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歡迎閱讀。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
幸好后來畫面轉成彩色的了,給人予希望,我也長長舒了口氣。
彩色的畫面中,那些幸存的猶太人表情莊嚴地來到一座看似普通的墳墓前有序地進行祭奠。這看似普通平凡的墳墓里卻安躺著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就是奧斯卡、辛德勒。
他曾經是一位十分富有的德國老板,在德國人血腥屠殺猶太人時,他和許多高級德國軍官認識。當時他完全可以榮華富貴下去,但他不像其他德國人那么殘忍自私,正義和良知最終讓他做出營救猶太人的決定。
他開始用大把大把的金錢,鉆石賄賂各級軍官,并按人頭買下了數千個即將送往可怕的奧斯維幸猶太人。找借口說是把他們應聘為工人,而他卻讓猶太人整天在工廠了自由做事,工廠根本不生產一樣東西。最終他的錢用光了,破產了。
后來,德國投降了,在二戰中輸了。因為辛德勒是德國人,所以他的下半身便是不斷地逃亡。
雖然他的物質沒有了,但他善良和正義的`偉大壯舉留在了所有人的心中,他得到了人們的尊崇,早已超脫了物質層面。
電影畫面由黑白轉成彩色,這是為你辛德勒轉的,也是為正義轉的。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2)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很長,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細細觀賞。影片給人的震懾力很大。我為納粹的種種毀滅人性的行為而感到發指,那些堆積如山的尸體,那些奔涌而出的血液,即使是黑白的,也叫人感到戰栗。
是的,恐怖像黑夜一樣布滿整個世界,人們仿佛失去了所有希望,紛紛陷入絕境。而正是辛德勒的一份名單,解救了1000多苦難的靈魂,在我看來,1000多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無數累加的希望,傳遞到每一個后代。
我們,也曾看到影片中的富有深意的彩色。首先是希望的泯滅,在以個普通猶太家庭對經典的吟誦,蠟燭燃燒殆盡,只剩最后一絲青煙,接踵而至的是他們的末日。再有,是微弱的`希望存在,表現在一個傳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她是如此天真爛漫,卻正經受著無以復加的痛苦折磨和恐慌,最終被無情的殺死,紅色隨之褪去。最后是希望的重生,依然是熒熒的燭光,1000多人獲救了,解放了,獲得了新生。
他們以及他們的后代,一起紀念辛德勒這一代表了,最黑暗之中的光明之神,心懷著最大的虔誠。
真心的希望,世界沒有紛爭,沒有謾罵,沒有仇視,沒有殺戮。我們擁有的都是愛與和平。讓希望鋪滿大地。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3)
黑白,正如影片給人的視覺效果,從頭至尾影片都籠罩著一層莫名的憂傷,一種淡淡的壓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樣,影片站在德國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實的展現了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與之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來自德國的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二戰時期利用價格便宜的猶太人大發戰爭財,但隨著與會計伊扎克·斯泰恩以及眾多猶太人的'相處,辛德勒的良知開始覺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原先的商業性工廠最終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影如其名,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去爭取名額,看著眼前的名單越來越長——這意味著,更多的猶太人將會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能夠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賺點錢……我太荒唐揮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責,在懺悔,想必所有人都會被感動吧!影片的結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感恩永遠不變”,這是所有猶太人由心中發出的對辛德勒最真摯的感激。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4)
《辛德勒名單》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一件悲慘的事情。德國軍隊占領波蘭以后,開始大批屠殺猶太人,他們可以很隨意的屠殺猶太人,比如說用毒氣室、狙擊、焚燒、活埋等等慘無人道的方法。辛德勒先生看到了這一切以后,非常傷心,他決定拯救猶太人。于是他運用自己的頭腦和智慧開了一家工廠,專門生產軍需品。他先拿出名貴的酒和錢財來賄賂那些軍官,然后再用錢買來很多猶太人,讓這些猶太人在他的工廠里做工人,這樣就可以不被送到集中營去。工廠里的'所有工人都非常尊重和感激辛德勒先生,他的大仁大義讓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感動。他利用這種方法拯救了1100猶太人,戰爭結束以后,辛德勒宣布他將要離開這座工廠,所有的工人都將被解放,而辛德勒卻自己逃亡在外。
看完這部電影,我對戰爭了解了很多,我原先一直夢想著參加戰爭,想到戰場上撿子彈、撿槍。可我現在才明白,一次戰爭會奪去多少人的財產,多少人的性命啊!戰爭是殘酷的,它不會因為你的地位有多高,就不會去靠近你,戰爭是隨時可以發生的,希望以后再也不要發生戰爭了。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5)
