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邊城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個人提升寫作能力、記錄個人成長、幫助他人、交流思想以及提高審美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觀看邊城的觀后感,方便大家寫觀看邊城的觀后感時參考。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1
剛剛讀完了沈從文的《邊城》,感觸頗深。
小說并不長,卻把我帶入了長長的思考當中。小說以川湘邊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當時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為基本,以渡船人的孫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而展開。
小說的主人公,也就是老船夫的孫女翠翠,其父母迫于內心的道德壓力而殉情而死,留下翠翠與老人相依為命。雖然身世有些許凄慘,但也許是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長大的原因,觸目為青山綠水,翠翠卻依然長得天真活潑,單純害羞,惹人憐愛。她不諳世事,只懂得乖巧地盡力幫忙爺爺守好渡船。就是這種樸素的美麗,也使得當地船總的兩少爺都喜歡上了翠翠。
愛情是美好的,但卻不是每個人都那么幸運能夠輕易擁有的。大少爺天保性格豪爽,他本想退出成全弟弟儺送與翠翠,但卻不幸溺死,在原本有發展機會的翠翠與儺送之間形成了隱形的障礙。守船老人因操心孫女的幸福而不斷的向人試探,更加深了船總順順與儺送對他的誤會,使得儺送好幾次見面都表現冷漠。翠翠的羞澀,本應是翠翠美麗的一面,但卻讓儺送錯解了。
猝不及防的大雨沖倒了白塔,爺爺的死讓翠翠明白了更多,翠翠也許真的再也聽不到曾觸動她的歌聲了,也許美麗的愛情終究注定在悲劇中讓人留下遺憾。原本只要說清楚就能得到的幸福就這樣在讀者眼前生生地錯過了。一切像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近在咫尺的幸福,本可以得到的快樂,卻就這樣在現實中硬生生地被錯過了。
這似乎也在啟示我們,很多時候,該勇敢時候就千萬不要懦弱。
之前我聽有些同學說過“《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主義的幻滅’”,我做不出如此深奧的評價,但我卻能深刻感受到沈對他自己筆下世界的向往。那里的人民善良熱情,淳樸勤勞,人與人之間沒有猜忌,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幫助與理解。
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把錢一一拾起硬塞回到渡客的手上,然后從腰間拿一小束草煙扎到渡客包袱里的場景;我仿佛可以看到老船夫善意的勒迫過路人使用他的藥方,喝那一碗解暑的涼茶;我仿佛可以聽到竹篁里黃鳥與杜鵑的叫聲,和回蕩在山間如竹雀叫聲一般的儺送的歌聲;我仿佛能感受到滿眼碧綠,流水潺潺的愜意與悠閑。這是一個美麗而難以尋得的世界。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2
實在夠不成什么真正的讀后感,也僅僅是淺讀一遍多了一點自己的體會。
邊城,就是邊城。讀到的筆法,淺淺的讀去,卻蕩漾著無限的深意……
我是一個中文的學生,雖說也將開始自己的人生路,將邊城淺淺的掠去,竟也似乎順應老成起來。心靈如叢林環抱,綠意盎然的湖面上驀然滑落的一粒水滴,淡淡的微波 懶散散的在寂靜的水面上蕩漾、散盡……
從未接觸過沈老先生的文章 這是第一次 讀后感倒是看過很多,電影也粗略的看過,不過90年代的音像制品實在是略感粗糙,也是一路而過,降低了品味,增加了懷疑——
好的文章 一般是不敢染指的 也自然也不敢貿然留下自己的什么東西自覺才疏學淺 ,委實不能讀出其中味來。然邊城不同 花了半天的時間咀嚼它 讀著讀著 不禁為老先生清淡的文筆 所吸引。情節簡單 我這個一貫冷漠的人 也不禁隨著情節流動,伴著翠翠和爺爺的喜怒哀樂、起伏起來,一個淡淡的憂傷的結尾 讓我許久不能回過神來,陶中其中 想著單純、失落、凄清的翠翠 ……
聽著熟悉的老歌,忘著略顯褶皺的邊城,哀婉凄清!眼睛也潮潤潤的……
邊城 一個湘西小鎮 一條小溪 古老的渡船……凄冷的小屋下發生的人事,那么平常,那么澄明 ……也許此時此刻 翠翠的黃狗依舊呆愣愣的看著上天 望著那淡淡的云兒慢慢的散去……消逝…… 目光柔和 日暮蒼茫……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3
