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
寫好日記需要真實、有條理、具體、情感表達和思考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同時需要不斷地練習和反思。寫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下載,供大家參考。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1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應該吃粽子。這天媽媽去商場里買粽子,媽媽買來粽子時,我就猜測到,這么大的 粽子,一定又好吃,又香甜吧,我笑著說,媽媽說:“那可不一定哩!你又沒吃,怎么知道是什么口味,媽媽煮好之 后,就開始吃了,味道果然很甜,媽媽也說好吃,就這樣,我們過著幸福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2
在離鄉游子的記憶里,端午節是在河邊看龍舟競渡的熱鬧,是掛著五彩蛋袋與小伙伴撞蛋的.歡樂,抑或是眼巴巴等著灰湯粽和薄餅上桌的垂涎如今當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這些傳統習俗被一點點簡化,乃至淡忘。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小長假的最后一天,不妨與親人老友在溫習舊俗的過程中懷念質樸的往昔。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3
去年吃粽子的季節已經過去了,可是今年吃粽子的季節還沒到。
今天早上我突然想吃粽子,本來我還想:現在不是吃粽子的季節,家里應該沒有粽子的吧?我把我想要吃粽子的 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說冰箱里還有好幾個粽子呢,等會兒把粽子也熱一熱做早餐的一部分,太好了,我的美夢成真 了!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4
今天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大家有吃粽子嗎?今早的早餐就吃了個粽子,與平時吃的粽子是一樣的,但嘗起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或許是節日的氣氛給粽子加料了。
吃粽子是其中的一個習俗,另外一個就是賽龍舟了。
在聞名天下的漓江上,今天有一個龍舟賽。昨天就有參賽隊在練習了,看來這是不可錯過的熱鬧。
最后希望大家能在節日里盡情享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5
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在楚國的詩人,他叫屈原,屈原非常喜歡自己的國家。后來,楚國被攻陷,眼看自己的國家將被打倒,屈原傷心極了,只能跳江。
從此,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就往江里扔粽子,保護屈原。漸漸的,這種習俗成了一種節日,那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6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媽媽在家里包粽子,我也學著包,一開始包動作很笨拙,總是包不好,后來在媽媽的耐心指導下我終于學會了包粽子,媽媽還夸獎我包得好呢!我心里 美滋滋的。
我覺得這真是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7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早早的起床給我和弟弟戴上了五絲線,爸爸也買回來了粽子。粽子是用竹葉做的,里面包著的有紅棗陷的,有豆沙餡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吃起來又香又甜,味道好極了!
到了中午,媽媽又包了水餃,我問媽媽:“端午節還有什么別的風俗嗎?”媽媽說:“咱們老家門口插艾草,有的地方賽龍舟等等。”
今天的端午節我們過得真快樂啊!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8
端午節吃粽子由來以久。在楊宇浩婆婆家,我們幾位同學經大人的指點幫助,也象模象樣地包起粽子來。以前我就知道吃粽子,用筷子插起一個,蘸點白糖,張大嘴咬一口,香氣一下就進了肚子,吃起來真痛快。可沒想到包粽子是技術活,不僅需要事先準備好粽葉、濕糯米、細繩等原材料,而且包起來也有講究,先得將粽葉折成漏斗形,把糯米放進去裹得嚴嚴實實,最后再用細繩捆緊,做成的粽子在我們眼里就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工藝品。
拿著一枚粽子,我感到作為一名華夏子孫、龍的傳人,傳承傳統文化,呵護精神家園是我們的共同責任。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9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重五節,端陽節。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可在我們這里賽龍舟的卻不多,可是吃粽子的多,家家戶戶到端午節這天都要在門上掛艾葉,在餐桌上必須有的食物粽子。
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撈救投淚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
關于端午節還有許多的兒歌,十分令人喜愛這些兒歌也給端午節添加了許多了樂趣。
我喜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10
今天是端午節,關于端午的來歷,我還不知道呢?于是,我就去問媽媽。媽媽告訴我說,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端午節的日記二百字篇11
明天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為五月節,是每年陰歷五月五日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當端午節來臨時人們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葉,喝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
據說,屈原自投汨羅江,百姓馬上劃船找屈原,但始終找不到。人們很擔心屈原被魚蝦吃掉,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往江里扔,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身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來紀念屈原。人們為屈原編了一首詩:“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