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古詩詞是古代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出口,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富有中華文明特有的美感。它們或是鏗鏘,或是婉轉,風格各異,皆耐人尋味。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精選篇1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賞析/鑒賞
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于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巖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
山巖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巖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巖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征,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回向天開。掃云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巖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么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并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巖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精選篇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欄同:闌)
鑒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女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么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茍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后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后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后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精選篇3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鑒賞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雨疏風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即便把酒過后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卷簾人”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精選篇4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張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鑒賞
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一首色彩明優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
“西塞山前白鷺飛”首句,點明地點;此西塞山何處?鄂州、湖州?雖有異議,對詞境來說倒無所謂。白鷺是自由、閑適的象征,“眾禽無此格,玉立一間身。清似參禪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飛,一身到處沾漁磯”,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
“桃花流水鱖魚肥”第二句,點出江南水鄉美好的季節——正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桃紅”與“流水”相映,顯現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寫的都是他們。“箬笠”就是用竹絲和青色箬竹葉編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莖葉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龍須草(蓑草)為原料,它就是綠色的。“歸”,回家。“不須歸”,是說也不須回家了。作者在詞里雖然只是概括地敘述了漁夫捕魚的生活,但是,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體會到詞的言外之意。從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風細雨里欣賞春天水面的景物,讀者便可以體會到漁夫在捕魚時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確實,這首詞是富于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艷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讀者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
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精選篇5
詠鵝
駱賓王〔唐代〕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鑒賞
這首詩以一個七歲小孩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的極為生動活潑。
第一句三個“鵝”字,是詩人對鵝的親切呼喚,也可以理解為模仿鵝的叫聲。第二句“曲項向天歌”。曲,彎曲。項,就是脖子。曲項,彎著脖子。歌,唱歌。這兩句讓人想象出,一個7歲的兒童在對鵝作詩,他指著鵝說:鵝,鵝,鵝,彎曲著長長的脖子,朝著天空唱歌。一下子抓住鵝脖子長的特征,寫出它歡叫時洋洋自得的神態。
第二句寫鵝鳴叫的神態,給人以聲聲入耳之感。鵝的聲音高亢嘹亮,一個“曲”字,把鵝伸長脖子,而且仰頭彎曲著嘎嘎嘎地朝天長鳴的形象寫得十分生動。這句先寫所見,再寫所聽,極有層次。
以上是寫鵝在陸地上行進中的情形,下面兩句則寫鵝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的情形。小詩人用一組對偶句,著重從色彩方面來鋪敘鵝群戲水的情況。鵝兒的毛是白的,而江水卻是綠的,“白”“綠”對照,鮮明耀眼,這是當句對;同樣,鵝掌是紅的,而水波是青的,“紅”“青”映襯,十分艷麗,這也是當句對。而兩句中又“白”“紅”相對,“綠”“青”相對,這是上下對。這樣,回環往復,都是對仗,其妙無窮。
在這組對偶句中,動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浮”字說明鵝兒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動不動。“撥”字則說明鵝兒在水中用力劃水,以致掀起了水波。這樣,動靜相生,寫出了一種變化美。
古詩詞鑒賞摘抄大全精選篇6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宋代〕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賞析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斗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
上片寫軍容的威武雄壯。開頭兩句寫他喝酒之后,興致勃勃,撥亮燈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寶劍,仔細地撫視著。當他睡覺一夢醒來的時候,還聽到四面八方的軍營里,接連響起號角聲。“角”,古代軍隊的樂器,如同今天的軍號,有竹、銅、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寫許多義軍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樂隊在邊塞演奏起悲壯蒼涼的軍歌,在秋天的戰場上,檢閱著全副武裝、準備戰斗的部隊。古代有一種牛名叫“八百里駁”。“八百里”,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種瑟有五十弦,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種軍樂器。
下片前兩句寫義軍在作戰時,奔馳向前,英勇殺敵;弓弦發出霹靂般的響聲。“作”,與下面的“如”字是一個意思。“的盧”,古代一種烈性的快馬。三國時代,有這樣的故事:劉備帶兵駐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劉表不信任他,曾請他赴宴,想在宴會上捉拿他。劉備發覺這個陰謀后,便從宴會上逃出。蔡瑁去追趕他,當時他所乘的馬名叫的盧。在他騎馬渡襄陽城西檀溪水時,的盧溺在水中,走不出來。劉備非常著急地說:“的盧,今天有生命危險呵,應當努力!”于是,的盧馬一躍三丈,渡過溪水,轉危為安。“馬作的盧”,是說戰士所騎的馬,都象的盧馬一樣好。“了卻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贏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說: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說,他這一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這表現了作者奮發有為的積極思想。后一句“可憐白發生”,意思是說:可惜功名未就,頭發就白了,人也老了。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這首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能夠代表作者的豪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