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
寫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技巧,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什么樣的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才算是優秀的呢?這里整理一些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方便大家學習。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1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
一個人,一艘船,一架鋼琴,一輩子的光陰,一段傳奇的故事。“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你就永遠不會完蛋!”。
目前為止我在海上體驗的時間很短,我總是在期盼著,最好能登上一艘游輪,在大海上航行幾天,不在乎目的地,只希望可以體驗在海上的感覺。一艘船孤獨的航行,陌生的人群,陌生的環境,如果沒有陽光和星空,四周幾乎沒有分別,可以學著放松,讓晃動的船體帶我回到嬰兒時代,感受對周圍的未知,對目的地的迷茫,以及每天的無所事事。也許最初幾天我會到處溜達,保持亢奮和好奇的勁頭兒。然而也許十天,也許二十天,當這種新鮮的感覺一天天消散,厭倦、疲憊、無聊、焦慮、憤怒、恐懼… … 隨之而來!
1900的人生很悲催,但也很幸運!悲催是站在世人的角度,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必須和孤獨長時間相處。幸運的是在我看來,他有充足的時間、空間和自己交流,船上來往的旅人,正好給了他多元化的感官體驗,生活在熟悉的船上,安全的底色給了他無懼生命的力量。而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思考,也為他的演奏注入了靈魂。技巧可以被模仿和學習,但思想是自私的,是獨有的,是任誰也無法奪走的!人類的偉大就在于我們開啟了自主意識模式,并擅長用意識創造和體驗生命。我們工作、生活、旅行、學習等等行為模式的意義是為了打開我們的意識框架:借由看到的去思考更多看不到的;借由體驗到的去創造更多可以體驗的。1900不用下船,所以他從不期盼那個目的地的到來,開船的瞬間,他為同行的旅人開啟一場音樂盛宴,驅散陸地帶上船的霧靄。沒有分別心,卻更愿意在有夢想的人群中抒發自己的夢想,沒有評判心,更純粹的傾聽和接受不同的信念,通過思考把感受融入靈魂,融入夢想。
三十年,生活在船上,身體可以說被禁錮在船上,可并不影響他的心靈在宇宙間翱翔。完整的人生包含了生和死,而他的完整更是完美到沒有瑕疵,生于船上,死于船上,短短人生所有傳奇也都在船上創造,而他的音樂,卻擁有法式愛情的浪漫,英式深沉的訴說,美式激蕩的吶喊… …
他用意識走遍了千山萬水,他用心去感受周圍的一切,名利對于他的音樂執著,對于他的創造守護,卑微而膚淺。生命的意義!深奧的話題,卻有著無數簡單的回答,可誰也說不清哪個更為貼切… … 我愿意用一生去享受探索生命意義的過程,也許這也是生命的意義所在!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2
對于以回憶敘述性方式來展開的影片,很多人會覺得沉悶,而我卻一向喜歡,說不清為什么,就喜歡那樣娓娓道來,緩緩展開的故事、畫面,喜歡回憶者在經年之后,經過內心沉淀而做出的那些更加睿智、深刻而多少更具哲理性的評判總結及其自心底流淌出的敘述。
我并不是個資深影迷,對電影藝術就應算是個不折不扣的門外漢,對某部電影的評判也僅僅只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這天是我第一次觀看《海上鋼琴師》,卻被影片深深地打動,可能是因為自己接觸到的真正優秀的電影還是太少的緣故,毫不夸張地說,這是最能夠沉重地與我內心深處發生撞擊的一部影片,以至于近三個小時的時間渾然不覺,似乎有很多很多感觸,卻又似乎思緒混亂飄乎,什么都抓不住,所有那霎那的感覺擁塞在喉頭,哪一個也無法輕簡單松輕快明朗地先走出來。
在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問自己,如果是我,我會下船嗎也許真在那樣的時刻,我會恐懼,但至少此刻,我若是他(必須是我是他),我的回答也是"No"。1900,他本就不屬于這片真正的陸地、真正的人世間。從出生、從他成長過程、從他的才華與夢想施展、實現方式,當然還有點滴折射出的他的個性與行為方式,注定了他是個無法生存于凡世間的、上帝誤落人間的精靈。1900的出現本就是不同尋常的,從生命最初的成長,就是畏懼……他總是藏匿于船倉中,怕岸上有人來將他帶走。這種躲避與內心的恐懼早己埋于心底。他的所有對人世對社會的認知,均來自船員,正如片中所說,“他們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教養他”。養父關于孤兒院的解釋,讓成年后的1900依然深信,所以他說小號手“就應被送進孤兒院”,按說這不合理,他不可能始終那樣認識。我想,這是否也在暗示,1900與正常的社會人是完全不同的,對世界的認識是截然相反的。這一點似乎在與爵士樂鋼琴家莫頓的決斗前、決斗中也略有體現。1900,似乎也嘗試過與正常人接軌,他在船長室撥通那兩個電話后曾說過一句話,原話記不清了,大意是他以為兩個陌生人的通話就應是友好而美妙的,但事實正相反,這算不算1900第一次試圖回歸受挫呢與初戀的相逢,對愛的向往就應是讓他
處于回歸正常社會的糾結時刻,整整七年的時光,他飽受糾結之苦,最后下定決心要下船去尋找所愛的人。在影片演到1900與船上所有人擁抱告別,堅決地準備走下virginian號時,我的眼中突然涌滿淚水,其實因為觀影前看到介紹,很清楚地明白1900不會走下船,對這突如其來的甚至能夠說毫無來由的情感波動自己也感到一絲困惑,連我,一個觀影人尚且如比,1900又如何與virginian號割裂況且,對于要突然應對那“沒有盡頭”的陸地,他完全不知所措。那是與他生存的內心世界,與他所沉浸的音樂與夢幻世界完全沒有過交集的另一個世界
88個琴鍵在他腦中手下掌控,每次航行旅客但是2000人,船頭到船尾的空間終究有限。而他下船要應對的卻是從未碰觸的沒有盡頭的世界,是他內心一向恐懼與逃避的陌生世界!
他的回到是必然的。1900所擁有的音樂天才自不必說,這樣的才華,就應說在下船后,也必須能夠讓他衣食無憂。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惶恐的,而他的音樂源泉也必然枯竭。名利,也許根本就沒在他頭腦中出現過,無所謂放下;感情,在他的精神世界中,還占不到最多份額,不足以支撐他的世界,生命,只是他精神世界的存放處。隨游輪消失,我想,這就應是1900最正確最好最幸福的選取與結局!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3
