對立和斗爭提出辯證過程的對抗、超越和解脫,最終出現共存的和諧。《西游》,竟將人間的許多艱難困苦內化為內心的掙扎,由認識欲望到克服欲望、提升自我,終于悟解一切俱空而得到自由。四部小說的串聯譜成了既悲又喜的人生心路,中國人最喜歡的人物性格、處事方式基本上都來源于此。

《中國文化的精神》以“人間的精神”為立足點,描繪了一個復雜互動、充滿了文化隱喻的社會體系。我覺得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深入的挖掘積淀著中華民族深層的、獨特的精神文化,以期在今日之中國煥發出新的活力!

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5

本來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為了養成讀一本好書,寫一段文字的習慣,將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內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費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費對為了讀這本書在時間、金錢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還是在草草翻完一篇關于建筑冷與熱的文章后打開音樂,輕敲這篇文章起來。

《中國文化要義》這本書與我可說有緣,在寒假時就在圖書城翻閱到,當時以沒有心思在圖書城中靜靜閱讀作為理由放棄了;開學了,抱著一種不成熟的對社會學的極度渴求,在豆瓣上確認好這本書的層次后,從亞馬遜買了這本書的電子版,可笑的是,當時卻已忘記已經見到過這本書了。

梁漱溟在這本書中將中國與西方產生分歧的源頭定在這么幾個方面:理性與理智的啟發;宗教與禮教的區別,他認定了西方人在國家與社會的發展是正確成熟的,將社會的發展定為三個層次,而中國卻跳過了正確的步驟,理性早啟而理智不足。由此,中國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變,中國的科學研究被抑制:中國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中國人在周孔禮教的浸淫下,在社會四個層次(家庭、團體、國家、天下)中更加關注家庭與天下,因此,中國人很少有國家的概念,中國人也很少團結。而重禮教而輕法律(書中說古代中國除了刑法而無他法,自己估摸著也是,看古裝片也沒見除了打板子、坐牢、砍頭及凌遲等酷刑以外的內涵),也是人們只知義務,而缺少權利意識的重要原因。

這本書寫于1949年之前,中共還未能夠取得中國的執政地位,其間的說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國而言,而成書的時間早于新中國的成立,其中的言論應該不像政治課本那樣。像今天閱讀到伊東豐雄與中澤新一合寫的《反建筑》一書中就用了資本主義社會看來更加客觀的英國土地改革一詞,而筆者覺得那就是在歷史課本上社會主義國家所看待的圈地運動,“圈地”兩個字將文字能夠表現的那種資本主義的剝削透徹地反映出來。因此,我對民國學者所寫的書更佳偏愛,對這本《中國文化要義》也更懷著尊重的心態去閱讀。

也因為成書過早,書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澀,民國年代所特有的混合著文言文的簡練與白話文的直白的青澀的味道使本書對我來說不比文字的內容難以接受,用硬著頭皮看書也很合適。也因此,對本書的內涵只能略懂皮毛,在最近看到的一篇關于讀書的文章后,別人一絲不茍的閱讀方式讓我不禁臉紅。

對書中內涵的理解暫且不談,本書中有談到文字的內容讓我有所思。時代所衍生出來的東西是不是都是有價值的呢?在當今世界,網絡的發展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地球被壓縮成了一個小點,身處A國的人可以看著B國人的帖子笑哈哈,這對人來說是種同化。

單看國內,一個微博熱點不出半天便可在中國這個龐然大物中做到人盡皆知,而人們也樂衷于消費這樣的快餐,網紅便是在這種環境下生成的新鮮職業。而A站B站中流行的二次元亞文化也將自己這種與他人劃清界限的做法作為標榜的籌碼,一個又一個梗劃分了人與人的界限,也使得人與人交流越發困難。而流行于貼吧、A站B站的將一句話縮略成一個偽成語的做法使得年輕人的交流越發簡單;這也使得希望讓自己符合年輕人口味的將自己的碎片化文字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傳達,而這亦推動了這種做法的傳播。而社交網絡的發展更使得這種表達貼近群眾,表情包的運用甚至使得文字的運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式化,圖上的文字便已經表達了發圖者的想法,發圖者只需使用圖片便傳達了自己的想法。

