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
京劇是在多年前開始發展成為一種藝術的。生、旦、凈、丑各種人物的角色使男女老少看起來趣味盎然。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篇1
以前我看京劇總是覺得枯燥乏味,而這一次看京劇表演后,我才知道京劇是怎樣的有趣。京劇還是中國的國粹,東方的歌劇。
京劇開始了,我看到的是一些猴子們他們活蹦亂跳的,一會兒側翻,一會兒倒翻,很神氣!“豬八戒”是主持人,在他給我們講知識的時候,猴子們來玩“豬八戒”,“豬八戒”只好把他們趕走了。隨后“豬八戒”又向我們介紹了生。旦。凈。末丑。生有小生。老生。武生,旦有花旦。青衣。刀馬旦。老旦。丑有文丑。武丑。四大名旦其中有“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尚小云”,四大須生有“馬連良。潭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下面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京劇,第一個是紅燈記主要寫了老旦和花旦。第二個是三岔口,講的是武丑和文丑在一個黑屋子里打斗。俗話說的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說明了劇院的人們十分辛苦,由此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
看完這次京劇后,我的感想是:“我們的京劇是多么的好看呀!讓我們的國粹發揚光大吧!”
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篇2
京劇《少年中國夢》讀后感我帶著一份期待觀看了此劇,一個字形容:“值”。
《少年中國夢》以淞滬抗戰為時代背景,講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創辦報童工學團的故事。演繹了陶行知和一群報童們之間學習、交流、感人的故事。在劇中陶先生的影響下,報童們開展了從不識字到學習識字,到做小先生,同伴的小先生,家長的小先生。互幫互學,通過行來學知識,通過行來掌握技能——做長凳,通過行來救國救民。在報童工學團,這些窮苦的流浪兒不僅學識字,學文化,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有一些報童在陶行知先生的關心教育下,后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本劇始終貫穿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理念,以實踐第一的觀點,揭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可以說,劇情設計新穎、巧妙,以幾個非常小的切入點,展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諦。
觀看此劇,過程中有兩點我的感觸很深。第一點是陶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教學思想”在劇中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小東北”不會,大家一起教,家長不會,由小孩教。
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篇3
陪奶奶看京劇節目的時候,有一出京劇叫《朱砂痣》。
乍一聽戲名,我想起了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那段關于朱砂痣的描寫: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只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我當時還有些納悶,京劇是國粹,很多戲劇都是很久遠的古代流傳下來的,而張愛玲的小說才是近代的,這戲劇應該不是和她寫的朱砂痣有關的吧。
果然,戲劇一開展,我就發現我想的太遠了。
戲劇中的朱砂痣,講的是一個姓韓的太守,告老返鄉后,因著是孤家寡人,所以讓媒婆幫說一門親事,再討個妻子,生個孩子延續香火。
可媒婆竟是幫他找了一家有夫之婦的人家,那位年輕婦人的丈夫外出做生意,回家后便生病了,因為看病花光了積蓄,丈夫的病也不見,媒婆竟找年經婦人的丈夫給他的妻子說媒,說賣了錢也可以給他看病,而且如果他的病治不好,他的妻子的后半生也有了著落。
這一段的劇情,怎么看著,都有點兒覺得媒婆不道德。
后來婦人嫁給太守,洞房花燭夜時,太守問了年輕婦人的家境,聽聞她是賣身為夫治病。心存仁厚的太守竟是燒了婚書,不僅讓婦人回家去與丈夫團聚,不收回聘禮錢,還額外地送了年輕婦人一百兩銀子給夫君治病。
好人總歸是有好報的,年輕的婦人的夫妻有了銀子治好了病,上太守家登門致謝。知道太守沒有子嗣,年輕婦人的丈夫決定幫太守買一個孩子。
做為一個走南闖北的生意人,年輕女人的丈夫很快就為太守買回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
在小男孩與太守相見后,幾經詢問,太守竟意外地發現,這個買回的兒子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新生兒子,兩人不僅相貌形似,而且小男孩的腳心有一顆朱砂痣,正是太守當年記憶中的自己兒子的腳心的胎記。
太守為人正直,不奪人所愛,仗義施財,他的好心,終是得到了好報。
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篇4
11月1日下午,我們學校組織了六年級全部師生感受了一場別出心裁的視覺盛宴,聽覺洗禮——京劇表演。
正式演出之前,一位“老生”扮演者向我們介紹了京劇的起源,發展,行當,腔調等,使我們對京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講述期間,一位旦角演員穿插了一些京劇演出中的經典步伐和簡單的腔調,同學們親身體會到了京劇的樂趣。
表演怎么還不開始?同學們都有些急不可耐了。這時,一陣急促的敲鑼打鼓聲使在場三百多名觀眾激動起來。一聲氣壯山河的“嗬!”隨著一個矯健的側空翻牢牢地吸引了人們的視線。京劇《三岔口》開始了。《三岔口》雖短,但它的精華便體現在其之“虛擬”。兩位演員在只有一張紅桌,兩把大刀,燈火通明的舞臺上,卻能生動地表現出摸黑打斗的感覺,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是,整場演出我們卻感覺不到任何的異樣之處,這是因為京劇源于生活,加上了藝術化的夸張之后,化實為虛,借用一名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時,《三岔口》配有鑼鼓聲樂,演出中氣氛緊張,增強了開打時的緊張和激烈,緊緊地吸引著我們的目光,隨著鑼鼓節奏融合于劇情中。
《三岔口》結束了,同學們意猶未盡。緊接著,第二場《賣水》又開始了。整體來說,京劇《賣水》節奏慢了許多,歡快活潑的表演達到了極致,以丫鬟梅英為主角,著重表現了她的心地善良、聰明伶俐。特別是在“表花”時載歌載舞,眼神靈動,配合扇子、手絹的表演,活靈活現地展現出天真可愛的小丫鬟形象。
演出結束了,梅英那如黃鸝般的嗓音仍縈繞在我耳邊。京劇,我愛你!
觀看了京劇后的觀后感作文篇5
4月17日星期四,我們來到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觀看了大型原創現代少兒京劇《少年中國夢》,劇中一個個動人有趣的故事,讓我們受益匪淺。
看了這部劇,我們知道了在淞滬抗戰時期,頑皮貧窮的報童“小東北”,遇到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使他不僅有機會在陶行知創辦的“山海工學團”里讀書識字,還被“愛滿天下”的情懷所感染,成長為一個勇敢正直的少年。這部劇讓我們了解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偉大,了解了在淞滬抗戰時期的孩子們的生活環境。
這部劇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陶行知先生教“中”字變“日”字,“中”字躺倒變成斷手斷腳的“日”時,很可怕,鼓勵我們要爭氣。
是啊,回憶以前戰爭時期,小孩都不認識字,只能在街上賣報紙,而且他們的日子也過得很苦,不像我們現在,每位同學都能在整潔明亮的教室里讀書,寫字,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我們的印象中,京劇都是藍臉的竇爾墩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可這部劇就截然不同,它栩栩如生地演繹了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在演繹的過程中,也會加入一些京劇的元素,顯得相得益彰。
當我們在臺下,看到京劇演員帥氣地翻著一個又一個的跟頭時,心里是由衷地羨慕,因為有句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京劇演員平時也肯定訓練得很辛苦,真是了不起!
這次觀看的這部京劇,真是改變了原來在我們心中京劇的概念,突破了傳統,我們都非常喜歡這部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