今日晚飯后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這其實不是第一次看了,之前看的經常被打斷,沒能完整看下來,今晚一向持續看到了十點多。這部電影的確是經典之作,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
在納粹殘暴環境中猶太人仍堅持對生活的熱情,“最糟的'已經過去了”給予他們期望,使其擁有活下去的勇氣,在猶太街區,人們聚在一起說著話——“此刻我不用擔心誰來搶我的生意了”、“我好一陣子沒能好好想想了,此刻總算能夠想點事情”、“從來沒有比此刻更自由的了”,這些話看似平常,卻是充滿能量的,他們在影響周圍,讓環境變好,就是這些能量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難面前堅強地活了下來。
當看到辛德勒的猶太幸存者在辛德勒墓前放置石頭表達感激與敬意時,我在想:“我過世后,我所期望的他人的評價又是如何的呢”
每當看到猶太人遭受苦難,卻仍堅持對生活的樂觀,我的內心對我說“你此刻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呀,生命短暫、脆弱,請像影片中的猶太人一樣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不要被無謂的事情困擾,你能夠活得更歡樂的!”
腦子一片漿糊,我感到還有很多想表達,卻又無從說起,我想這是否就是一部好電影的動人之處。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6)
第一次聽說這個電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樂課上。不過那是音樂,當時給人很壓抑的感覺!因為音樂里包含了太多的無助,失望,恐怖……從那時起我就想看看這部電影,可是終究因為各種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沒看。
一晃,已經上大二了!上周上課程與教學導論時,老師提到了它。終于決定看了,時間安排不太合適,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認識了奧斯卡。辛德勒,一個讓我尊敬的“納粹分子”!
辛德勒是個愛財的商人,他也很好色!這是我對他最初的印象。不過這也并沒什么,畢竟人的本質就是自私的!納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漸的遠離了他的“組織”。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后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可怖。從那時起,他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他們得以幸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違反種族法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當運輸他的女工的一火車被錯開到奧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將她們救回了他的“工廠”!不久,蘇聯紅軍來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廠里干活的幸存的猶太人宣布:戰爭結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1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他們把一份自動發起簽名的證詞交給了辛德勒,以證明他并非戰犯。同時,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贈送給他,在戒子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為他的救贖行動,已竭盡所能。他的全部財產都已用于拯救猶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辛德勒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個讓我尊重的人!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7)
《辛德勒名單》真實的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法西斯殺害的,真實的歷史事件。
影片開始,猶太人圍立桌旁衷情圣詠的心聲是傳統的祈禱儀式,搖曳閃動、集束不定的燭光隨著合聲的減弱漸漸被黑色吞沒。影片由彩色切換為黑白兩色的畫面。貫穿影片始終的凄慘哀惋的小提琴獨奏和幾近無伴奏的混聲合唱給出的強弱和諧依然不失圣詠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紅色亮點短暫的跳動給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為記的永約。影片結尾處伸開的地平線上,圣詠的基調展開世俗的旋律擁過來黑壓壓的一群人,畫面果斷地轉為彩色的鮮艷,橫掃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蓋地的時候,必有虹現在云彩中,讓世界五顏六色。”
或許在開始的時候,奧斯卡·辛德勒并不是為了救猶太人而開設工廠的,因為畢竟他是一個商人,一個精明發戰爭財的人,他選取猶太人做工人,是因為他們是最便宜的勞工,開始的他便是為了獲取更多利潤這個目的。這些猶太人得到搪瓷廠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暫時的安全,沒有受到殺人機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廠成了猶太人心中的避難所。
