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
朝花夕拾讀后感都有哪些?《朝花夕拾》文集以記事為主,飽含著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為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1
曾經的星空是那樣浪漫,星星點點,好似都在散發出自己的光明,讓別人注意到自己,但現在卻是秋風蕭瑟,黑夜里“淅淅瀝瀝”的冷冰冰的雨水打在窗戶上,烏云里閃爍著微弱的光芒,沒有了那以前的璀璨,沒有了那以前讓人回味無窮的天真燦漫。我仿佛看見,魯迅先生的孤獨。
只有那一棵孤零零的松樹在被無情的雨水沖刷著,樹立得筆直,上面的樹葉枯萎了,沒有了那以前的生機。剩下那些的樹葉還散發著薄弱的一絲絲希望,撐起整棵大樹。毅力和決心,魯迅先生也需要鼓勵吧!他彎腰,在黑暗中拾起童年記憶里的花,讓它再次散發光明。
百草園的日子多么美好,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聽的,那“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那留在他記憶力的美好圖畫,點點滴滴似模糊又似清楚。雖然最后還是送到了私塾,被私塾束縛著內心的自由。但因為壽鏡吾老先生的品質和博學,以及對孩子們天性的保護,使得這一段的讀書時光因為有個園子可以玩,可以上課畫小相,而顯得有趣。
雖然阿長睡姿不雅,喜歡切切察察,而且還踩死了魯迅喜歡的隱鼠,這讓魯迅十分討厭她,但是她送給了迅哥兒心愛的《山海經》,在她真誠善良的表現下魯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謝;藤野先生是一位良師,他治學嚴謹,熱心地關注著魯迅的學習情況,并沒有一點民族偏見,和其他日本學生對魯迅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朝花夕拾》有溫情,也有痛心。
在魯迅筆下的那些“貓”在不斷得所欺騙,壓迫,捉弄著“鼠”。魯迅用獨特的語氣,深刻的敘述出自己對于“打貓”的看法,還將擬人化,實則將那些“正人君子”的虛假的面具赤裸裸的揭示出來,讓大家看清楚他們的真面目。
在北洋軍閥的殘暴下,許多人被現實所麻痹了,被現實迷失了雙眼。范愛農當時就是一名充滿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命運和起起落落都與那個時代緊密相連,經歷了對社會的不滿,對革命的期待到對革命的失望。社會的壓迫,生活的窘迫又將他們逼入絕境。
魯迅當時因為自己父親得了重病,請的中醫勒索錢財,草菅人命。魯迅用庸醫描繪一副黑暗的社會背景,在描繪背景的同時,也畫出一張張“正人君子”的臉龐。這一切時長讓魯迅覺得心痛。
堅強的戰士,也有內心溫柔的地方,《朝花夕拾》就是魯迅先生真實的內心寫照。堅持是艱難的,勇敢是不易的。那曾經的浪漫的星空是魯迅的記憶,也是魯迅向前的動力和源泉。
捧著書,低著頭,我看到了花朵綻放的那一刻。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2
不敢說非常熟悉《朝花夕拾》,但讀過,也曾細細品過其中的一些文章,但我竟沒有仔細去想過,魯迅先生是在怎樣的年紀寫它的?先生寫這些文章時,真正的心情是什么?是我們認為的帶著揭露與批判心情嗎?
到這現在的年紀,我真正的疑惑了,我這相信先生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并非是刻意帶著批判社會的目的了,我更愿意相信,先生是真正的想念那些日子,眷念那一份無邪、純真。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看清了生活的世界,感受到生存的壓力,見識了人性的丑陋,厭倦了忙碌的追求,這時候,突然間,似乎從一場惡夢中清醒過來,一切都黯淡無光、索然無味了,于是,開始想念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開始思念那些傻傻純純的年代,。這大概是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所說的“人窮則反本”吧,只是,我們無法再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我們無法真正的與世無爭,于是,便只能躲回到無爭的童年了。
老之將至,心倦身累,沉入童年的回憶里,希望借助那些永不凋謝的花朵,減輕身心的疲憊。
童年的花是美的,童年破舊的小屋是溫馨的,童年的玩伴是可愛的,童年的糗事也是有趣的,沒有一點塵埃,不玷半點污穢。
記憶中的槐樹總是開滿清香的花朵,它一直陪著自己,蔥蘢了半生的光陰;一棵掛著零星青棗的棗樹,不見了青澀,變得紅潤香甜;瓦縫中的紫羅蘭,院壁上的虎耳草,小池中的睡蓮,滿墻的牽牛,在記憶的深處,全都笑臉燦然,生機勃勃,連那一株從野地里挖回來,用薄薄的土種在一個破爛小瓷盅里,放在案頭的細弱單薄含羞草,竟也翠綠起來,光陰的流轉,并沒有褪去它們的顏色,反倒是讓它們更加青翠,一葉葉,一朵朵,開滿了時間的角落,鋪滿生命的來路,它是年少飛揚的心境啊,是一段快意的生命,是一個童話,永遠的美麗童話。
多年以后,當我們俯身拾取童年的花朵,心里沒有別的,只有感激,感激上蒼給予人類最初的純真,感謝在那一段日子里陪伴自己的朋友親人,心中涌起的是深深的眷念,眷念那雛菊般樸素潔白的日子,眷念那段日子中的一草一木。想念純真,想念快樂。
因為,我們走得太快,將靈魂丟在了來路……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3