清瑩的河水擺動著,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著,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象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里有秀麗的山水,醇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于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里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著景與情。
十五六風的女孩的心思最為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為優秀的青年,繼承著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黯了天保的心。天保為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茨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夫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仿佛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4
早不記得什么時候學習的《邊城》這篇課文,也不想去查閱資料告訴我,或許是中學的時候吧,我還有印象,只是有些模糊。今日,看過這部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沈從文先生筆下那個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湘西小城,再次勾起我的記憶,好向往那個優美的地方。
外公年逾七十,身體硬朗;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外祖父是個擺渡人。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做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明白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我對哥哥的死負有職責,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郁郁寡歡,最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課文是這樣的,電影也是這樣的。中學那會兒,我還是個什么也不懂的丫頭,似乎和文中的翠翠年齡相仿,可我只看情節,看的是熱鬧,看完就算,至于當時教師告訴我些什么,我早已不記得了,模模糊糊有什么淳樸的鄉土民風之類的,還記得那個地方很美。
此刻再看電影,感受頗深。歲月給我了太多成熟的思想,我有了自我的想法。我的心境隨著電影中的情節跌宕起伏。我喜歡那個有山有水,民風樸實的小鎮,喜歡那里人們悠閑自在,有些原始的生活方式,看著電影,我甚至向往那個地方,想去實地感受一番,也想去那里生活,真美!看著善良的翠翠和勤勞帥氣的儺送燃起朦朧的感情小火苗時,真為她們高興。可隱約中我還是記得這是個杯具,可是我真期望編劇不要破壞這么美的鄉村生活,讓他們各得其所多好。可惜,生活不是我想象,電影也不是我想象。
那個暴風雨之夜,爺爺和翠翠的爸爸媽媽一樣永遠離開了她,只剩下翠翠守著那個茅草屋,守著那只渡船,好在唯一忠誠也很通人性的大黃狗依然不離不棄。電影畫面停留在那條清澈見底的河上,河上有那條渡船,渡船上有翠翠,讓我忘不掉的是,翠翠那憂郁、期待的眼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一樣。山依舊,水依舊,翠翠大了些,孤單無助更多了。生活中也一樣,很多似曾相識的風景,一年又一年將我遠遠拋棄,越來越遠,永遠不能把我帶回那個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中。我不得不承認,原先回憶只屬于過去,永遠只能是過去……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5
沈從文的《邊城》中所描繪的茶峒是一個夢幻般的地方,山清水秀,美不勝收。在這樣一個唯美的地方,一切都很淳樸,生活淳樸,風俗淳樸,以至于連愛情也很淳樸。茶峒邊白塔下有一家人——一位擺渡老人,老人的孫女翠翠和一只黃狗。一年端午節,翠翠和祖父走散了,卻碰巧得到了船總的二老儺送的幫助,回了家,那一刻,他倆情竇初開了。誰知大老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但是天保最后成全了儺送自己外出闖灘,卻不幸遇難,二老也因此離開了翠翠,而老船夫也因擔心翠翠的婚事而在一個雷雨天溘然離去。一切都沒了,但那段凄美的愛情卻在讀者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邊城》雖是一個悲劇,但是二老為翠翠唱情歌的那段故事卻是無比美好。沒錯,走車路看似平坦,但是怎么能和馬路的浪漫相比呢?整個故事,妙就妙在這條彎彎曲曲的馬路,是最淳樸的愛了,而真正牽動翠翠的心的,也正是這種淳樸浪漫的愛情了。這段故事,也正詮釋了少男少女之間的感情。
