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白鹿原
寫讀書筆記不僅能提高閱讀書、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學研究和寫作能力。小編給大家分享讀書筆記白鹿原參考,方便大家參考讀書筆記白鹿原怎么寫。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1
鹿兆鵬的結果是什么?鹿子霖一輩子昧著良心作孽作惡,看到同類壞人田福賢等人的下場嚇得變成瘋子,有靈性的靈魂被抽走,生不如死,屈辱孤獨地死去,這結果真叫人拍手稱快。而跟鹿子霖一類人的白孝文最后卻妥妥地當了縣長,有點讓人不能接受,更能讓人接受的還是鹿兆鵬來當這個縣長,即能滿足人們對于好人有好報和他為革命奮斗一輩子應享受這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的愿望之外,又能滿足人們對于白鹿原的勞動人民能夠擺脫一直以來受清廷政府和民國政府腐敗官員壓榨的局面,從而有一個好領導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的殷盼。然而鹿兆鵬卻疑似為革命捐軀或者有其他的不明下落了。
不禁讓人產生遐想,總希望他一切安好!或許他們的結果大概是作者想傳達讀者一種前人作孽,后人遭殃,前人積福,澤蔭后人的因果報應的思想吧。小說描寫的人性陰暗面的種種不堪,恰恰映襯出白嘉軒、朱先生等人的精神更加珍貴,使得豁達大度,嫉惡如仇,低調樸實,有責任感和有可為有可不為等等這些精神品質熠熠生輝,而白嘉軒以及朱先生的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正是我們應當從文中汲取的精神營養!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2
最近看了《白鹿原》的電視劇版,對于其中部分情節又專門從微信讀書找到小說原版“核對”一遍。最早看《白鹿原》,是高中,那時候手機還沒有普及,鎮上學校都是放學后才能出校門,學校大門對面有間小書鋪,押金幾塊,五毛錢可以借一本書看一整天。
那時候看完了幾本矛盾文學獎作品,其中就包括《白鹿原》。當時看書為了趕時間都有點囫圇吞棗,對于書中印象深刻的情節之一,就是描述田小娥被人們發現死在窯洞里的場景,非常有畫面感,慘烈,觸目驚心。
電視劇里,李沁演的田小娥和電影版張雨綺,是兩個風格,但都演出原著中這個人物形象的一部分悲劇特點。小說中,另一個女性悲劇形象是鹿兆鵬的妻子冷家大女兒,第三個女性悲劇形象是白孝文妻子。
男性的悲劇形象,最突出的就是白孝文了。嚴格來說,黑娃不算悲劇角色。電視劇里的演員很成功的塑造了白孝文這個人物,尤其是最后其父白嘉軒把他騙至家里,讓鹿兆鵬抓捕他的時候,“這輩子,這輩子……”重復了好幾遍,這個場景特別令人惻隱。
這篇觀影感或讀后感,主要想分析分析白孝文這個角色。
分析白孝文,不得不先說說他的“老子”白嘉軒。劇中有一個很有深意的對話場景。
白孝文在縣城當了保衛團的官之后,回到村里,通過自我批評和檢討獲得了他父親白嘉軒的認可,終于被允許進了“祠堂”。之后晚上,白嘉軒帶著他來到田小娥慘死的窯洞旁,那上面豎著一座白嘉軒特意花錢花人力造的塔,目的是“壓制”人都已經死了的田小娥——只是為了安撫人心。
白孝文哭暈在塔前,是因為他父親告訴他,這個女人懷著他的孩子,并且“該死”。
所謂“殺人誅心”,白嘉軒是一個代表了過去社會壓制和束縛人性的封建禮教的化身,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其身上有正面積極的部分,但是小說中也成功塑造了這個人物的復雜性。
次日,白孝文準備起身回縣城,電視劇里這個時候的白孝文經過前一晚被其父的“誅心”,面容慘白,臉上掛著違心的麻木的笑容。白嘉軒叫住他,說了句“你還是踏實回村里種地吧,你不是當官的料。”白孝文問他父親“為啥”,白嘉軒回答“你太能裝了”,白孝文說“大,你當了一輩子族長,你不也是裝過來的嗎?當官不就是跟上面的人要裝,跟下面的人也要裝”白嘉軒又說“我那是裝給別人看的,你呢?別到最后裝的‘自己’都沒了”。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3
田小娥是黑娃的媳婦,是黑娃外出打工帶回來的別人的小老婆,他倆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走在一起,最后的結局也是不幸的,田小娥的欲望跟黑娃的樸實注定沒有幸福的婚姻。不能說是田小娥的不守婦道,也不能說是她不滿足的欲望,客觀來說應該是生活所迫。
書中像她一個弱女子生活在那種動亂的年代無依無靠,為了生計跟幾個男人都有牽扯透露出她的無奈,但是她又有人性中最樸素的善良,在孝文落難之際予他同情與關切可以表現出來。
整本書以白嘉軒為主人公,以辛亥革命、日寇侵華、內戰為時間主線,描述了西北土地的生機勃勃,以白鹿村村民的顫栗人生將那個時代的勞苦人民寫活了。我覺得書中也有點不足,比如人物刻畫的的較多,作者沒能將這么多人物完全掌控住,有點框架太大的感覺。