有時候就應當為了過去寫寫褪色了的回憶。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不僅讓他重溫了那段歲月。也讓我們這群晚輩了解到那個陳舊的年代。
作品的前幾章就是追憶那段喜鼠恨貓的往事。童年時期的他也許就已經有愛小護短的良好品質吧。其實這也恰恰反應了他對敵人的恨鐵不成鋼。仇貓啊。原因甚多。東野奎吾的《惡意》中也流露出了對貓的憤怒。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他對貓的惡意也消失了。
他于是從“老鼠成親”的趣味中掙脫了出來。他認為也許能從書中得到別的有趣的事情。《山海經》中的“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二十四孝圖》中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有時候讀著《朝花夕拾》。我就隱隱感覺自己在那年代里顛沛流離地活過一回。陳舊的思想觀。腐敗的封建社會。沒有一種小孩子應該有的快樂。那時候。不被認可的應該有很多吧。他們也許都像魯迅那樣借筆消愁。他們雖說是寫給那些渾渾噩噩的人看的。實質是為了安撫自己。對魯迅我有著那樣的一份敬意。他的一字一句我都感覺他是經歷完千千萬萬的磨難后。用簡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
他做事明了。不扭捏。對人和藹。一個有著正確的思想觀的中國人。沒有誰能像他一樣說得那么豪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他的一些話切切實實地反應了一個很真實的中國。而他是站在中國文學史上看得很高很遠的人。對他。只能仰慕。被他熏陶。那也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讀過許多人的作品。而我偏偏就喜歡魯迅寫作的風格——高雅地諷刺著。他一點一滴的想法都借著筆流入每一段文字中。匯聚到產生共鳴的那群人的心里。
為這樣來之不易的往事感慨。更為站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高人敬仰!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4
在來去如飛的世界里,在流云中,可曾有過這么四個字——“朝花夕拾”,在過去的時間里,踏著記憶的風塵,日暮中,拾著一枚枚閃爍的光芒,但在魯迅眼中,那光芒總是在嘆息中閃過。
魯迅在散文集《瑣記》中寫到了衍太太,大家一定也有聽過這名字,就以衍太太為例子,她是庇護魯迅的,對小孩是溫和的,但是,衍太太也是不關心小孩的,正因為這樣,她才隨意對待小魯迅,看到魯迅和其它小伙伴在一起吃冰時,她從未關心關照過他們,還對魯迅說:“我記著,看誰吃的多。”衍太太說話也是有技巧的,從這么小小的三個字——“我記著”,就可以將自己整個好人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襯托出衍太太的溫柔以及對小孩子的態度。還有一次魯迅到她家中談需要的錢時,衍太太就演戲說:“母親的錢,你拿來用就是了,還不就是你的么?”衍太太還講可以到大廚的屋里,角角落落去尋去,總可以…………打住!總可以尋出珠子是什么意思?說明了衍太太是個表里不一的人,當我按衍太太的話去行事后,竟流言出魯迅偷家中之物,衍太太就是一個搬弄是非的人,魯迅罵人還真不帶臟字話!《瑣記》這文中就能明白魯迅的諷刺,這是一個沉重的大石。
拾到的貝殼總是純亮的,魯迅的童年夢幻而又悠長。我小時候也有摘過桑麻,我喂蠶時,總得拿出幾片桑葉的,那時我是開心的,如魯迅一樣,我的童年也是充滿樂趣的,在《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我總能尋出自己的一些影綽綽的回映。
踩這卵石的路上,雜亂的碎花漫天飛舞,彎下腰,放慢腳步,總能尋到一股香,那便是雜瑣中一點一點的碎花。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5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想必讓大家對魯迅有了“無情”的評價吧?我也一樣。
文章的核心,就是感情。一篇文章沒有感情,就不是篇好文章。細細品讀《朝花夕拾》中的每一句、每一字,處處流露著真情。不論是高尚博學的藤野先生,疼他愛他的長媽媽,還是草營人命的陳蓮河,卑鄙惡心的衍太太,都毫不掩飾的流露著魯迅的感情。正因如此,所以,《朝花夕拾》會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一本散文集。
就拿《藤野先生》說吧。魯迅曾去過東京留學,在東京時,負責他們留學生飲食起居的人對他們關愛有加,往往給他們最好的。在學校里,他們認識了藤野嚴九郎先生。藤野先生想把先進的醫學技術傳入中國,讓中國的死亡率降低。于是就幫魯迅改正了許多教材上的錯誤,并為他仔細講解。他想讓魯迅學習解剖尸體,但聽說中國人信鬼神,所以就尊敬魯迅的選擇。
與藤野先生截然相反的,是那群蠻橫無理的日本學生。他們嫉妒魯迅的好成績,就一致咬定:他之所以能考得那么好,是因為藤野先生悄悄的泄露了考題。他們不能去和老師作對,就把怒火全灑在魯迅身上:他們故意在學生會上,把一個“漏”字著重圈出來,以此來諷刺他;又聯名寫了一封厚厚的匿名的信,而且開頭就是托爾斯泰的“你懺悔吧”。于是魯迅就告訴了老師,老師狠狠批評了他們后,那些日本學生們又是公開道歉啊,又是回收匿名信啊什么的,做了一大堆事后工作,讓魯迅哭笑不得。
魯迅在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情感,有對日本招待的感激,有對藤野先生的敬畏,也有對日本學生的不屑一顧……正因他懂得將自己的感情融入筆墨間,所以他能成為文壇的一大巨匠。
