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的讀后感,歡迎閱讀。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1
冉阿讓一生坎坷。他因為偷了一塊面包,被送進了牢里。他四次越獄,刑期不斷增加,幾個小時的自由換來的卻是十九年的痛苦。出獄后,他被一位主教感化,重拾善良的本性,改名當上了市長。但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卻被警察沙威陷害再度入獄。出獄后,冉阿讓開始撫養女工芳汀的私生女珂賽特,對她十分疼愛。長大之后的珂賽特認識了馬呂斯,很快與馬呂斯墜入愛河。一次,馬呂斯在戰爭中受了傷,昏迷不醒。冉阿讓救了他。后來,冉阿讓成全了他倆的婚姻,向馬呂斯表明自己曾是苦役犯,因此遭到馬呂斯的鄙視。最后,馬呂斯得知冉阿讓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還是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先生。他悔恨交加,連忙和珂賽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在失望與孤獨中,這位命運悲慘的老人,凄涼地死去。
冉阿讓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殘酷的現實和法律的不公讓仇恨占據了他的思想,他是一個罪人,但他后來的改過自新,說明他的'本性是善良的。面對社會的壓迫,他以德報怨,盡全力去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盡全力去愛這個世界。這種崇高的人格精神使我敬佩和感動。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犯錯之后,只要勇于面對錯誤,心存善念,努力改錯,就可以像冉阿讓一樣,從罪惡和錯誤的深淵中掙扎出來,走上正義美好的陽光大道。
冉阿讓是悲慘的,但他又是幸運的。當他回首往事時,一定不會有遺憾和后悔。他像一位天使,用善良和博愛對待別人。他那鮮活的面容使我難忘。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2
假期里,學校要求同學們共讀雨果的《悲慘世界》,同學們認真閱讀并寫了閱讀心得。我們將在公眾號、校報《五浦文匯》和校刊《鐸聲》上陸續發表。
當前,同學們正在居家上課,希望同學們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這次線上學習的`機會。上課、讀書、娛樂、體鍛、享受親情,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個天賜的機會。多少年后回憶起這段時光,還是很有意思的。
在這里我們也同家長們說幾句話:請你們多陪伴孩子,陪伴不是監管。不要只關注上課、作業,更要與他們一起談心,一起看書,一起看電影,一起討論,一起寫讀書心得。更要抽時間進行藝術活動,體能訓練。充分體驗讀書之樂,享受親情之娛!這是難得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呵!
線上授課,比在線下授課要求更高,更辛苦,對老師們的要求更高,愿老師們花更多的精力,更認真地備好課,更有創意地上好課,密切關注同學們的學習反饋。尤其要在“精煉”“簡明”“生動”“以少勝多”上下功夫。控制好作業量,給同學們充分的空間。讓同學們能順利地愉快地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3
寒假里,我用一天的時間讀完了維克多·雨果寫的《悲慘世界》。
冉阿讓因為饑餓偷了面包進了監獄,四次越獄沒成功在監獄里呆了十九年。他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后,他過得并不快樂。因為大家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板趕他出去。長途跋涉的他,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他偷了銀碟子逃跑時原諒他,并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臺。”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人是可以改變人的,就像主教的寬容感化了冉阿讓,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換了個名字,為貧苦人打抱不平,樂于人得到人民的愛戴,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后來他自首了,在船上做苦役,他救一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
看了這本書,我能感受到壞人如果有人愿意相信他,他就會變好。像書中的冉?阿讓一樣,被主教大人愛護著,相信著,所以冉?阿讓才會變成好人,才會做那么多對別人有益的好事。想象一下,如果冉?阿讓沒有遇到主教大人,他可能繼續干著偷盜的壞事,被抓進監獄,可能永遠都出不來了。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像主教大人一樣,相信別人,給別人一個機會。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4
《悲慘世界》是法國巨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公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其時社會的重重對立,謳歌了人道的仁慈與純真,抨擊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彼此排擠的丑陋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漆黑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一直與丑陋實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或許正是他的博愛、寬恕及其崇高的魂靈,又從頭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閱歷長時間牢房之苦,總算取得自在時,卻因為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承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巨大!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具有的全部。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一切不幸的人、赤貧的人、值得憐惜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具有很多產業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貧民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常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處處訪貧問苦。關于貧民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5
當合上《悲慘世界》這本書時,心中一種難以言明的感動油然而生,我感覺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這本書讓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冉阿讓從一個階下囚變成一個善良,受人愛戴的市長,這是一段多么辛酸的過程然而這部聞名世界的名著卻將荒蕪慘淡世界中人性種種改變盡收眼底然,我不禁對雨果這位浪漫主義作家心生敬意!
