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
要想以有限的記憶力讀無窮的書籍而不遺忘,最好的辦法就是寫讀書筆記。什么才算好的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1
暑假里,我看完了《三國演義》,翻來覆去看了很久,其中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五虎大將關羽,他身上的一個小故事讓我感動。那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關羽和劉備、張飛是結義兄弟。一次,關羽被曹操圍困在小山丘上,無奈之下只好投降于曹操。但是和曹操再三約定,只要一打聽到劉備的下落,不管有多么危險都要去找他。曹操爽快的答應了。
關羽在曹操那里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但還是沒有忘記劉備和張飛。直到有一天,劉備派信使告訴關羽他的位置。關羽立即啟程,途中經過了無各關口。但每個守管的將軍說沒有看見朝廷的'官文不讓過,關羽性情大變,斬殺了六個守管人直達邊界。這時,曹操和官兵來到邊界給關羽送行。最終關羽回到劉備身邊,成為五虎大將之首。
讀完這個小故事之后,讓我深深明白一件事深情厚意并不是紙上談兵,是應該有所作為的。關羽、劉備和張飛的兄弟之情把我深深的感動了。真不愧為桃園三結義啊!
看完《三國演義》后,提到蜀國有點感到悲傷,原本富饒的蜀國在和吳國的對抗中痛失精英。變得貧窮。從富饒到貧窮,從失敗到成功,《三國演義》體現出了歷史的悲傷。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2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確實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也許你會覺得它們不篤守允言,但它們是為了蜀國的事業著想,所以才有了“違約”,我們與它們不一樣,不再是“同年同月同日死”,只是完成“我包場”等一點自個兒找來的擔任的工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了我們的友情能更深,為了朋友永恒是朋友,我們必須要把同意朋友的事嚴肅對待完成,只有這么,我們朋友間的友誼才可以更深讀了《三國演義》第二回,我更看見了張飛“疾惡如仇”的一面,他遇著不公平的事便操刀相助,決不留情。當他曉得督郵對百姓很殘忍兇惡時,他怒鞭督郵以示辦罪,不是劉備出來勸人停止,久已把他打翹辮子。
和《忠義水滸傳》中的李逵同樣,懊恨__臣、是一個具備叛逆性情的草莽英雄形象。我們不業應當向張飛學習嗎?學習他的疾惡如仇、打抱不平,操刀相助,也許我們不可以在盜賊搶錢包時阻擋盜賊,也不可以和盜賊展開搏斗,但能在高年+紎秥同學欺侮低年+紎秥同課時主持公道,或去的方向老師匯報。這盡管不可以算事件,但也算急公好義。張飛的長處不止只這么,盡管他很魯莽冒失,非官方的多稱他為“莽張飛”,但和他的魯莽冒失連在一塊兒的是他知錯就改的性情,在“古城會”中,張飛的知錯就改令每獨自一個人都意識到達自個兒的不充足,做人不夠誠實。張飛對關羽不相信,由于關羽是從曹營來的,以至關羽斬了蔡陽,用自個兒的舉動表明他沒有忘“桃源結拜”的“義”時,張飛蔡懊悔自個兒的魯莽。張飛的長處還有眾多,另外的人對的就要學,張飛知錯就改的性情也值當我們學習,服老是會犯錯的,犯錯并不使人害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我要向張飛學習,學習他的快人快語、直爽公平、疾惡如仇、從諫如流、靈活巧妙,不止和張飛同樣優秀,還要比他更優秀,戒除自個兒毛手毛腳、自滿的壞毛病。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3
《三國演義》是我百讀不厭的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它,有著不同的感受。在幼兒園時,看的是連環畫《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我還明白了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計。”……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不僅使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讓我記著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赤膊上陣的許褚、抬棺上戰的龐德、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在小學高年級,再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我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別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別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著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
而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后果將不堪設想。
隨著我的成長,每次研讀《三國演義》都有不同感受,《三國演義》真是伴我成長的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4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就講述著三國時期的故事。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群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
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風凜凜的關羽,沖動魯莽的張飛,昏庸無能的劉禪,謹慎多疑的曹操,嫉賢妒能的周瑜,老當益壯的黃忠等等。
每個人物都有其自己的特點,和一段讓人不忘的歷史。
其中,諸葛亮更是家喻戶曉,他是一個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能人,但最終還是輔佐不起這個笨阿斗,沒能匡扶漢室。
盡管這只是一部小說,有許多的情節都是虛構的,與正史產生沖突,如上文,其實阿斗不笨,大智若愚才可以保全他自己,只是他沒有那份心。但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書中很多人物的聰明智慧,他們的文學才識都讓我十分的佩服,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毫不氣餒,仍然努力奮斗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5
《三國演義》風云人物排行榜──讀《三國演義》有感
我讀過降妖伏魔的《西游記》,讀過充滿俠義精神的《水滸傳》,還讀過關系盤根錯節的《紅樓夢》。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充滿軍事謀略的《三國演義》。
如果要問我在《三國演義》里最崇拜誰,當然就是那好謀善斷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啦!別看他拿把扇子很悠閑,其實滿腦子都是計謀哩!他的神機妙算事例數不勝數,你看,他七擒七縱孟獲,不費一兵一卒就把孟獲歸于自己的部下;還有一次,他使用了一個小小的“連環計”就讓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一直想超越諸葛亮的周瑜臨死前還心有不甘地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就憑這幾點,足以讓我對他佩服地五體投地。
排行第二的,當然是那、重情重義的劉備啦!他心懷天下蒼生,為了請臥龍先生出山輔佐,他三顧茅廬,真是令人感動。還有一次,劉備在渡襄江時,因為舍不得城中的百姓們,還讓他們跟著自己一起渡江,他這樣做,大大減慢了他和官兵們渡江的速度,但他為了百姓,不顧自己安危。
這排行第三的該給關羽還是張飛呢?關羽,他曾經過五關斬六將,令人刮目相看。張飛也不甘落后,他在大板橋上吼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你們說,這老三我該給誰好呢?
