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艾青詩選的讀后感,歡迎閱讀。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
翻開《艾青詩選》,可見艾青用筆緩緩地書寫著人民、土地和太陽。他圍繞著這些最平常的事物,在黎明醒來,向著太陽創作。
有人說,艾青的詩是憂郁的。不錯,只看幾頁便可感受到他筆觸間淡淡的傷感。《向太陽》中的昨日之“我”帶著滿身傷痕行走在風沙中,被關在精神的牢房里獨自高頌自由。這是大家口中所說的“憂郁”。但他的愁緒是敢于直面中國所受的種.種苦難,真情地關注廣大的勞動人民,為民族和祖國的'經歷傷感所產生的,卻沒有因此而郁郁寡歡。
他跟著光,用筆作為火把,指引人們去探尋光明。人們跟著光,越來越多的火把會集到一處,光芒聚攏到一起。光芒不斷地跳躍著,躥動中帶著積蓄已久的力量。然后太陽從昏暗的地平線處出現,帶領著人們看清世間的美好。但事實上,那是人們自己心中的那道光,支持著我們看到升起的太陽。
而生活中也是這樣,沒有什么堅持不下去的事,只要心中有光有希望,最終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希望真實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正所謂,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2
作為現實主義大師,艾青擁有“太陽與火把的歌手”的美譽。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詩歌,艾青的詩歌作品大多都鐫刻著深深的時代的烙印,我對《春》這首詩印象尤為深刻。
《春》這首詩一開篇便點題,春天來了,“龍華的桃花開了”,接下來寫桃花開放的具體時間,是在夜間開放,在那“血點斑斑的夜間”,那樣的夜是“沒有星光的”、是“刮著風的”、是“聽著寡婦的咽泣”的,作者很好的詮釋了黑夜。而后,作者將筆鋒一轉,把龍華“這古老的土地”比作“饑餓的野獸”,突出了龍華這塊土地對春天的渴望。詩的后半部分是整首詩的主旨,只有在經過了“悠長的冬日”、“冰雪的季節”和“無限困乏的期待”之后才能“處處是春”,春才真正到來。
作者把烈士的鮮血比喻為桃花,春天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換來的'。迎來這樣的春天的代價是慘重的,這樣的春天同樣也是悲壯的,是刻骨銘心的。作者通過寫春抒發了對烈士的強烈的情感,正是因為烈士的犧牲才讓我們擁有了春天,是烈士的鮮血澆灌了萬物,才有了如此明媚的春天,這正是《春》要給我們展現的深意。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3
一開始讀這本書時覺得挺無聊,心不在焉翻看了大半本,在百度上搜了下艾青這個人,才對她有了些許了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她的成名之作,所以在詩集中排于首位,這首詩是艾青真正把思想感情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轉折點。我認為大堰河就像中國農民的化身,就像一個寬厚、仁愛、純樸、堅韌的母親,生來無名,被套枷鎖,仍將最無私的愛給予了她的.乳兒,艾青從她愚昧與善良、勤勞與卑微相交織的歷史性格中,深刻洞見了中國農民的宿命,并且由此激發出了對人類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憐憫。
我比較喜歡艾青的《向太陽》,我認為這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的高度熱情和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信心,全詩貫穿著一個總體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陽,以太陽來象征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希望,從“我”——一個飽經憂患的知識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抒發抗戰高潮到來時的激奮之情。
我發現艾青的詩歌都注重通過描寫具體可感的事物來引起感覺,發揮聯想以凝結成形象,比如在《雨巷》中,通篇描述意象,用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與視覺沖擊感。
讀艾青之詩,品艾青之心,贊艾青之情,《艾青詩選》——你值得擁有。
所謂夢想,就是拼盡全力為之奮斗的東西。而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遙遠。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樣的美好年華中努力學習,盡力做到為著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然后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梁。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4
沒有永久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
――讀《艾青詩選》
橘皮的背后,滿載著中華兒女的堅強、無畏。他們勇敢,他們不屈。殘忍的帝國列強對中國犯下的所有罪惡,無法抹去。艾青,用一支筆,述說著歷史的悲哀。
53篇詩歌,53個故事。艾青的詩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愛國。他像無數戰士一樣愛國。他以筆為武器,寫出對國人的吶喊,對列強的憎惡。艾青用他的詩,帶著我們向前沖,沖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春》是艾青于1937年4月,為經念左聯五烈士而創作的.,把烈士的犧牲與春天的到來聯系起來,表現出作者對于反動派的憤怒和仇恨,還表現一種堅定的信念:烈士們所付出的鮮血代價,是為了迎來更加美麗的春天!
