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后感,歡迎閱讀。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幾乎無人能與之媲美的偉大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體裁豐富,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的社會變動。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
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非常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通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2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那句“幸福不表現為造成別人哪怕是極小的一點痛苦,而表現為直接促成別人的快樂和幸福。照我看來,它在這一方面可以最為簡明的表達為:幸福在于勿惡、寬恕和熱愛他人。”一直是我的座右銘。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以19世紀初俄法戰爭為背景的宏篇巨著。這本書猶如一面鏡子,把當時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矛盾和巨大社會變動描寫得淋漓盡致。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稱這部小說為“更加直接和更加準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國生活”,讀它“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著作”。作者巧妙地將戰爭與愛情結合起來,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眾多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
品讀戰爭與和平,感受托爾斯泰,感受那份永恒。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3
《戰爭與和平》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小說以俄國與法國的戰爭為背景,還原俄國當時的歷史和社會各階層生活的全貌。列夫托爾斯泰用有力的筆觸通過四大家族的生活為依據,描寫出了俄國各階層的生活狀態。這讓我聯想到了曹雪芹的《紅樓夢》,他也是以四大家族為背景,反應的當時的社會風貌。不同的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戰爭與和平》的背景是俄法戰爭。小說雖然歷經百年,卻依然是全世界喜愛的經典讀物之一,它跨越時空的界限,讓我們讀完依舊震撼。
戰爭題材的創作也源于他的生活,因為托爾斯泰本人也當過兵。他參加過真實的戰役,小說中的戰爭場面就是他戰場的.親身經歷,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托爾斯泰對于戰爭題材駕輕就熟。小說中描寫的角色都個性鮮明,人物刻畫非常準確。娜塔莎是一個熱情似火,熱愛生活,敢愛敢恨的女人;安德烈有著堅強的意志,是一名勇敢的戰士,他性格沉穩,善于社交,這讓我看到了托爾斯泰的影子,現實中的托爾斯泰也熱衷于社交;相反,彼艾爾不善于社交,性格直爽,較情緒化。作者也通過殘酷的戰爭刻畫出戰士們的愛國之情,與宮廷貴族的那些軍官的虛偽、虛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是托爾斯泰對他們赤裸裸的批判。
這位被列寧成為天才藝術家的托爾斯泰正是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勞苦大眾的憐憫之情,他是最具靈魂的作家,是一個對內心世界研究很透徹的天才,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宏偉巨作。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4
一位舉世聞名的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一部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侖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能力,側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裸露身體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非常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后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后來獻身于慈善事業,最后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后來又愛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寶貴!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么得幸福!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5
