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記六年級
日記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對于喜歡寫日記的作者,好些都是一生寫日記。優秀的清明日記六年級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清明日記六年級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1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掃墓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慢慢地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2
這次的101體驗課,我們是制作清明果。我昨天夢見我和胡琪婭一組(我們都是組長,當然是不能在一組的,原因我不知道),但夢和現實常常都是相反的。
到了101課,奶奶如約來了。我們跟著她學起了清明果。我就是碗捏的漂亮一些(當然,只有一兩只),餡放得滿一些(這也不算優點了)就沒其它的突出的“表現”了。我捏的清明果每只奶奶都搖搖頭,嗚——我好沮喪——
這節課101好玩!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3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詩中描寫道:"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4
我國最早的太陽歷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后,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歷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歷歷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家家門口插柳條,祭掃墳墓和郊外踏青。農諺中也有"清明忙種粟"的說法。作為以花信為標志的花信風。清明的花期為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充分點明了清明節氣的花期和花種。《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5
清明小長假到了,母親說帶我去燕子磯玩玩,一路上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樹木也都發芽了。我們中途看見情侶園里的景色不錯,于是就想進去逛了逛。
一進門就看見一片花海,由于剛下過雨,所以空氣格外清新,就像進入了一個天然的氧吧。我們沿著路往前走老遠就看見前面教堂的門口有一片五顏六色的花,走進一看原來是郁金香,聽母親說郁金香是荷蘭的國花,象征著美麗,莊嚴,華貴。我們繼續向前走,當我們來到“牡丹島”時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我們迎著香氣向前尋找,只見大朵大朵的牡丹花正競相開放著,怪不得人們用“國色天香”來形容牡丹的美麗。在情侶園轉了一圈后,該去燕子磯了。
經過幾分鐘的車程后,終于到了我們的目的地——燕子磯。剛下車一看,這里的人還真不少,大家有的在放風箏,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拍照——我沿著江邊忘前走,總會看見幾個人在打水漂,感覺很有意思也找了幾塊石頭玩了起來,雖然石頭在水面上跳的次數不多但是我玩的很開心,就這樣不知不覺時間就不早了,我們要回去了。
玩了一天雖然累,但卻非常開心,春天真是一個美麗的季節。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6
今天的早餐是清明果,是我很愛吃的早點,盡管每年都吃,但從來不知道是怎么做的。我一邊吃,一邊纏著要爸爸告訴我做法。
爸爸告訴我: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體現著每個地方的文化風情。“清明節”做清明果是我們家鄉的一大特色。做清明果時,先要采摘一些清明草,再用熱水煮泡,然后將清明草切成草泥,和糯米粉和成綠色的面團;另外還要準備幾種餡料了,如豆沙餡、咸菜餡等等,你愛吃什么就包什么。準備完以后就可以開始包清明果了。掐一團面,先搓圓再將它捏成小碗狀,然后往里放餡料,像包餃子一樣包起來并將里面的氣捏出來,這樣一個清明果就完成了。包好以后,就是上鍋蒸,下一步呢?那就是等著放開肚子,大吃一頓。
聽完爸爸的話,我心想清明節馬上到了,這次去老家一定要和奶奶一起做清明果,要大家償償我的手藝,呵呵!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7
今天是4月3日,后天就是清明節了,我和媽媽一起做清明果。
先用艾草、大米、糯米磨成粉,再揉成面團,白色的米粉加上艾草的綠色立刻變成碧綠色的,然后包入豆沙餡或者是肉、干菜、豆腐干、筍……上鍋蒸后的清明果是碧綠的像餡餅一樣的東西,底下會墊著一張圓形的竹葉,這樣更香又健康,小小的點心透著清香,看上去到更像一件精美的玉器,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甜的清明果雖然好吃,可是不能一次性吃得太多,如果吃得太多了,就用開水漱漱口,不然要蛀牙的!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8
數不盡的繡針從遼闊而蔚藍的天空樓下落下,在平靜的鏡面上激起一連串的漣漪,沾濕了垂柳的衣袖,滴在我的額頭,滴在宏村的土地上。
宏村是柔的。荷塘邊的垂柳一棵棵都青翠欲滴,仿佛風一吹,青色就會被吹到塘里去了,和身后的群山虛實掩映,構成一幅山水畫;在宏村,水占它靈魂的一半。村子并不大,一個荷塘便易如反掌地將宏村緊緊地抱在她的懷里,而宏村就是那掌上明珠。水柔造就了宏村給人帶來的清涼。
宏村是多彩的。淺紅和淡白的蓮帶給我們樸素的凄美,一身青裝的垂柳帶給我們青春的活力,褐色的群山帶給我們宏偉的氣勢,濃厚的釉彩所裝飾的屋檐帶給我們來自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繽紛的模樣帶給世人絕美的回憶。
我看見有寫生之人在描繪宏村的池塘,宏村的墻,宏村的房,宏村的群山。心想是這些人將宏村帶向世界,讓世間各人了解宏村的美麗。仔細想一想,宏村靠的不僅是這番美麗的容顏,單憑這些根本不夠吸引現代世人的目光。現在村里人都追求旅游業的發展,盡自己的努力讓村子過得更好,讓家人過的更好,讓自己過的更好。也許就是這份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暢想,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努力,感動了世人。
時間不早了,我也該走了。
踏著清明雨,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9
今天,是一個陽光明媚、春風和煦的日子,這個清明節可沒有“雨紛紛”啊!呵呵,出發啦!