我并不是想將自己高高掛起,身為標準90后,我也會用“醉了”這類詞表達我的情感;也對表情包的使用喜聞樂見;也認為,大多數年輕人使用這類文字只是為了運用新奇有趣的表達方式,將這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的符號加以使用。

我所擔心的,是這樣的一種使用方式,會使中國文字的內涵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變的膚淺而空殼化,僵硬化,功能化。誠然,文字的出現便是用來傳達心中所想,功能化確實是一種文字所必需的;而中文卻并不只是這樣一種功能性的工具。相比起來,古文中蘊含的那種濃濃的味道是我最向往的,白話文的出現一方面方便了中文的傳播與使用,但也使中文漸漸喪失了文言的味道;但由于文字傳播的速度在過去不夠快,人們獲取文字的方式也很單一—便是讀書,當時的作者不像現在,非得有足夠的學識才著書,所以人們得到的文字亦富于內涵,充滿營養,基于自己的思考,文字的力量不至流失。

而現在,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人人都是媒體,發聲變得容易。也因此,發出的聲也品質偏低,而上述的傳播鏈條也使得網絡—這一本來可以蘊藏巨大思想的空間變得虛有其表,只見它日益膨脹而不見有停下來反思的過程。這樣,碎片化這樣的新詞便出現在現代人的眼前,伴隨著碎片化的是大量思想不足的無聊圖片與強行搞笑文字,思想這個詞在網絡時代似乎變得無足輕重,沒有價值。

在我看來,這只是中國這個社會在走向富裕過程中沒有傳統文化的支撐而盲目浮躁的表象之一,梁漱溟在書中述說了中國是如何在沒有宗教的情形下綿延了千年,他認為周孔禮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類似西方宗教的地位,而21世紀的中國人連這種替代物也漸漸缺失了。照梁漱溟所說的中國古代,沒有階級之分,只有職業之分,而周孔禮教的存在讓人們信守職業道德,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確實存在也沒花時間去考察,但現代的中國確實在某種意義上確實了這些,道德的漸漸流失使得法律成了人們行為的準則,而在中國這樣一個沒有宗教傳統的國家去讓人們選擇權利和法律,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去調節。而這過程中,人們的浮躁,貪婪只能讓時間去消化,只有真正意義上提高群眾的精神層次,浮躁才能漸漸褪去,娛樂化才不會是年輕人追捧的重心。

寒假在賓館無奈看新聞,看到與英國脫歐有關的一則,記者采訪幾位普通群眾詢問他們的態度,他們竟然都能從政治,經濟等較高層面去分析。我想,未來中國的群眾能達到這樣的層次,中國才說是真正的發達了。

突然對中國文字的簡短化,表層化有所感悟,想想等什么時候寫寫看吧。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6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中國文化常識》的書,通過深入閱讀才知道,作為中國人,自己對中國文化常識的認識居然還十分膚淺,很多以往接觸過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階段的專用古字、古詞,在《中國文化常識》里面都可以找到出處,令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呂思勉編注的《中國文化常識》是作者早年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別聽書名叫《中國文化常識》就覺得這一定是本枯燥無味的書,其實能否找到當中樂趣,全在乎讀者對這本書的定位和用法。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把這本書作為一本古文化說明書來讀較為合適,當然,我們沒必要一口氣把它讀完,只需要像查字典一樣,當在閱讀其它書籍中遇到有關古文化常識上的疑問時,再找出相關的'內容出來查對一下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細嚼慢咽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真相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就是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樂趣所在。

那么,我說這本書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先,是內容的全面性。幾乎是無所遺漏地將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識項目都能一一列舉。其次,是內容敘述的簡要性。該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的敘述都直截了當、簡明扼要,對讀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不加冗長的修飾、不作繁復的推敲。……最后,是解釋說明的直觀性。該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取用了很多插圖和列表去解釋所講的內容,再配合一些專用詞匯、術語的注釋,令人一目了然。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當然不能夠說懂得一點古代文化的常識就掌握了其精髓,那只不過是五千年文明古國里的蒼海一舀,但我們不防把學習中國文化常識作為重新修讀“中國文化”這一浩大課程的入門,認真汲取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氧份,并將它們傳承下云,發揚下云,那是留給子孫厚重的精神財富。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7

