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詞佳句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那要怎么寫史記讀書筆記呢?這里提供一些史記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史記讀書筆記篇1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本記傳體通史,并且是司馬遷走遍大江南北,經受了各種打擊,嘔心瀝血在公元前91年完成的曠世巨作。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撰些時代中各領域英雄豪杰和記載國內外少數民族的“列傳”,是它讓我感受到了歷代英雄人物的氣概與豪邁。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里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認為刺客可是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明白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有些刺客是不僅僅仗義疏財、劫富濟貧,并且對君子赤膽忠心,像有些為了自我的國家去行刺君王,是冒著生命危險的,隨時都有可能被處死,真可謂是有去無歸。雖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之后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在《史記》里,我認識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立木取信的商鞅,巧言退兵的陳軫,少年有為的孟嘗君,錯失良才的魏惠王,貪利失地的楚懷王……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不從濁流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大詩人,他知識十分淵博,口才也很好,無論是對外交際,還是管理內政,他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楚懷王很賞識他。可是,屈原的才華受到了上官大夫的嫉妒,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楚懷王面前造謠生事,楚懷王聽得多了,也就信以為真,漸漸地疏遠了屈原。德才兼備又清高孤傲的屈原,懷著悲憤的心境,寫下了長詩《離騷》,多年來屈原報國的愿望未能實現,最終跳進汨羅江自盡了。
讀了《史記》后我才明白,原先在古代所謂的“品行不正”也大多都僅僅是“行”不正而“品”正,他們一心只為王,他們如果沒有那“品”不正的王,必須是英雄,這讓我深刻的了解到了一個決策者的重要性。包括屈原等人在內,都是因為社會腐敗、墮落的現象,導致有些人只想著個人利益,才會讓那些真正為國家著想的忠臣落到悲慘的下場,也許在古代,皇權才是最重要的吧……
史記讀書筆記篇2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列傳。屈原是湖北秭歸人,作為一名湖北人,對這位偉人的歷史我也非常感興趣,今天特地開始讀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羋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們今天的姓不一樣,古代只有貴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國王室都是羋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來說屈原是和楚國王室有血緣關系的。
他最先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為才華出眾,所以懷王一開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為官的人為了爭寵而害怕他的能力超過自己。于是他們想辦法迫害屈原,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誣蔑屈原,這樣楚懷王就開始漸漸疏遠屈原。
由于屈原為人非常正直,用心對待他的君上。可是卻被疏遠,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罷免以后,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關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遠楚國和齊國,于是派張儀去找楚懷王,張儀說如果楚國能夠和秦國結盟去攻打齊國,秦國會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給楚國。楚王聽了以后答應了張儀,于是和齊國絕交。等到戰后楚王準備去接收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說自己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氣,想要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敗。后來秦國主動請求歸還漢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張儀。后來張儀用重金收買楚王的寵妃,張儀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國通婚,希望和楚王見面,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結果懷王不聽。最后楚懷王死于秦國。
屈原后來又被貶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投江自殺。《屈原賈生列傳》讓我體會到,一個國君如果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真話的惡果。屈原忠心耿耿卻落下一個投江自殺的下場。實在是非常可惜。
史記讀書筆記篇3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韓兆琦先生的《史記精講》一書,受到了很大啟發,其中的《屈原賈生列傳》一文,給我的觸動最大,
對于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后,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
屈原被放逐之后,作者重點寫了他的壯烈犧牲。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但是,合上書頁,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當故國淪陷之時,向那滾滾汨羅江水縱身一躍,了卻殘生,當真是最好的選擇么?在重新閱讀過《史記》和《史記精講》中的相關章節后,我對屈原以身殉國的做法有了更多的認識。我認為:當自己的國家深受外敵蹂躪之時,我輩青年當拍案而起、跳將出來,拼盡自己的力量,為國奮斗,哪怕馬革裹尸,血染沙場,也算死得其所!而不是喪失信心與勇氣,獨自徘徊于江湖一隅,毫無意義的輕易了結自己的生命。
話雖這樣說,屈原的做法卻仍值得后代永遠尊敬,我認為:他的以身殉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講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在這個喧囂、輕浮的時代,當金錢的作用被夸大到一個令人瞠目的地步時,當愛國精神被大眾所譏諷為“老土”時,當有識之士們驚呼“我們已經窮的就剩錢了”時,我們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剛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一般高潔的品質,正是我們所極為欠缺的!所以,讓我們暫時忘卻身旁的浮華,閉上雙眼,讓思緒飛過千年的風霜,去聆聽一下汨羅江畔那凄涼的歌聲,與偉大的心靈做一次深入的對話吧!
史記讀書筆記篇4
弘斷帛裂,王者的雄風,如長虹利觀貫通塵封的心房,豁然,頓悟。從此,逍遙紅塵,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從那青萍之末,羅襪生塵的翩遷而來。
——題記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先生說過。它是我國歷史文化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祥實的材料,獨到的見解,優秀的文筆,大放光華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記》。
太史公司馬遷用他那酐暢淋漓的筆墨,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讓我們跨越時間的長河,進入那畫卷——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歷史的長河,仿佛看見了項羽在烏江邊,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攜刀向頸一揮,拋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從容倒下、血流烏江。英雄無悔,項羽的軀體與自己的江山融為一體。烏江進入了王者的靈魂,變得洶涌波濤,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當初,楚襄王聽信小人的奸言,將屈原放逐到荒涼之地—
—漢北。去漢北之時,屈原望江而嘆,歌《離騷》,文采飛揚,一氣呵成,甚是悲亢蒼涼,隨著呼嘯的江風,回蕩在江中。楚國亡后,屈原悲憤投江。屈原一生為自己國家著想,死了也要忠烈報國!后人為紀念他,不讓他的身體被魚蝦吃掉,便將粽子投入江中。這就是我國端午節吃棕子的來源。讓我們永遠記住屈原!
想當初,周幽王為了討愛妃一笑,將愛妃帶到烽火臺,點燃烽火,吸引了各諸侯列國前來救駕。等到諸侯們傾全國之力、率王國之兵趕到時,卻沒有看到一個敵軍。愛妃見到諸侯們面面相覷的樣子,終于揚嘴一笑。周幽王見了,甚是開心。只為一博美人一笑,就將江山社稷、國家大事視同兒戲!怎么不會亡國!到后來,當敵人真的來到,周幽王急忙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救時,諸侯見了,以為周幽王又在討愛妃一笑而已,便不發兵。可憐周幽王,誤了命,又誤了國!
……
司馬遷曾說過:“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讓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去尋覓古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人情百態;緬懷曾經的人情往事;愁悵曾經的愛恨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