無論你的理想有多偉大,無論你付出多少努力去探索,你最終都會回到平凡的潮流中,被大潮裹挾著消失在這個時代的潮流中。下面就來說說《戰爭與和平》讀后感,大家千萬別錯過。
托翁反復強調,歷史不是英雄史,英雄也不是時代的操縱者,而是時代的產物。所謂成功者能看透時代的本質,懂得潛在的“力量”,順應時代潮流。
戰爭是一項具有不可估量的、復雜性的系統工程。我們不太了解它的靜態,更別說它處于動態變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分析往往不能帶來預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爾一樣,對現實生活并不滿意,卻一直在努力給自己生活一個理性的解釋,讓自己能夠接受當下的生活,并給生活賦予豐富的意義。
安德烈死前接受了上帝的救贖,比埃爾沉浸在日常生活的幸福中,以政治改革作為自己的使命。雖然最終沒有找到“理性的解釋”,但也已經達到了他想要的結果。
在尋找的過程中,安德烈發現了“真相”,就是娜塔莎的純真,但這種純真間接性地導致了他的死亡。而比埃爾首先發現的是“善”,并且加入了教派,妄想通過“善”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自己還是一如既往的虛偽。
安德烈臨死前意外的與阿納托利和娜塔莎重逢,這些曾經給他帶來傷害和痛苦的人,也同樣面臨著痛苦。當安德烈感覺它不是“恨”,而是“愛”時,那正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并用“美”去擁抱生活。
失去一切后,比埃爾遇到了天真樂觀的普拉東。比埃爾放棄了對理性思維的盲目追求,開始學著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切的努力,對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變嗎?不!最終,我們只能與生命達成一種理解,而獲得內心的平靜,這也算是一種投降吧!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6
在經過這段時間的仔細閱讀后,我發現這本世界名著給我了新的不一樣的感覺。這是一本世界名著,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在上高一的時候我曾經閱讀過這一本書,可是當時就是僅僅讀了一下,沒有太大的感觸,我想是因為當時的思想還是比較局限,理解能力還很欠缺,在加上文化程度在那兒,所以度了就僅僅是讀讀,讀了也沒什么特別深的印象,可是這一次,我就很認真的讀了一遍,感覺和原來有很大的不同這次讀的時間比上次的還要短一些,可能是因為原來接觸外國小說不熟悉,現在讀的多了,感覺是比原來讀起來快多了,并且有了很多有感觸的地方,說了這么多還沒有說這是一本什么書呢,這是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
我開始讀的時候還有些不太懂,覺得里面涉及的方面特別多,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從這本書中就可以看到外國的很多東西,比如說他們的生活的方式,說話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這本書中特別是思想方面和軍事方面是兩個兩點方面是很只得看的地方。這本書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想這也是這本書本身所想表達的一個目的,但是從這個目的來看我就的還是有點片面了,我覺得可以說這本書中所表達的東西已經到了一個全人類的高度了,我想這就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的特有所在吧,當然里面還包含著很多的文學上的東西,文學色彩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價值的,雖然我不能在這大放厥詞,高談什么文學,我也不是很懂,我也沒有資格,但是這本書很吸引我,我覺得這就達到了文學的目的了。
當我要從新閱讀這本書時,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因為我不想和上次一樣,沒太大收獲,我想只有這樣才會讓我收獲的更多,更加容易理解到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讀這本書才有意義,本書的寫作背景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鴻篇巨制,完成于1863—1869年之間,字數達到了130多萬字,歷經7年的艱辛創作受到列寧的高度稱贊,這時也不得不說說作者了,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出身于貴族家庭。1847年他退學回故鄉在自己的領地上作農奴制的嘗試,他曾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在軍隊的幾年生活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的10月份他離家出走,之后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這些就是讀這本書時的一些準備,下面就這本書來詳細說說。
這本書知道字數就知道是很長的要不作品,可是在結構方面,卻是做的井井有條。每一步作品在結構上都是非常難把握的住的,并且像這樣一類的鴻篇巨制更是難上加難,可是托爾斯泰卻憑著他自己的文學天分,在本來就矛盾著的戰爭與和平之間穿梭自如,一點都不覺得矛盾,在內容結構上井然有序絲毫不亂,便文章更清晰明了,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一些比較難描繪的場面,可是他卻描繪的就像浮現在眼前,一下子就能想到那種場面,寥寥幾筆,卻描繪的恰到好處。比如說描寫那些大場面,戰爭是個非常難描寫的場面,可是他卻描繪出了一個真實的.戰場,有比如說大型的宴會、舞會他用簡單的幾句話,簡短又精煉的把每一個人的性格、心理全部都描繪出來了,并且是和盤托出,使人一讀就能感受到那種場面和場面的氣氛,一點都沒有雜亂無章的感覺,我想這一點是相當厲害的了,不是一般的作家就有這跟能力做到這么到位,這么恰到好處而無半點累贅,這是其他的作家不能相及的。