讓你的真情融入筆墨間吧!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6
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童年,人皆有之。或幸福。或悲慘。可惜,我們不曾珍惜過它,長大了,領悟了,卻已晚了——童年,漸行漸遠。
曾經,魯迅先生的童年,遇到過真誠善良的阿長,擁有一個嚴厲的父親,更經歷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趣味到乏味的生活。其中,他在三味書屋的枯燥、乏味,許多同學應該也和他一樣對學習感到厭煩吧。而之前,魯迅先生是多么自由自在:有植物,有動物相伴。長吟的鳴蟬,肥胖的黃蜂,碧綠的菜畦……構成了一座小村莊——百草園。它很小,但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不用過于浮夸的語言,魯迅先生便能演奏一支綠色的自然圓舞曲。而隨著音樂響起的,還有我的回憶:活動課,我們尋找傳說中的幸運草;美術課,我們放著自制的風箏;班會課,當了回小小推銷員……那時的我們,無憂無慮,不會像現在這樣,被學習緊緊地束縛著。當然,也曾有過不悅、煩惱,但我們看得很輕,風一吹,就過去了,只是被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紗,留下的,更多是美好的、快樂的。
長大后的魯迅先生,不再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會害怕“美女蛇”,不會拔何首烏,更不會和閏土一起去瓜田刺猹了。他長大了……去日本留學了……遇到了敬愛的藤野先生,后來卻棄醫從文了……
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往往是美好的回憶;現在,卻常是成堆的煩惱;未來,未知。
很多人都說過,活在當下。是這樣的,時間無法倒流,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卻還未來,唯有珍惜現在,過好每一天,才是最好的選擇。若每個人都永遠活在過去,活在回憶,那一天將比一天更糟糕。過去的一年,我正是這樣,總是想著小學那段美好的時光,導致這一年的心情都很糟糕。
從現在起,牢記:活在當下!不要憂郁了,不要永遠緊握清晨的一縷陽光不放手。日出,日落,每天都會發生,明天,還有更加燦爛的陽光!
朝花夕拾讀后感范文大全篇7
魯迅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讀他的文章,卻并沒有感到有太多隔閡。樸實的文筆,真摯細膩的情感,讓我感覺好像是在聽一位和藹慈祥、平易近人的老爺爺將往事娓娓道來。
讀了魯迅的回憶散文集——《朝花夕拾》,它給我的感觸非比尋常。《朝花夕拾》是魯迅在經受著北洋軍閥__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壓迫是寫的。它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這本書中有10篇散文,每一篇都表達了不同的情感,每一篇都記述了一個故事,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篇文章叫《狗·貓·鼠》,作者在一開始就說明自己是仇貓的,好像是作者真的恨死了貓,想把天下所有的貓都趕盡殺絕一般。但在后面的文章中,我明白了作者是在將貓比作當時所謂的“正人君子”,與其說作者是仇貓,倒不如說是憎惡貓的性格和他們的所作所為和當時的“正人君子”一樣,“幸災樂禍,慢慢的折磨弱者”,又“有這么一副媚態”,尤其是“它們配合時候的嗥叫,手續竟有這么繁重,鬧得別人心煩,尤其是夜間要看書,睡覺的時候”,令人厭惡,強烈諷刺了“正人君子”的行為。又想起幼年時救養一只可愛的隱鼠的遭遇和感受,表現了對弱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則寫了作者小時候與保姆長媽媽的有趣故事,她“生的黃胖而矮”,嘮叨,“滿肚字都是麻煩的禮節”,還是殺害魯迅的所愛——小隱鼠的人,卻“有偉大的神力”,買來了作者夢寐以求的《山海經》,“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到”,表現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崇敬與真誠深切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則在一開始就說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只要對于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表現了作者對當時那些反對白話,提倡復古的人的抨擊。還為當時孩子們讀的書感到可憐,他們想讀的書他們卻無法得到。這是多么悲哀呀!而作者也對小時候讀的《二十四孝圖》中的一些故事感到反感,它們將“‘肉麻當做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后,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表現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與殘酷,令人發指。
讀完了《朝花夕拾》,我對當時的社會又有了進一步認識,更為魯迅先生所折服,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起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