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
觀后感可以作為一種交流的媒介,讓觀眾與朋友、家人、老師等分享自己的觀影體驗和感悟。寫《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下載,供大家參考。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1
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那些殘臺斷瓦,古廟荒冢嗎?就是那些發黃的書本嗎?不是,絕對不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實與經歷。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法王朝,那些真相隱情,那些明爭暗斗,那些議論雜說,都是十分精彩的,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現出來。
從一個貧農朱重八,到后來的太祖朱元璋,其間還有一段艱苦的造反過程。我本并不知道其中的過程與艱險,但讀了這套書后,我便了解了包括這段歷史在內的大明二百年的榮華富貴、兇惡奸邪、創立與毀滅。
對于我們而言,史書枯燥而難懂,對我們的興趣不大,但由當年明月創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動及通俗易懂的,好像歷史的一幕幕就在我們眼前放映,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歷史是燦爛的,它孕育了許多愛國將士、著名人物;歷史是殘酷的,有許多正義人士為真理而死,奸詐小人卻一手遮天;歷史也是公正的,因為到最后一直是正義戰勝邪惡;歷史可以借鑒于當今社會,如今官員的貪腐之風,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員那般?
歷史是篇精彩絕倫的小說。人物、出場及爭斗都把握得準確、淋漓盡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議論文,古今中外,議論紛紛,眾說一壇,百家爭辯,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歷史絕不是單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繽紛、真假難辨、興盛衰敗。
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正確地意識到了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參考。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2
《明朝那些事兒》該書語言流暢,時不時調侃一下,跟講故事似的,比較通俗,真可謂輕輕松松讀歷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書中沒有引經據典,也未注明出處,至于是否完全符合史實,也就沒法考證了。好在它說的事兒,跟我們平常聊天、東拼西湊的有些明史能對得上,也就認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一部從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寫起,直到永樂帝朱棣登基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傳和半部朱棣傳。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員的腐敗。做皇帝后,對腐敗官員大肆殺戮,卻沒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敗。
在所有的惡行中,朱元璋最憎惡貪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當他想起那本該發給自己父母的賑災糧食被官吏貪污,導致父母餓死的情景,就會忍不住咬牙切齒,這些人個個該殺!
他要創造一個真正純凈的王朝,一個官員們人人清廉、百姓安居樂業的王朝。所以他盡一切努力去實現這個夢想,可是夢想不一定會成為現實。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大臣們說過這樣一番動感情的話:“從前我當老百姓時,見到貪官污吏對民間疾苦絲毫不理,心里恨透他們,今后要立法嚴禁,遇到貪官危害百姓,絕不寬恕!”
朱元璋是說到做到,他頒布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污60兩以上銀子者,立殺!甚至到后來,明朝出現了戴死罪、徒流罪辦事的一種奇特現象。
應該說,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氣肅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這是很值得分析的,大凡在封建朝代開國時期,官吏是比較廉潔的,而洪武年間出現如此大范圍的官員因貪污被殺,是很不正常的。
無論歷朝歷代,官員們都不乏爭先恐后、前腐后繼之徒。但各朝各代都在肅貪反腐方面傾注、耗費了不少資源。
同樣,而今我們正為實現中國人幾千年來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在主席習近平的帶領和倡導下,為努力打造開明、廉潔的中國政府而開展聲勢浩大的“打虎拍蠅”反腐倡廉行動。我們希望“打虎拍蠅”行動能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3