當然我是特別喜歡他在語言方面的描述。說到這一點腦子里就出現了我記憶很深、觸動很大的句子,在《戰爭也和平》上中有這樣幾句話“這一個死的好!拿破侖望著博爾孔斯基說,安德烈公爵心里明白,這是指他說的,他集中全身的力量想動一動,發出一點聲音。他輕輕動一下腳,發出可憐的、微弱的病人的呻吟。“啊,他還活著。”拿破侖說“把這個青年人抬起來送到救護站去”。我自己就很喜歡這一段話,這段話具有鮮明強烈的對比效果,語言不多,但是把他們的心里都通過語言的形式全部顯現出來,特別是拿破侖,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還有一段話也是我非常喜愛的,在《戰爭與和平》下中有這樣一段語言我還記得:他用手撫摸著她的頭發,“我整夜都在叫你……”他說。“要是我知道……”她含著淚說。“親愛的……”也許是說:“好孩子,為什么不進來呢?”“可是我愿意,我愿意他死”這每一句話的字數都很少,卻僅僅幾個字就都可以代表一大串長的句子,并且很到位,從這也可以看的出語言的一些特色并且有很長很深的意味,感受其中的神奇的表達效果,語言魅力,這本書出現了和很多并都大放異彩。
那接下來就是這本書其他地方的超人之處和感悟的地方了。就先說說人物方面吧。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不太重要的配角,就想小尼拉這類的小人物,就很輕而易舉的展現出來了屬于他們自己的性格,而且不會太多,不會顯得輕重不分,這一點就很厲害了。接著就是他在描寫許多人的時候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給我們一種很想要讀下去的感覺,在這個當中給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要屬娜塔莎的變化了,開始是一個很活潑,很快樂,愛唱愛跳的笑姑娘的形象,她的變化可謂是最大最明顯的了,尤其是和皮埃爾結婚后竟然變成了一個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所以當杰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是,有一點無論娜塔莎怎么變,她在本性上其實永遠是不變的,根本上性的特點還是沒有改變的,看著卻是那么順其自然,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我覺得這肯定就是他的高明之處,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全部都是白描的手法,有點缺乏情感,可是仔細讀才發現了這么多有意義的地方,這就是一個大作家作品給人的感覺,相信下次在讀的時候,又會有許多不同的感受和發現。
在這本書中有幾段是我讀過來發現又有了新的感覺和理解。
首先就是“單單是我知道我自己,要他們生活不是我的生活毫不相干,要我的生活在大家身上反映出來,要他們和我一起生活”這段內容深深打動了我,從此我覺得我的想法和情感與周圍的人有點不同,讓我也能一樣去體會這種深刻的崇高的感情,但是我發現許多人除了訕笑之外,也不會有誰會為這一崇高的感情所打動,他們僅僅頂多會為一般的親情和那些被嚼爛的愛情所感動,或許就僅僅是這樣,更多的是為金錢的鼓動,我覺得說的很好很對,現在我也感覺好多人可能一味的崇拜一些名人一些大人物,但是卻不知那里所表達的真正崇高的思想,我覺得這就進了一個誤區了,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是真正的思想在照亮這個人,更深刻的去體會和理解思想,這才是最重要的實質的東西。還有一段文字,是《戰爭于和平》下中的,是這樣的:“尼古拉托斯夫并沒有什么犧牲精神,而是碰巧在服役時間遇到了戰爭,于是就密切地長期地參加了保衛祖國的戰爭,因此他對俄國的情況并沒有悲觀的想法。如過有人問他,他對當前的俄國情勢有什么看法,他會說,這個問題用不著他考慮,自有庫圖佐夫和其他人考慮,不過他聽說,團隊要補充編制,這場仗大概要打很久,照這樣下去,在有一年他就可以當上團長了。”我句的這段文字很有意思,首先對尼古拉羅斯托夫這個人把他的性格特征全部顯現在眾人面前,當然也想到他自然后參加到戰爭中去,還有就是他在戰爭來臨之時有這種不失望的想法,換個方面想也是挺積極的。
還有在這本書下第十五部中說“那么,生命的滅亡面前除了恐怖感之外,還會感到五臟六腑的撕裂和精神的創傷,這種精神的創傷猶如身體的創傷,有是致命有時痊愈,但是永遠疼痛,害怕外界刺激性的觸摸”。這短話我認為最能表現《戰爭與和平》的本質意思,為俄國尋找到一條道路,追尋和平,戰爭永遠都不會是主題,和平才是共同的愿望。
讀了這一遍之后真的受益頗多,相信以后我還會讀這本書,因為他其中所蘊藏的深刻的思想,我理解的還不夠,我所感悟的就是這樣,不愧是世界名著!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7
在這個五一假期,本來應該學習,不過我也一點不后悔用兩天半的時間來看完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戰爭與和平,托翁的這本書,偉大毋庸置疑,羅斯托夫,安德烈,皮埃爾,庫拉金四大家族在亂世戰爭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歡其中的哪個人物呢?羅斯托夫嗎?他是個熱情的俄國小伙,在戰爭中尋求證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戰爭是什么呢?羅斯托夫在第一次戰爭中在一次迷茫的沖鋒中受傷。最后呢,他變成了一個古板老舊的人,一個對沙皇宣誓,不為任何理由的。他變了。皮埃爾和安德烈呢?我覺得他們更像一體兩面的存在,一個升入天堂,一個則在人世間感受幸福。皮埃爾的成長肉眼可見,他最后變成了一個堅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個反對的人,而尼古拉則是最后一個同意的人。安德烈呢?他不喜歡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卻因他而死。他愛那份榮譽,可前線昏昧的指揮者卻無法接受他的建議,他離開了司令署,卻在前線受傷死去,他遇到了情敵阿納托利,卻為那份油然升起的愛而放棄了復仇。