奧斯卡·辛德勒應該也有這種感受吧,1943年,克拉科夫猶太人居住區遭受到的殘酷血洗,他偶然地在遠處看到了這一幕,無數的猶太人被從家中趕到了街上,一陣陣槍聲之后,一群群猶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為安全了的猶太人從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來,從地板下面,從床鋪下面,從鋼琴中……但是他們還沒來得及呼吸一口安寧的空氣,耳邊又響起了槍聲……血從天花板上滲出,從床鋪下流出……一位德國指揮官悠閑地彈起了巴赫的樂曲……其時,一位德國軍官對辛德勒說:"今天是歷史的時刻,今天將會被紀念。600年前,猶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腳,他們在商業、科學、教育、藝術上興盛起來,他們一無所有的來,一無所有,卻發了跡,六個世紀,形成了猶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個世紀的歷史成為謠言,它們從未發生過,今天才是歷史。"
“今天是歷史的時刻,今天將會被紀念。”是啊,是會被紀念的,是罪證的印記!猶太人的鮮血染紅了大地,更震撼了我們,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輕易,那個遙遠的年代,猶太人的生命無法由自己掌控,不必說,那站成一排的人們被同一顆子彈穿過節約出一堆可悲的尸體;不必說,那兩鬢斑白的老人被年輕的手掌呼過回響出一種人性的泯滅;不必說,那些堆成山的尸體被烈火無情的吞噬焚化出一片窒息的血色;不必說,曾經天真無邪的孩子為了生命和延續只能躲到臭氣熏天的糞坑里;不必說,一支發不出子彈的壞槍對著老人的腦袋不停響起,甚至不知道哪一發會真的射出他只能這么無力在死亡線上等待……我們啊,生活在安逸的年代,從沒有想象過那戰火硝煙的年代是怎么的一回事,只是淺顯地了解當中的皮毛。我們能夠握住我們自己的生命,生存或死亡由我們自己來選擇,那時的猶太人呢?他們不能!
殘酷血洗,揭示出納粹分子的丑惡,那時多么的令人氣憤,生命在他們眼中到底是什么!辛德勒醒來了,他的良心使他脫離魔鬼的行列,那時的他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更多地保護猶太人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于是他制定了一份聲稱他的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這批猶太人得以幸存下來。
獲取暴利之后的他曾對他的妻子說:“我敢說這里的人,他們不會輕易忘記辛德勒,他們會說奧斯卡·辛德勒人人都記得他,他做出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別人所不能的,他空手來到這里,帶著兩只旅行箱離去,裝滿了世上的財富。”說那番話時,他追逐的是金錢,但最后他得到了比金錢更可貴的財富,永恒。
施義的與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歷史,人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與猶太人告別。那時辛德勒哽咽地說:“我花掉了太多錢……我本可以……這輛車,十條命……這枚胸針,兩條命……”他,認為自己做得不夠。“我本可以救出更多人的。”那一刻,心里那道情感的防線很輕易的垮掉了,為他所感動,他已經很努力了。“你已經做了很多。”猶太人Stern安慰道。
影片結束時,是辛德勒的墳墓,那些在戰前曾經獲得辛德勒救助,而幾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后裔代表先人走過墳墓,都在墓碑上放一個代表"感恩永遠不變"的石塊作為敬禮。
那一紙名單見證了生命的永恒,那一枚指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著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條生命啊,長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財富買到了永恒,成為永不被遺忘的記憶,這是生命的見證!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8)
對于國外的書和名著,說實話我是不大愛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吧,讀國外的書總感覺很難讀懂甚至還有點枯燥無趣。老師說讀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讀懂就要先讀懂國外的圣經,對此我只能投降。都說音樂是無國界的,我相信好的書籍也是,國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
還記得一年前,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三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后,給了我深深的思考。現在想起來都會覺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這是一部深刻揭露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影片以一種記錄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戰那段真實的歷史。對于我這樣的學生,多了對這種戰爭年代的體會,那就是戰爭能把人類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來,但也能見到人閃亮希望的一面,天夠黑的時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確是真理。法西斯的瘋狂殺戮和辛特勒這個追逐利益的商人揮盡財產救下被迫害的猶太人形成整片的對比線索。整個影片讓我有哭的沖動是最后辛特勒在逃亡時悲慟的說:我還可以救下更多的人……讓我很難理解的是,為何人類要分種族互相迫害,比殺動物還冷酷?