整體來說,書中沒有太多華麗的詞綴,但是將中國西北樸實的文明寫華麗了。《白鹿原》還拍成了電影,我也看了,但我在電影中沒能找到書中那種細膩的人物心理。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4
《白鹿原》真正讀完快一個月了,終于得了些空閑來寫點東西。讀完這本書,其實和讀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差不多,甚至和余華的《活著》也差不多,當然,前兩者加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但是分量是一樣的。或許,這就是偉大作品的共通吧。
先看看白鹿原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原上部落,和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感覺差不多,這里有它的法則和正義,也有它的愚昧和爭斗。它的繁衍、生息和發展,在人們沒有邁出這地理界線之前,自有它的軌跡,而一旦命運點落的一代人開始走出去,社會的洪流,歷史的車輪,就開始滾滾向前,這一方天地的命運,就不再被隔絕,不再獨立,而是融入到整個社會文明發展演義的背景中去。歷史和文明的畫卷,就如滔天巨浪一般拍打過來,讓讀的人忍不住的窒息好久,才能緩過勁來。
白鹿原的那只白鹿,或者說白嘉軒在雪地里看到的那只白鹿,到底是書中的哪個人呢。從整篇文章的暗示或明示來看,我覺得應該指兩個人,一個人是白嘉軒的女兒白靈,一個人是原上大儒朱先生。白靈降生和離世的時候,白鹿出現過,朱先生離世的時候,白鹿也出現過。大致是這兩人無疑。而這兩個角色恰恰是理解作者陳忠實真實寫作意圖,理解白鹿原這本長篇小說的陣眼。
白靈是GDang人,然而,她和國民黨人鹿兆海、同為GDang人鹿兆鵬的愛情糾葛,被嵌入國共兩黨合作叛離再合作再叛離的大命運中。白鹿和白靈,白靈和GDang,以及白靈最后在根據地肅反運動中被坑殺,白靈背后,或多或少都灌注了陳忠實對GDang某些做法的隱喻和批判。白靈當得起白鹿這一隱喻。
朱先生作為原上大儒,他是一個樞紐,是一個寄托,是所有角色中最重要的角色,他應該代表了作者很多真實的想法和看法。或者,他至少代表了三方面的精神旗幟,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內核的繼承和傳頌,中國千年以來讀書人的傲氣和風骨,正如黑娃在朱先生離世后送上的挽聯一樣——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后方敢對青天。一方面,他又代表了作者對那個時代的真實看法與理性批判。第三方面,他甚至也鏈接了白鹿原與原外兩種文化和精神,在這兩種文化精神激烈碰撞后的妥協與融合。朱先生的離開,與當初讀《三國演義》諸葛孔明于五丈原溘然長逝的感傷與沉重是一樣的。書讀至此,感覺這本書就已經丟掉了魂一樣,再無任何生氣,或者讓人讀下去的欲望。
一本書讀完,能歷歷在目的場景似乎并不多,然而,白嘉軒那挺直的腰桿算其中一個,黑娃在夜襲白府,打折白嘉軒的腰桿時,呸了一句:你的腰桿太直了。黑娃叛逆自無需多言,為什么一定要三番五次提及這個細節,我想,與這挺直的腰桿所代表的白家禮法有很大的關系。白嘉軒作為白鹿村的族長,嚴苛,不講情理,徹底貫徹家法族規,即便親生兒子白孝文,最疼愛的女兒白靈也未能幸免。白嘉軒就像一座山,又像鎮壓田小娥的那座塔,屹立不倒的壓在了白鹿原上,任何人都無法反抗,也不敢反抗,即使黑娃,最后認祖歸宗,也被這挺直的腰桿捋順。我想,陳老先生本身,是既認同這白氏禮法所代表的倫理秩序,又對它的嚴苛不近人情提出了抗議,才有黑娃打折白嘉軒的腰桿這一幕出現吧。
除了白嘉軒的腰桿,還有就是白嘉軒踩扎花機,仙草踩織機,以及長工鹿三的拉牛飲水推土墊圈,這三個人,三個動作,我仿佛看到了整個封建時代中國農民的縮影。又仿佛看到了《活著》里面的主人公徐富貴在最后,拉著那頭老黃牛消失在夕陽余暉里面的場景。這種無言無聲,仿佛慢鏡頭般拉扯過波瀾壯闊的風云,最后又無可挽回的在沉默中落幕的場景,實在令人心里沉重得無以復加,然而又重新對現世的多姿多彩與自由意志充滿感激和無限珍惜。
我想,這便是所有值得一讀的小說最后的意義吧。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5
朱先生是我在《白鹿原》里最喜歡的人物,從開篇他就被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他博學篤志,無所不知,清高不羈,料事如神,在原上是個“神一般的存在”。孤身進兵營,一句話退清兵更奠定了在原上“圣人”的稱號。內斂含蓄,晨吟暮誦,淡泊名利,婉拒山西巡撫委以重任的請求。他一生都在做學問,得知白嘉軒修葺祠堂為白鹿書院時,滿心歡喜。推行鄉約,成為白鹿原禮儀制度的重建和倡導者,受到了歷任縣令的尊敬與愛戴參與編撰縣志……當戰斗的號角吹響在關中大平原上,各種革命力量席卷這片土地時,朱先生也無能無力但仍臨危受命,用文人身上的激蕩氣韻在各種力量之間游走,盡管也終究顯得那么孤獨,那么單薄……