今天重溫一下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看到這部電影的。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杰出鋼琴師。片中很令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來,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讓他過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終堅持自己在船上這種簡單而又單純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與死的選擇中,他也選擇了與船共生死。他,就這樣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沒踏上陸地,不知這是否是他的遺憾,還是說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執著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個他從未了解過的世界。
當看到他將要下船片段時!當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丟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無從下手,無從選擇,怎么辦?他扔下了帽子,給了城市一個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這,便是他的選擇!他會在腦海想象美麗的景色,從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選擇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他是一個活在內心世界的人他不適合很復雜的人生城市充滿雜亂,是個喧鬧的世界,在那里,沒有恬靜的生活,沒有美妙的音樂創作靈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凈的音樂。這是他的世界。感受著他的世界,這是現實無法比擬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給了大海和天空。”
“他彈琴,不是為了追求彈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為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毅然決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們都要通過電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電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個我們從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獨,他對愛情有著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懼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靈魂中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船上孤獨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屬于自己的很少。怎樣為自己在這樣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間!很難!所以,當你找到后,不要放棄,不要離開,留在這里吧,守住這只屬于自己的空間!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4
1998年,吉賽貝·托納多雷執導了他的第一部英語片——《海上鋼琴師》,獲得金球獎最佳作曲和歐洲電影獎最佳攝影獎。而真正的讓吉賽貝·托納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電影院》,影片不但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同樣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也屢獲殊榮。而為這部《海上鋼琴師》操刀配樂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風格,著名的資深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這位大師參與制作的各國電影配樂已不下400部,故被音樂界冠以最多產的作曲家美譽。
現時已經是70多歲高齡的他,仍擁有豐富的創作靈感和素材,在《海上鋼琴師》里,大師以鋼琴為主配合適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優美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
就像這部影片的中文譯名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一樣,鋼琴演奏是電影的一大重心,何況這部電影最初正名就是”海上鋼琴師的傳奇”,它所描寫的鋼琴家1900是一個飄迫于大洋間的傳奇爵士樂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少不了精彩的鋼琴演奏,而且是爵士樂的鋼琴演出來,莫里克奈的爵士音樂作品,向來就有鮮明出色的個人風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彈出基本上都是輕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娛樂性的作品,而《Danny’s Blue》是一首慵懶閑散,情調迷人的藍調作品,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影片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創作外,也特別邀請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鋼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當代名家的爵士音樂作品(The Crave與Peacherine Rag),營造出濃濃的時代氛圍,當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樂神韻的技巧之傳神,當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師級地位早已無庸置疑,《海上鋼琴師》再一次印證其寶刀不老的實力,音樂風格輕易貼切的悠游于各種領域間,讓古典的音樂技巧變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將各種音樂素材重新結合再造,一次又一次為人帶來新的音樂創意與音樂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師。