喜歡辛特勒對權力的定義,什么是權力?權力不是可以定人死罪,有能力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權力!真的很感謝辛德勒,從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于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時,她已經是運尸車上的一具尸體。辛德勒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我們同樣也是。不僅僅小女孩的穿著是本電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有一種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燒,這也許是辛德勒為放棄利益救迫害的猶太人轉折點。
辛德勒的名單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靈。就像影片中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單,這名單是生命。每一個名字都是用巨額的金錢換來的,辛德勒舍棄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東西,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曾設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會那么偉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會那樣殘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設想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名猶太人我會怎樣,我會怎樣生存,怎樣死去。我寧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們,因為他們的慘烈因為我的懦弱。所以我在當時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茫然無知的旁觀者。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不是要教育我們什么,而是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習慣,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電影中某一個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來博得人們的感嘆,從而同意我的說法,因為就某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另一個無辜的人更應該被虐殺。
當面對焚尸爐、毒氣室、與猶太人驚懼疑問的眼睛的時候,你永遠不能無動于衷。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9)
影片《辛德勒的名單》是大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于1993年拍攝的一部轟動世界的宏篇巨制。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納粹黨黨員。他善于利用與納粹軍官的關系謀取最大的利潤。在被占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然而這些人得到了這份工作就等于得到了暫時的安全,作為戰爭的生產者而免受屠殺。然而納粹對猶太人殘酷的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這時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的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威脅。他制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需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他們的`一一幸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了納粹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一如既往地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
我覺得納粹簡直是太殘忍了!像瘋子一樣地迫害猶太人,可以說是不把猶太人當人:他們命令軍官把猶太人關到條件極差的集中營;有用的就留著干一些事,只要干的事稍微有一點點不好就會被殺死,甚好至這些軍官只要心情不就會亂殺人;那些老弱病殘的就更別說了,只有送到奧斯威辛就先把頭發剪了,再把他們毒死,最后用火燒掉。
我覺得辛德勒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有同情心的好人。也可以說是納粹黨里的正常人。因為在戰爭這個殘酷的現實社會里,所有的人的人格都已經扭曲變形了。但是辛德勒沒有,他還是一個正常人,他還有人格,還有作為一個人的基本良知,剛剛開始他用猶太人是為了賺錢,因為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當然人肯定有一點貪心;后來他良心發現納粹真的很壞、很殘忍、于是他就開始用錢救猶太人……可見和平真的很可貴啊!我們應該盡力去維護它!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0)
《辛德勒的名單》讓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的納粹人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一部黑白影片,展示了一個灰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每個人的的心都灰色的,無論是未來毫無希望猶太人還是殺人如麻納粹黨!
“二戰”、“猶太”,人類歷史中筆墨最濃最黑的幾頁。興許這一題材的。電影早已鋪天蓋地,各種側面寫罷,各色千秋演盡。淹沒于時間消逝于記憶的非林膠片無數,這張名單何以獨樹一幟?個人認為,極富藝術感的表現手法、巧妙的情節主線選擇、以及真實豐滿的人物塑造是其脫穎而出的部分原因。當然,輕柔卻近乎震撼的配樂,“于無聲處聽驚雷”般撥動著觀眾情感之弦,確保了在漫長的195分鐘里必定有一次動人的噴發,或許在那一襲紅衣出現的一景,或許在淋浴籠頭涌出生命之水的一刻,或許在猶太歌聲再度飄蕩于奧斯維辛上空之時……
關于人物,最震動我心靈的,還有這樣一個人物——辛德勒的猶太會計stern。stern,人如其名般,嚴謹到刻板,刻板到木訥,卻有著清醒的頭腦,不僅在經濟方面。絕對的理智。從一開始,他就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意識到沒有國沒有家的他只能是戰爭風雨中飄搖的一支脆弱卻堅忍的蘆葦,意識到無論他與辛德勒多少親密他們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辛德勒,出入舞會派對;他,只能在猶太聚居區里掙扎,朝不慮夕。幾次辛德勒將他從虎口救下,他只是淡然,至少表情上。怕是心緒復雜到無法用清晰的表情表現出來了吧。也難怪,在一切開始之初,辛德勒舉杯感謝他,他會顯得那樣的不自在。想來,時間和事件,真是改變人最高效的方式。一切快結束之時,同一間幽暗的辦公室,stern手捧名單,說太好了,這名單太好了。他是個猶太人,一個在時代洪流中幸存的猶太人,一個見證了這一時代洪流的猶太人,一個將猶太民族所面臨的困境與矛盾聚于一體的猶太人,一個幸運的、傳奇的猶太人。