愛世人,這是托翁在安德烈和皮埃爾身上最體現的兩點,皮埃爾加入共濟會,實行農奴制的解放,卻一事無成,共濟會里更是多沽名釣譽之輩,他們拿著高額的收入,卻不肯交一點點的會費,其后更是有鮑里斯這種人加入知識為了獲取人脈,繼續上爬而已。不過皮埃爾一事無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將那份愛實現了出來,并像安德烈一樣有了更高的執行力。
我喜歡娜塔莎,那個天真熱情的女孩,她有著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熱情愛過很多人,鮑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納托利,皮埃爾,最后他選擇了一個不勇敢,不如杰尼索夫,不機智高貴,不如安德烈的才華,不如阿納托利的俊秀,但是皮埃爾卻有一顆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給他以后,便不再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女,而是一個母親了。
戰爭與和平,前線的`戰火紛飛,無數的偶然,以及歷史的必然;后方的歌舞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樸的貴族們在戰爭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態。我想不出我在這片短短的文字里要討論什么,這是我接下來慢慢再讀,這兩個星期,我要寫四篇文章,關于歷史的偶然和必然,自我滿足感的辯駁,關于娜塔莎幫助別人和自我的反思,以及我想寫的一篇,關于皮埃爾和安德烈的文字,這些在我剛看完書的時候都還是亂七八糟的一些東西,我需要慢慢來的。加油,天地若有史,取法類托翁。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8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一生筆耕不斷,曾著有多部佳作,但就知名度而言,《戰爭與和平是》一部脫穎而出的鴻篇巨著,它被譽為“一部史詩級般的巨作”。托爾斯泰在最后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于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主題-——戰爭與和平深刻關系。
這本書一方面以虛構的瓦西里、羅斯托夫、別祖霍夫、博尓孔斯基四個家族的生活為主要線索,恢弘地反映了19世紀初期的俄國生活,構成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國人民抗擊拿破侖入侵的英勇的'氣概,并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放置于戰爭這一特殊階段,塑造出諸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小說中出現的四大家族以及和四大家族相關的貴族人物,被作者有意分為兩類:一類是以趨炎附勢、投機取巧為代表的瓦西里家族,他們關心祖國的安危,在國難之時仍沉湎于享樂之中;另一類則是以國家為重、勇于在危難關頭為國家排憂解難,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為祖國獻出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東西。作者在贊美這一類貴族人物的同時,也不忘描寫普通人物中的杰出代表,這些普通士兵在戰爭中表現出的不畏犧牲、英勇果敢的高貴品質和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膽小的貴族統治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戰爭”與“和平”這兩個詞則生動地展示了戰爭前后俄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我讀過許多的書,可從未讀過以兩個主題交織而成的作品,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讓我開了眼界。《戰爭與和平》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真是名副其實!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9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確實,列夫托爾斯泰的恢宏巨作《戰爭與和平》,讓我對生命有了一個更加徹底的了解。
久久不散......文章以俄國人民的角度再現“拿破侖之戰”的過程,真正詮釋了生命的真諦。而書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人物便是安德烈——一位身份高貴,卻選擇參軍御敵而最終壯烈犧牲的英雄。
當我隨著他的腳步踏入戰場中,當我也感受到子彈穿過胸膛的`疼痛的疼痛時,我和他一樣,心中依舊洶涌著對生命的澎湃;當我隨著他的擔架流落村莊時,當我也感受到他人眼神中的失望時,我和他一樣,依舊迸發著對生命的懷戀;當我隨著他的眼神望向愛人時,當我也感受世界冰冷無光時,我和他一樣,依舊對生命充滿無限渴望。知道生命的最后一刻,這位偉大的英雄始終沒有忘記對祖國的承諾,始終沒有放棄對生命的渴望。