他的角色不冗長,我理解卻像是陳忠實借以他的行為映射白嘉軒那顆內斂、隱藏在心底里不茍言笑的中國心……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戰爭年代,他比白嘉軒更有知識分子心中憧憬的那一份家國情懷夢。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6
《白鹿原》這本書折射出了整個社會時代的變遷。主人公白嘉軒、鹿子霖兩大家族有形或無形的較量推動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與深入。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條真理。白嘉軒是中國傳統男人的寫照,墨守陳規、自力更生、謹小慎微地生活。因此,他沒有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始終恪守著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與白嘉軒不大一樣,他追求功利,爭強好勝,作風不謹,卻又有膽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雖然也經歷了起伏的官場,但終究也沒創造些什么輝煌,最后也以悲慘收場。性格變化最大的白孝文,在經歷了一場饑荒的打擊之后,由軟弱變得堅強起來。黑娃的性格由膽小到勇猛,再到最后的知書達禮。其實性格與環境的關系是辯證的,環境塑造性格,性格可以重新塑造環境。
《白鹿原》作為矛盾文學獎的作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一個平原,一個族群的生活畫面,讀進去,我們仿佛身臨其境。隨人物之悲而悲,隨人物之喜而喜。我們往往被小說中的人物感染,這大概就是大師筆下寫實筆觸的力量吧!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7
只有經歷過才會懂的,會習慣不曾習慣的習慣。你永遠不知道你能承受什么也不會明白你為什么會承受著自認為承認不了的事,卻還依舊活的人模人樣。
讀完此書,明白了那時祖母的腳為什么那么小,每人一天吃七顆豆子是一件多么奢望的事,吃完飯為什么要舔碗,連掉一個饃饃渣都會被罵等。
男子剪發女子不在纏足,男耕女織。什么事都信神,其實有一段時間我竟羨慕那時的生活。整個白鹿原和諧相處,鄉約句句深入人心,一幅大同社會的現象,只要大家有一口飯吃每家人都能團團圓圓這或許就是最大的幸福。
書的結束并沒有對鹿兆鵬到底是死是活做過多的介紹,讓我不禁開始想象。好人應該是有好報的,但如果壞人改錯了依舊可以做好人,我們何不去寬容他曾經所犯的錯呢,黑娃最終還是被定著一些不著實的罪名去除死,讓我覺得有點難過,至少在我個人認為他的一生不該如此結束。
我討厭國民黨活埋共產黨,佩服朱先生一生清名留一世,敬畏白嘉軒的處世方式…………一切的一切隨著我讀完它開始我想應該會慢慢沉淀,總之我感謝此書帶給我的一切感受。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8
白鹿原小說讀書筆記初中
這本小說我大學時就曾看過。但那時的自己毫無閱歷,人生也未曾受過任何挫折,尤其學業上的種種順利,讓自己時時沉浸于前途無限光明的幻想中。對這種雖然名氣足,但卻內容冗長而又充滿鄉土特色的小說實在難以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隨手翻過幾次,但總是半路而止,體會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發現了自身能力的種種欠缺,也發現了人生并非過去想象般一帆風順,經歷了不少焦頭爛額之苦,時過境遷之后再讀它,體會則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與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時間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很讓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難料。白鹿原上,白家興旺過,鹿家興旺過,但好景都不長,跌下去,又起來,起來又下去。白鹿兩家三代人被命運在砧板上無情地反復敲打。什么時候正面烤,什么時候背面敲,世事難料。所以,自己不論什么時候,都別悲觀,也別驕傲。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運氣好;活得不好,是時候沒到,自己還要再加把勁兒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長得很,一時得意、一是低落,千萬不要把一時的狀態當成永恒。對人生的態度,在困難的時候要能堅持得住,在得意的時候要沉穩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別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難保一輩子卑微,即使一輩子卑微,下一輩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時間能改變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輩子長工的鹿三,還生出了一個將來當保安營營長的黑娃一樣的兒子來。