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是人類在閱讀過程中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方法。怎樣才能寫好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這里給大家提供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1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陶醉其中。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無謀無勇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的。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臥龍諸葛亮。他凝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國,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如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2
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戰爭紛起。我也隨文韜武略、奸詐的曹操、胸懷大志的孫權和劉備進入了那個時代,進入了通天文、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勇猛善戰的關云長;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卻心胸狹窄的周瑜的世界里。
全書文詞并茂,把一個個傳奇故事描繪的惟妙惟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孟獲,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赤壁大戰……
其中我最敬佩關羽,因為他英勇善戰,而且非常講義氣,雖然曹操對關羽十分器重,但他還是過五關,斬六將,不懼生命危險去尋找劉備。赤壁大戰之時,關羽也不忘當年曹操對他的情誼,心中不忍,便讓去曹操一條道路……讀到這兒,我不禁感嘆:“關羽如此義氣,為人如此仗義,真是一代豪杰呀!”關羽不但講義氣,他還十分堅忍不拔:華佗幫關羽刮骨療毒之時,關羽笑道:“我視死如歸,還有什么可怕的?”于是關羽一邊與馬良下棋,一邊伸臂讓華佗治療,華佗用刀割開皮肉,刮得肉沙沙有聲,眾人掩面失色,而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自若。我想:“我們現在很多人吃不了苦,一有挫折便抵擋不住,缺的也正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所以,我們要學習關羽的這種精神,學習關羽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曹操,他是真君子、偉丈夫、大英雄,還是偽君子、竊國賊、大奸雄?“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曹操。”我覺得曹操的智慧、膽量、武藝、求賢若渴的各種才能的確令人贊揚,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曹操,在作者眼中卻是一個奸雄,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并且是曹操這個人為人奸詐,不僅如此,他還篡漢,民間最不滿意的就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奸詐了,所以說老百姓都討厭曹操。
讀了這本書,我看到了統治者的殘暴與丑惡,我還看到了動亂時代的人民的痛苦和對太平生活的無限向往。
我想:我們現在有很好的環境,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了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3
提起《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便會自然的想到其中的許多人物。如:寬厚仁義的劉皇叔、重情重義的關羽、生性多疑的&39;“奸雄”——曹操、陰險狡詐的司馬懿、心胸狹窄的周瑜......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寫了近百個特點鮮明的人物。從一開始的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爆發了黃巾起義到晉國的三分歸一統共一百二十回,回回引人入勝。不論是“草船借箭”“火燒赤壁”還是“七擒孟獲”、“空城計”,無不叫人拍手稱快,就連我也被書中那多變的情節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所深深吸引。
在所有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神機妙算的“臥龍”老師——諸葛亮。他“傅望坡”設計燒曹軍;以“三寸不爛之舌”舌戰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又以“空城計”退敗司馬懿五十萬大軍。從這些計謀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知識淵博,我們應該要多學習他。
為將者,而不通天文、不知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古人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沒有戰火、沒有硝煙,又有先進的科學和浩瀚的圖書,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刻苦學習、奮發向上呢?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4
今天,我看了一本羅貫中寫的名著小說《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的是東漢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統治,中國進入了一個群雄稱霸的'時代,其中有許多英勇善戰的人物,有關羽、張飛、趙子龍、曹操、周瑜、劉備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他們都是為了安定天下而戰的勇士。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和七情孟獲的故事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是常人都做不到且想不到的事情。
《三國演義》這本書不僅讓我了解了古代的歷史文化,更讓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多動腦筋,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魯莽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要懂得顧全大局、多思考才能把事情做好。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5
利用三個多月,42個小時的空余時間,終于把《三國演義》看完了。94年唐國強版本的《三國演義》貫穿了我從小學看熱鬧階段,到如今看門道階段的10多年時間,電視劇上上下下看了不下10遍。《三國演義》是在四大名著里最能看進去,最愿意看進去的一本書。與《紅樓夢》的柔情似水、兒女情長,《水滸傳》的打家劫舍、盜亦有道、“混江湖”,《西游記》的降妖伏魔、拜佛求經(看電視劇很多),我更喜歡《三國演義》。喜歡看三國時期,各家如何在亂世中打出一片天,如何使用戰略謀取一席之地。
三國演義中,每個有胸豪杰都有各自的優勢、特長,也都有各自的缺點、不足。讓人明白,即使是稱王稱霸的人也要不足,也不過是一個凡人。也會出錯,也會嫉妒,也會勾心斗角,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三國時期,各家都想各自為戰,已成霸業。曹操獨攬大權,孫堅膩著傳國玉璽,劉備揣著匡扶漢室夢想,各自都有著自己的想法,不就是稱王稱霸嗎?漢朝早已氣數已盡,各路英雄豪杰輩出,占山為王。想必有朝一日,光宗耀祖。
三國中三位霸主,曹操心狠霸道、孫權優柔寡斷、劉備太過仁義,各自帶有鮮明的人物性格,都不是人們心中完美的形象。曹操,多次險些做成刀下鬼,最驚險的兩次是呂布和馬超,都被僥幸逃脫,真是福大命大。孫權,傳說中9歲去找荊州劉表那討還其父親尸首,不過三國演義里并沒有寫,歷史真假難辨。在三國演義里,孫權也并不出彩,比不上其父親孫堅、其兄孫策。經常咨詢謀士,該如何如何,然后說上一句“此言甚善,正合孤意”。孫權一輩子,都在“稱王”、“求和”和“歸降”之間徘徊猶豫。劉備,都說劉備是哭出來的天下,其實也真差不多。第一哭,哭出來兩個義氣的弟弟等等吧,劉表三讓荊州時,諸葛亮曾多次讓劉備接下,劉備總說怎么能這樣呢,好吧。我不太明白,諸葛亮為什么在當時英雄豪杰中,選擇了劉備,就因為劉備仁義嗎?