小時候,我就喜歡看書。當時,我主要看一些有趣而又易懂的童話和小故事。大了一點后,我又把興趣轉移到動植物類型的書上。到了中高年級也就是現在,我對歷史類書籍產生了狂熱的愛好。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本歷史類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
這稱得上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類書籍。它的作者明月以生動詼諧的筆鋒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大統一的強盛的文明帝國從崛起到如日中天再到衰亡和沉沒的悲壯歷程,還原了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在元末上演了一出龍爭虎斗、你死我活的情景劇,充分地體現了人性的黑暗與貪婪,戰場的恐怖與無情。書中的每一行每一頁都充滿著智慧謀略,陽謀政治的風骨,奮發惕厲、強勢生存的精神和生存競技場上的豪邁與落魄。體現出中國古代文明的英雄氣概和本色靈魂。
也正是在這本書上,我讀到了亂世的群雄逐鹿與太平盛世的風調雨順。還讀到了朱元璋鐵腕肅貪、鄭和七下西洋、仁宣盛世、孝宗重振大明等足以令中華人民所驕傲的故事。又認識了陰謀、政治的技巧足以令人大驚失色的徐階、張居正等人和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徐達、孫承宗。他們就像大明的利劍和調節器一樣,使明朝歷史更加豐富精彩與動人。這本書同樣毫不客氣地指出明朝法律和政治上的嚴重漏洞與缺陷。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地震撼了。一個完美帝國的風光,需要如此多的辛酸和淚水作為鋪墊啊!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之后,我更加敬佩那些給中國留下豐富文化的古代帝國和創造者了。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4
薄霧在夢境中散開,一切都變得清晰可辨。耳邊傳來古老的鐘磬之音,輝煌的大明王朝展現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連天,狼煙四起;城內,寧靜安詳,靜謐幽深。深宮大院盡處,只傳來一串沉重的腳步聲。他——崇禎——明朝最后一個皇帝,縱是一國之君,然而走近他,卻不難體會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與不盡。
崇禎的一生充滿了崎嶇坎坷,他的繼位,更是在一種巧合誕生——先兄朱由校無一子嗣,萬般無奈與倉促之下,年僅15歲的他只好以“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了皇位。他的繼位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本應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禎在位十七年,日理萬機,財色酒氣全無。他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馬不停蹄地工作著。然而,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個國家都走向滅亡。先兄的昏庸執政,使崇禎面對的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此時的他,內心該是多么矛盾啊!大勢已去,他卻能讓國家堅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實則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對勇敢與膽怯的抉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敢,并為國家的長久付出了心血,雖死,則無憾矣!面對這樣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禎皇帝顯赫的權力背后,卻有著一個悲慘的童年。奸臣的滿口胡言,使他受盡排擠、壓迫和虐待,也使他養成了堅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終于在登基的那一刻沖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鏟除了奸臣,使朝代煥然一新。國家統一的夢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卻被他自己毀于一旦,實在令人同情。殺死袁崇煥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以至國家再也沒能力與清兵抗衡。如果歷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處決袁崇煥的指令。然而,歷史不會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著這個美夢罷了。當“李闖王”進京的那一刻,崇禎視死如歸。他平靜地遣走身邊的宮女、太監,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樹上自縊而死。他走了,背負著“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帶著一身未了的心愿魂歸煤山。為坎坷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他終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覺了。