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學到了很多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大至改朝換代,小至工作生活,都必須遵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則,堅持“真、善、美”的'本質,如忘恩負義的呂布,最終沒有好下場。而劉備人品好,吸引了眾多英雄豪杰為他效命,最終成就一番大事業;我還體會到如果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佼佼者,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艱辛,掌握更多的知識,學會更多的本領,從古至今,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話說回來,其實排行第一的,是否應該屬于作者羅貫中先生,是他,寫出了不朽名著,讓我們回到了英雄輩出、驚心動魄的三國爭霸時代……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6
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從諸葛亮三出祁山到六出祁山。重新關注了兩個人物:魏延和李嚴。
我從小就看《三國》卻看得支離破碎,不解為什么孔明臨死遺言說魏在其死后比反,并定計除之。現在看來,其實從魏殺韓玄歸順劉備時,孔明便因其叛主而欲殺之。我所不解的是:其他城池的從將也有殺主將而獻城的,卻沒有讓孔明懷疑什么。
從首出祁山魏延便有一些戰術思想與孔明不合。孔明更是對他日益不滿,說此人生有反相,常有不平之意,因念其驍勇善戰而用之,日后必為禍患。我看“反相”之說純屬無稽之談,不過是找一個迷信的借口。有人說因為在諸葛亮臨死前禳星祈壽時,最關鍵的時刻,魏延闖入導致主燈熄滅,祈壽失敗,所以諸葛亮才要殺他。又是迷信!因為根本原因是司馬懿察覺出了蜀營的異常判斷諸葛將亡,因而挑戰試探。魏延是因為緊急軍情才闖帳的,這件事該殺的是司馬懿,可惜殺不著。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諸葛亮不能正確領導魏延,甚至有時讓人覺得有點小肚雞腸。當然諸葛亮確實比較喜歡老實聽話之輩,話又說回來了,哪個中國的領導骨子里不是呢?而魏延的悲劇其實也就是性格悲劇:他太自大了。自始至終,他都是想轟轟烈烈的建功立業的,至死都是因為不聽諸葛亮的遺命,想自己去接著和司馬懿打仗才落了個身首異處。
覺得諸葛亮死了就沒人限制得了他了,可以由著性子建功立業了。可諸葛亮多么老謀深算呀,怎么能給他機會?但是他雖然“反”了諸葛亮的遺命,卻并沒有對蜀國變節,比起時下受到大肆爭議的施瑯還是好很多的。我對魏延是并不討厭的,實在是覺得可嘆!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7
“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專捉飛來將。”這是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一個謎語。一提到諸葛亮,他那膽識過人、遇事鎮定自若、深謀遠慮的形象便浮現在人們的眼前:使用“空城計”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騙過了司馬懿;乘著濃濃霧氣“草船借箭”,騙過了曹操……他永遠是那樣的意氣風發、羽扇綸巾!
