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都有哪些?盡管《雷雨》里人性是黑暗的,但我們應該始終堅信,在黑暗的盡頭就是光明,在雷雨的盡頭就是晴空,在失敗的盡頭就是成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1
如果周萍或者四鳳有一個人知道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那么這場愛情是不是就不復存在?如果周繁漪不是周萍的后媽,那么是不是他們就可以愛在另一個場角,做著與周家無關的事?
如果當初的周樸園娶了魯侍鳳,又或者這個周家的少爺沒有看中這個丫鬟,那么這場倫理的悲劇是不是就不會產生了。
可是周樸園愛上了魯侍鳳,周萍愛過繁漪,然后又遇到四鳳,他愛上了自己的妹妹,沒有任何意料,愛情在他們面前,單純得像張白紙。只是這張紙,一開始就被涂上了白的顏料,粉飾著無謂的太平。他們說,曹禺先生
最愛的那個女人是繁漪,他把她刻畫的深刻,雖然充滿矛盾,但是她文弱、聰慧,對詩文有一定的愛好,她的骨子里有一股熱情和力量,那是對那個社會的控訴。
這個名門嫁給的人不但沒有快樂,卻一步一步淪為了“瘋子”。也許這對她來說是個好的結局,她和周樸園之間沒有愛情,她是周樸園娶回來作為擺設的。
依然記得她在知道周萍愛上四鳳以后,那個決絕撕裂的聲音:“你記住,不要逼急一個女人,尤其是一個已經絕望的女人”??墒悄莻€她的愛人,終究甩手離開,愛情留守的最后只剩下一個留戀與回味,可是命中的她是
個決裂的女子,用她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愛情。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2
雷雨的開篇就已經注定了故事是一個悲劇。向眾多同一時期的作品一樣,作者通過小說所要表達的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許多劣性在一個人物身上得到細膩的刻畫和充分的表現。
雷雨中的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臺詞。如刀刃般在心弦上緩緩劃過,那抖顫爾出的馀音,久久不能平息。
一天,卻牽扯一堆往事,一個誤會,道出一個秘密,卻害死了三個人。這就是人生。擁有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么吥使人心痛?歷史上這樣悲情的故事說得上是久演不衰,類似的故事如此之多,在這背景下的犧牲者不計其數。硪想,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已吧。同許多故事一樣現實生活情況是故事的原型。在現今社會,人思想改變了非常多,女性變得堅強勇敢,不會再無聲無息地受命運的壓制。除了科技發達之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使時代向前跨了一大步。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之后,暗自慶幸自己生活的時代是多么美好。然而硪門更需要的是懂得運用前車之鑒。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3
周樸園是個道貌岸然的偽善者。他冷酷無情,自私貪婪,商人的本性在他身上一覽無余。為了金錢,他趕走了曾愛過他并為他生了兩個孩子的侍萍,故意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娶了自己不愛的繁漪并讓她受盡折磨。
即便是對待周萍周沖,他也是冷漠的,以樹立自己的權威為前提的。他有過愛嗎?他保留過去的舊家具,在屋子里擺侍萍的照片。好像他也曾經愛過并念念不忘這份感情??墒钱斒唐颊娴某霈F時,他又警惕地問道“誰指使你來的?”
