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
《京華煙云》這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給我留下了太過深刻的映象,讓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迪與感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1
前天剛把林語堂的《京華煙云》看完,感覺很過癮,一本好書啊!記得最早知道 <<京華煙云>>還是在念初中的時候,是看電視劇,趙雅芝演的那個版本。大部分的劇情都已經不記得了,只是記得曼娘最后的慘死,這使得我一直很排斥這本書,我對抗日期間的悲慘故事,一直是沒勇氣看的。可近來因為一直在看清末民初的故事,傳記之類,所以想起要看這本書,果然,一本好書!
姚木蘭想來是林語堂先生的理想女子,他把太多的完美都賦予在這個角色身上。從性格上說,木蘭節儉、勤勞、端莊、知禮、謙讓、服從、善理家事,博學多才,可謂是當時女子的典范,同時由于重道逍遙的父親的道家自由思想影響,木蘭能脫離于禮數的束縛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長,形成自己的獨特魅力。從命運上說,木蘭也有著太多的幸運,天生麗質,生活富有,婚姻幸福,公婆疼愛,對木蘭而言最大的打擊應該是女兒阿滿的意外死亡,可這并未改變木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夢想的追求,即使在最后的抗日流亡生活中,她依然能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溫暖。
在感情上,對木蘭而言最珍貴的應該算是她和孔立夫之間的愛情,雖然木蘭和蓀亞也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感情深厚,他們倆的婚姻無論從兩個家庭,還是從他們兩個人來說都堪稱完美,可孔立夫始終都是木蘭心之所想,情之所系之人,她不是不愛蓀亞,但她更欣賞立夫。孔立夫就想木蘭心里的秘密花園,她在不經意的時候就會想起,回味,遐想,只屬于她自己的秘密,她從來不對人提起,隱藏在內心深處。木蘭十六歲情竇初開之時,就鐘情于立夫,可她從來沒表示或爭取過什么,她深知自己終是要嫁給蓀亞的,因為曾家對她有救命之恩,她和蓀亞的婚姻是兩個家庭的希望。而她妹妹莫愁卻是和立夫能白頭偕老之人,她羨慕莫愁但并不嫉恨,她努力經營自己的婚姻家庭,同時對妹妹的婚姻也是鼎力相助,和妹妹一家和睦相處,共同進退。如果不是立夫被捕,木蘭在情急之下,不顧一切只身犯險,恐怕誰也不會去猜想木蘭對立夫的情誼。立夫被捕事件不但證明了立夫對木蘭的重要,同時也讓木蘭了解到立夫對她也有著同樣的情誼。事后,兩人都再無提起當日之事,仍然一如既往和睦相處,相互幫助。只是兩個人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意,所以木蘭和立夫之間也可以說再無遺憾了。
姚木蘭和孔立夫讓我想到了林徽茵和金岳霖,后者也是一對情投意合的愛人,只可惜"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金岳林認識林徽茵之時,她已是梁思成的妻子了,且他們夫妻恩愛,婚姻幸福,金岳霖一生守侯著林徽茵終生未娶。梁思成,林徽茵,金岳霖他們三人都是品格高尚且擁有大智慧的人,雖然關系尷尬,但三人卻是一生的好友,且大半輩子都是比鄰而居相處和睦,親如一家,不得不佩服這三人的情商之高啊。可是我想林徽茵心里終是有所愧疚,有所遺憾的吧,尤其是對金岳霖。與其如此,還不如象姚木蘭和孔立夫那樣,各自幸福生活,只是情誼兩心知而已,來得美好和滿足。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2
《京華煙云》這是一部中國近代的史詩。他記錄了從1900—1938年的中國歷史;記錄了那永遠不會被忘記的屈辱與傷痕;記錄了那亙古不變的老北京的喜怒哀樂。
《京華煙云》這本小說是林語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頁45章。將近代中國描繪出一幅生動的風貌。193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賽珍珠女士就是以這本書熱烈的推薦林語堂做候選人的。
《京華煙云》這本書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層層煙云中究竟發生了些什么樣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歷史。在我的認識中這本書主要以主人公姚木蘭的人生為主線,反映了當時那段從安逸但卻到處曼延著腐敗轉向最終膨脹爆炸但卻充滿團結與希望的中國社會。姚木蘭,一個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沒有金枝綠葉的傲慢與嬌貴,更沒有傳統的陳腐觀念。她完全是朝陽下的一朵玉蘭花,高雅卻不失單純;聰穎卻不失賢淑。一個剛柔相濟的女子!故事從木蘭兒時一直寫到她人生之秋。