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冮月.夜行黃沙道中古詩詩意
學習此文關于《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創作的一手吟詠田園風光的詞。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西冮月.夜行黃沙道中古詩詩意的內容,歡迎閱讀,內容僅供參考!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原文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翻譯
明亮的月光驚醒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半夜里清風送來了遠處的陣陣蟬鳴聲。田野里飄散著稻花的清香,青蛙在歌唱著豐收的年景。
稀疏的星光閃爍在天邊,點點細雨灑落在山前。我想過溪避雨,轉個彎到小橋上忽然看見,那熟悉的舊時茅店就在土地廟旁叢林邊。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
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創作背景
這是辛棄疾中年時代經過江西上饒黃沙嶺道時寫的一首詞。辛棄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偉磊落的議論和果斷干練的作風,特別是力主抗戰收復失地的政治主張,卻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統治階層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罷官,回到上饒帶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過著投閑置散的退隱生活。在此期間,他雖也有過短暫的出仕經歷,但以在上饒居住為多。
黃沙嶺在上饒縣西四十里,嶺高約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畝。這一帶不僅風景優美,也是農田水利較好的地區。辛棄疾在上饒期間,經常來此游覽,他描寫這一帶風景的詞,現存約五首,即:《生查子·獨游西巖》二首、《浣溪沙·黃沙嶺》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一首,以及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賞析
這首詞平易中見真切,渾淪中見準確,連綿中呈陡轉。寫眼前常景,而能別開蹊徑;脫手煉詞,得刻物入神之妙。
開頭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
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