原來,他只愛自己,他做的那一切,只是一種欺騙自己的手段,是為了讓自己的良心好過一些。后來,他意識到,“天意很——有點古怪,忽然悟到為人太——太冒險,太——太荒唐。我想以后——不該,不該再有什么風波。”做了一輩子的惡,老了,卻害怕了,“萍兒,你原諒我。
我這一生就作錯了這一件事。我萬沒有想到她今天還在,今天找到這兒。我想這只能說是天命。”如果愛過,又怎會這樣?沒有愛,有的只是急于擺脫良心上的不安。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4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
這雷雨似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同時也注定著一場悲劇的誕生。
周樸園,作為劇中的核心人物,理所應當的成為了開啟罪惡之盒的潘多拉。他深邃似湖的眼神,將自己永無邊際的貪婪掩藏得不留一絲痕跡;他微微上揚的嘴角,讓人看透他心中澎湃的可以奪去他人性命的滾滾波濤。他似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在人前虛偽地掩飾,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善良之人,他用臟骯的雙手救力地在眾人面前維護自己消逝的愛情,但事實上,他對魯侍萍的感情早已在心底蒸發,曾經的愛情早已化為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
魯侍萍,悲劇的承受者,她的命運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韶華易逝,曾經的秋月春風,夏荷冬雪都已變為記憶中零散的碎片,無法重演。悲慽慽的三十年后,美麗如花的容顏早已不在,婀娜修長的身姿早已不在,只剩下一個老得連周樸園都不認識的佝僂的軀殼、期盼了三十年,守望了三十年的男人,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無盡的哀傷與痛恨。既然如此為何還苦苦沉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魯侍萍將這一生的苦難都歸于命運,歸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生命之線,念叨著如何苦又如何凄慘,緊緊抓住血紅色的恨意,執拗的不愿放手。
一場命中注定的雷雨,一場無法回避的悲劇,將人世間一切的丑惡的揭露開去,但灰暗的色調終將抹去,雷雨過后,新的生活還要繼續!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5
《雷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奇葩,關于《雷雨》品析賞鑒也是不勝枚舉,但是在我看來,《雷雨》更像是一部具有極其濃重的預言性質的話劇巨作。
《雷雨》是作者曹禺在他23歲那年創作的,可以說,這樣一部在中國話劇領域有著標桿性質的作品出自一位年輕人之手卻是極其的尋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出名趁早,曹禺當時或許不知道這句話,但是他卻做到了,他用與其年級極其不相符的洞察力和思考力,讓自己的這部《雷雨》一舉奠定了其“中國莎士比亞”的美譽,直至現在。
拋開別的因素不談,從我們現在的眼光看,在《雷雨》中,確實是有曹禺人生寫照的影子,雖然這樣的說法會被詬病為馬后炮,但是從這個角度來賞析《雷雨》,解讀曹禺,也不失為另辟蹊徑。
《雷雨》中,繁漪是這樣被定義的,“受過一點新式教育的舊女人”,是的,我想表達的就是,在我看來,曹禺的性格,人生經歷和繁漪卻是那么的雷同,曹禺出身在一個外表近代實質卻封建的大家庭,從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余演員”。甚至,有學者將曹禺納入自由主義作家的行列,我們由此可以得見,曹禺的的確確是自由的斗士,他的《雷雨》經過無數演員的深情演繹,將自由和民主的呼喊以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傳遞給了無數普通大眾,或許曹禺受的不是“一點新式教育”,而他更像是一位領頭人,是裝備著新思想,用力的將舊社會的圍墻砸爛的那個人。
當時曹禺極其敏感的內心世界與亂塵翻滾的.社會激烈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點燃了他的創作之燈,這盞燈又為無數人照亮了路,而《雷雨》中的繁漪雖然身處封建家庭的深處,但卻能洞察其虛偽罪惡的本質,于是相繼做出了反抗周樸園,與其兒子周萍相愛等一系列在當時或許在現在看來也是驚世駭俗的舉動,繁漪用這樣毀滅性的方式尋求自己的出路,極端,更多的卻也是無可奈何。內心極度敏感的曹禺或許也是將自己不曾或不敢實施的想法寄托在了繁漪身上,用一種更加夸張和無所顧忌的形式表現出來,舊社會的種種毛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當時的中國已經是病入膏肓,唯有先破后立才是救國之路,繁漪的毀滅帶動了整個封建家族在一夜之間瓦解,其中的隱喻不言自明。在天津這座承載著血與淚,中外各個方面都激烈摩擦與交融的城市,在封建與現代,新時代與舊社會邊緣游走的曹禺,自然而然的對于沖破舊社會的黑暗,尋求光明這樣的時代命題有過深刻的思考,而《雷雨》毫無疑問就是其思考的精華。
精品文學永遠都是精品,不管創作年紀是23歲還是13歲,一部《雷雨》成就了曹禺,讓曹禺在以后的60多年的人生中做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
曹禺確確實實是嘗到了“出名趁早”的甜頭。
那么,為什么又說曹禺生不逢時呢?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6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這雷雨下沖刷的,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仇,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一場雷雨,一場夢。夢醒之后一切成空。
悲劇的初始,往往是一個并不動人的錯誤。富家少爺在空虛無聊的生活中與家中女仆墜入愛河,這樣的故事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不算少見。理所當然,富家長輩憤然反對二人"懸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將懷抱嬰兒的女仆趕走,還"用心良苦"的強要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悲劇的初形在這里開始醞釀而出。
周樸園,作為劇中中心矛盾的焦點,無疑是情感沖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樸園,或許還能說是仍有一絲純凈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后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懷疑與恐懼。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脅,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他口口聲聲的說他一直留著她喜歡的家具,說他保留她的習慣,珍視那繡了梅花的舊襯衣,可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因為愛,都是因為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個有情有義的君子!"其實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曾經有過,那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給侍萍五千大洋,承諾包管她的生活開支,要她們永遠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門——全都,全都,是為了他自己。對他而言,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如夢一般不切實際。這個資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魯侍萍,悲劇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運無疑是坎坷苦難的。但何嘗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場愛情,她也是錯誤締造者之一??膳税∨?,你為何糾纏一場無疾而終的情愛三十年?三十年以后還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與災難。愛也好,恨也好,難道最終受傷的不是自己么?既然如此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間。你將這一生的苦難歸于命運,歸于看不見莫不著的生命之線,念叨著如何苦如何凄慘,緊緊抓住那血紅色的恨意,執拗的不愿放手。難道這就是你生命價值的所在么?堂堂正正的對峙,隨后瀟瀟灑灑的揚頭離去,總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暢,不是么?
