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如何寫?“儒林外史”是中國的一部經典諷刺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后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1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現里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著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系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2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說,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和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于進學,做了相公!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和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3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于鄉村的王冕,因家里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4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面貌圖。《儒林外史》把鋒芒射社會——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而且是客觀的、寫實的,現在讀來,仍感嘆不已。
在當時認為舉業高于一切,于是讀書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認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隱藏在這種心理背后的丑態被折射了出來,君不見那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可是當他們考取了功名,真正為老百姓做事,當一個好官的又有幾人呢?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么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余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但與他們相比開頭出現的王冕,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游離于統治秩序之外的平頭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丑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
而那些有錢的財主們卻又為富不仁。貢生嚴致中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兇,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說成是貴重藥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這林林總總的丑態也正說明了清朝黑暗統治下士大夫階層的墮落與無恥,政治的罪惡與社會的腐敗。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5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里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后一次周學監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的手抄報。因為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里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愿,也并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于黃色樹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為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著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板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6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閱讀,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初讀《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饒有詩意、卻又不引經據典,平直近乎白話的語言寫出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讀再讀詼諧多諷的故事,短短不過300頁,卻道盡了千面人物、百態世事,于平地起驚雷,在小處見性情。
都說這是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但如今再一次重溫,對這300頁紙張描寫的人生百態,卻是莫名蕭索、惶恐。是誰造就這一切!
無論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還是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無論是王冕歸最終隱山林、范進最終考中舉人、還有守財奴的嚴監生,在書結尾都逃不過黃土蓋頂、往事散盡的結局。這樣相同的終局,讓我們不禁懷疑平生所堅持的信念,認定的真理,遵循的規矩又有何意義哪?我們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區別哪?
在懷疑中,書中的人生歲月如江河將我淹沒,浮游在時光長河,書中一幕幕的過往在眼前浮現。來到時間長河的終點,回望過去種種,對這變換的歲月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區別嗎?但是如若沒有遲先生對賢人吳泰伯的感念,如何會有泰伯祠?又如何會有同代才俊對賢人的傳承?蓋寬又去哪里想起遲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風骨!想來區別還是有的。
將自己置于時間長河來思索自己所作所為,會發現人的一生不可能獨立存在,我們所作所為都將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為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深思熟慮,預見它的每一種可能,不再去思索虛無縹緲的意義感,然后好好選擇,畢竟選擇無好壞,結果卻有天差地別。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回,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回,我們現在感嘆依賴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們就拿前人的選擇和最后結果當做我們行事參照,盡力做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讀后感精選篇7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個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樣的騙局。
馬鈍是一個名士,一向視功名如糞土,兩袖清風,無牽無掛,喜歡游覽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來到了杭州的文翰樓改卷。到了杭州,馬鈍就乘機游覽起了西湖,江南的許多美景,讓他流連忘返。走著,走著,他來到了一個洞中,剛要抽簽的時候,突然身邊出現了一個老頭,馬鈍見他留著又長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畫里的神仙,于是,就問他:“敢問仙名仙壽?”“回馬二先生,賤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歲了。”馬鈍聽后大吃一驚,心想難道他真是一個神仙,不然他怎么會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簽卜算自己的命運了,請你跟我來吧!”馬鈍跟著那自稱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倆來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洪“仙人”對他說:“這就是我的家。”二人走進了屋子,只見那“仙人”用紙包了十幾塊黑炭給他,對馬鈍說:“你把這個黑炭用火點燃,就會燒出紋銀來的。”馬鈍一聽,馬上回到住處用火燒了起來,沒想到,居然真的燒出了十幾錠紋銀。不久,馬鈍聽說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馬鈍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對著死去的洪“仙人”說:“您是一個神仙,神仙怎么會死的呢?”“誰說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歲。”洪“仙人”的家人說。馬鈍心想,他們準是在騙我,洪“仙人”曾經給過我十幾塊黑炭讓我去燒,白花花的銀子被燒了出來,這還會有假嗎?”殊不知,那是洪先生為了得到一個神仙的虛名,不惜自己的錢財把銀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這里,我為一個身為名士的馬鈍,居然不知這個世上本無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為一個做夢都想有一個神仙虛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嘆!
從這個故事里,我既看出了馬鈍的無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馬鈍枉為一個名士,如此笨拙的一個騙局,他居然信以為真,令人可笑。而洪“仙人”的裝神扮仙,卻是為了度一個虛名而去不惜損失自已的金錢,更是讓人啼笑皆非。看了這則故事,想想身邊時有所聞和時有所見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結隊地到處看相算命,燒香拜佛,他們的舉動和馬鈍的無知有什么兩樣呢?有多少個又象洪“仙人”這樣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學生,由于成績不好,考分不上線,為了能被學校錄取,不惜用錢去買名校,這樣的做法與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