關于音樂,在《辛德勒的名單》中,約翰威廉姆斯采用了與以往不同的創作手法,不再以景,而是以情入樂,采取浪漫樂派的傳統寫法,用柔和簡練的旋律將影片所要表達的一個民族復雜而沉重的內心世界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加上畫面、情節的配合,套句俗話說——很煽情。
配樂中有著許多小提琴獨奏的樂段,演奏者是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一名猶太人,由他來演繹這樣一部電影的配樂自是最合適不過。鋼琴部分則由作曲家親自上陣,同時還有合唱團的聲音。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1)
回天,頂著焚尸的濃煙,辛德勒再次被撼動,后來,開始奧斯維新大屠殺前,辛特勒借工廠生產為掩護,傾其所有保護和營救猶太人。
紅色,代表著生命和火熱的希望,在一片以灰色渲染的冷峻而肅殺的世界里,這點小紅大衣的殘紅傳達出對生存的乞求,羸弱卻強烈得那么刺眼。雖然主人翁并不是單純因為這個兒童萌生求人的想法,但這個無聲而明艷的角色卻側面體現了辛德勒清醒明智的內心世界,完善了其善良、高尚的人格。
另一段引人思考的是德軍轄區的長官葛夫。一個平淡的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正光著上身站在臥室外的陽臺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后的臥室里,他的女人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里叼著支煙,表情平和。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人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非常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與此相對的是,在法西斯陰云的籠罩之下,常態的東西反而被扭曲為非常態,因為對于前者,法西斯分子們內在抗拒之,外在擯棄之。比如說,愛。葛夫愛上了海倫,從他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她在凜冽的寒風中栗栗顫抖,他的心為她痛。但他是用怎樣的方式去愛她的呢?他頻繁地毒打她、折磨她,使她的生活酷烈如地獄,他想以這樣的方式來向他的信仰和他自己證明,他不會愛上她。他怎么可以愛上她呢?她不過是“蟲蛇鼠蟻”,和他不屬于同一個物種。可是,他殘暴的毆打,最能說明的恰恰是他愛她至深。辛德勒就洞穿了這一點。葛夫毆打海倫,其實是在毆打自己內心羈押不住的人性。他想完全消滅它,可他辦不到。他不也曾試過寬恕嗎?他面對海倫的時候,他不也曾失控地自我拷問么——眼前驚恐萬狀的美人,真的就是一只老鼠?他觸摸到的是老鼠的鼻子?老鼠的耳朵?
“It says who 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來圣經中的一句:“它說,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那些為辛德勒所庇護的所有猶太人以自己最神圣的經文中的一句來贊頌他,一個德國人,一個納粹人。他們對他只有無盡的感激,沒有絲毫的民族仇恨。他們知道他與別的納粹黨徒不一樣。
他有著仁慈的心,他有憐憫,有同情。在他散盡家財援救了1100多猶太人后,還在為自己未能再多救幾個人而感到痛心。當他在大雪中遠去時,他已被所有猶太人銘記于心。“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這樣的話聽來,和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有著不謀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義不是在于救命的行為,而是帶來的心靈凈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Today is his 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現在山頂上是一場偶然,表現,德國黨衛軍不僅僅在對猶太人進行暴行,那象征的是整個人類,包括德國人自己。那一刻,辛德勒開始重生,也就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生命象征在那個人群眾四處亂竄的紅衣小女孩身上,辛德勒看見她時,找回了自己的靈魂,在那個年代里,還需要做一個人。辛德勒的全篇都是用黑白攝影為基調,也是它成為經典的一個理由。但當中出現了一點紅色——在沖鋒隊屠殺猶太人時,出現的紅色小女孩與場景產生強烈對比,創造出的視覺效果堪稱90年對之最,但當小女孩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她已經變成運尸車上的一具尸體。同樣的創意在開頭的飯店,集中營中猶太人的生活中都對主題進行了升華。當故事到了結尾處,猶太人走出集中營,畫面由黑白轉為彩色,黯淡變成光明——意味著猶太人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生活的色彩也將由他們自己來繪制。被解放的人從心情的開朗到掃墓時的沉重又將影片帶上另一個高度,短短5分鐘創造的空間也許是其他影片永遠無法企及的。最后,提琴伴奏的最著名的插曲響起,所有人在為辛德勒的墓碑上獻一塊石頭。這是猶太人的習俗。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2)
《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善舉,一個民族的杯具,還有人的蛻變。
電影開頭,辛德勒是一個精明冷靜,善于交際的商人,他熟知人內心對錢財的渴望,于是用最低的價錢賺取最大的利潤。當猶太區慘遭血洗,他想的只是自我能干的會計和廉價的勞動力,于是,他再次用錢將自我的工廠恢復。此時他的善在于明知史登在幫忙困難的人避難,卻視而不見。
當納粹對猶太人的恨只增不減,當他替那名牧師說情,當他被阿蒙連殺25人所震驚,他接濟了可憐的老夫婦和聰明的孩子,他的善開始擴大。
之后,辛德勒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他明白火車中的人有多么渴,他明白猶太女孩的善良,他的善已經擴散到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最終,當所有猶太人被運往奧斯維辛時,他用自我的財產贖回了數千條生命,他更進一步意識到了戰爭的罪惡。他不允許自我的工廠生產任何可用的軍用品,并花錢養活幾千人。最終他的善感動了所有人,德國的士兵放棄了殺戮,猶太人放下了仇恨,辛德勒也得到了世界對他的認可,他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蛻變為一個至善者。
我相信人性本惡,人總是在一生中慢慢變善的。近來許多未成年人犯下了許多令人膽寒的罪行,難道是社會的發展讓人心越來越冷漠,人已經成為工作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有溫度的靈魂了嗎?亦或是現代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已經逐漸顯露?