讀罷,安德烈的離去使我引發了對生命的思考。拋去重重的歷史枷鎖,放下縷縷的戰爭硝煙,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又該怎樣看待生命呢?
生命永遠在流逝而唯有對生命的熱愛永不停止。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錢幣和鮮花放置在一起,一夜之后,錢幣不變但鮮花卻枯萎了。如此簡單而又深澳的道理告訴我們,隨著時間流逝的是生命,而也只有生命是我們無法挽回的珍貴。生命似箭,一去不返,來不及回首,便以飛馳萬里;生命是水,奔騰不息,只顧風雨兼程,便已一瀉千里;生命似云,飄忽不定,云卷云舒間,便已隨風流轉。
但對生命的熱愛是最生生不息的衍變,這熱愛從古至今貫穿了滿是歷史的歲月。像作者在書中寫道一樣:“人世上最困難而又最重要的事就是熱愛生命。”即使在飽受生命不公的境遇下熱愛生命。是啊!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我國人們都從未放棄對生命的熱愛。這熱愛撐起他們的信念,燃起他們的希望,是生命的火種;這熱愛托起他們的明天,是生命的源泉;這熱愛,筑起他們的橋梁,構起他們的屏障,是生命的初衷。這便是對生命的熱愛,是那心中永恒不變愛。
身處戰爭,生命是最耀眼而又最珍貴的東西。面對和平,我們不更應該滿腔熱愛和珍惜,讓生命迸發出更加燦爛的火花嗎?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0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崇敬的心境的話,那么,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因為,在此之前,關于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日,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后,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侖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本事;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本事,更側重于道德夢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并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欲望。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1
這本書閱讀的時間跨度特別長,差不多倆月了,原因有二,書本身就是大部頭,經典名作,不易讀,其二,這段時間迷上美劇,閱讀懈怠很多。
這本長長的戰爭與和平大名不知道是小學還是初中就聽到了,反正真正的閱讀是聽到這本書的十多年以后,書中的內容說來也不復雜,復雜的是俄國作品中類似歐洲的人名地名讓人頭疼。很多時候除了關注書的內容本身,還要花心思去記和分辨這些人名。
這本書雖然不是歷史書,(作者好像也不認為它是小說,但是我們歸類還是會把他歸為小說。)但是我閱讀完感受最深的.二點確實關于歷史的,其一就是之前了解到的拿破侖進攻俄國失敗因為資源短缺,這本書讓我看到的正好相反,法國占有各種優勢,一度讓俄國首都迫使莫斯科的大部分人撤離莫斯科。其次,就是關于拿破侖的形象,通過作者的一些觀點描述,讓我了解到,拿破侖或者其他一切容易讓人膜拜的形象,更多的可能是不斷去強化其光輝形象的結果。我們了解的真實,未必是真實。(當然這兩點是基于本書給我的認識。)
很難想象,書的收尾階段,作者對于科學的開放態度,讓我敬畏。原來,我們上學書中所給我們的托爾斯泰或者其他的人物形象,過于單一化。可能有些作家或者人物,比我們所了解到的更讓人敬佩,當你更多的去認識他的時候。而托爾斯泰便是其中一位。
小結:書很長,很耐讀。讀這種書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讀完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2
我早就聽說過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這本巨著《戰爭與和平》,于是,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去閱讀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思緒萬千,這本書真實的反映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一切矛盾與變動。
本書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與和平年代里的生活為情節線索,充分展現了1805~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國抗爭到底的感人故事,法軍入侵俄國境地,莫斯科大火,所有的俄國人民都很憤怒,他們為了法軍不再侵略自己的國土,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起努力,所有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雖然不少人死于戰場上,但是他們沒有一句怨言,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祖國,為了國家的名譽,他們甘愿自己犧牲,從這里我體會到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偉大的'英雄主義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聰明的拿破侖也拿俄軍沒有辦法,俄軍勢不可擋,拿破侖只好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倉皇而逃。
