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看見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幫助記憶,彌補腦力不足,有效提高讀書效率。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有關看見的讀書筆記,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有關看見的讀書筆記。
有關看見的讀書筆記篇1
世界上不該有歧視,尤其是關于感情。——題記
同性戀一向都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許多人不想接觸它,甚至恥于談論這個話題,在文章中有一段對話被人們所熟知——
“我問張北川:‘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接納同性戀者?’”
他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里,把生育當做性的目的,把無知當做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
在過去就連婚姻的目的也是為了繁殖后代,而同性戀被認為是傷風敗俗,違背道德倫理,一旦哪家被發現有同性戀者,其當事人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他所在的家族也會被貼上違反道德的標簽,從此世代都抬不起頭。在那時,感情是性的附屬品,大多數人都是被父母包辦婚姻,他們沒有自由,像個牽線木偶,臉上被刻著呆板的笑容,而一個同性戀者的出現,往往會掀起軒然大波,更何況他們被賦予著“患者”的名頭。
“感情應當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不是一個器官對一個器官反應。”
前不久在與母親的一次散步中,我提出同性戀的話題,她毫不猶豫地說這是違背道德的事情,是不合理的,她是決然不會理解的這件事情的。正當反駁的話語即將蹦出嘴時,我咽了回去,似乎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思想已經在他們的心里根深蒂固了,我無法改變任何事情。還有一次與同齡人交談,她大方地說到,只要彼此相愛,為何不可,感情是兩個人內心的觸動,無關性別。而在文章中也有談到,”一個人對性和愛的態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這個人本身。讀過文章后,我有點明白,為什么老一輩人不愿意理解同性戀,或者說是不敢理解,因為一旦他們認可了就意味著他們過去苦心經營的世界觀崩塌了,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所以他們選擇了拒絕。
而同樣在不久前,臺灣經過“同婚專法”,成為亞洲首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地區,并與七天后正式實施,且舉辦了全亞洲第一場同性婚禮。對此,有一句評論使我深受感觸:不贊同,不反對,互不影響,如果幸福,那便祝福。我認為,這是對待同性戀的最佳態度,如果不贊同,也請不要反對,只需互相尊重即可。
“不思慮未來,不懼于回憶,無所謂對錯,更無懼流言,只望此刻的我,手牽眼前的你,沉醉深愛的你我,幸福眼前的路。”
我們一向在流淌著,最終會相溶在一齊。
有關看見的讀書筆記篇2
實際上,這個世界沒有好人與壞人,僅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柴靜。
《看見》是知名記者和主持人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記錄了柴靜所經歷的真實的十年中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成長歷程,描摹了柴靜這一位尖銳,激進的少女逐漸磨平棱角,破繭成蝶的過程。
“看見”是脫去世俗的束縛,用客觀、真實的目光去看待,直至發現問題的本質。在這個世界上,一部分人都不愿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也許是擔心,事物的真相被自我刻薄尖銳的目光刺穿之后,將會留下無盡的沉重與悲傷,但,倘若每個人都對社會上的黑暗腐朽的東西不甚了了,不去反對,那么這世界上哪還有善良完美可言?這時充當的將是千萬副冰冷的虛假面具,而此時人性與道德將逐漸消逝。
主持人柴靜在《看見》中寫道:“我們的社會為什么不理解同性戀者?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把生育當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感情,應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態度,而同性戀的感情是最真實的,”的確,同性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不自覺的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但我們我們也許能盡量的少一些鄙視與質疑,多一些寬容與理解,畢竟這是他人的感情自由。
另外,柴靜用殘酷的現實也揭示了倫理與道德最黑暗的一面。例如人們為了眼前的茍且利益而不惜傷害他人的利益,將法律與道德踐踏于腳下。
不得不說,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影事業蓬勃發展。有些電影深刻地揭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例如韓國影片《蚯蚓》《媽媽別哭》講述著殘忍的學校欺凌事件,本國的影片《悲傷逆流成河》也刻骨銘心地揭穿學校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些類似事件也曾發生在周邊,但試問我們每一個人,在遇到他人的利益受侵害時,是否也曾袖手旁觀?也許僅有受害者生命的流逝才能換來每個人的覺悟。在看完《悲傷逆流成河》后,結局女主人公易遙的經典語段更是催人淚點:“生物的本能是趨利避害”“仙人掌成不了花,沒法讓人捧在手心里”“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覺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
在柴靜的《看見》中,沒有明確定義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在這本書中,表現的是法律判定犯了法的不必須是壞人。就像藥家鑫案。藥家鑫撞了人還殺了人,網上的輿論一邊倒說要判他死刑。而柴靜為了看見真相,勇敢地去調查:“他為什么要殺人”。之后才明白當時的藥家鑫因為恐懼,以為被撞的人記住了他的車牌,怕找他們父母的麻煩,沖動之下便起了殺心。其實本質上藥家鑫是個孝順父母的乖孩子,只是一時法律意識淡薄。而又有多少人肯拋棄表面的法律判定,從事物的真相去探究。
遇見《看見》,我開始嘗試用自我的眼光去“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