春天來了,龍華的桃花開了,在那些血斑點點的夜間,那些夜是沒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著風的,那些夜聽著寡婦的咽泣,而這古老的土地呀,隨時都像一只饑渴的野獸,甜吮著年輕人的血液,頑強之子的血液,于是經過了悠長的冬日,經過了冰雪的季節,經過了無限困乏的期待,這些血跡,斑斑的血跡,在神話般的夜里,在東方深黑的夜里,爆開了無數的蓓蕾,點綴江南處處是春了,人問:春從何處來?我說:來自郊外的墓窟。
我相信,沒有永久的黑暗,只有未到的黎明!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5
自從放假以來,我們每天的閱讀任務就是讀艾青詩選,通過讀這本書,我明白了這本書的大致內容也明白了作者在寫每首詩時要表達的意思,也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就拿《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篇文章來說,他講述的是日中國統治下的一片黑暗,渺茫,沒有未來的一個悲慘社會圖景,同時這也表達了作者對日中國的一種擔憂。最后一段,中國,我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嗎?表達了作者對日中國的同情。但我們也能看出作老對中國爆滿的.信心,以及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中國的面貌。這本書通過第一人稱或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或是作者感受到的社會現實來強烈的表達自己的情感,抒發自己的觀點,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他把自己對一件事物的追求同時。寄托到讀者身上與讀者產生共鳴,我覺得這就是一個寫好文章的一種好方法。他在文中沒有過多的嘮叨也沒有。極少的敘述,反而是更好的將一件事和自己的觀點黃金分割式的比例好,介紹給讀者。這也是整篇文章成功的一個秘訣。
總之,艾青詩選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不僅僅是作者自己的觀點,所以發的也是通過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舊中國的面貌下統治者的昏庸腐敗,以及經過文人騷客不斷的整治改革創造新中國的局面。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6
看到土地,腦海浮想聯翩是“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見到陽光感受光明帶來的溫暖,使我總想起“太陽向我滾來……”,沒錯,這些都是出自艾青的詩。
關于《艾青詩選》,它的作者是艾青。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他,獲得過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他,是被認為中國現代詩的代表人物等。他的詩作以其獨有的藝術特色和情感內涵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比如人們熟知的《向太陽》《大堰河——我的保姆》,讓現代讀者都難以忘懷。
在戰爭時期,艾青寫出了《北方》《我愛這土地》《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太陽》等,讓讀者以“太陽”“土地”“光明”為主要意象,讓讀者感受到戰爭時期,列強對中國的清略戰爭的殘忍和詩人對祖國的深沉的愛,對列強侵略戰爭的僨滿與和祖國同生死,心連心的決心。讓讀者身臨其境。
而在當時的年代時,日本帝君為了自身的利益去侵略中國,讓人們過著昏天暗地、生不如死的日子讓詩人寫出了《北方》,在1938年,詩人在獄中寫下了《我愛這土地》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祖國的無限贊美和深沉的愛。再之后,人民發起反抗,詩人對希望祖國得到戰爭勝利和光明,于是寫下了《向太陽》這首詩,看出作者對祖國的勝利和光明的強烈愿望。
之后,抗日戰爭勝利,祖國迎來光明,如詩人所希望的勝利和光明到來。寫出了《魚化石》《鏡子》與《光的贊歌》等寫出了祖國改革開放也表達了祖國迎來了光明,勝利。
祖國在慢慢強大。
可是,直至現在,那些國家還是不放過我國,因為他們的野心太強了。所以我們要振興國家。只有國家愈發強大,才讓別人不敢侵犯,不是嗎?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我們怎么能讓先輩用鮮血換來的中國,再讓中國人的雙手讓這個祖國墮落呢。
我們是現在的新青少年,更要強大起來來維護祖國,保護祖國母親,不讓先輩的努力白付。中華少年,應心存鴻鵠之志,肩承明月清風,待朝陽升起,待夕陽落下,護我華夏河清海晏,耀我中華,我中華少年定當與國無疆。
付吾輩之韶華,耀吾輩之中華。未惜頭顱灑熱血,甘將熱血沃中華。愿民族之巔繁榮昌盛,百盛不衰。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7