爸爸開車帶我和媽媽來到盼望已久的爺爺家,我想:今天天氣這么好,何不來一次登山踏青的活動呢?于是,我拉上哥哥往村東面的小山上走去,我們一邊走一邊欣賞風景,看——田野里開滿了金燦 燦的不知名的小花,散發出淡淡的香氣。那美麗的白蝴蝶正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呢!道路兩邊的大樹上時不時有喜鵲、山雞們的嬉戲聲,他們自由自在地飛翔在湛藍的、廣闊的天空中,不禁讓人感到無比 羨慕。
在登山的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大叔一行人,他們也來踏青了。我們大家有說有笑地來到了山頂。山上有許多天神廟,還有許多磐石。站在石頭上,觀賞山下的美景:哇!真讓人無比贊嘆——我們的 村莊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最美的要數田野的景色了:那綠油油的是麥苗、金燦燦的便是圍墻邊茂盛的連翹了,真是美不勝收!
玩累了,我們便相約下山。在下山的路上,我們還發現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如:那4米長的石板橋像獨木橋一樣橫放在小河上,據說它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好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默默地 為大家無私奉獻著;我們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塊草莓地,我們一起挖出幾顆,打算栽到花盆里,不知是否能嘗到新鮮的草莓呢?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已夜幕降臨,我們只好跟爺爺說再見了,我們戀戀 不舍地回到了家里。
登上讓我有了意外的發現,真是一個有趣的清明節!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10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11
在春秋時期有個晉文公 他的一個臣子在他落難時,割自己的肉來給他解饑,后來在文公成為春秋5霸的時候卻隱居山林,不要封賞。文公尋他的時候放火燒山,他寧死也不出來,后來在他死去的樹上,發現他留下的一首詩,主要是勸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清明復清明”。故此,把那天定為清明節,全國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12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一起包清明果。清明果是我們家鄉人過清明節必吃的食物。
清明果的皮很特別,是綠色的。那為什么是綠色的呢?因為是用綠色的艾草汁和在面粉里做成的。清明果有很多種味道的,有紅糖餡兒的,白糖餡兒的,還有肉餡的。
我不僅喜歡吃清明果,也會做清明果。首先把面皮放在手心里,再放點餡兒在面皮上,最后在把面皮捏起來。我會包兔子,還會包小狗的呢!這樣就成了綠色的兔子和綠色的小狗了,哈哈,可真特別!我喜歡吃清明果,也喜歡家鄉的清明節。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轉眼已來到我們身旁,在清明節時候我們要包清明果,祭拜祖父,踏青等這些習俗,而這次我們101課的就是包清明果 。
我請來了我們家的大師級的老媽 。我們帶來了熱乎乎的餡和青。
開始做了,我先把青捏成一只小碗的形狀,讓后,放進熱騰騰的咸菜炒豆腐餡,再把青包起來,最后給清明果捏上花邊。媽媽只給我們做了5只讓后在教導了我們一些便回廠里了。
我覺得這此活動很開心。
清明日記六年級篇14
進入陵園,兩邊的松樹、柏樹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好像士兵守護著烈士們的英靈;又好像正在檢閱;還好像在迎接我們的到來。
穿過那參天大樹,就看到了主席題詞的紀念碑,上面寫著“丹心碧血為人民”幾個大字,我們慢慢走上臺。這時,在那寧靜安詳的墓園里面,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的震蕩,似乎有無數的英靈在我的身旁縈繞。靜靜地聽聽那小鳥雀躍,好像是在啟迪著我們的心扉。我們全家都深深鞠了一躬,以此來表達我們的崇敬之情。墓碑兩旁各有1個雕塑。左面一個怒目圓睜,露出殺氣,好像要跟敵人作殊死拼搏。右邊一個手拿搶,正在瞄準敵人發射子彈,他目光炯炯,使敵人懼怕三分,這些雕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現了烈士們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英雄氣概。
接著我們走進了展覽館。大家都注視著那一張張照片,遙想著無數中國革命志士在民族存亡關頭,為國捐軀的那段崢嶸歲月。先烈們的艱苦奮斗為國捐軀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氣,深深感染了我們。
我們隨后來到了無名烈士雕像前,大家都被這動作驚呆了。他雖然倒下了,但仍舉起手臂,好像還要攻擊敵人,又好像在呼喚;“后代們,年輕人,你們一定要把新中國建設好!”雕像,熊熊燃燒的長明火預示著今后中國一定能繁榮昌盛。
這時,仿佛我的耳邊想起了《少先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烈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