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時代所鑄造的暴風驟雨。風雨之下,世間一切罪惡丑陋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沒有什么愛能穿越這無限悠長的時間,沒有什么事能真正達到永恒。人生如夢,夢里淚雨滂沱。夢醒之后,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雷雨讀后感心得體會篇7
在我看來,曹禺設置戲劇沖突的技巧是無與倫比的。兩代人,分別來自兩個對立的階級,由于多次命運的巧合糾纏在了一起,復雜感情的糾葛使他們那本已傷痕累累的心雪上加霜,在命運的無情擺布和感情的殘酷玩弄下,他們已無還擊之力,死的死,瘋的瘋,逃的逃,兩個家庭在一天之內毀于一旦。這就是封建家庭對人性的摧殘。讀完之后,莫說劇中人物,連我都痛苦萬分,對這個世界徹底絕望了。
“雷雨”,這個名字取得太妙了?!袄子辍?,貫穿于字里行間,貫穿于環境描寫之中,貫穿于人物性格、人物感情之中,貫穿于故事情節之中,貫穿于結構形式之中?!独子辍饭适虑楣澋陌l展具有夏日雷雨的特征:開始時烏云密布,空氣悶熱難當,隨后,空氣的氣氛漸趨緊張,時不時伴隨電閃雷鳴,隨后,大雨驟至,雷電轟鳴,整個宇宙都發怒了。再看繁漪那充滿憤怒與壓抑,最終走向變態極端的感情,周萍那極度悔恨、懼怕與希望并存,罪惡感與歉然同在的感情,魯侍萍那飽受折磨仍逃脫不了命運殘忍玩弄的內心,哪一樣不是“雷雨”特征的典型寫照。對制度的批判,對罪惡的揭露,對人物的同情與無奈,愛恨交加的復雜感情,都化作了兩個字:雷雨。
雖然四幕長劇的時間跨度僅僅是一天,但我卻覺得像是過了一年還不止。一天之內,人物的感情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情節發生如此大的轉折,實在叫人能以想象,但我們不得不相信它是真實的。人物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矛盾網、仇恨網,作者正是通過把各種復雜的矛盾糅合在一起,從而表現作品的主題的。周樸園被迫或自愿拋棄了已生下兩個兒子的魯侍萍,三十年后,周樸園偶遇魯侍萍,矛盾一觸即發。工人魯大海為爭取工人的權益與自己并不認識的親生父親發生矛盾,被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周萍痛打,周萍由于與自己的后媽繁漪發生了不自然的關系而悔恨不已,決定痛改前非,卻擺脫不了失去精神依托的繁漪的糾纏、威脅,與此同時,周萍愛上了魯侍萍的女兒——在周家當侍女的四鳳,恰巧,繁漪的兒子周沖——一個善良、真誠的少年也對四鳳情有獨鐘。四鳳面臨母親和周萍的抉擇,周萍把人交給了四鳳,卻受到繁漪的牽制,周沖面臨母親和哥哥雙方面的壓力,這一切的一切交錯在一起,終于在周樸園暴露身世之謎后釀成了慘劇。這慘劇是偶然的,太多的巧合,天命,但又是必然的,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扭曲、摧殘必定造成這悲慘的結局。作者的高超之處在于,他讓矛盾相互交織,無處不在,讓人分不清誰是誰,誰愛誰,誰恨誰,但一切又是那么的鮮明,讓人的心都能感受到。
我認為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也是劇中人性扭曲最大的人物。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摧殘主要體現在繁漪身上。周沖在劇中是最無辜、最悲慘,也是最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年僅十七歲,天真爛漫,雖出生在闊家庭,但沒有絲毫強權思想、等級觀念,他追求平等,追求自由,待人真誠,對下人四鳳真心相愛。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青年,在封建家庭復雜的矛盾沖突中白白地毀滅了。周沖的死是最不應該發生的,所以周沖的死是對腐朽的封建制度最有力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