提到中國的現代愛國詩人,我會第一個想到艾青以及那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我愛這片土地》,這首詩的后兩句每次都能使我為之深受震撼,這首詩也成了他不朽的名篇。
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艾青的了解不是很多,僅限于這些。當我閱讀他的第一首詩《透明的夜》時,我并不是很喜歡他的詩,甚至有一些反感他的詩風——我喜歡昂揚向上的詩風。我甚至想過棄書,但是迫于某種壓力,我還是讀了。在往下讀的過程中,我的態度漸漸發生了改變。
第一個改觀出現在《我的父親》那一篇。作者情感地表達非常自然,刻畫的父親的這一形象非常鮮明。我仿佛看見了他的`父親,那個溫和忠厚卻又平凡庸碌,進步卻又固步自封的地主。緊接著是和《他死在第二次》,我不禁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也慢慢能欣賞起作者憂郁的詩緒。這種憂郁浸透了詩人的靈魂,是構成他是個藝術特性的要素之一。在這種憂郁里,詩人對祖國人民深沉的愛才更深刻的表現出來。
他的詩大部分創作在建國之前,那時戰亂頻發,民不聊生。這就讓我不禁想到了現在的我們,作者在當時戰亂的年代,拿起了筆,激勵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為神圣的國土而英勇斗爭。而如今戰亂年代已離我們遠去,身為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于遙遠,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這最美好的年華里,努力奮斗,不辜負自己,拼盡全力,盡可能的為實現自己的夢想,然后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報效祖國!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8
艾青是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他平實無華的文字里包含了拳拳愛國心。將華夏千年的語言文化結合在一起,化成一抹藍色憂郁與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哀。
斯人雖已逝,但他卻將"淚水"種進人們的心田。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這是大家信手拈來的詩句。艾青寫這首詩時正國難當頭,這首詩寫出了他的憂郁,他那源于國民苦難的憂郁。
他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上面的.渺小,短暫,與生命的博大形成對比。永恒之間,是為表達自己對土地最誠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
“初升的太陽,照在我頭上,久久垂著,不曾抬起的頭上,我們仰起那沉重的頭顱,一致地,向高空呼喊:看,我們笑得像太陽!”
他的詩就是冬日里的陽光,籠罩在中國上,照在老百姓的面龐上,這縷陽光像一把閃耀的尖刀,直捅反動派和地主們的心臟,劃開封建社會的黑暗。
他的詩中,有不屈的男兒本色,有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百姓的枯榮。土地與太陽、苦難與渴望,構成了他的詩歌。
我們應像艾青那樣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把愛國之志變為報國之行。將艾青的詩傳承下去,永遠被我們這些后輩所歌頌。
斯人已逝,詩情永存。終其一生,始終吶喊著的艾青,唯愛與詩不可辜負。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9
我愛艾青的詩,不僅是因為詩美,字里行間藏不住愛國的憤慨!涌進我的心,我的腦海,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
我愛艾青的詩,最愛的是這一首《向太陽》。這首詩是在艾青從戰火紛飛的.北方回到武漢,滿懷對戰爭勝利的希望與期盼而作的,“向太陽”的標題讓人聯想:昏暗的過去,新晉的希望,光明的未來!主題一目了然。
他起來,不僅是一個人在剛起時,看到遠方的太陽,而是一個切切實實的,剛經歷了戰爭的人民,看到希望的曙光,毫不夸張做作的語言,卻是那么深刻,刻進我的內心。
他來到了街上,街上是多么和諧,有了色彩,“早安呵”,艾青不忍心打擾這份黎明。他又回想起“昨夜”的痛苦,經這一反襯,沉重感仍未消失,反而加重,也令讀者更加好奇,耐人尋味。
他回憶起了昨天。是多么痛苦,無止息的戰爭,殘酷的殺戮,毫無自由可言,這困住了他,折磨著他,他無能為力,他替那些無辜的生命哀嚎!也只能哀嚎。文章是他最真切的情感,真摯的悲傷噴涌出來,靈魂永遠歌頌,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希望,他期待黎明的到來!我與他一同盼望著,誠切地盼望著……
黎明終于到來!他含著熱淚描繪了城市的工業,他心情激動!