這本書可好看了,里面有四個故事,生動有趣。每一頁里都有精美的插圖和一些簡要的文字。這幾個寓言故事不僅讓我領會了它們背后的含義,還讓我享受到了像一幕幕精彩的動畫般的.彩圖。

書里的《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講了詩仙李白小時候光想著玩,不愛讀書。有一次,他逃學出去玩,見一個老奶奶在磨鐵杵,李白問她這是干什么呀?老奶奶說要把鐵杵磨成銹花針。李白很驚訝,說:“杵很粗,何時才能磨成繡花針呀?”老奶奶說:“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李白明白了讀書也是這樣呀,只要好好讀書,有什么不能學會的呢?從此以后,他用心讀書,終于成了一個大詩人。

《紀昌學箭》講了紀昌跟飛衛學箭,紀昌先練讓眼睛一眨不眨的本領,又苦練了把小物體看大的本事,幾年之后終于成了一個百發百中的神箭手。

《鐵杵磨成針》和《紀昌學箭》讓我明白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耐心,有恒心,堅持練習,一定會有收獲的。自從我學習樂高機器人以來,每周我都要把學過的課程用日記記下來,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寫了三十多篇樂高日記了,通過日記不僅把學過的知識鞏固了,更鍛煉了寫作,多有成就感呀!我還喜歡做科學小實驗,每周一個科學實驗是我的最愛,現在我已做了四十多個小實驗了,還有幸發表了好幾個呢!真開心,呵呵!看看,努力是不是就有收獲呀!以后我還要繼續堅持下去,爭取取得更大進步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8

1“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

子曰:“有教無類。”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私人辦學的教育家。在教育對象上,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原則,打破了官府對教育事業的壟斷,擴大了受教育對象的范圍,讓那些有意向學習又有物質保證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見面禮的人,他都收做了學生,這是孔子“有教無類”原則的一個具體體現。

基于“有教無類”的原則,孔子招收學生,有八個不分:一是不分貴賤;二是不分貧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國籍;八是不分美丑。這“八不分”說明孔子對各種類型的學生都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孔子對教育對象“有教無類”的思想,適應當時新興地主階級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順應了時代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2“德才并重”的教育內容。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指出,要學好修身治國的學問,必須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他在教學中采取品德修養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并重的原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項內容教育學生:禮樂和文獻、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個人只講究品德修養而不喜歡學習禮儀,就是叫狂過正,只有將這兩種并重才能成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注重傳播古代文化遺產,加強教材建設。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編著成教學用書,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他向學生講授“六經”,傳授“六藝”,教育學生怎么做人,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孔子指出,在教學上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難度不同的教學內容。這充分體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人的才智高下有別,如何才能更好地揚長避短,完善學生的德業修養,以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根據這一原則,孔子深入了解弟子們的不同的興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個人的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1建立新型、平等的師生關系

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為當代教師如何處理好自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借鑒。孔子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而沒有出身貧富、貴賤之分,其實質就說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那么對于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來說,如何實現教育平等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思考如何才能使班級的每一個同學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是素質教育能否踐行的關鍵一步。

2在師生相互學習的和諧氛圍中,實現教育的濟世功能。

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因此,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的發展培養大批優秀的人才。否則,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創新型的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富有個性地發展。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的濟世功能。

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與小學語文教師想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鑒和采納的地方,所以說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最后感謝各位老師的傾聽,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9