走近崇禎,體會一代君王背后的難隱之情;走近崇禎,感受災難來臨之際的那份坦然與從容;走近崇禎,學會勇敢地承擔屬于自已的那一份責任。帶著對崇禎皇帝的敬仰,同情與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5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它用頗有風趣的語言介紹了明史,還時不時的調侃一句,讓人百看不厭。
在書中的人物中,在我心里留下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朱元璋了。朱元璋出身于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平日里盡受官員的迫害。因為這些無惡不作的官員,他的父母被活生生地餓死了,朱元璋被迫到廟里當和尚以求生。后來,窮困潦倒的朱元璋參加了起義軍,開始了他打天下的危險道路。
朱元璋的軍事天賦是不容小覷的,他很快就在造反隊伍中立了足,并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他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打敗了陳友諒,不久后又征服了張士誠。朱元璋在擊敗了無數英雄豪杰之后,正式稱帝,國號為“明”。在強大的明朝面前,搖搖欲墜的元朝顯得不堪一擊,元朝亦亡。
讀完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過程后,我的內心充滿了震撼。從一個地位卑微的農民,到明朝的開國皇帝,要經歷多少困難與坎坷啊!書中甚至調侃說,朱元璋見過的死人,比驕橫跋扈的胡惟庸見過的活人還多。所有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而朱元璋卻能夠做到。為什么?因為朱元璋遇事冷靜、果斷,從不半途而廢,這使他能在困境中發現機會,才造就了朱元璋光輝燦爛的一生。
我想,冷靜、果斷與堅持,這三點也許就是成功的秘訣吧!或許,只有像朱元璋那樣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不僅僅是一本明史,它還是一本讓我懂得了很多人生哲理的好書。我仿佛看見朱元璋在向我招手,引導我向成功的彼岸前進……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6
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朝代分別經歷著建、興、亡。想想五朝的勇將明君,想想宮中的風起云涌,再想想塞外的戰火連城,我不由得愛上了歷史,捧起了據人們說似小說般的歷史寶典《明朝那些事兒》。
一翻開《明朝那些事兒》,我便被開頭的朱元璋檔案吸引了,如:朱元璋,又名朱八八、朱重八,人生歷程:農民、乞討、撞鐘、造反(這個猛)、皇帝。僅幾句話,幽默無比,把我逗得哈哈大笑。而且這套書不像其它歷史學家寫的書,故作高深,其實什么也不懂。而這套書的作者就不一樣了,用大家的話來寫歷史,完全打破了看歷史書犯困的現象。該幽默的地方會讓你笑得停不下來,該嚴肅的地方會讓你屏住呼吸。這也是這套書的奇妙之處。
讀完這套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歷史原來也是十分有趣的。洪武年間的功績,永樂大帝的神武,王守仁的智慧,魏忠賢的奸詐,朱厚照的昏庸,朱瞻基的開明,這些人物性格特點深刻在我心中,成為了對興亡的明朝永久的回憶!
認識了這么多人物,我最敬佩的人就是王守仁了。在他頭上,連“圣賢”都不合適了。我敬佩他的決心,十五歲就立志消滅敵兵;我敬佩他的才能,飽讀詩書而百步穿楊;我敬佩他的膽量,拿少量人馬跟敵方上萬軍隊血拼……他的人生十分偉大,但他對世間的最大貢獻匯成一句話:“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人欲也!”他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榜樣!
《明朝那些事兒》帶領我走進了歷史的殿堂。作者讓我熱愛了歷史,了解了歷史,領悟了歷史。我的感受只匯成了一句話:歷史長河,波濤洶涌。壯士悲去,留下惆悵。
《明朝那些事兒》觀后感篇7
今天感覺悵悵然,很失落,一時之間還沉浸在一種歷史的感覺中,因為我終于合上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一個月來,我一腳跌落進明朝里,再也出不來了。隨著當時明月那獨有的、千年不遇的文筆,或悲或喜,或驚或嘆。不知多少次,我會搖著頭自言自語,“原來張居正是這樣的人”、“原來袁崇煥是如些的性格”、“崇禎真是生于末世運偏消啊”,不知多少次,我會為作者那幽默的文筆而莞而,“他無法逃脫,因為他的面前有一條大河,波浪寬。”;也一次次為他的獨到的見識所折服,“歷史是精彩的,但無一例外是悲劇,正常人讀歷史,只能是看故事,卻很難以之為鑒,比如岳飛,比如袁崇煥,千年后,他們依然會死去。”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篇文章,純粹原創,絕無抄襲,在書寫屬于自己的這段文字的同時,我們眼見得它高樓起,高樓塌;眼見得他牛了,又慫了;眼見得他興了,又廢了。。。。。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想起了曹雪芹的話,“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么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如何做好自己這篇文章,如何寫好自己這點事兒,還真是個事兒,也不算個什么事兒。不過,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對未來抱一分善念,一分堅持,一分希望,一分浪漫,相信這篇文章也不至于糟到哪里去。
謝謝當時明月,謝謝您寫出這么一本千古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