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200字作文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其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提供《論語》讀后感200字作文10篇,歡迎閱讀。
《論語》是一本流傳已久的經典著作,內涵豐富,語言簡潔卻蘊含了人生的大仁大道和做人的道理。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薦,在這個寒假我拜讀了習近平主席曾讀過的這本書。《論語》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這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有沒有說謊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這句話就如同一個警鐘長鳴在我的耳邊,這句話讓我明白,幫助別人做事要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誠實,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反復復習就像亡羊補牢-----為時未晚。而我卻只知玩樂,學習成績也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學好各門學科。做一個腳踏實地,有理想有抱負的,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然而我還喜歡: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這句話讓我想起爸爸媽媽對我說過的話:“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是這句話讓我明白,面目偽善,花言巧語的定是狐朋狗友,不宜接近。這句話還讓我明白此人是好是壞。
《論語》這本書中的道理與我們的學習、生活、交友、對人、對事惜惜相關。俗話說半部《論語》走天下,《論語》中還有更多道理要我學習和理解。
《論語》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中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我以前聽說過《論語》,但卻從來沒有讀過,知道這幾天我買了一本《論語》,才明白《論語》為什么這么有名。這幾天我讀的論語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言行要謹慎誠實,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的話,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有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在儒家學說中,“德”是被擺在“識”的前面的。其實這樣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果一個人擁有很多知識,卻沒有道德觀念,這就很容易把他的知識用在對人有害的方面。要是一個人說話做事誠實守信,孝順父母,對別人都很友善,即使他的知識不多,別人對他的態度也會很好,相對于那些知識很多卻到道德低下的人要好得多,所以我們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先學習做人,讓自己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有句話說得好“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無才是君子,無德無才是庸材,無德有才小人。”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一方面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讓自己將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是孔子的門人及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宋儒把《論語》和《大學》、《孟子》、《中庸》合成為“四書”。其中,表示學習和思想的論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學習了而不思考,就會迷茫;光思考而不學習,就會迷惑。
其中,一句很好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講信用?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論語》雖然已經流傳了千年,但是其中很多的名句在現在還用來警惕人們。你說:這樣的好書,我們能不讀嗎?
論語里有一句詩是這樣寫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從第一句詩里我感受到了:”每個人都應該像上面的那句詩一樣,在每個小測驗的時候都應該把以前學過的知識復習一遍,這樣才能考出好的成級來。“
從第二句詩里我感受到了:”復習過知識的`時候,我會感到很高興,有和我一樣的人來了,我也很快樂。別人不理解我,我不怪他(她)們,不也是好人嗎?“
從第三句話里我感受到了:”為人做事的時候有沒有盡力呢?和朋友有沒有誠實呢?每天有沒有復習功課呢?“
從這幾句詩里我想我們每天都應該好好學習功課。
暑假里,我讀了《論語》這本書,從書中我認識了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從他們的語言中,讓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學習。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又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
讀《論語》,使我受益匪淺。這就是經典的魅力,他將伴隨我成長。
我讀《論語》這本書,知道了一位非常誨人不倦的人,他就是孔子。《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論語》已有200千多年的歷史了,里面的內容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共有18、20冊。里面的第一篇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解釋是:孔子說:“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但以文學眼光看來,《論語》一書的文學價值很高。
每年暑假,媽媽都會給我補習很多課,比如說:數學、語文、英語。可是,今年暑假只給我報了個小靈童國學班,學的是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我開始以為沒有什么用,可是學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論語》這本書,是根據孔子和他的學生的對話來編寫的。老師教書的方法也很特別,以蓋笑臉讓我們互相比較,在競爭中學習。老師并不強求我們背誦,只是讓我們大聲朗讀,用多種形式去讀,所以,我們心里沒有壓力,感覺很輕松。所以,在不知不覺中,許多內容就能熟讀背誦了。在課堂上,老師常常會選出一些與我們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句子,讓我們獨立思考,可以相互討論,然后講講意思,最后老師進行點評、補充、總結。
我性格比較內向,在國學班學習一段時間后,大家都說我變得開朗多了。上課的時候,我們經常進行一分鐘演講,我感覺這對提升我們的記憶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講能力很有幫助。我上臺也由非常緊張到比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膽怯了。下課的時候老師會帶我們玩一些健身小游戲。
《論語》里好學的顏回,我最喜歡,因為“回也聞一以知十,”就是說顏回能夠舉一反三。如果同學們都能做到這樣,學習肯定會容易得多。這本書里的許多道理、方法,對以后的學習一定會有幫助,所以,我覺得學習《論語》非常好。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還在懶洋洋的睡著。媽媽把我叫了起來,說”兒子,看媽媽給你買了什么“。我爬起來一看,呀!竟然是我夢寐以求的論語。我想到了幾句話”書是精神食糧“”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朋友“。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論語,論語是孔子所著,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有弟子三千,最好的只有七十二個。我從這本書中悟出了真理’干什么事,都要踏踏實實穩定的干,不能做一些偷雞摸狗傷天害理的是,不能做一些冤枉好人的事。要做正人君子不能做卑鄙小人。
從古至今,一切答案都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探索。難道別人說的答案都一定是對的嗎?不是的,一切答案只在與自己去揭開“他”的真面目。論語也是如此,我不贊同孔子的一句話是:“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為什么我不贊同孔子的這句話?孔子一直不是說要孝順嗎?可是因為孔子說這句話而與孔子說要孝道而前后矛盾了。跪羊圖里寫到:“孝是人道第一步。”學習在第二,安全在第三。難道為了學習而不顧孝父母和自己的安危了嗎?
懂得了學習上的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去完成,就算你完成了學習上的真理,懂得了他,可是你開始后悔了,你三長兩短的回到了家,家人失聲痛哭,你沒有辦到一點孝順上的真理。這時的你絕對后悔自己完成這項學習的結果了,可是你如果沒有回來呢?還沒有領會到就死了呢?就算你最后一秒活了下來,你已經累得不行了,說不出來了,別人怎么能領悟呢?
有時候,不顧一切完成學習上道理的人,是——魔鬼。
今天,我們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意思是:在三個人里,一定有一個人是我的老師,我要學習他的優點,改過自己的毛病。他教會我要善于學習別人的優點。
我們班有個外號叫”閻王爺“的人,有個優點,就是拔河時一個頂倆,力大無窮。
還有一個值得我學習,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母老虎“,文武雙全,上課時雖然愛說話,但也愛發言,每次上課都讓她回答,我要向他學習上課時積極發言。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
還有一個人,他不好之地數以萬計,只有一張喜報三張牛,考試最少十七分,最高七十二分,老師不得不批評他,唉,我真為他的學習擔憂,真是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