寫她的童年趣事,被義和團紅燈照拐買最終獲救回家;寫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愛情;寫她美滿的婚姻;寫她的喪女之痛;寫她在逃難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響下的思考。故事是以兩個家族的人物命運來展現了舊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生活。各種性格各種階層的人物給北京城增添了萬種風情。有畫家齊白石、哲學家林秦南、思想激進的青年學生、不畏犧牲的愛國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歸來的學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軍官和妓女。讀來頗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歡的也是《京華煙云》本書最閃光的一點就是其中的順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滿了智慧。把生死、富貴、人生苦樂看的那般透徹。這不禁讓我對莊子肅然起敬。莊子的哲學在書中影響了姚思安、姚木蘭和孔立夫。你一翻開來,起初覺得如奔濤,然后覺得幽妙,流動,其次覺得悲哀,最后覺得雷雨前之暗淡風云,到收場雷聲霹靂,偉大壯麗,幽然而止。留給讀者細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為人生,何為人夢也。演繹了一場如夢般無涯的人生。
《京華煙云》書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聲”引用莊子的話是“臭腐化為神氣,神氣化為臭腐。”生死循環之道為宗旨:秋天樹葉衰落之時,春已開始,起伏循環,天道也。故描寫戰爭用這個道理便為舊中國的衰老意味著新中國的萌芽。故書中有“晚秋落葉聲中,可聽出新春的調子,及將來夏季的強壯的曲拍”等語。
還有一段論人生的永生與寶石的永生的。寶石的永生是單純的,它無情無感。而人的永生是種族的,他們是熱血的動物。這其中的道理也許我永遠都不會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神秘與偉大深邃。
《京華煙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聲”描繪了戰爭中的中國,那悲慘的場景猶如就在目前,不禁讓人有種“觸目傷懷”的沖動。中華民族是從屈辱中獲得重生的,書中提到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堅韌的中華兒女寧愿選擇流離失所的日子也不愿當亡國奴,戰斗就一定會有犧牲,但年輕的炎黃子孫仍然為了保衛國家民族這個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獻,這樣洪峰般壯烈的場面,使我這個另一個時代的中國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動。同樣是在這樣一片美麗的蒼穹下時空隧道的那一頭的同胞竟遭受著不一樣的苦難。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行將永遠刻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我們要立下亙古不變的誓言:強大我們的民族,讓光榮與繁榮環繞著它,不要再讓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褻瀆!因為我們身上留著同種的血液。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3
一部現代版的《紅樓夢》,在林語堂的幾度刪改中終于浮世,帶給了人們柔腸百結的紅塵過往,無法復制的地老天荒。萬國云集的華裳,終究抵擋不了肝腸寸斷的余鐘回響,又得后人的幾多哀傷,幾許惆悵。
我不得不欽佩林語堂的才識。他本意是將古典名著《紅樓夢》翻譯成外文推廣。無奈的是《紅樓夢》里人物眾多,情節復雜,能使用古文寫成故事已是傳奇,何況是外文呢?于是,林語堂決定根據《紅樓夢》寫一部小說,幾經刪改,歷經艱辛,《京華煙云》終于問世了。
猶如絲綢般的平滑,在我微顫的指縫間流淌,不經意間,時已過半,那些讓人拭淚的經典,在我微張的瞳孔里四處游離,又如累了的羽毛般輕輕垂落,讓人黯然神傷。
姚木蘭的才情、聰慧與美麗,足以讓多數男兒為之傾心。與林黛玉不同的是,她天生多了份寬容與堅強。面對重病纏身的兒時玩伴,對方父母的屈膝跪求,她置自己的終身幸福于不顧,含淚答應屈身下嫁;面對丈夫曾蓀亞的背叛與冷漠,情婦曹麗華的撞墻而亡,她寬容所有愧對于她的人,將對方兒子視為己出;面對桂姨的擠兌詛咒,二嫂牛素云的蠻橫無理,她用真誠褪下了她們身上的刺,極力挽救隱于苦海的她們。
我不曾知道她心中的痛苦,那些被擱淺的愛,被消磨的淚,如碎石瓦礫般重新拼湊,在另一個人的望眼欲穿中再度上演。如同寶黛的青梅竹馬,陰差陽錯,用百合般的馥郁為愛消磨。孔立夫與姚木蘭的感情似乎永遠隔著一層無法跨越的屏障,命運弄人,封建社會的傳統之下,埋葬了多少山盟海誓,埋葬了多少勞燕分飛,埋葬了多少無人傳達的似海情深。