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5
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獨有的名字,鋼琴是他終生的伴侶,大海是他靈感的源泉,寬廣的大海賦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徹的心靈,他的手隨著波濤的搖曳盡情演奏,心卻神游大地,無所不往,他便是這樣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鋼琴師。1997年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將這位賦予傳奇色彩的鋼琴師的一生搬上了電影熒幕,也造就了一段電影史上的經典,傳奇的海上鋼琴師有太多的別于常人的地方,這也讓觀者能夠無限的思索、探尋,以至于反思人生應該如何生活。
人生應該如何棲居?人應該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影片《海上鋼琴師》沒有給我們最終的答案,盡管如此,它卻指引我們去思考這一切。1900的人生是一場喜劇,也是一場悲劇,上帝賜予了他天才的靈感以及一雙無可媲美的靈巧雙手,大海與他融為一體,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鍵上馳騁,演奏出無限的樂曲,你會認為他是上天的寵兒,但他卻是一名社會的棄兒,從小成長與船上,養父丹尼因他沒有任何出生證明文件,害怕被人搶走,以至于不允許他離開船半步,他沒有做為社會存在的證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過客,1900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瞬,隨著他們的遠行而淡忘,1900僅有一位朋友小號手麥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歲月使得他們互相依存,但這微薄的依存是無法證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與世界隔閡,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試圖下船,卻又退卻了,理由很簡單,卻很真實,因為那無限蔓延的城市讓他看不到盡頭,下船之后他不知該走向何方,這種茫然的恐懼圍繞著他,終究釀成與弗吉尼亞號共赴大海的慘劇。
1900的樂曲不應在凡世,應該留于天堂,他的音樂才華不僅使他的名字流傳于弗吉尼亞號上,也驚動了當時物欲橫流的世界,爵士樂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戰,在波濤洶涌的郵輪上,一場較量無可避免,這不僅是名利之心與純凈心靈的較量,還是凡世樂音向天堂之聲的沖擊,事實證明,純潔的心靈才能譜寫動人音符,挑戰者在嘲諷聲中狼狽地逃離,1900的音樂也因此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錢的誘惑也隨之而來,然而正如1900能在樂隊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將規定拋之于腦后,面對社會的誘惑,他只回應了一句:“音樂是不能和演奏者分離的”,將已將錄制好的樂曲奪走,選擇了孤獨的音樂,放棄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回答,他鞭笞了當時的拜金主義思想和對權勢的狂熱,引出了埋藏于人內心深處的吶喊,純凈的心靈容不得玷污!
麥克斯曾試圖用財富以及名利勸說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實的回答:“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的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這是何等淡然的心態,以至于不由得拷問自己,當我面臨如此抉擇之時,是否能這樣取舍,存在于社會聯系之中的我們有多少不愿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東西,驅使著這一切的終究是我們內心的觀念,坦然承認,我們無法做到像1900那般的豁達,因為我們始終被社會這個大鏈子所牽引著,這是無法回避的,盡管我們無法拋棄一切的世俗觀念,但我們還是能做到守住內心的那一份凈土的,我認同理解1900的人生觀、價值觀,但這一切并不是屬于我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之中有著太多的不同點,追求名利而不狂熱,向往財富而不癡迷,永遠也不要做權勢的奴仆,我想這樣才會是一個比較現實的觀念吧。
我與1900不同,我自小不具備音樂才華,唯有對繪畫情有獨鐘,對藝術的認同感或許是我們的共通之處。我憧憬過用藝術改變我的人生,我知道1900不會如此,盡管他的才華足以讓他的人生轉變,在他眼中的人生不過是走一條路,住一棟房子,一塊地,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然而對我而言,這種觀念過于消極,人生是有所選擇的,也是絢麗多彩的,每一片家園,每一處風景都值得我們寄予感情,有所流連,人生有其理想,盡管來去匆匆,但充滿意義,以至于在我們離開人世時,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摯的淚痕。