最近讀了許倬云先生的《中國文化的精神》,覺得這本書易懂,適合我們高中生閱讀,我認為,這就是中國文化該有的樣子,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存在狀態。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簡而言之,脈絡很清楚。經史子集、書卷浩繁,不脫“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五經”之淵藪;百家爭鳴、三教九流,亦不脫“外儒內法,劑之以道”之底色。經兩漢東晉、隋唐兩宋,印度佛教傳入中土并且逐步融入我國傳統文化,與民間的神鬼傳說、民俗信仰合為一體,成為共生共存的人際網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些觀念相互交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全書正文總共十章,涉及中國文化里的生活美學、宇宙觀、多元秩序、宗教信仰、人際網絡、古典小說等內容,可想而知,這么多的主題,不可能一一深究,那么許先生又是如何將文章做到容易理解的呢?我覺得,他做到了兩個字——普及,真正的`雅俗共賞。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故事,在第三章神鬼故事的傳說里,作者分天、地、人間三個部分講述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從家庭的長輩、鄉里的父老以及朋友的談話中所取得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等耳熟能詳的悲慘愛情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李冰治水,張渤治水等人類對抗自然的故事。亦或是蛇妖、狐貍精、鬼魂等民間故事常見的主題……這些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淺顯易懂,讓讀者能夠更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化下移”。一些簡單的故事讓平民百姓讀懂,初步了解中華文化,接著一傳十,十傳百,口耳相傳,各有各的特色。北魏孝文帝占領中原之后,必須進行改革,向中華文化學習,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之處。一切想占領甚至吞并中華文化的企圖終將破滅,最終也會作繭自縛,被中華文化兼容。中華民族是迄今為止唯一保留的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只要中華文化還在,中華民族就不會滅。這也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國文化精神的本質是什么呢?許倬云說,“我希望在本書中從中國文化在天、人、群、己,理想與現實間的各個角度,呈現這個長久傳承的文化的特色”。是的,這樣的文化精神需要傳承的。許倬云對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研究,歷來貫串一致,并且不斷深化。他很擅長吸收他人著述里的營養。比如,他對中國人宇宙觀、生命觀的看法,有許多成分來自于馮友蘭先生作于抗戰時期的“貞元六書”,他希望繼承“貞元六書”所陳述的大方向,以及提示的新人類精神,重新抵達天人合一的境界。本書的另一個源流,是費孝通先生在社會學領域用以陳述中國人際關系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即,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同心圓網絡,從自己開始,擴散為各種不同的人際關系,親疏遠近,確立了身處網絡的個體的權利和義務。許倬云以自己家鄉無錫作為例子,呈現了傳統倫理丟失后的鄉村的衰敗。作者潛心研究,做到了古今一貫,就是為了更好的將故事講給讀者聽,將文化精神呢傳承下去。

顧炎武有言:“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本書,淺顯易懂的足以明道,厚重的文化精神又顯示出其救世之內涵,這很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10

“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適合湮沒在歷史的滾滾潮流中。”

01

本書的書名是很“誘人的”,“中國文化”本身意味著廣度和深度,至于“深層結構”,作者解釋為“中國歷史上由古至今比較穩定的某些規律,它們是使中國在歷經變化后仍保持自身特殊認同的因素”。如此看來,本書著重要闡述的是中國文化外在表現形式背后規律性、本質性的“東西”。這“東西”理應是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的。

02

通讀全書,作者耗字40余萬,主旨為兩點,一是中國人的“良知系統”。作者引用“仁者,人也”,“仁”即“二人”,“二人”才能稱之為“人”的拆字新解讀來解釋中國的人情社會,作者認為只有在“二人”的對應關系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二是由此引申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一句話,個人的“壓抑”,集體的“權威”。全書圍繞“二人與一人”的關系列舉了種種社會現象來佐證上述觀點。

對于作者提出的各種中國社會現象,如“對外客‘尊而不親’,對自己人‘親而不尊’”、“理性思考和道德判斷容易被感情化,對持有不同見解者視為‘不友好’”、“一個人‘做好人’仍比‘有個性’更受人欣賞”、“存在‘親民’姿勢,而不是‘親民’制度的情況”等等,不一而足,都值得深思。

03

然而本書也存在諸多問題。一則,未見規律性、本質性的“東西”。用“仁者,人也”的拆字解讀及眾多自古有之的俗語來論證國人如何“抑制個性、臣服權威”有穿鑿附會之嫌;再則,作者序言寫“本書特點并非泛泛地羅列幾項或十來項國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談的補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萬剮式的切割”,看似要徹頭徹尾的“解剖”,讀來卻更像是一籮筐吐槽,不成系統,更遑論明心見性。如此吐槽需洋洋灑灑40余萬字?最后,作者的佐例存在不少為吐槽而吐槽的情況。舉一例如“筆者在美國看到一幕,一位來自香港上層社會的女留學生,當其友人的外籍妻子在抽煙之時,就當眾用手在前面狂扇,驅散煙霧。她的原意可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媽媽的乖女兒’,不過真正證明了的卻是不懂禮貌、‘土’與‘大鄉俚’的心態”。如此臆測的邏輯,不值一駁。