人剛出生時,本不明白什么是善,全憑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感,而教育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無論父母教師都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我們已經接近成人的此刻,仍會被一些人或事左右我們的善惡觀。所以我們若想讓世界重新變暖,讓人心恢復善意,首先應從自我做起,從自我開始蛻變,無論他人是與非,只要遵從我們心中的善意,從而感染他人,這個世界必須會充滿善意。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3)
在德國軍官的眼里辛德勒只是一個想發戰爭財的商人,但他們絕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閃著一團如火的紅。
那是一抹怎樣的紅啊!只是輕輕的一瞥,一個五六歲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經灼痛了他的心。在無邊無盡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紅是最耀眼最鮮艷的顏色。它是生命的紅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陽遺落在人間地獄的一線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換來了幾千猶太人的重生,雖說對于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這些猶太工人們的生命。“當你拯救了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拯救了整個世界”。沒有話語,沒有淚水,只有充滿誠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單》不能只說它是一個悲劇,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扯碎給人看,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更是心靈的沖擊與震撼。當納粹要撤出集中營時,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送進焚尸爐,載著尸體的手推車上,赫然閃現出一個強烈的特寫鏡頭,那正是小女孩兒和她鮮艷的紅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頭一緊,在內心深處發出壓抑不住的顫抖。電影海報上的兩只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說是辛德勒對猶太人的救贖,其實也是小女孩對辛德勒的救贖,換來了他救贖的心。紅衣小女孩最終沒能逃脫死神的魔爪,正是戰爭非人性的、殘酷的、反人類的體現。傷感,震撼,為戰爭的暴虐,也為人性的偉大。戰爭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人間大愛。
同一背景的還有一部電影——《美麗人生》,一如片名,戰爭背景下的美麗,像和煦溫暖的陽光,可在這陽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納粹殺,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說:“愛是我們臨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也許辛德勒正是懷著這樣的一份救贖的愛從容的走完了一生。一盞油燈,一部打字機,一個個名字,一份長長的名單。這是辛德勒堅定的救贖,換來了他們真實的靈魂。奧斯卡·辛德勒,他是一個人,一個有救贖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個時代的靈魂與良知。一曲悠遠古老的猶太牧歌傳來,依舊低沉而婉轉,訴說著過去,一個有關救贖的故事……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4)
在教室看了《辛德勒的名單》,對我的觸動很大,之后在寢室我又看了一次,這部長達三小時的電影有太多的東西是震憾到我的腦子里,骨子里。
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這是一部磅礴偉大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我能強烈的感覺到生命的重量!救一個人就是救了全世界!
整部影片中,最令我觸目驚心的,不是焚尸場面的慘烈,也非毒氣室中的恐慌與絕望,而是一個相對平淡的早晨。這個早晨,一群可憐的猶太人正在一個德軍轄區的電網內如牛馬般不堪重負地勞作。而該轄區的長官葛夫呢?
