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
《追風箏的人》清新自然,以寫實的筆法,訴說著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讀后讓人深思,欲寫下讀后感,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例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1)
因為人生經歷的迥異,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不斷的追尋是為了不致讓人生留下遺憾,是對自我的救贖。
讀畢《追風箏的人》,給予我的更多是一種震撼,無關乎社會,更多的是人性的錘煉。一份隱藏的陰霾,無法言喻的心靈體驗。追尋的人生財富,其實是我們曾經觸手可及的,但是那時意識不到它的珍貴之處。因為心靈除了展現給世人看到的一面,還有自己也無法看清的角落,那里隱藏了人之初的本質。不斷上演的人生情節,有的為之蒙上灰層,有的為之洗滌污垢。因為遺憾、確實的美麗,人生才有了紀念的價值。
一路成長的歷程,一路追尋的困頓。
每個人都是準風箏的人。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然而追尋之物卻發生了質變。我說不清楚這個度是在哪兒,只是有幾絲惋惜。
只是希望我們將知道風箏所落之處,花費畢生而求得之物。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2)
從我們誕生的一刻起,從我們踏上人生旅途的一刻起,我們開始選擇。那些無窮的選擇將會與你一起走向漫長的人生道路。
就像追風箏的人一樣,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只漂亮的風箏,它有時是理想,有時是希望,有時也是人格。我們既然選擇了它,便要無悔地去追,追的同時,也要對自己的判斷負責,否則,它將會成為終生的遺憾、悔過,即便是自責,也無法彌補,只有加倍的去補償,去贖罪。
在《追風箏的人》種,講述了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一起長大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次風箏比賽后,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當時阿米爾選擇了逃跑,在事后令他感到痛苦,他逼走了哈桑……成年后的他無法原諒自己當時的背叛,再度踏上故鄉,希望為好友盡最后一點力,但在同時,他發現一個謊言,兒時惡夢再度重演,阿米爾做出了重大的選擇……
背叛往往是一瞬間的決定,但救贖卻是一條漫長的路。兩者之間通常會夾雜著一個詞:后悔。因為過去的永遠都是過去,無論如何也無法挽救,所以后悔就是人心靈上的一種責怪。
當今社會,在追求進步,在追求人上人的同時,我們也會迷茫,迷茫著四周,我們該去做什么?該如何面對不斷的選擇?該怎樣在選擇中讓自己的心靈無悔?一個左右為難的選擇,在一瞬間的決定中已經決定了自我的命運,但在同時,一個小小的轉折也將再次改變命運,這是唯一一條能從背叛再次踏上好人的路,也是唯一一個加以補償的辦法。但這種機遇并不多,重要的是對自我選擇的無悔。
風箏只有一只,勇敢的追吧,去追回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要忘記,面對偶遇的選擇,不要愧對人格,讓心靈無悔!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3)
《追風箏的人》更多的描述了人性的懦弱、羞恥、負疚、后悔、愛情、友誼、寬宥、贖罪。
哈桑這個擁有兔唇的男孩,對阿米爾絕對的忠心耿耿,伺候著阿米爾的生活起居,為他受傷,為他撒謊……他一直當阿米爾為朋友,而阿米爾只不過拿他當無人陪伴時的消遣工具,他看哈桑出丑,嘲笑哈桑的無知,善良。騙他,拿他取樂,只因為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仆人,社會地位、金錢的地位不同,朋友只是一個名詞。而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起,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他追隨著他,追隨著那一份友誼,那一份忠誠。
每每拿起書本,心跟著阿米爾和哈桑的命運跌宕起伏,自己很感性,替哈桑感到心痛,替阿米爾感到可憐。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那只風箏或許是親情、友情、愛情、事業、夢想……而我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勇敢的追。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4)
也許故事的結局并不完美。故事的結局,索拉博的不語和沉默以及放風箏時他的笑,讓我感到一絲悲傷,卻也有如負重釋。因為阿米爾追過,救贖過,勇敢面對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那早已消逝的哈桑,或而失望,或而欣慰,或哭或笑。人生也許就是在不斷懷念和追尋過去中度過的,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沖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淋漓盡致。
書的后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于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讀完這本書就像品一杯茶,有一點點苦澀,但其中的甘甜讓我回味良久。其實人生不正是一杯茶嗎?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5)
胡塞尼的這部小說對情感的描繪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懷疑,這是一部自傳。
這部小說的情感之真實,在我讀過的小說中,我感覺只有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傳小說,《挪威的森林》則被人懷疑是村上春樹的真實經歷。
不過,我將《追風箏的人》列為第一流的小說之列,不僅僅是因為它具備“情感的真實”,也是因為這部小說的構思非常巧妙。
前面提到,這部小說的高潮一個接一個,不斷沖擊讀者的心靈。但用心的讀者會發現,每一個高潮出現之前,作者都已經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預示了這些高潮的出現。
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畫外,小說的情境描寫也別具一格,既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又具有鮮明的個人化,仔細閱讀的時候,你可以感到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爾的視角在看待這個世界。
此外,胡塞尼的筆觸既細膩,又有洞燭人性后而產生的沉混有力感。
令人驚訝的是,這是胡塞尼的處女作。第一部出版的小說便如此優秀,胡塞尼是如何做到了這一點?