這落后的人民崛起了,這鋼筋煤油的氣息比什么都香。
我所讀的《艾青詩選》,就是艾青精神與意志的集中,是再簡潔不過的語言,也是品味不盡的意味。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0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選集,是詩人艾青經過“五四運動”寫的。詩歌中,有對人民疾苦的傾訴,也有對戰士們奮戰的歌頌。
如《我愛這土地》,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來開頭,比喻自己的渺小,生命的短暫與大地的`永恒,表達出作者對大地真摯的愛。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鳥,不停地為祖國大地而歌唱。
讀《向太陽》這首詩,我能感受到艾青創作這首詩時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詩中的太陽意味著一種自由,一種解脫。抗戰時期,人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時候人們都渴望解脫,自由。終于有一天,溫暖而明亮的太陽升起,人們得到了自由。他們希望這太陽永不泯滅,社會不再黑暗。
我希望更多的詩人能有像艾青一樣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成為他們創作的源泉和根基。
《礁石》中“一個浪,一個浪,無休止的撲過來”象征著詩人不斷面對著“海浪”的襲擊卻不屈服的堅強意志,也象征著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每一個浪都在它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可它仍微笑面對海洋,這是一種自信一種堅定!
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他表現了對國家的忠貞。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他表現了對人民的擔憂,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他同我們一樣熱愛著土地與人民!
艾青的精神帶領我們前進,帶領我們沖向未來!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1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后輩永遠的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的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么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里,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學習,我卻在那里發愣,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里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慢性自殺。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涌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干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巖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里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的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2
或許處處碰壁,或許一生不得志,但我仍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題記
春風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艾青詩選》!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滄桑的字眼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拋掉一切無用的矯飾,艾青從古詩煩瑣的字數、行數等束縛中解放了出來。因此,他所表達的情感顯得更為深摯,直抵讀者的內心。任時光駿馬飛速的奔騰著,“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句詩在我記憶的天地里永存。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覺昂揚向上的《向太陽》,再到時時刻刻體現著自己希望——為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著詩人希望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像麻繩一樣凝結在一起,為自己的祖國盡心盡力的愿望。
幾千年來,從屈原寫下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開始,“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一直是文人騷客所謳歌的對象。在艾青的詩里,我們看不到像“黃河在咆哮”那樣的戰斗力,但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更接近人們的生活,更易激起人們的共鳴。
曾經的我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在動亂的年代里,不需要用紙筆書寫干秋。然而,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覺我錯了:正是由于戰亂,正是由于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里有人以另一種方式激勵著人們奮斗前進。報國并不一定要披掛上陣,馬革裹尸,不是嗎?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3
每當提起艾青,或許大家對這個人沒有什么深刻的了解,但卻一定會想起那句樸實無華、又飽含深情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仿佛透過短短的兩行字,看見了深夜里的一盞孤燈、坐在桌前滿眼熱淚的老先生。他將他真摯深沉的愛國之情展露紙上,穿越時空,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操。
20世紀30年代是艾青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的詩歌總是充滿“土地的憂郁”,寫國家民族的苦難、悲傷與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大氣的風格,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北方》、《黎明的通知》,詩體自由,盡情呼告,肆意排序,長短錯落不一。這時的印象中常見“土地”、“太陽”,表現出艾青驅逐黑暗、堅持斗爭以致勝利的美好愿望,而在1978年后,詩句變得整齊,詩風深沉,主要寫充滿哲理、反思人生的小詩,繼續贊頌光明。
他密切關心著中國農民,獻給中國農民最真切的詩情。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即是一個地主階級叛逆的兒子,獻給他真正的母親,那個中國大地上不幸婦女的代表、一個普通農婦的頌歌。
詩人牛漢稱艾青的詩“代表了一個時代。他始終生息和奮斗在一個悲壯而動蕩的偉大時代,與民族和土地的憂患息息相連。從他的人和詩,我們能真實的感受到詩人在無比巨大的歷史胸腔內,創造詩的生命和激情。”
然而現在,我們生活在詩人所憧憬的美好年代,應該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努力做好自己,不負前輩所期。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4
有些事情是不可動搖和改變的,譬如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譬如在心中始終保留著某些敬仰的人或身邊親友的位置,譬如對一部優秀作品的基本評判……無論歷經世事滄桑,無論歲月無情漂洗,堅若磐石。
讀艾青的詩集讓我有一種靈魂找到歸宿的感覺,就像在黑暗中徘徊時,降臨的那一縷曙光,照亮了整個前方。
艾青的詩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郁。雖說我可能更喜歡樂觀豁達一些的詩韻,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和詩人特有的精神修養,從中提煉出的詩人憂國憂民的自我情懷。“假如我是一只鳥,我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詩人的情懷從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將走向何方呢?答案只有一個——祖國的`明天。詩人走出自己的內心體驗,為祖國的未來憂思。我難以想象詩人心中超負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創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艾青博大的胸懷;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它們自然天成,而有著最偉大的手法,這是深厚文化積淀與徹底消化的產物;我喜歡艾青的詩,因為我同樣和詩人一樣,愛著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和陽光!