這本書中的幾位主人公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安德烈公爵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為了這場戰爭付出了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彼埃爾心直口快,他并沒有被父親的財產所迷惑,而是決定去參軍;庫圖佐夫是個優秀的大帥,帶領戰士們奮勇殺敵,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女主人公娜塔莎是個情感豐富、熱愛大自然的人。
讀完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和平是多么的重要,我們不要讓戰爭破壞我們的幸福,要讓和諧籠罩著這個快樂的世界。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3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以往總是崇敬拿破侖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一樣。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致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愿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所以他進取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產死去。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以往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我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我“應當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后半生”。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感情,然而兩人訂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著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人應當怎樣生活?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當以往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復復、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此刻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我的明確答案。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是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此刻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并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著寧靜、鎮定的白云,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4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泰斗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托爾斯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一生筆耕不斷,為后人創造了大量文化著作,其作品百卷有余。不管是在他本人的所有小說中,還是在俄國所有的小說中,乃至全世界的所有小說之中,若要選出一部“最值得閱讀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必定會成為人們心中必不可少的選擇。
《戰爭與和平》以19世紀初,俄國經歷的兩場正義的保家衛國的戰爭為背景,寫出了俄國人民空前地團結在了一起,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前所未有地同仇敵愾,有力地阻擊法國軍隊的進攻并且挫敗了拿破侖的故事。
小說圍繞著“戰爭”和“和平”這兩個中心點呈現出俄國人民英勇抗擊侵略者的場景。以四個貴族家庭的生活為主要線索,寫了如奧斯特里茨之戰、莫斯科大火等1805年至1820年發生的重大事件。
讀完《戰爭與和平》我感觸很深。書中描寫了戰爭的殘酷,難道不是在呼吁人們要和平共處嗎?俄國人民的空前團結,不正是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嗎?文中的安德烈,皮埃爾等人都是為了祖國挺身而出的英雄,從他們的身上我們怎么不會感受到那一片片濃濃的家國情懷,還有他們那一顆顆拳拳的赤子之心呢?
俄國作家巴別爾曾經說過:“人的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但是,為了找到這七八本最值得讀的書,則必須先讀完兩三千本。”因此,我認為在浩瀚的書海之中,《戰爭與和平》這部偉大的作品,無疑就是我們最應該讀的那幾本書中的其中一本!
