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世界著作,需要慢慢琢磨,雖然晦澀難懂,但一旦閱讀下去,你便會深陷其中,不可自拔。這次小編將為大家帶來幾篇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供大家閱讀。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1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中的其中一本。這本書的構思很精妙,條理簡潔明了,文章很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記敘的是戰爭年代發生的故事。戰爭年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這本書也很好的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與殘酷。
我體會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位夫人。她是一個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從來都不開心,從來對自己不是很關心。她總是在關心別人,就算是一個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借自己的頑強毅力,不斷進步,事業最終蒸蒸日上。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是這樣,她也有缺點,但是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所能及的。她的親姐妹有很多,當她墮落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對別人品頭論足。她的這個優點在她之后的事業上使她事半功倍。我們也要做到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爭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這個年代是一個戰火彌漫,混亂的年代,是一個法西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上一頓飯吃飽了,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里。我們現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這本書和我們現在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對比,我們不能揮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隨意糟蹋金錢,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當的地方。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2
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伏倫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倫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與列文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倫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陶麗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陶麗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高利貸,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3
托爾斯泰一沖動,安娜就臥軌了,這值得深思。
安娜的死是19世紀俄國文學中的悲劇情節,但這實在不能怪托爾斯泰。1828年8月28日,托爾斯泰出生在俄國一個名叫“雅斯納亞·波良納”的貴族莊園,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軍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作為俄國貴族,托爾斯泰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辦過學校,當過公務員,參加過高加索戰役和克里木戰爭。正如典型的俄羅斯人,托爾斯泰年輕時也酗酒,沉迷性愛,33歲迎娶比他小16歲的索菲亞,但耽于聲色的他在老年卻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所有這些,讓我們大致看到了一個身影活躍,個性鮮明的托爾斯泰。他愛憎分明,血氣方剛,他筆下的安娜,注定只是男人對女人的理解,跟真實的女人無關。他認為,安娜會臥軌。這不公平,但不是托爾斯泰制造的不公。
在寫《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托爾斯泰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巨著《戰爭與和平》。妻子索菲亞忙著照顧孩子,還幫著謄寫手稿,托爾斯泰感念愛妻操勞,送了她一枚鑲有鉆石和紅寶石的戒指,并將戒指命名為“安娜?卡列尼娜”(他小說中臥軌自殺的女人的名字)。但索菲亞在日記中哀嘆:“我很累,懷孕讓我變得愚笨,經常失眠。”她在和托爾斯泰結婚的17年中,為他生了13個孩子。女人為男人放棄了很多,目的往往只是一個戒指。為了婚姻,女人全心全意、毫無保留的奉獻著,青春、身體、精力、愛情、思想,而男人只用一個戒指就輕松換取了女人的全部。故事和真實,讓我們開始思考,婚姻是什么。
婚姻不一定就能和幸福劃上等號。安娜被定義為一個反叛而勇于追求個人幸福的女人。反過來看,19世紀俄國上層社會中的女人為了婚姻,多少都犧牲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比如《安》開篇寫到的陶麗。其實確切地說,安娜只不過是個感情至上的女人,本來這也沒有錯,錯就錯在,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幸福寄托在了一個男人身上,而不是她自己。所以,當這個男人拋棄她的時候,除了臥軌,她還能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痛苦,并讓她的愛人感受到同樣的傷痛?
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娜?卡列尼娜》詮釋的是一個非常男權的社會。因為從托爾斯泰刻畫的女人形象中,可以看出來,他所理解的,女人的幸與不幸,完全取決于男人。吉娣,在書中就是安娜的鮮明比照。吉娣嫁給了列文,因而過上了寧靜而祥和的生活,安娜為了伏倫斯基拋棄了自己婚姻,結果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斥,最后感情受挫,只能臥軌。兩個不同的男人,造就了女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當女人的幸福完全來自于男人的時候,這會是真正的幸福嗎?
從18世紀到20世紀,從簡奧斯丁的愛瑪到托爾斯泰的安娜,忙碌的女人們都在籌謀著自己的婚姻。對女人來說,讓人艷羨的幸福,評判標準往往是家庭,丈夫,和孩子。誰曾真正關注過女人本身?如果對女人幸福與否的評價,只能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那這種幸福,會不會太男性思維,太過于虛幻和脆弱了?因為家庭會因為婚外情而遭受震蕩,丈夫可能有外遇,孩子十八歲之后就擁有自己的世界了。什么都不屬于女人,除了女人自己。
安娜的悲劇如今仍然有現實意義,盡管這部小說已經寫了半個多世紀了。愛情和死亡,作為永恒的文學主題,在不同的故事當中給人帶來迥異的感受。安娜最終臥軌了,她的選擇或許并不值得同情,因為她死于自己幻想。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4
讀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種蒼涼不覺涌上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來也算是個幸福的女子。上帝給她太多: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但是幸福,每個人又是怎樣定義的呢?上帝卻沒有給她最想要的——理想中的感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安娜好,但是這些的“好”,只但是是她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婚的宗教好處,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職責而已。每晚進行循例式的對話,更令安娜生厭。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渴。
火車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上了結的孽緣。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如熱流的相涌,最終沖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倫斯基的愛如海嘯般一瀉萬里。如果沒有婚姻制度、如果沒有生下愛兒、如果沒有社會輿論,安娜與渥倫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愛,來得太遲且來得讓人感到欣慰。但是現實便是現實,他們的結合,雖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擁有情人是常事。看來違反婚姻制度,失去母親職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毅然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則。但是,安娜,卻頭一回為自己做了主——她想擁有完整的感情。
但是,最后安娜卻臥軌而死。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的生活,到渥倫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這個“感情”的到來,卻帶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蕩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難道不是嗎?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5
愛情固然美好,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愛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現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6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個具有及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她不滿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摯自由的愛情。當她不顧丈夫的威脅,公然與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結合在一起時,整個上流社會就一起向她施加種種可怕的侮辱和非難。但花花公子渥倫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兒子和社會地位的高昂代價,真摯自由的愛情不僅沒找到,而且陷入難堪的處境,她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殺的方式向這個社會提出了最嚴正的抗議。
作為貴族社會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雖然只是個人的愛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個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對整個上流社會,誓死不做虛偽的社會道德的俘虜:在沖破封建束縛,反抗社會壓迫方面,她做到了處在她那個地位和環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這對當時的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義。托爾斯泰由于世界觀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時,又從宗教倫理觀念出發,譴責安娜缺乏忍讓的宗教感情,沒盡到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為此塑造了在愛情問題上能夠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麗的理想形象來和安娜進行對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來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劇的批判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00字精選篇7
一直很喜歡這本書,原來看過多次,今天禁不住又開始翻閱,并在網上看了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可就這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非常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實中的人,我一定會和她成為朋友,她舉止優雅,她性情溫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己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知道自己的舉動是為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非常聰,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為卻無法為主流社會所接受,最后臥軌自殺。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并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上的價值卻非常高。當然年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女權主義,為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現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業,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說,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后來,為了愛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為社會中的人,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雖然愛情一直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
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需要一種東西支撐著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 on。為了愛情,她離開了自己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回自己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會唾棄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