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世說新語的心得
好的心得可以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如何撰寫優秀的讀世說新語的心得?這里分享一些讀世說新語的心得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讀世說新語的心得篇1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并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后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后來由于戎衛北境侑功,賜爵為關內候。這里“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祂贖了出來,不久后又任命祂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這茖故事時,并沒什么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侑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祂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說是對劉寶侑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茖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祂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祂人曾侑過什么過錯或是做過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對祂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祂人身尙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侑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侑的是積極向尙、改正錯誤的態度。
讀世說新語的心得篇2
對于《世說新語》,我的印象一直是很囫圇的。猶記初中課本曾選取兩則,一是《詠雪》,這篇熟些,尚能背誦幾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大抵記得提問的是位老人家,答得好一些的是位有才華的女子,然而個中人物關系是分辨不清了。另一則就更模糊些,攏共登場幾個人物也記不得了,
借著這兩篇的淺顯痕跡,于我心中,對《世說新語》的長久印象便是本記人志事的小說集子,頗有些趣味,偶爾提及定會跟上一句得了空想去看看,然而這個"得了空"究竟在何時,卻又遙遙無期了。
時隔經年,而今翻閱這本書,除了多些魏晉南北朝、劉義慶及其門下共同編纂的基礎概念外,所悟與彼時大約也有些不同。
顧榮居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顧榮異之,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讀《德行》里的這則故事,實在很有感觸。彼時彼人的言行舉止,擱在今天,竟毫無突兀,這確是對西晉的一份莫大的欣慰,也是對今日一份沉痛的悲哀了。為端送烤肉的侍者送去烤肉,平等態度背后折射的尊重何其寶貴。論等級,自西周行了禮制宗法的制度后,便尤為分明了。到明清時期,以至森嚴苛刻的地步。由此向來,這份平等便更顯得寶貴些。然而細辨,"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溯其源頭,貌似尊重的舉止其實來自優越者對弱勢群體的同情。顧榮從未認可侍者與自己處在平等地位,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對侍者的憐憫和同情。
讀世說新語的心得篇3
這個暑假,我讀了《世說新語》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整本書共36門學說,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至劉宋初年300年間的人物故事。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這本書是好多典故的源頭,比如我們課本所學的“未若柳絮因風起”。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經常這樣,難免被人取笑。有一次連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鎮定地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借孔子之言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說“艾,艾”,但只有一個“艾”罷了。
身在廬山的遠公,年齡很大了,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遠公用懇切的言辭,將“一寸光陰一寸金”和“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深深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正因為《世說新語》有這樣的特點,明代的學者胡應麟才如此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讀世說新語的心得篇4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 下棋 ,并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后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后來由于戎衛北境有功,賜爵為關內候。這里“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他贖了出來,不久后又任命他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并沒什么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他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說是對劉寶有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個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他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他人曾有過什么過錯或是做過什么不好的事而一直對他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有的是積極向上、改正錯誤的態度。
讀世說新語的心得篇5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過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在等候他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遠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先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要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家門。
為人處世應該講理守信,想友人那樣自己不遵守承諾卻還反怪太丘不守信,還對著太丘的孩子大罵其父真是不該,元方的做法讓友人慚愧,沒曾想自己竟還不如一個孩子懂禮。
兩則故事中,第一則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義”字,第二則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守信講理。聰明人都明白,我們應該向那種重情重義的人看齊。
《世說新語》有許多小故事組成,每一篇都只有短短的幾行,但讀起來有如微小說,善于抓住人物特點。寥寥幾字卻包含了人物的性格、神態、動作等內容,言簡意賅卻又意蘊深長,值得大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