這本書的主角——冉阿讓,童年時沒有上過學。成年之后,他成為了一個純樸,熱心的園藝工人,幫著他的窮苦姐姐撫養著7個可憐的孩子,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年冬天,冉阿讓找不到活兒干了。家里饑寒交迫,一點面包渣兒都沒有,于是冉阿讓便在一個面包店里偷走了一個面包,后來被人抓住,被判處五年苦役!這是何等凄慘的時刻:社會逐斥并無可挽回的拋棄一個有思想的生靈!冉阿讓在監獄里備受凄苦,終于,不堪忍受越獄之苦的他,試過四次逃跑,卻因此刑期被加到了19年刑。年復一年這顆心靈逐漸干涸,緩慢的,卻是不可避免得,新靈感和,眼睛也干涸。直到出獄,十九年他沒有流一滴眼淚。到了出獄的時候,冉阿讓耳邊聽到這樣一句奇特的話:“你自由了”但是,一張黃紙通行證,究竟通向什么自由。冉阿讓雖然釋放了,但卻因背負罪名,找不到住處。
冉阿讓變得仇視法律,他開始放棄了這個社會。就在冉阿絕望的時候,卞福汝主教伸出了援助之手,當晚他在主教家里留宿,然而當主教熟睡的時候,冉阿讓竟然想要殺了他,為的是偷走他家的銀器,后來主教寬恕了他,將他放走了。卞卡福主教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安讓開始棄惡從善,開始了新的生活冉阿讓生性沉靜,但并不憂郁,也許,這是天生富于感情的人的特點。冉阿讓在教主的感化下,開始恢復人性,后來還當上了市長,成為了富翁的他仍不忘教主的教誨,他開始熱衷于慈善公益,然而即使是樂善好施的他,也因法律的濫判無辜,再度成為了階下囚,但他仍然將教主的恩惠牢記于心,他救助了孤女珂賽特逃出了法律的魔爪,他辦學校、招無家可歸的人做工、資助貧困,使當地經濟繁榮。但社會的容不下他,法律也容不下他,他最終在孤寂中走向生命的盡頭。
這不得不讓我感嘆人性的黑暗,社會的虛偽,人們爾虞我詐的陰險,也讓我為冉阿讓這類平凡而普通的人民,為反抗社會的不公而做出的偉大貢獻,他們是可愛的`。故事是悲慘的,但是他向我們揭示的種種真實,是這部恢宏龐大又細膩入微的巨著精彩之處,也是讓我為之鼓舞的地方
冉阿讓曾經是一個心中沒有愛的逃亡者,但是他卻被教主的博愛一點一滴的感化著,讓冉阿讓棄惡投善,對與他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愛,也許這就是人性的魅力。但是,這個社會的丑陋與壓迫,使冉阿讓一再落入法律的魔爪之中,所幸他的心已是圣人的心,像那個主教一樣。懂得愛,懂得寬恕!他放走了一直追捕他的偵察員沙威,他原諒一切,他是那樣的溫和、有大愛。誰能想象他曾經是一個殘暴的苦役犯?
整部小說在于怎樣揭露這種社會壓迫如何把人間變成地獄,也讓我深切地體會到社會最底層窮苦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善惡,并且時而為之感動。這不得不再一次的讓我感嘆巨匠雨果的文筆!光明磊落,寬厚善良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但是,陰險狡詐,自私自利的小人會永遠遭到人類的唾棄。書中有許多角色也真是這個社會的縮影,比如店主德納第,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時聲稱自己是演員,一時又說是畫家,但再高明的欺詐手段高,也掩蓋不了自己丑陋的內心。在生活中也有著類似的事情:比如為了提高自己的成績排名,而不惜考試舞弊,但這種行為縱使欺騙了老師,同學,但卻永遠也欺騙不了自己,欺騙不了自己的真才實學!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壓迫,沒有了偽裝,大家都像主教那般成為光明的使者,傳遞無私,善良的精神,讓每一個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那么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何等的平等和諧呀!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6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里,卻有一個始終與丑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于獲得自由時,卻由于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于他往往出門時口袋里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面包送給挨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于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后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并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對那么多毫無血緣關系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么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于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后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布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系的人!
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丑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么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丑惡現象的搏斗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從小也學過董存瑞、雷鋒之類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當今社會難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嗎?答案是: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又能告訴我們什么呢?