1900是社會的棄兒,但他也有過家,弗吉尼亞號就是他溫暖的家,而大海,則代表了他的生命的歸屬,他沒有家庭,但不足以讓他失去愛情,丟掉愛的資格,世界不曾證明他來過人世,但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麥克斯的記憶之中就足夠了,因為友誼是能夠跨越生死的鴻溝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亞號沉沒于大海,伴隨著1900內心深處的琴弦聲,天堂不知道會是什么樣子?應該會有琴聲吧。沒關系的,只要有鋼琴就好,一場生離死別,不屬于社會的天堂之聲終究魂歸天堂。
一切都已經結束,但一切又都沒開始過,因為1900不曾屬于這個世界,琴聲停止響動,他走得不留痕跡,但“天堂之音”卻曾響徹過。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6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為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么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鐘后,我在心里笑著說: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后,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么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著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干凈。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為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著他內心的安靜,清明和潔凈,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向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為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編織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么。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著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50字篇7
從你呱呱墜地的那一天起,每一天都在奔向死亡,剩下的幾萬天,該怎樣度過?這個問題的答案,人各相異,因為先天后天的環境、條件,各不相同。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生于一艘游輪,也死于這艘郵輪。
和其他的游輪一樣,這艘游輪上也有成千名乘客,同樣有著鮮明的階級差異。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一個目的地——美國,每當第一聲“America”在船的某個角落傳來,全船上下,一遍沸騰。
沸騰聲后,人們紛紛下了船,登上了北美的一塊自由的土地。船上只剩下下層添煤工,此時的他們終于可以來到船的上層(船上富人區)。添煤工丹尼爾伏地搜索這這塊富人區,希望能撿到一點富人的遺失物品。結果他一無所獲,卻意外發現了一個棄嬰。
善良的丹尼爾見著嬰兒可愛,不忍心讓他餓死,便不顧眾人的目光,收養了這個孩子,并為他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1900。這個孩子就這樣在船上長大,不管是添煤工、廚房里的廚師或者幫手,還是船長,只要是船上的人都認識他,1900也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長大。
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丹尼爾教他看報識字,讓他長成一個紳士的模樣。然而有一天,丹尼爾卻因為一場事故,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1900。這給1900精神上帶來巨大的打擊,他在船上的人眼里消失了好多天,一直一個人呆在船底。
直到一天晚上,一陣優美的鋼琴聲驚動了船上所有人,船長也來到鋼琴前,發現消失已久的1900出現了,十分感動。自那以后,1900便加入了船上的樂隊,為聚會上的人們演奏著,但他的演奏常常循規蹈矩到一半便開始放飛自我,難的是,人們不僅不厭惡他,反而跟著他。
而鋼琴也讓1900結識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一生的見證者,也是這個故事的講述者,一位小號演奏者。這個人認識到了1900在鋼琴方面的巨大天賦,曾多次鼓勵他走下船去,讓他的琴聲被更多的人聽到,坐收更多的名利。但1900始終不為所動。
沒有什么能讓1900離開這個他記事以來就待著的地方,他仿佛像魚一樣只能與大海為生。除了愛情,讓他有那么一次的動容。
1900在無數的乘客中,結識了一位前往美國的農民,他是一個父親,但他為生活艱苦的奔波著,即使孩子因病離他而去,它也忍受痛苦,頑強的活著,并不斷尋找生活新的希望。是他告訴了1900,海的聲音在陸地上和在海上是不一樣的,他引發了1900對陸地的好奇心。
而他的女兒,也讓1900陷入愛情,創造了貫穿整個故事始終的那首曲子。第一次,1900有了下船的沖動。而在下船的樓梯上,他猶豫了,對于船下的世界,他充滿了恐懼,那是一種未知帶來的恐懼。他退卻了,還是選擇了呆在海上,演奏他的鋼琴。
隨著1900精湛的琴藝被更多的人知道,爵士與樂的創始人也來向他發起挑戰。前兩次,讓人們體會到了爵士樂創始人的厲害,第三次1900則震驚了當時在座的每一位。
后來,1900的好友下船離開了,直到有一天他得知那艘游輪要被爆破,便想起了1900,并堅信1900不會離開那艘船,于是便想方設法的想找出1900。1900出現了,卻拒絕了他下船的要求,并表達了自己想與船共命運的想法。最終,他也只能放棄,成全1900的愿望。
整部影片,都在一種壓抑的氣氛下行進著,仿佛是一部苦難片。你會感嘆1900的一生是多么的悲苦、可惜,也會為這樣一位天才的隕落而惋惜。
也許有人不理解1900為什么不離開游輪,覺得那是一種懦弱的表現,不敢面對未知,不敢去探索。其實不然,我覺得他是選擇了自由,選擇了自己,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如果明知自己無法適應那種環境,為什么還要去硬闖呢?生活有時候就是需要做減法,拋棄一些東西,你才能更好的生活。
無論如何,追隨內心才是最好的選擇。不要讓一點點非議動搖你的初心,你就是你自己,認定了就別再猶豫了,有時候不嘗試也行,只要往那個既定方向沖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