04

作者在導論中寫道“不存在人的`認知意向對客觀事物‘兼容并蓄’的可能性”,以此表明本書的觀點僅是萬千分析構架中一套,并不能“看到”全部的現象。

這種說法是中肯的,正如馬云說“你相信什么才會看到什么”,任何一種分析框架必然受到主觀意向的影響而變得不那么“客觀”。盡管如此,本書四面出擊,不成系統、缺乏有力論證的“對國民‘劣根性’近乎千刀萬剮式的切割”,更像是一本厚厚的吐槽集,沒有“老生常談”的解決方案,也不存在“推成出新”的觀點,只能落入“沽名賣直”的行伍中去,辜負了這么“誘人的”書名,而低劣的吐槽段子只適合湮沒在歷史的滾滾潮流中。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11

前段時間在知乎看到了對許倬云先生《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的批評。答主認為書實在寫得太散、太雜、太軟、太亂,沒有提煉出屬于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特質的東西,頂多只能算是一個中國文化現象大雜燴,讀來難以令人盡興。而我卻不這么認為,在我看來中國文化最大的精神特質就是融入與和諧,而這兩種特質在書中都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書中《時空中的生活美學》及《多元互動的秩序》,講的就是“融入”與“和諧”。許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國文化精神特質之是“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說的就是融入與和諧。在中國文化中,兩者最淺層的表現是融入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等等一組一組的人際關系,彼此不相沖突;進而融入家庭、融入單位、融入社會、融入環境、融入自然,和諧舒適;如若我們換一個尺度,融入與和諧實則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兼容。任何文化都是人類精神的產物,沉淀著最深層的情緒感受和最能引發共鳴的意義。B站跨年晚會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正是因為他將廣大觀眾的文化需求放在心間,將文化的思考與傳播放在首位。這一場晚會使每一種熱愛、興趣和文化都得到了最大的尊重與包容,每一個參與者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從而真正做到了尊重舞臺,尊重嘉賓和尊重觀眾。

許先生想要描述的中國文化精神特質,是認識到萬事萬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因而形成一種十分開放、包容的心態,在開放和融入中去實現動態和諧,各得其宜。對于中國文化,我們既要看到其所長,又要看到其所短,不能簡簡單單地生起文化自悲或者文化自信的念頭;只有融入整個現代文明,再來思考自己的文化特質,才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長處,承前啟后,將其發揚光大;另一方面更要明確自己文化的短板,將其補上。

書中的最后,許先生說:“這本書陳述的`理念不是文字和詞句,而是父母一代以自己寄生托命的文化資源,交托給我們這一代,留給我們,再轉移于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希望未來的中國人吸取遺產,發揚光大,使中國文化的精神,不斷更新,充實延續,俾得現代文明在中國茁壯,融合過去和現代,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分,全體人類,有此依托,共同戮力,躋于大同。”對于新時代的我們而言,九萬里風鵬正舉,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之責由我們承擔!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12

近日,閑暇之余閱讀了樓宇烈先生名為《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的一本書,行文如白話,下筆聊家常,對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根本精神,娓娓道來,讀來毫不吃力,使人通曉明暢,大有必欲一氣讀完而后快的感覺。

書中最精之處,是闡述了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國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中國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更是對社會人類的一項重要貢獻。根本來說,它強調了人的主體性、獨立性、能動性。

這些人文思想是由先賢積極探求人生哲理得來,離現代社會已逾數千年,似有陳腐爛迂之嫌,特別在當今極力追求物質文明的時代拿來擺說的話。上個世紀,西學東進,西方文化在中國教育及社會文化等方面所占的比例遠遠高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個不平衡導致了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質疑、否定,甚至全盤拋棄。幸好還有眾多的有識之士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奮力鼓與呼。

進入21世紀,科技文明帶來的便利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金錢至上”、“物質享樂”的思想泛濫之極,人們窮奢極欲的追求物質快感享受,徹底的淪為物質生活的奴隸。國人精神層面的生活江河日下,乃至違背自然規律、違反人倫的違法犯罪案件層出不窮。樓宇烈先生在書中點出,這是上世紀及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明顯存在的兩個不平衡。即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失衡和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不平衡。

作為華夏兒女,生在這片炙熱土地上,就深深的被打上了這片土地的烙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沒有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們又怎么能真正抬起我們的頭?