歷史總是那么的神似,曹操當年逼迫漢獻帝,獨攬大權。多年以后,歷史再次相似的`重演,司馬懿也是如此這般的對待他的后代。后人有詩曰“昔日曹瞞相漢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四十余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歷史長河中,誰都無法預料未來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做好現在的我們,來避免未來難于預料的是非過錯。善待現在的別人,保護未來的后人。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6
“三顧茅廬”主要講了:三國時期,有位賢士叫諸葛亮,劉備早就聽說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劉備推薦他,于是,劉備很希望能見到諸葛亮。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兩次去拜訪,諸葛亮均不在家,第三次,劉備、關羽和張飛再次求拜訪諸葛亮,為表示尊敬,離山莊還有半里路時便下馬步行。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決定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劉備也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輔佐,才如虎添翼,進而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劉備之所以能把諸葛亮這種奇才請到,是因為劉備具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人只有堅持不懈,才會成功!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7
東漢未年,在攻打黃巾軍之后,各路英雄奔向各個,赤壁大戰構成了魏、蜀、吳三國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個國家實力相當,在斗爭過程中涌現了許多英雄豪杰,我最喜愛的有:趙云、馬超、黃忠、黃蓋、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張飛、司馬懿、袁術、呂布等,他們有的功夫了得,有的重情重義,有的忠心耿耿,有的.多智多謀。
《三國》中的計謀令人久仰,如,空城計和草船借箭。而最著名的兩個發明是諸葛亮的“水牛木馬”,它為物資運送提高了效率;周瑜發明的“火車”,增強了戰斗力。
赤壁大戰是《三國》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由于曹軍不擅水戰,然后龐統給曹操獻計,說:“北方士兵不能乘船,能夠將船用鐵環相連,三、五十條一排,再輔上木板。”曹操采納了他的推薦,打造了鐵環,將船只連在一齊,而孔明借此機會,用火攻,火隨風勢燒入曹營,船只被鎖住,全部著火,曹軍亂成一片,著槍中箭、溺水著火者不計其數。這一場戰役也使《三國》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三國最終以吳王孫皓統一了天下。看完《三國》,我更多的看到的是英雄們的情義,值得我們去學習。
閱讀《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篇8
激動之下,我第三次打開了經典《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道,劉備的謙讓,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小心眼,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品味也細致入微,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從智慧和勇氣開始,但我覺得智慧永遠比勇氣好。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跑了司馬懿率領的15萬大軍。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但是,故事里也有“智不心機,勇不敵,無筆無槍”的。就像漢朝的,整天喝酒,不理朝政,心甘情愿地給了蜀國,最后上演了一出讓所有人都笑話他的戲。誰能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會做出這種與時俱進的事情?
有勇無謀,敵人目前只能拼個你死我活。呂布和閻良就是典型的例子:呂布如果聽從白門府的計謀,為什么要在大門口被曹操吊死?如果閻良把劉備留在河北的事跟關羽說清楚,他能被關羽砍到哪里去?古人云:“勇而無謀,善與惡必占之,惡必占之,福臨必占之,戰而夾之,死而無眼。”。
再來說說國家,魏,曾經唱過一段;舒,曾經沒有成功過;吳曾以撼江東聞名。這樣,從國家,就能體現出國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魏是三國中足智多謀的。曹操的用兵天下無雙,司馬懿的用兵更如有神助。但兩者都有各自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陰險。除了蜀國,臥龍諸葛亮肯定首當其沖。他過人的機智和嫻熟的兵技,令后人嘆為觀止。有龐統、姜維、徐庶等人物,但我認為他們都不如孔明。三河六郡之國吳,可謂足智多謀,即周瑜。少年時,周瑜通曉兵法,精通陣法。經過一番努力,他終于當上了水軍總督和總統水兵。但他嫉妒得要死,26歲就去世了。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很容易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與成功有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腳踏實地,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小心翼翼的走完每一條路,相信成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