感情上的創傷,也許只有在政治斗爭中比這要慘烈幾十倍的傷痛才使之顯得微不足道,他毅然選擇了正主。雖然幾度被囚,雖屢受打擊,但這等傷痛,對于一個經受命運再三調侃的人來說,正如往冰上潑涼水,只會結成更厚的冰,讓他抵擋來自各處的寒流。再寒的水,也始終超越不了心中的寒極,怎能握緊愛的溫度?
那一片籠罩在姚定期上方的余煙,與其說是一種哀悼,不如說是一種解脫。“這些祖宗留下來的甲骨,就算化為灰燼,也不能落在日本人的手中。”這不是以普通商人的經濟頭腦,而是一位失去女兒的父親在生命的最后發出的控訴。
牛家的衰落,是罪有應得。牛似道的貪贓枉法,牛懷義的頑固不化,牛素云的霸道驕縱,就連對他們之行倍感反感的牛懷玉也在正義誠懇的路上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吃人的黑暗中。惡貫滿盈的一家人,終究沒有什么好下場,一個笑盅,一個從尼,這些稍帶喜劇性的結局,讓讀者大為解氣,也多了幾分無奈游絲的嘆思。
三大家族的興衰存亡,浩蕩國殤中的生死逃亡,煙滿京都古鐘再度回響,感傷,感傷!錯過的花開,能不能依然美麗如初?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4
開始認識《京華煙云》是由于其電視劇的熱播,我看了幾集,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我明白了這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典之作。
《京華煙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剛,糅合古今。雖然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但我卻認為僅有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沒有浮華的文字,卻依然美麗古樸,字字句句中流露著林語堂對這片土地與文化的熱愛。全書充滿濃濃的中華文化,中華情感。文中有有佳話,有哲學,有風俗,有深談,有閑聊,更有時代變遷時特有的語言習慣。《京華煙云》猶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極為抒情的大提琴獨奏,在黃昏的庭院里。
《京華煙云》思想美。全書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能夠看出林語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開頭都有一小段莊子的話,比如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雖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資料有哲學上的內在聯系。其思想美更體此刻對民族災難與傳承感知和認識上,讀罷全文,我還有一種心緒難平的感覺,好像對我腳下的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讀罷全書,意猶未盡,在作的時候,我相當于再看了一次本書。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復復地讀。我越覺這書之妙。
姚思安,一個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隨和,胸懷寬廣,為人坦蕩,關心兒女。正是在他的教導下,才培育出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兒,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比較開放,他不叫他女兒裹腳,他讓女兒受現代教育,卻都有著傳統女子的完美之處,還教木蘭識甲骨文。最終他因憂國憂民而病臥不起,當他在臨終前,曾要求見牛素云一面,他說了句記住你是中國人。也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拯救了牛素云的靈魂。
我很喜歡木蘭,富有才情,柔美婉約,給人以靈86.動之美。她從小便識甲骨文,知書達理,并且女身男命。書中有一段講木蘭在杭州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她用自我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讓她的家庭充滿世俗的歡樂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閑歡樂的生活,可是丈夫蓀亞卻放蕩不羈,不甘平淡,喜歡曹麗華那樣的新式女子。應對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憑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讓問題迎刃而解,從而維持好她的婚姻。