鑒于此,樓宇烈先生在書中一再呼吁國人,要切實重視中國“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要真正的回歸傳統并認同自我,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力加強人文文化建設的力度,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在享有高度物質文明帶來的便捷的同時,能常葆有禮、義、廉、恥之心。

當今社會尊重原創,鼓勵創新。失去了原創的地位,就意味著自我主體的喪失,亦即自我身份認同的錯亂。而我國最大最重要的原創就是流傳了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到文化自信,且繼承原創并發揚光大之,我輩責無旁貸。

中國文化史讀后感精選篇13

《中國文化史導論》作者錢穆。本書以文明、文化兩辭為主干以時間、空間為軸心詳細論述了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其中亦不乏中、西兩方文化的對比。此書寫于抗日戰爭時期彼時國內征戰不休民心惶惶隨著外來勢力一同入侵的還有外國的文化。在此背景下崇洋媚外以及民族自信心極度低落或許也是錢老著述此書的原因之一。

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積累而產生。

如今西化嚴重誠然中國文化或歷史當中確有不堪之處但一味的疑古、西化形成了一個問題即:作為中華民族的后代其自信心不斷在降低對中華文明自身的認同感不斷在降低。我們自認為缺乏信仰是由于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曾走過的路產生了懷疑對我們的根源產生了動搖。既然錢老把文化比作人,有骨有肉血脈相連那么須知人的一生勢必有高峰低谷不一而足

在遇到困境情緒低落而外部環境又險惡的境地下勢必容易懷疑自己懷疑從前的價值觀念。難道從前的推崇或信仰確然不若他人嗎?難道舉國努力的一切竟是癡妄嗎?誠然很有可能之前堅守的道路就是存在著誤區但都知抱怨、發泄等負面情緒決難讓人再往前走出一步。因此便如錢老在書中所提及的:

一、人類自身內部的天性(可理解為自身能力、才華等先天屬性)。此謂性。

二、人類外部所遭逢的環境關乎時機、地位、四周人物與事態所形成之形勢。此謂命。

三、自己考量自身素質與外部形勢而選擇其動靜進退之態度。此謂道。

思考上述三個方面能給人以提醒使自身于困頓中理出大致頭緒而不似抱怨哀嚎初尚能吸引他人注意久之便無人過問。這或許是讀史其中一種意義所在。身為一名中國人已無可更改現在學做外國人你有多少歲就晚了多少年。鉆入這類問題就是在說自己投胎沒有投好無深究的意義總的來講仍是懷疑自己都懷疑到自己為何出生了也把自身的無能推卻到出身那里去。在這里妄借一位西方哲人的話:對你最好的你是永遠也得不到了那就是不要出生;不過還有次好的事那就是立刻死去。我以為這句話言重了我們還不到放棄生命的`地步。因此重新梳理一遍自己的從前看一看自己的現在或許能明白接下來又該向何處去。

在困境中一味地貶低自身而羨慕他人是一種逃避逃避自身問題而告訴自己另有超脫的所在。每個人自出生便不是讓你來享樂的這又是讀史的另一個意義:教你做

自己。不逃避自己的缺點也不逃避自己的問題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學習責任與擔當人若負重才成棟梁。盲從他人成為四不像倒更為容易。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人的發展是會遇到困難的人如此國同之文化亦如是也易把希望寄托在他處。曾有人詼諧地講從前希望在往生如今希望在國外。不要看見外國的強大就認為這是定局我們之所以在沉睡是因為在等待。

