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
春天來了,春天的女孩輕快的腳步。柳樹芽忙擠,怕沒有地方。大的像釘子一樣大,小的像米粒一樣小。就像詩人說的,我不知道誰會從薄薄的樹葉中走出來。二月的春風像剪刀。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篇1)
洞仙歌·江南臘盡
[宋] 蘇軾
江南臘盡,早梅花開后,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永豐坊流,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金絲誰見弄晴晝?
斷腸是飛絮時,綠葉成陰,無個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逐君來,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作品賞析
這首詞通篇詠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贊美。
上片寫柳的體態標格和風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鬧的表征,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詞,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于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贊美柳的體態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裊裊,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東坡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韻,并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艷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特色,從她的體態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轉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永豐園一角的垂柳,盡管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斷腸“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凄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時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寫柳,詞人筆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麗命蹇的佳人。詞中句句寫垂柳,卻句句是寫佳人。讀罷全詞,一位品格清淑而命運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讀者面前。
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篇2)
憶江南·春去也
[唐] 劉禹錫
春去也,
多謝洛城人。
弱柳從風疑舉袂,
叢蘭裛露似沾巾。
獨坐亦含嚬。
作品賞析
【注釋】
①多謝:殷勤致意的意思。洛城人:即洛陽人。
②袂(mèi):衣袖。
③浥(yì):沾濕。
④顰(pín):皺眉。
【評解】
這首詞,作者曾自注:“和樂天(即白居易)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詞
中寫的是一位洛陽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邊惋惜春天的歸去,一邊又覺得春天對她也有
無限依戀之情。詩人通過擬人化手法,不寫人惜春,卻從春戀人著筆。楊柳依依,叢蘭
灑淚,寫來婉轉有致,耐人尋味。最后“獨坐亦含顰”,以人惜春收束全詞,更增添了
全詞的抒情色彩。這首小詞,抒發了惜春、傷春之情。構思新穎,描寫細膩,手法多變。
充分體現了詩人樂府小章的“清新流暢、含思婉轉”的藝術特色。
【集評】
況周頤《蕙風詞話》:唐賢為詞,往往麗而不流,與其詩不甚相遠也。劉夢得《憶
江南》“春去也”云云,流麗之筆,下開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作傷春詞者,多從送春人著想。此獨言春將去而戀
人,柳飄離袂,蘭浥啼痕,寫春之多情,別饒風趣,春猶如此,人何以堪!
沈雄《古今詞話》:“春去也”云云,劉賓客詞也。一時傳唱,乃名為《春去也》
曲。
陳廷焯《別調集》卷一:婉麗。
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篇3)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宋]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品賞析
【注釋】
①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 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
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②“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緒。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
落。
【評解】
這首詠物詞,當作于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夫有詠楊花詞《水龍
吟》一首,盛傳一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并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
富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
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集評】
王國維《人間詞話》: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
朱弁《曲洧舊聞》:章質夫楊花詞,命意用事,瀟灑可喜。東坡和之,若豪放不入
律呂。徐而視之,聲韻諧婉,反覺章詞有織繡工夫。
魏慶之《詩人玉屑》:章質夫詠楊花詞,東坡和之,晁叔用以為:
“東坡如王嬙、西施,凈洗腳面,與天下婦人斗好,質夫豈可比哉!”是則然也。
余以為質夫詞中所謂“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亦可謂曲盡楊花妙處,
東坡所和雖高,恐未能及,詩人議論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本詞是和作。詠物擬人,纏綿多態。詞中刻畫了一個思
婦的形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隨風萬里,尋郎去處,是寫楊花,亦是寫思婦,可說
是遺貌而得其神。而楊花飛盡化作“離人淚”,更生動地寫出她候人不歸所產生的幽怨。
能以楊花喻人,在對楊花的描寫過程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比章質夫的閨怨詞