我也很喜歡莫愁,莫愁是個沉穩,節檢,教養好的富家小姐,她是個思想成熟,性格穩健,遇事有主見的女子。之后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當立夫出事后,她能沉著應對,把立夫平時的文件都燒掉。她還很孝順,婚后還親自孝順母親。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蘭和立夫之間的這種感情,她能夠理解,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他們三個人之間感到尷尬。
曼娘是中國傳統婦女的典型,謹守禮法,矜持自重。她理解了傳統的思想教育,并將這些思想貫徹到了行動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為丈夫守了一輩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可是我認為那種感情,遠不是這樣的話能夠解釋的。書中還有一段是姚思安預言到中國戰爭爆發的必然性,把中國能否戰勝的問題歸在了曼娘對于中國是否應當打仗的態度上,看似很荒謬。但其中應當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這樣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夠有反抗日寇的決心,那么中國又怎樣會沒有期望呢其實曼娘自我也很矛盾的,我認為她也是不斷跨越傳統,她還和木蘭一齊去看過電影呢。
我對馮紅玉這個人印象深刻,可是還是不理解她的行為。我感覺她太多愁善感了,實在受不了。也許她自小多病,又是個才女的原因。最終她卻因為阿非對寶芬的仰慕,使紅玉對阿非產生誤會。紅玉愛阿非太深了,加上自我將阿非的話理解錯誤,精神崩潰,最終跳潭自殺。太糾結了。
《京華煙云》這一本書教我的不僅僅是這些,這本書也許僅有能體會得到它的內涵。對聯,甲骨文,道家經典,詩詞歌賦充滿中國文化的氣息。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5
《京華煙云》是林語堂旅居巴黎時于1938 年8 月至1939 年8 月間用英文寫就的長篇小說,并題獻給“英勇的中國士兵”,英文書名為《MomentinPeking》,《京華煙云》是他轉譯為中文后的書名,也有譯本將這本書譯為《瞬息京華》。林語堂原本打算將《紅樓夢》譯作英文介紹給西方讀者,因故未能譯成,此后決定仿照《紅樓夢》的結構寫一部長篇小說,于是寫出了《京華煙云》。
《京華煙云》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 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 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京華煙云》自1939 年底在美國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內即行銷5 萬多冊,美國《時代》周刊稱其“極有可能成為關于現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經典作品”。
書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社會各種人物。此書內可以看見舊派人物慢慢的消滅,新式的人物跟著出來。代表最舊的是牛夫婦,曾老爺;代表新的是環兒,陳三,黛云。
《京華煙云》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一定要有閉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兒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華煙云》的后續篇是《風聲鶴唳》,《風聲鶴唳》也被譽為中國的《飄》。《京華煙云》讀后感讀《京華煙云》的心情與別的書完全不一樣。緊張、憤怒、悲傷??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一點不假,讀者憑著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6
“《京華煙云》是一本可以隨時翻看的小說,并不是一定要有閑時才看,最好是夜闌人靜時獨自個看。困倦時,起來喝口清茶自問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林如斯的這段話說得極妙。也許是機緣巧合,我讀這部小說時,大部分時間竟都是在夜深人靜之時。此時,萬籟俱寂,唯一可聽見的便是自己的心跳。假若偏巧窗外明月高懸,灑下的清輝伴著花香被陣陣微風送入室內,便是再好不過的享受了。