你是冰與雪的化身,沒有對你強烈的愛,聞不到你的芳香!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5
當用手捧起《艾青詩選》這本書時,翻開第一篇被艾青優美而樸實的語言所吸引,他的詩不光是寫詩,而是借詩來寄托情感。
艾青寫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抒發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揭露了這個社會婦女悲慘的命運,表達了詩人的強烈愛憎。《太陽》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期間,當時民族正處于危險之際,艾青借太陽象征陽光、進步、自信,鼓舞和堅定人們的信心,凝聚團結向上的力量,表達了詩人對于民族解放的信心。《黎明》寫出了作者對光明的向往,作者將多個場景結合起來一起寫,體現在對黎明的迫切期待。對啊,在當年那個時代,人們是多么渴望和平,渴望出現黎明啊。《光的.贊歌》寫剛結束一年不久,人民剛從黑暗中走出來,作者提及了社會主義的大好前景,表達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無限向往和期待。
艾青寫得好詩還有很多,幾乎每一首詩都帶有詩人的情操,仔細去品味,會覺得詩人總是在關注中國的命運與人民的生活,他想用筆墨來鼓舞群眾,挽救中國。到了新中國成立,作者又將事業轉到現代化建設中去,足見詩人是個愛國主義人士。
我們可以通過艾青這位詩人來感受一下我們生活的〞藝術〞,當然這〞藝術〞是一種精神一種情懷,但都有著向上的力量。詩人詩中的《吹號者》便展示了一種無私奉獻,不是犧牲精神;而《墻》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高、厚、長,激亢高昂的藝術情形;《啟明星》讓我們看到了追求光明,厭惡黑暗的愿望。
艾青詩選的讀后感精選篇16
我喜歡叫醒世界的太陽,重復著光明。
——題記
午后,一縷風吹來,帶來了遠方田野的味道,帶來了夢中陽光的明媚,坐下來,靜品一首艾青先生的《光的贊歌》,感人至深……
“暴風雨中的雷聲異常響,烏云深處的閃電異常亮,僅有經過漫長的黑夜,才能噴涌出火紅的太陽”。是啊,那個時代,中國農村亙古的陰郁與農民無休止的勞頓,讓他怎能不對未來完美生活有著執著的信念,又怎能不對那照耀四方的.光明有著深深的眷戀。因為有了光明,艾青看到了“楊花飛絮的春天”,看到了“百花爭妍”的夏天,看到了“金果滿園”秋天,看到了“大雪紛飛的冬天……看到了中國未來的期望。光明的存在是偉大的,是威嚴的,它坦蕩的照射人間的一切,任何貪婪無厭的人在光明的照射下便會原形畢露。光明也是無私的,世間萬物在它的滋潤下,蓬勃生長,它帶領著我們從愚昧走向智慧,從落后走向崛起,從迷茫走向期望。不只是這樣,中國人民在它的照耀下,將從小康社會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我以往數次不經意間用手遮擋住了太陽,因為它刺痛了我的雙眼,讓我無法看清遠方的道路;我也曾試著直視它,但都以失敗告終。之后,我明白了,地球上光明并不單單指太陽,它指的是“山野的篝火”“港灣的燈塔”“夏夜的繁星”……以及人心靈的善良。我們的心靈因為具有光明而閃亮,因為具有光明而睿智,因為具有光明而高尚。光明,照亮了一絲黑暗,讓天空映紅了笑臉,讓我們照亮了世界。
因為《艾青詩選》,我的人生至此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