要高一層。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 ”,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 ”出手不凡 ,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 ”: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 ”,它色淡無香 ,形態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 ”,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并為下片雨后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 ,思量卻是 ,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 》),實則“有思 ”,一似杜甫所稱“落絮游絲亦有情(《 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于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的惱人春夢 ,詠物生動真切 ,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在這里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了對于楊花的憐惜。
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 。“一池萍碎”句,蘇軾自注為“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 ,總收上文,既干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 ,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 ”相呼應,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給人以佘音裊裊的回味。
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篇4)
章臺柳·寄柳氏
[唐] 韓翃
章臺[1]柳,章臺柳,
往日依依[2]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
也應攀折他人手。
作品賞析
這首作品,有人認為是詩,有人認為是詞(詞牌名為“章臺柳”)。在《全唐詩》中,卷二四五中收錄此作,定為詩,題為“寄柳氏”,收錄此作,定作詞,題為“章臺柳·寄柳氏”。下面是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理事、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蔣哲倫等人對此篇的賞析。
“章臺”,本是戰國時所建宮殿,以宮內有章臺而得名,在今長安縣故城西南隅。這里借指長安。“章臺柳”,即暗喻長安柳氏。但因柳氏本娼女,故后人遂將章臺街喻指娼家聚居之所。兩個疊句用于尋覓加強呼喚之急切,韻味深長,表達作者日思夜想的懷戀之情。“顏色青青”,喻柳氏昔日之青春妙齡,豐容艷麗。“今在否”,謂是否安全健在,暗言社會動亂,邪惡猖獗,柳氏單身獨處,其安全令人擔憂,以疑問聲口,則其憂慮擔心之情可見。“長條似舊垂”,喻柳氏裊裊婷婷的身段和體態仍不減當年,與上文“顏色青青”相呼應。“攀折他人手”,暗指柳氏值此兵荒馬亂之秋,恐己為他人所劫奪占有,是“今在否”的進一步推測。前句見懷想之切,后句見憂慮之深,兩句以“縱使”“也應”開合進退,將其希望與失望,僥幸與不幸,揣測與擔憂等復雜的矛盾心情寫得傳神活現。
全篇語意雙關,表面上是寫柳樹,實際上是對柳氏的問候,問候了兩件詩人最關切的事:是否還在人世?是否已經嫁人?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經典詠柳的唯美詩詞賞析(篇5)
淮上與友人別
[唐]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作品賞析
【注釋】:
晚唐絕句自杜牧、李商隱以后,單純議論之風漸熾,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樂性都大為減弱。而鄭谷的七絕則仍然保持了長于抒情、富于風韻的特點。
這首詩是詩人在揚州(即題中所稱“淮上”)和友人分手時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別:友人渡江南往瀟湘(今湖南一帶),自己則北向長安。
一、二兩句即景抒情,點醒別離,寫得瀟灑不著力,讀來別具一種天然的風韻。畫面很疏朗:揚子江頭的渡口,楊柳青青,晚風中,柳絲輕拂,楊花飄蕩。岸邊停泊著待發的小船,友人即將渡江南去。淡淡幾筆,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畫。景中寓情,富于含蘊。依依裊裊的柳絲,牽曳著彼此依依惜別的深情,喚起一種“柳絲長,玉驄難系”的傷離意緒;蒙蒙飄蕩的楊花,惹動著雙方繚亂不寧的離緒,勾起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頭柳色,宜人春光,在這里恰恰成了離情別緒的觸媒,所以說“愁殺渡江人”。詩人用淡墨點染景色,用重筆抒寫愁緒,初看似不甚協調,細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諧統一。兩句中“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復,構成了一種既輕爽流利,又回環往復,富于情韻美的風調,使人讀來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顯得過于沉重與傷感。次句雖單提“渡江人”,但彼此羈旅漂泊,南北乖離,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三、四兩句,從江頭景色收轉到離亭別宴,正面抒寫握別時情景。驛亭宴別,酒酣情濃,席間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許正是象征著別離的《折楊柳》吧。這笛聲正傾訴出彼此的離衷,使兩位即將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馳,默默相對,思緒縈繞,隨風遠揚。離笛聲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握別的時間到了。兩位朋友在沉沉暮靄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瀟湘我向秦。詩到這里,戛然而止。
這首詩的成功,和有這樣一個別開生面的富于情韻的結尾有密切關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敘述語,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寫,也無一唱三嘆的抒情,實際上詩的深長韻味恰恰就蘊含在這貌似樸直的不結之結當中。由于前面已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絲、離亭宴餞、風笛暮靄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對離情進行反復渲染,結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黃流,在反激與對照中愈益顯出其內涵的豐富。臨歧握別的黯然傷魂,各向天涯的無限愁緒,南北異途的深長思念,乃至漫長旅程中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君”“我”對舉,“向”字重迭,更使得這句詩增添了詠嘆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