除了可能是自傳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塞尼的一句話還給出了另一個答案——“我向來只為一個讀者寫作:我自己。”
據我所知,這是第一流的小說家、導演和藝術家的共同特點。譬如日本動畫之王宮崎俊便說過有同樣意思的話:
我從來不考慮觀眾。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6)
讀這本書完全是因為排名太高了,而且評論都不錯。在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挺枯燥,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在描寫兒童時候的作者和哈桑在一起的細節,為了未來故事的鋪墊。
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情節越來越吸引人,直到“我”重返阿富汗整個情節進入高潮階段。峰回路轉,內容動人。但有一些情節我覺得還是有些牽強,比如哈桑的兒子在得知“我”為了把他弄回美國而要暫時把他送到孤兒院的時候他竟然選擇了自殺!我無法想象一個曾經歷過集中營般煉獄生活的孩子在逃脫了魔爪之后會選擇這條道路,即使是孤兒院也遠比之前的處境要好得多。
當然,也許這個孩子更看重的是“我”對他的承諾吧,每人角度不同,我無法感同身受。當然,或許我過于糾結細節。這本書講的是勇氣、責任、信任,還有愛情、友情、親情,穿插在阿富汗一個動蕩不安的歷史周期。值得一讀。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7)
“那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我們犯下了錯,只要我們還有一絲道德的感知與良心的啟迪,我們就會決定:與其逃避或者說謊,不如毅然踏上這樣一條路——一條據說可以成為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自責,去求得原諒。在文中,當哈桑真正離去,阿米爾,終要償還他欠的愛,鼓起勇氣,收拾怯懦,在搶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一個失去親人面臨厄境的孩子,并拼盡一切努力,將索拉博留在自己身邊,繼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阿富汗人。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8)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謊言,并不都是惡的;善與惡之間只是隔著一張紙。一些謊言是為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為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為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為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說謊,我們也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文中的阿米爾一生都受著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仆人的兒子為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么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他寧愿生活在“蒙蔽”中!
“為你,千千萬萬遍!”
當我們欺騙著,愚弄著一個人,一個十分信任我們的人,我們最怕得到不是他的責備,怨恨甚至敵視,而是他那一如既往的“真誠的忠貞”。這種恒久的忠貞令我們窒息,因為沒有人會希望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這種被包容的質感才正令人懼怕!但,哈桑就是這樣,他習慣于“仆人”的地位,習慣于“忠貞”,于是,阿米爾終于懼怕起來了,因為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阿米爾那時畢竟還小,他選擇了說謊與逃避。他的選擇,因為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救贖!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非常稀缺的一種
高尚情感——那就是友情。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9)
剛剛讀完《追風箏的人》前6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個男孩需要的父愛。
第六章寫了男孩阿米爾雖然喜歡與仆人的孩子哈桑一起玩,但是他更想親近自己的父親,他希望與父親待在一起說話,所以,他父親要和他出去時,他都不要哈桑。文章描寫到阿米爾寫了一篇文章,想給他父親看,他父親卻看也不看一下。還有,阿米爾問他父親問題,他父親總是“嗯、嗯”地,不回答,阿米爾就很失望。而哈桑比阿米爾能干,打水漂打的多、跑得也比阿米爾快,阿米爾的父親也經常摟哈桑,因此,阿米爾很生氣,就不喜歡哈桑了。
由此可見,父愛的重要性,孩子不能失去父愛,父愛對孩子很重要,它能使孩子感到溫暖、感到父親對他的重視。阿米爾希望父親用胡子扎他的臉,雖然很疼,但是卻能感受到愛,所以也值得。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200字(篇10)
我是一個熱愛自然的人,所以我享受自然的風,因為風,自然多了放風箏的心情,因為風箏我結識了《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讓我心靈震撼的書,它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仆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讓我永遠的回味。當仆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并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后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后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于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著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后,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
書的后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敞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