老師、家長總教導我們:我們是新世紀的人才和棟梁!而此話的言下之意則是:若干年后,世界的美好與和平就要靠我們去創造、維護了。
可在我看來,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么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么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么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將變得更美好,世界將變得更和平!”但愿我們這一代人,能夠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7
最近,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享譽世界的代表作之一《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平民冉阿讓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使他在監獄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后,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受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冉阿讓再度陷入絕望之中,他決定報復這個社會。就在他實行報復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住,以為將再次面臨牢獄之災的時候,奇跡出現了,這位善良的主教沒有告發他,而是用他的仁慈之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后半生,幾年后,他改換身份,盡全力幫助別人,想多做些好事來彌補從前犯下的罪過。但當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后,都帶著歧視、刻薄的眼光看他。最后,冉阿讓奮不顧身地將在街壘戰中受傷的馬利尤斯救出,成全了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但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郁成疾,最終凄慘地死去了。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的神圣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末尾,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后對他發出的評價。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如果能給犯錯的人一束陽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從黑暗中走出來,那該產生多么巨大的變化呀!
雨果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醒良知;低級的法律是刑罰,它只會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體現者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為真正的人;而后者的代表是警探沙威,他如鷹犬一樣跟蹤冉阿讓,迫害走投無路的芳汀,如冷血動物,他最后的投河,標志著當時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隨處可見: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溫暖的擁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批評,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愿人與人之間少一點自私、貪婪和算計;愿我們每個人都像冉阿讓一樣懷著一顆博愛、寬容、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社會,去對待周圍的人;愿人們的靈魂都是高尚、謙卑的。這樣,不論你的出身、地位、學歷、財產如何,你只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心靈,就可以照亮身邊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一個真正高貴的人!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8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完全被里面的情節和人物所吸引。
這部作品主要刻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故事主人公冉阿讓迫于生計,砸破玻璃偷了一塊面包,被判4年徒刑,又因4次越獄,又判了14年。可是當他獲取自由時,卻沒人愿意幫助他,原因就是他犯有前科。當他受到主教的關照時,他決心一定要做好事,于是一系列的故事就發生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化名馬德蘭當市長的那段時間。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底下,命懸一線。大家圍在一起不知所措,在旁議論紛紛。馬德蘭市長看到了,顧不上生命危險,在千鈞一發之際用盡自己所有的力量救出了老人。我看到這有些驚訝,他為什么不顧自己危險卻要救一個老人?他可以派人去救他,要知道他是市長呀,他應該在市里也是呼風喚雨的人物!后來為了讓一位長得像冉阿讓的人被釋放,他竟大膽地承認自己就是苦役犯冉阿讓,為的只是救出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人,而拋棄了榮華富貴,進了那簡陋的牢房。生活中,我想這種事可能再也不會發生吧:誰不想榮華富貴,誰最不想整天大魚大肉,錦衣玉食,這樣多痛快、多自在。怎么會為了一個老人,放棄了一切?他還為了實現可憐的妓女芳汀的`遺愿:找到自己的女兒柯賽特。冒著死的危險逃出了牢房,去找在一方受苦的柯賽特,將自己所有的錢用在贖回小女孩身上,將女孩一直照料到他死。我不理解:他為什么要遵守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諾?他為什么要冒著被海水淹死的可能逃走去找孩子?他為什么要將所有的錢都用光就只是就出一個與他無關的孩子?他為什么要一直照顧這個小姑娘一直到閉上眼睛?我心中有無數個為什么,我完全不能理解他的種種行動。因為他像一個圣人那樣,只想為別人付出,卻從不為自己切身利益考慮。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要刻意地去偽裝任何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個心中充滿光明、善良、寬容的人,這樣世界才會充滿光明,不被黑暗勢力所吞沒!
其實,我們看書不僅要看紙表面上的文字,更要看到紙背后的一切。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什么樣的感情才是美好的……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9
我腦海里依然浮動著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英國的史美爾斯曾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冉阿讓就像耀眼的太陽,強烈的光芒刺痛了我們每個人的陰暗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做一次反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第二種是無私的人。他們善良、奉獻、偶爾有個善意的謊言,但總被人誤會。
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著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著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
故事中,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背影,它不論何時都會夾雜在文字里面,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于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著,寂寞著,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并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冉阿讓,因某種原因被別人歧視,有的堅強不屈,并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知難而進,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有多數的人選擇了后者——自暴自棄,他們太注重于別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后,變得無可救藥。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10
《悲慘世界》是一本能讓人陷入無限沉思的書,雨果對人性美劣根性的描寫,對善與惡的思索,在無形中滲透著無堅不摧的思想:唯有博愛才能讓人走出"悲慘世界"!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把目光投向社會底層人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進行了強有力的結露和批判,以他細膩的文筆描繪了社會底層人們地獄般的生活。雖然他們的命運都是悲慘的,但他們的心靈確實高尚的,他們的心理都有一種信念:愛!主教對冉阿讓的博愛,冉阿讓對珂塞特的父愛,芳汀對珂賽特的母愛,珂塞特和馬呂斯之間的情愛………正是因為有愛,所以才讓這部處處展示著絕望和鮮血的作品多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出獄后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他人的歧視,殘酷的現實逼他就犯,他偷了主教一個銀燭臺。主教非但沒有怪他,反而把另一個燭臺也送給了他。在善良,博愛的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經過自己的努力幾年之后變成了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他不忘主教的仁慈與善良,常常對窮苦的人給于援助,他無私的幫助芳汀,收珂塞特做養女,從下水道救出馬呂斯,放走追捕他的沙威警長……冉阿讓的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的博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時代的悲劇,是社會底層人民苦難的縮影。世界是不完全的,也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他們對珂塞特百般欺壓,將芳汀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后卻淪為階下囚,這是典型的小人物的自私自利的體現!
