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
寫心得需要注重細節,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深入剖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里給大家分享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方便大家寫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時參考。
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篇1
那個下雨的午后,我坐在窗邊,讀著一本薄薄的《邊城》。
沈先生用他獨有的細膩筆觸帶領著我走近這座很真實的邊城,走近那些鮮活的人與事。
這部小說咋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閑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里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著讀著,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說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后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說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似乎愈發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悅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么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說里,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著那個時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伙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濕起來,不知是因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蛟S,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里卷過,留下了淡淡的凄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么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沖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么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么,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后,活著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沈先生也許只是在單純的敘述一個故事,但我們的確又能在這樣一個單純的故事中,品出許多對現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這便是《邊城》的魅力吧。
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篇2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包S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p>
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
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里,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薄獖W古斯丁;“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薄d。
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篇3
作為一個在城市里長大的孩子,我特別向往田園牧歌一般的生活。最近讀了沈從文老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哪兒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束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平淡的'比較微微講述了湘西小鎮上淳樸的風土人情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讀了這半數,我體會到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向往哪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制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超市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舊遠的畫,讓人向往不已。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老爺爺慈祥又寬容,船夫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讓我們既看到了湘西人在命運錢的無助與憂傷,又產生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比如說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送了他們很多吃的。翠翠祖父去世,周圍鄉親都來幫忙……而相比下,我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相互不認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像家一樣的世界。
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篇4
在這個嘈雜的時代,我雙手捧一本《邊城》,靜心默讀,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湘西這個清風明月般的世界里,有一個自然凝聚成的美麗形象,她便是翠翠。
日光不如她的笑容溫暖,綠水不如她的雙眸清澈。翠翠生于湘西這片寧靜的天地之間,青山綠水給予了她一副天然去雕飾的容顏。她的外表美得傾國傾城,天然的山水養育出她這般水靈靈的模樣,也賜予了她純樸的品性。湘西的翠竹林邊,她與爺爺相依為命,平淡的生活中有甜甜的爺孫情;湘西的綠水旁邊,她在爺爺的耳濡目染中長大。不知不覺中,湘西人特有的善良勤勞,便一絲絲滲透進翠翠的思想里。翠翠的心靈更美麗,美得讓人憐愛。
我喜歡翠翠純樸的美。她勤勞善良,一眼就能讓人看透所有美好。青山綠水間,她與爺爺一起擺渡,這一奉獻行為從來與金錢不掛勾;月色竹林邊,她與爺爺親密交談,雀兒般的笑聲回蕩在山谷之間;晨霧江流中,她久久地等待,奮力地劃槳。她面對平淡清苦的生活,心中不曾生出一絲埋怨,多么純真的美啊!真讓人由心底里生出一絲憐愛。她的真誠,便是那飄蕩在山谷中的清風,又如穿透萬層云浪的陽光,直插進歲月深處,感染了無數外表光鮮而背后復雜的人心。當今花花世界,久違了這純樸的真善美。
我喜歡翠翠自然稚嫩的美。沈從文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如此嬌羞的一位少女,她恰如一朵嬌滴的玫瑰,帶著她含苞未放的美面對著世人。初遇的懵懂,重逢的羞澀,少女的小小心思是這般美麗。她雖有一種青青的生澀,但透著率真、坦誠,美得自然??茨切┙浘]世務者,她們的身上,怕是只有在渾濁世事中打磨出的一顆華麗麻痹的心。
我亦喜歡翠翠這缺憾的美。盡管她的形象始終讓人感到溫暖,但是字里行間卻不乏一種無言的憂傷。這種小小的缺憾,或許終究是融不進這個差強人意的世界。不論是抱憾的結局,亦或是書中不言的人情,都讓這份美烙上一份痛苦的印記。然而這個世界,又有幾卷真實的故事是圓滿的呢?幾份美好的背后,沒有辛酸與惆悵呢?因為遺憾,翠翠才真實。她的缺憾,正是這個世界的遺憾。圓滿的美,永遠不存在于這個世上。而那僅僅的一步之遙,便是我們人生之路要盡力邁過的一道坎。
翠翠的美與憾,喜與悲,讓天地動容,讓花兒綻放,讓徘徊在迷茫人世間的我們有了新的方向。她那美麗純樸的形象永遠佇立在我的心中。
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篇5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記》,當時是2017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回想起那時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边@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么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里的人悠閑自在的活著,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說最后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后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并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后來雖多次去過湖南,但因時間原因總不得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游覽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
關于邊城的讀書心得篇6
邊城,由書中所說,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說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
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著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夫管著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叭晌逭傻纳钐督郧宄阂姷?。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辈粌H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蘊藉溫婉的意象之后,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為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為茶峒人的質樸潔凈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嘆,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里?“邊”,就意味著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里有高腳樓和船夫,有清晨欸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云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于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凄涼。走過那么多路,行過那么多橋,看過那么多次云,喝過那么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