地主白嘉軒的兒子,也有賣房賣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這等于自斷后路。這樣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時候,已經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學習。朱先生讀圣人書,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學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亂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論世事怎么變化,總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低調而不驕傲。管你張縣長李縣長,共產黨還是國民黨,他有他的抱負、理想與信念,成敗不縈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時,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氣,又不失情調,讓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則,但也給別人一個機會。白嘉軒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圓滑很多。白嘉軒要是能夠在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多給子女一點諒解,或許白孝文也不至墮落到那種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過陰損。這樣的陰損是否能招來禍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還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蕩蕩,才能心無所懼。
長篇小說《白鹿原》是上世紀前五十年渭河平原的一段秘史,那厚重深遂的思想內容,復雜多變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節,絢麗多彩的風土人情,形成鮮明的藝術特色,引人入勝,令人震撼。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在重大的社會變革沖擊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解體。
位于渭河平原的白鹿原,在封建專制的農耕文明中生活了多年的候氏家族,某年某日兩兄弟分別換為“白”姓、“鹿”姓,兩姓的后人同有一個祠堂,奉行一個族規,共有一位族長。兩姓子孫千百年耒也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權有所爭斗,但由於傳統文化的熏染,族規鄉約的制約,也因為有像白嘉軒這樣一類德高望重、身體力行維護族規鄉約的族長,有像朱先生這樣一些傳統文化精神領袖的教化渲染,白鹿原維持著旣定的社會秩序,世世代代得以繁衍生存。
然而,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日寇入侵,三年內戰等等一耒,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變幻,這一糸列重大的社會變革事件和隨之而耒的各種思潮觀念,與產生于農耕社會舊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嚴重沖突,也給爭奪白鹿原統治權的爭斗賦予了從末有過的殘烈色彩。面對社會巨變和各種思潮,傳統文化節節敗退。盡管白嘉軒力挽狂瀾,重修祠堂,立鄉約,續家譜,對兒子白孝文違犯族規鄉約照樣重罰,對打殘自己的黑娃以德報怨,朱先生等人奔走呼號,仍然無法挽回傳統文化沒落的趨勢。
到了白嘉軒兒女們這代人,傳統文化在他們身上固然還有些許痕跡,但總體耒說巳漸行漸遠。白鹿原的這代后人分屬不同陣營,奉行各自的人生哲學,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小說中有兩段分別敘述白鹿原不肖子弟白孝文、黑娃回鄉祭祖的情節,這兩次祭祖儀式均由族長白嘉軒主持,似乎浪子回頭金不換,族規鄉約又逢春,白族長、朱先生無不為之歡欣。其實白孝文根本不是回鄉懺悔,而是為了洗刷昔日的恥辱,顯耀自己的成功,所以他離開白鹿原時說的一句話,“誰走不出這原,誰一輩子沒出息!”道出玄機。黑娃倒是真心重新做人,后耒卻死在曾假懺悔祭祖的白孝文之手,實在可悲可嘆!