戰爭與和平讀后感精選篇15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創作于1863-1869年間。
小說以1805-1820年的歐洲大陸為背景,在戰爭與和平的交錯中描述了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等四個貴族家庭的愛恨情仇。幾個主人公在經歷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后,最終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在戰場上犧牲,皮埃爾?別祖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終成眷屬,而尼古拉?羅斯托夫和瑪利亞?博爾孔斯卡婭也組成了美滿的家庭,小說的敘事部分以兩個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溫馨。
主人公們生活在動蕩期的歐洲,拿破侖治下的法國與亞歷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國是19世紀初決定歐洲命運的主要力量。托爾斯泰不僅以恢弘的場景描述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評述。可以說,對歷史的探討是小說的一大基干,其重要性甚至不亞于幾位主人公的命運沉浮,歷史如何被描述?推動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又是什么?這些問題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托爾斯泰以非常寫實的手段還原了眾多歷史場景,1805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和1812年拿破侖攻占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事件。盡管托爾斯泰站在俄國人的立場上描述歷史,但如果你想從這部小說里挖掘俄國的“愛國主義”,那恐怕就要略感失望了。在小說中,我們看不到“智慧”的俄國軍隊,也看不到“英勇”的俄國人民。盡管后人認為拿破侖進軍莫斯科是俄國軍民故意“誘敵深入”的結果,但托爾斯泰卻認為法軍得以長驅直入只不過是俄軍的內部矛盾和指揮紊亂造成的,而所謂“誘敵深入”之戰術只是后人的歌功頌德而已。恰恰是俄軍的作戰失敗在客觀上導致了拿破侖孤軍深入,并最終使他走向滅亡。歷史就是這樣,后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刪減了很多東西,同時也捏造了很多并不存在的“輝煌”和“丑惡”。
在感情色彩上,我們看不到作為侵略者的法國人有多么“可惡”,也看不出抗擊侵略的俄國人有多么“崇高”。托爾斯泰的對整個戰爭過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實的。“侵略”和“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不能說完全不存在,但這種區分更多時候只是“政治產物”,是人類為自己的可怕行為尋找正當理由的遮羞布罷了。當這些事件的政治意義被剝離,當一個個平凡的人走上戰場去殘殺同類的時候,不管你是進攻的一方還是防守的一方,都是罪惡的、也是值得憐憫的。
尼古拉在追擊一個法國軍官的時候,因為他的“狼狽相”而心生憐憫。皮埃爾本來打算留在莫斯科刺殺拿破侖,卻陰差陽錯地救了一個法國軍官的命,他還懷著“負罪感”和那位法國軍官徹夜暢談。俄國人是他們的同胞,這沒有錯,但種族和國別的區分畢竟是人為的、相對的。一個天然且絕對的事實是,同樣作為人類的一員,法國人更是他們的同胞。盡管人類總是給戰爭冠以“正義”、“反侵略”等名號,但這些政治意義難道能改變同類相殘的悲劇本質嗎?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紀念某一場戰爭或戰爭中的某個事件。但是,我們要紀念戰爭里的什么呢?在中國,“9.18”、“7.7”、“南京大屠殺”每年都要被紀念,可是大家除了“日本鬼子侵略過中國”之外又記住了什么呢?戰爭對普通士兵意味著什么,對一個個普通民眾又意味著什么(包括日本人),這些基本上被我們忽略了,大家不去從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每一個珍貴的人類個體在戰爭中的遭遇,而是都去關注政治意義了。于是,人們一邊高呼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卻除了“30萬”這個注了水的統計數字之外一無所知。
在史書和歷史教材中,平凡的個人只不過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統計數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滅了。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正是在這一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它還原了那些被所謂的政治意義泯滅了的最樸實的個體生活,而恰恰是那些個體生活才能反映人類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在評價拿破侖是否偉大時說到:“哪兒沒有純樸、善良和真實,那兒就沒有偉大。”是的,脫離了善惡標準的“偉大”不過是另一種“渺小”罷了。我們的史書和教材可能是為了“普及常識”,有意無意地夸大了那些渺小的“偉大”,卻恰恰忽略了“偉大”的立足之本——人性與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