但是,在整個愛情中,翠翠似乎起了主導作用,翠翠喜歡二老,這點翠翠自己也一定清楚。而二老也喜歡翠翠,這原本是一拍即合的事,但是翠翠卻太過羞澀了,甚至連一句“愿意”也不肯說,這么一個悲劇,也可以說是翠翠一手造成的。羞澀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在面對這種事時有時真應該果斷一點,因為在面對樸實而單純的人時,過分的羞澀也許比什么都可怕。
不過,在小說最后,也不乏有希望存在,正如書中所寫“也許‘明天’會來”。“明天”是多久呢,雖然無法知曉,但翠翠的路還很長,也許真能“等”到了也說不定。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6
一直很遺憾在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的讀一讀《邊城》,那時班里讀了《邊城》的同學都懷著一腔青春的熱血到鳳凰尋找“邊城”了,雖然失望而歸,可終歸那是青春的足跡,這是我自己覺得遺憾之一。其次,就是在自己還未涉足社會,在那常說的“象牙塔”里如果認真地讀了《邊城》會是什么感受呢?應該和現在的感受不一樣吧。
不過也有意外收獲,沒想這時可以好好地讀完了《邊城》。讀《邊城》不比前面幾次看書,這次不想零零碎碎的看,總是努力找到一個整的時間,靜靜地讀一讀,我覺得這樣的書就要一個人靜靜地讀,慢慢地讀,然后細細地想,想著想著就醉了······讀到這樣的書,有這樣的環境,對于我來說真是一種享受!
讀過《邊城》看到了作者表達的很多東西,但是心里更多的是被那里美好的人性占據著,多么希望和那些人生活在一起,年長受人敬重/從不沾得別人一點好處的爺爺/和氣大方慷慨的船總/憨厚樸實的天保/正值尚義的儺送,不計得失/出手相助的鄰里鄉親······一切一切的人們是那么美好,即便是走南闖北的水手/流落風塵的妓女,他們都是那樣的真切/樸實,沒有陰謀/欺詐,沒有人因為出身/職業而受到欺侮,在讀書的時候你不能有一點點的邪念,不然就會覺得侮辱了這部作品。
這本書完成于1934年,那個時候有志氣的讀書人都在用筆作斗爭,揭示著但是腐敗的政府/墮落的人性/為祖國的沉淪而憤怒,可是沉從文卻從善的角度,讓人們會想起人性是這樣的美好,這不是幻想,中國大地上也曾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社會的變遷,性本善被扭曲了,但它畢竟存在過而且潛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或許作者不想批判自己的同胞,只是去喚醒/去救助,讓人們想起來——我們曾經那么美好。現在仍舊如此,這本書讓我們想起那么美好的人性,因此留住它們吧,就在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希望在自己的心里留住這些美好的人性,并且讓它們能夠見到黎明的曙光。
觀看邊城的觀后感篇7
事實上我在高中時已經讀過了《邊城》,那時語文課本上有《邊城》的選段。我把它當成故事來讀,感覺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課下把全文讀了,但是那時讀得匆匆,對這本書的印象就只有民風的淳樸,和最后開放式結局帶來的懸念。寒假稍有空虛,我便重讀了一次《邊城》。再讀這個故事,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這部小說當中美麗的鄉村景色,祥和平靜的生活,淳樸的民風了。這里的人寬厚友愛,相互之間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這是小說中茶峒的美麗景色,在這樣清新美好的環境中,所有發生的故事或許略帶傷感,但絕不悲哀,人間百態,世間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鎮的山山水水,靜靜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處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這里的人情。翠翠和爺爺的祖孫情,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儺送與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這些感情的相互交織,使得這個平凡的小鎮充滿了生活和人文的氣息。特別是兩兄弟比賽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溫情。
于我個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東西。比如她至親至愛的爺爺,還有儺送。但是翠翠也并沒有怨天尤人,生活還在繼續,她也在繼續努力地生活。這讓我有很大的感觸。不管我們遇到了多大的困難,多大的挫折,都要記得生活還會繼續下去,要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繼續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