這不是說弊帚自珍是說做自己尊重自己不自尊的人他人更不會尊重你。

做中國人確實是門學問。

3493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电主轴,车床电磨头,变频制动电机-博山鸿达特种电机 | 恒温恒湿试验箱_高低温试验箱_恒温恒湿箱-东莞市高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国产频谱分析仪-国产网络分析仪-上海坚融实业有限公司 | ?水马注水围挡_塑料注水围挡_防撞桶-常州瑞轩水马注水围挡有限公司 | 今日娱乐圈——影视剧集_八卦娱乐_明星八卦_最新娱乐八卦新闻 | 上海软件开发-上海软件公司-软件外包-企业软件定制开发公司-咏熠科技 | 高压包-点火器-高压发生器-点火变压器-江苏天网 | 黑龙江「京科脑康」医院-哈尔滨失眠医院_哈尔滨治疗抑郁症医院_哈尔滨精神心理医院 | 气体检测仪-氢气检测仪-可燃气体传感器-恶臭电子鼻-深国安电子 | 冷热冲击试验箱_温度冲击试验箱价格_冷热冲击箱排名_林频厂家 | 深圳富泰鑫五金_五金冲压件加工_五金配件加工_精密零件加工厂 | 西装定制/做厂家/公司_西装订做/制价格/费用-北京圣达信西装 | 温州在线网| 乐考网-银行从业_基金从业资格考试_初级/中级会计报名时间_中级经济师 | 篮球架_乒乓球台_足球门_校园_竞技体育器材_厂家_价格-沧州浩然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 ET3000双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_ZSR10A直流_SXJS-IV智能_SX-9000全自动油介质损耗测试仪-上海康登 | 西子馋火锅鸡加盟-太原市龙城酉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无菌实验室规划装修设计-一体化实验室承包-北京洁净净化工程建设施工-北京航天科恩实验室装备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变频器维修公司_plc维修_伺服驱动器维修_工控机维修 - 夫唯科技 变位机,焊接变位机,焊接变位器,小型变位机,小型焊接变位机-济南上弘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碳钢法兰厂家,非标法兰,定制异型,法兰生产厂家-河北九瑞管道 | 云南丰泰挖掘机修理厂-挖掘机维修,翻新,再制造的大型企业-云南丰泰工程机械维修有限公司 | 塑料异型材_PVC异型材_封边条生产厂家_PC灯罩_防撞扶手_医院扶手价格_东莞市怡美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辐射色度计-字符亮度测试-反射式膜厚仪-苏州瑞格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雾度仪_雾度计_透光率雾度仪价格-三恩时(3nh)光电雾度仪厂家 | 实验室装修_实验室设计_实验室规划设计- 上海广建净化工程公司 | 知企服务-企业综合服务(ZiKeys.com)-品优低价、种类齐全、过程管理透明、速度快捷高效、放心服务,知企专家! | 混合气体腐蚀试验箱_盐雾/硫化氢/气体腐蚀试验箱厂家-北京中科博达 | 辐射仪|辐射检测仪|辐射巡测仪|个人剂量报警仪|表面污染检测仪|辐射报警仪|辐射防护网 | 深圳诚暄fpc首页-柔性线路板,fpc柔性线路板打样生产厂家 | 锂辉石检测仪器,水泥成分快速分析仪-湘潭宇科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 100_150_200_250_300_350_400公斤压力空气压缩机-舰艇航天配套厂家 | 水质监测站_水质在线分析仪_水质自动监测系统_多参数水质在线监测仪_水质传感器-山东万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特种电缆厂家-硅橡胶耐高温电缆-耐低温补偿导线-安徽万邦特种电缆有限公司 | 铝板冲孔网,不锈钢冲孔网,圆孔冲孔网板,鳄鱼嘴-鱼眼防滑板,盾构走道板-江拓数控冲孔网厂-河北江拓丝网有限公司 | 地埋式垃圾站厂家【佳星环保】小区压缩垃圾中转站转运站 | 消泡剂_水处理消泡剂_切削液消泡剂_涂料消泡剂_有机硅消泡剂_广州中万新材料生产厂家 | 主题班会网 -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各类主题班会PPT模板 | 外贮压-柜式-悬挂式-七氟丙烷-灭火器-灭火系统-药剂-价格-厂家-IG541-混合气体-贮压-非贮压-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气体灭火设备-探火管灭火厂家-东莞汇建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 不锈钢酒柜|恒温酒柜|酒柜定制|酒窖定制-上海啸瑞实业有限公司 | 艾默生变频器,艾默生ct,变频器,ct驱动器,广州艾默生变频器,供水专用变频器,风机变频器,电梯变频器,艾默生变频器代理-广州市盟雄贸易有限公司官方网站-艾默生变频器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商 | 天品互联-北京APP开发公司-小程序开发制作-软件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