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之所以在巨大的社會變革面前走向沒落,因為它總體上已經變得不合適宜,本耒,它還有些恒久性可供后耒人吸收和借鑒的部分,但重大的社會變革,激烈的沖突,很容易采取極端對立的態度,一方要全盤否定,一方要完全繼承。只有社會穩定了,才有可能采取理性的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我很欣賞《白鹿原》1993年初版的封面畫,畫中一位滿臉滄桑的老頭子佝僂著腰,拄著拐杖,瞇著雙眼,注視著不遠的前方。我想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傳統文化的代表和捍衛者白嘉軒族長。老人在看什么?也許是在看白鹿原,也許是在追尋逝去的白鹿,也許是在想念自己的兒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懷念過去平靜的歲月,對眼前發生的感到困惑和無奈。這幅畫準確地表達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圖:為產生于農耕社會的傳統文化唱挽歌。
讀書筆記白鹿原篇9
活著的時候要記住,人生最痛苦最難忘的時刻是最艱難的時刻,但不是生命結束的時刻;如果你熬過去掙過去,你會體驗到呼喚未來的生活,對生活有著無限的熱情和渴望。
——《白鹿原》
一陣狂風呼嘯,掀起一片黃土。但誰能想象,隱藏在黃土下的當代風流呢?……
在神秘的白鹿原,白家族長白嘉軒一生淡泊名利,卻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鹿子霖,引起了奇談。
白嘉軒此生歷盡大風大浪,卻始終淡泊名利。年輕時,他極度貧窮,甚至買不起彩禮。他被大家看不起,被認為丟了白家的臉。“凡人絕對相信圣人的圣言,但絕不真誠地執行。這不是圣人的悲劇,而是凡人永遠不會成為圣人的原因。“深知這一點的白嘉軒,憑借白鹿這一跡象,重現了白家當年的輝煌。他老成持重,即使面對強盜,卻淡然處之,即使強盜用木棍把他打成駝背,他也沒有怨恨,而是淡然接受。但誰知道,正是駝背使他在解放后沒有被視為間諜。
他是神嗎?
“我這輩子沒做過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我不應該做任何我害怕別人知道的事情。我不怕別人知道我應該做什么。甚至知道的人越多,就越覺得應該這樣做。”這是白嘉軒的標準。待人接物有底線。我不想聞到世界,但我想問心無愧。他不是神,但他的心情比上帝高。
“能享福也能受苦,能人前也能人后。"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禍福相倚,白嘉軒早就看透了,所以他一直隱忍,不是因為他不夠強大,而是因為他很隱忍。他能看透無數因果,淡泊名利。他能進入世界,更能出生。他性格不尋常,卻能隱忍不發,淡泊名利,然后厚積薄發。他這樣做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是圣人,而是因為他在精神上找到了凈土∶責任與責任。作為白家族長,他應該肩負起振興白家族的重擔;作為父母,他應該肩負起家庭溫暖和諧的責任……壓在他身上的人太多了,但他總是隱忍,不露鋒芒,因為面對精神凈土——責任和責任,所有的競爭都顯得如此不重要。不求屹立于世俗之巔,但求無愧于心,不愧于人,所以,安好。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里,我們能理解自己的責任,找到靈魂的凈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