這本小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閑話”,小說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凱篡國,張勛復辟,直奉大戰,軍閥割據,“五四”運動,“三一八”慘案,“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筆戰,青年“左傾”二戰爆發等歷史事件,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故事情節鏈接緊湊,扣人心弦,正如朱熹所言“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然而看此小說時,我卻常常陷入矛盾與掙扎之中——精彩絕妙的文字吸引著我“聳起精神”,想要一口氣看完。但由于小說故事太過精彩,我又舍不得短時間內倉促讀完。于是不斷提醒自己,放慢節奏,細細品讀。仿佛一個孩童幸運地得到了大人賞賜的一塊異常美味的糖果,既想一口氣吃掉,又舍不得馬上吃完,于是只好細咂慢品。但我內心里是熱切地,迫不及待地,所以往往讀至深夜,仍意猶未盡。直至全書讀完,我腦子里緊繃的那根弦才得以松懈下來,連續幾日的寢食難安終于消失不見,心心念念牽掛的人物命運都有了著落,心里反而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在讀小說之時,我總是誠惶誠恐,小心翼翼,仿佛劉姥姥進了大觀園,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妙,都是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讓我在大開眼界的同時,不自覺地肅然起敬。所以當我讀完小說,想要寫點什么時,卻遲遲不敢動筆。怕自己沒有資格妄加評論,更怕自己笨拙的筆觸表達不出心中的感慨。但心中激蕩的情感卻猶如活躍的火山,即將噴薄而出,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2023京華煙云讀后感篇7
《京華煙云》歷來享有現代《紅樓夢》的美譽。今天看完《京華煙云》,心中暗暗與《紅樓夢》比較了一下。
《京華煙云》與《紅樓夢》的相似點:
兩本書都采用了回目,兩句七言概括了一個回的主要內容。
都以當時的時代為歷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當時社會的幾個較大的家庭。
《紅樓夢》的經典在于給讀者呈現了一個夢幻般的場景,一如它的名字。在這夢幻般景致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于筆端,形成于讀者的腦海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賈寶玉……對人物的細膩的性格描寫,使得讀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紅樓夢里的人物依托于他們優異的生活,甚至可以說是優異的生活,給了他們這么個空間。這與更廣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確實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場夢。當然,他也有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映射,但這是居于人物之后的。這里特別說一下,電視版的《紅樓夢》,是歷來我覺得最能表現書中內容的一部電視。他給人們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繪了那夢一般的生活。
《京華煙云》與《紅樓夢》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當時混亂的社會背景,對社會的描繪占據了主要的篇幅。讀完全書,對于人物只是大致了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了,人物是襯托社會現狀的。《京華煙云》透過和《紅樓夢》里一樣的大家族的興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那段悲慘的歷史,和在這段歷史中不屈不撓的國人,歌頌了不屈于國外侵略的國人。《京華煙云》比《紅樓夢》多了抱負、霸氣,好似一個男人與一個女子。《紅樓夢》的人物描繪又遠非《京華煙云》所能比的。
另外,我個人比較喜歡《京華煙云》里達觀的生活態度。達觀的態度或許是林語堂闡述其對莊子的理解。
沒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華煙云》后,電視版的《京華煙云》也播放了。看了幾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評價,可是最終覺得不單是失望,而是覺得編劇對原著的把握太不準確了,有點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沒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對于在那個時代,對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編劇給破壞了,換成了普通的現代式的鬧劇。他根本不明白人對生活的隱忍,有時候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而隱忍的結局有時候恰恰就是幸福。我們這個時代的電視已經注定了吵鬧,注定了不安定,注定了電視版的《京華煙云》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 而內容面目全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