書中最能引發人對善與惡的思考的是沙威警長,他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一次次打破冉阿讓平靜的生活,他們之間是天生的死敵,但最后卻又成為特殊的朋友。沙威如同獵人一般將冉阿讓這個獵物不斷驅趕,也正是因為這種逼迫使得冉阿讓不斷探索掙扎,一步步向上攀登。小說的最后,冉阿讓放走沙威,沙威才認識到自己的自己的錯誤,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不是他所追求的,在善與惡的強烈沖擊下,他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河自殺。活了一輩子,到頭來卻發現自己從一開始就錯了,世界上沒有比這更悲哀的事了!
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即使你在高尚,再偉大,再與命運的不公和惡勢斗爭,卻總是顯得孤單。不過,也正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加凸顯主人公冉阿讓的英雄本色!
讀《悲慘世界》,得到的不僅是文學的進修,更是情感的升華,靈魂的洗禮!
悲慘世界的讀后感篇11
一陣暖風吹開含苞未放的花蕊,也吹落了那泛黃的枯枝敗葉,梧桐更兼細雨,混合著空氣中瘋狂工作的刺鼻的氣味,不由分說地鉆進我的身體。望著眼前麻木的人流,以及以人們的靈魂為動力而不停地轉動像臺巨大發動機的世界,我突然想起剛剛看過的一本書—《悲慘世界》。
這本書以一個名叫冉阿讓的人為線索,刻畫各階段人們的生活,最后,在總結出自己的觀點:道德,才是那個腐朽的社會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作者是以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去看世界的,所以他并沒有富人眼中的豪華與奢侈,也沒有窮苦人眼中的極度厭惡,普通卻更真實。作者將一個赤裸裸的世界放在我眼前,仿佛有一個蒼老而吸引人的聲音再說:歡迎光臨。
郭敬明說過:“這是像匕首一樣鋒利的冷漠時代。人們的心臟挖出一個一個洞,然后在被埋進滴答滴答的炸彈。財富迅速地兩級分化,活生生把人的靈魂撕成兩半。”不要認為這太過夸張和血腥,這便是社會最真實的寫照。人們對社會的種種,早就熟視無睹,早就麻木。所謂的道德,已是舊照片,已是回憶,伴隨著他們曾經熱情,被丟失在茫茫人海中,不復存在。但總有那么一些人在默默地,執著地堅持著什么,他們被別人嘲笑,被稱為“傻子”,我卻知道他們所堅持的,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道德。
冬日的清晨是寒風凜冽的,即使夏日的清晨也不乏冷氣彌漫,當我們還窩在小小的被子里,做著各式各樣夢的時候,有一群人已經早早地開始工作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每個人的名字,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清潔工人。他們忍受著冬日的.嚴寒,夏日的積熱,他們是城市的美容師,卻沒有一個人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中有人可能不知道道德是什么,甚至有人都不知道“道德”怎么寫,但是正是這種“無知”與默默無聞榮耀地體現了這種道德!
浩瀚的宇宙縱使再大,也需要每一顆微小的星辰去組成,去支撐。我們好像這一顆顆星辰,對于這個巨大的時代,我們渺小的什么都不是。但是我們卻懷著一顆砰砰直跳的心和那種骨子里藏不住的熱情去擁抱這個社會,不怕嘲笑,不言失敗。他們的心中有一股強大的信念支撐他們渺小的靈魂。人,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是的,這個社會縱使如匕首般冷漠鋒利,但是總有一些人,在無限膨脹的冷漠中小小地努力著,在麻木的人流中默默的堅持著。
道德,讓我們不再卑微,不再渺小。因為道德已像熊熊烈火,燃燒了我們的斗志,點燃了我們的激情。讓我們以一個星辰的微光,照亮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