可當我讀到諸葛亮的《出師表》那句“先帝知臣謹慎”時,不由激動地叫出了聲:“諸葛亮謹慎?胡說!他都看錯了人——馬謖,派他守住街亭,結果馬謖失守,落荒而逃,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媽媽笑道:“話可不能這么說,你先看看《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帶著疑惑翻開了第三十九回:劉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兒子叫劉琦,后娘對他不好,準備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劉琦急死了,就請教他的叔叔劉備。劉備很高明,他說:“你去問我的軍師諸葛亮吧!”劉琦就去問諸葛亮,諸葛亮聽著不正面回答,還故意岔開話題。后來,劉琦告訴諸葛亮:“我有一本絕版好書,先生要不要看?”諸葛亮也是喜歡學問的人,就答應了,跟他到了樓上。等諸葛亮一上樓,劉琦立馬抽掉梯子,轉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可!”諸葛亮見逃不了了,便說:“疏不間親,我也沒辦法呀!”劉琦道:“如今只有您可以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沒人。”諸葛亮這才給他講了歷史上“太子申”的故事,劉琦就聽懂了。看到這,我心中不由暗暗贊嘆,諸葛亮是等沒有人的情況下才跟劉琦講的,而且不是直接說,只是借了些歷史典故暗示劉琦。結果劉琦請兵外調,既掌握了兵權,又守了邊疆,還和后娘離得遠遠的,不起沖突。后來的“赤壁之戰”,劉琦外調的一萬多人馬給了劉備很大的力量支持。諸葛亮謹言慎行,是非沖突面前沒有挺身而出,卻能全身而退,還獲益頗豐,這正是謹慎的好處啊!
我小時候就沒能做到“謹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朋友們在玩,忽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桿子上,腦門上鼓起了一個大包。晨晨媽媽一出現,我就搶著說:“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見阿姨的臉色由白到紅,由紅到紫。當著我們的面,晨晨被他媽媽狠狠地修理了一頓。從此,晨晨很少和我說話,再也不跟我玩了。媽媽告誡我說,再真實的事,也要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對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否則只能“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幾千年前,老子說過:“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幾千年后,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過:“謹慎是智慧的長子。”穿越不同的時空,跨越不同的國度,對謹慎的理解始終是一致的。最有價值的東西總是能夠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
三國演義的感想讀書筆記篇8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那時群雄紛爭、英杰輩出的戰亂年代。其中令我感觸深刻啟示巨大的要數草船借箭這個故事了。
三國時期,周瑜見諸葛亮平時料事如神,心里很妒忌,就想方設法刁難他。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提到我們國要與曹軍水上交戰,可是緊缺弓箭,請先生十天之內趕造十萬只,先生不要推卻。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可是諸葛亮卻好不推卻地答應。說不需要十天,給他三天就夠了。能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都簡直是天方夜譚荒謬之論了,更別說三天了。諸葛亮真是自吹自大。周瑜心想。
大家想,諸葛亮造箭,肯定不會用普普通通的造箭方法,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
第二天,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二十多艘船,和許多青布幔子,草把子。并囑咐他不要讓周瑜明白我用這些材料,不然他的計劃就泡湯了。
前兩天,諸葛亮沒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正是曹軍出征的時候,那時大霧朦朧,霧就像一個白帳子籠罩在江邊,根本看不清有什么東西。曹操用兩眼眺望,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二十幾條船,和許許多多的士兵正搭船駛向自我的營地。他就派弓箭手往那些像士兵的草把子射箭。那一瞬間,萬箭齊發,弓箭像箭雨一般地打在草把子上。諸葛亮和魯肅坐在船倉里盡管飲酒取樂,等齊刷刷的箭雨一向下到了天亮。
早晨,一個個草把子上插滿了數百支箭。諸葛亮數了數,足足有十五六萬支。于是,諸葛亮派士兵把那十五六萬支箭搬到周瑜那兒。周瑜一看,長嘆:先生神機妙算,我甘拜下風啊!
讀了故事后,我深有感觸。諸葛亮真是足智多謀。如果想要用草船借箭,必須先算計好天氣、時間等事件。而諸葛亮把這些事件都計算得準確萬分,才導致了他的借箭成功。如果沒計算好的話,不明白曹軍什么時間出征,不明白那是什么天氣,借箭能成功嗎這就說明諸葛亮謀略過人,諸葛亮的借箭計劃能夠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形容。一般人想到達這種境界都是很難的。諸葛亮的謀略、智慧真值得我學習。
周瑜其實也是以為挺聰明的統帥,他擔任著吳國的大都督,這可是一個很高檔的職位。他以往用連環計把曹軍打得落花流水,逃之夭夭。這么聰明的統帥,就是嫉妒心太重,才導致老是比可是諸葛亮。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三氣周公瑾(為周瑜字),那時周瑜連用了三次破蜀之計都失敗了,導致自我身體里的毒素加深(被毒箭射的),最終氣絕身亡。那時的諸葛亮只是稍微地動動手指頭哇。就是因為周瑜度量小導致的。周瑜我真想送你一句話:宰相的肚里能撐船,做人必須要度量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