他正光著上身站在臥室外的陽臺上欠背伸腰,悠閑地俯視著他統御的猶太人。在他背后的臥室里,他的女生睡得正香。舒展完筋骨之后,葛夫緩緩踱回屋內拾出一條狙擊槍瞄準遠處勞作稍顯遲慢的猶太人,將他們一一擊斃。他歪著頭,嘴里叼著枝煙,表情平和,每一聲槍響,都驚擾到葛夫女生的睡眠。她使盡渾身解數,想讓耳朵逃到槍聲之外,可她失敗了,因此她難受極了——槍響驚擾了她的睡眠,她難受極了。這決非突發事件,而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殺戮在他們的意念之中,已經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了,這種十分態的事件已被他們看作常態。這一點,我覺得比殺戮本身罪惡百倍。
有戰爭的地方就有英雄的存在。集中營的生命仿佛生畜一般廉價,被隨意的踐踏。猶太人的遭遇令人唏噓不已,戰爭的慘痛代價讓人不忍。人性在戰亂中迷茫,如辛德勒所說戰爭從來只會凸顯人性丑惡的一面,我們也看到納粹軍人對生命的漠視和肆意的殘殺無辜的波蘭猶太人。慶幸的是我們也看到戰爭的無情卻激發辛德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以自己聰明的頭腦在戰爭中以低廉的勞動力獲取了巨額的收入,是冷血資本家的代表。然而他又是良知尚存的,一次次救了那些猶太人,把他們帶進了自己的避難所。
在影片的結尾,當收到幸存的猶太人送給他的金戒指,上有希伯來文: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一個世界,辛德勒先生情緒坍塌,一向以來以為自己已經做的很好的正義勝利感也敗給了無力和沮喪,他指著自己的車,表示那能和歌德軍官換10個人,又指向自己的胸針,表示那能換2個人,甚至更多。他淚流滿面,抱怨自己的不夠發奮,沒能賺更多的錢,以至于他能拯救的猶太人才區區1100多人。那一幕,著實讓我動容。在傾家蕩產并且就要踏上流亡之路前,辛德勒先生最后徹底展示他偉大的一面,我肯定,他對于所有無辜的人類都有著宏大的愛。那一刻,居然好想哭。真正偉大的人從來不以自己的功績而自傲,卻還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引為罪孽。事實上,正如戒指上的箴言,辛德勒先生正是那段最黑暗歲月里的那道最亮的光。辛德勒的名單上的每個名字,則是生命的份量!
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篇15)
對這部曾經大火的影片,我一直懷有強烈的敬畏心,畢竟該片在影視界被譽為曠世之作。這部影片還是比較震撼人心的,也引起了觀眾內心的執著。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歷史片,《辛德勒的名單》也是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這部影片竟然獲得了7個奧斯卡獎項,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5分,觀眾口碑非常好,非常賣座。這部影片的劇情改編自原著,并以原著的名字命名影片。該片再現了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歷史事件,在影片中,男主辛德勒是一名納粹德國時期的資本家,為了保護上千的猶太人性命,避免他們被殘忍的法西斯鄶子手所殺害,與女主埃米莉·辛德勒耗盡錢財,付出所有。在猶太人倍受岐視和殺害的時期,他這一行為無疑是非常偉大的雄壯之舉。該片由美國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他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也遵循著人道主義精神,讓整部影片都充溢了人道主義氣息,受到了國際影評界的一致好評。他的名字也將與這部影片永遠聯系在一起,并經久流傳。這部影片也讓這位名導的口碑達到了至高點。影片中連姆·尼森飾演男主辛德勒,他是一名來自北愛爾蘭的演員,在該影片上映后,憑借在這部電影中的出色表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他的第一部影視作品是《黑暗時代》,也是他走上大屏幕的起點。娜塔莎·理查德森在影片中飾演辛德勒的妻子,與丈夫一起挽救猶太人。她的主要參演作品是《伯爵夫人》。這部影片真實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中,商人依靠戰爭大發橫財,值得慶幸的是男主辛德勒的覺醒,從而展開了挽救猶太人的壯舉,雖然他為了救下一千二百名猶太人,最后到了傾盡家產的地步,但是在這個戰爭硝煙彌漫的年代,卻是值得我們敬佩的。縱觀這部影片的劇情,男主辛德勒一開始的定位也是比較讓人厭煩的,必竟他是一個發戰爭財的商人。但是人心本善,他從內心的觸動,到后來的瘋狂轉變,都再一次表現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從一定意義上說,這部影片可以說是直擊人心,揭露人性的起點和生命的意義,而片中男主也以實際行動成功的詮釋了這一點,做出了值得歷史銘記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