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
菊花有其獨特的觀賞價值。人們欣賞它的各種花卉,五彩繽紛的色彩和優雅的香味。尤其是秋冬百花凋謝時,菊花盛開。它敢于被霜凍欺負,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體現。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精選篇1)
菊花
[唐] 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作品賞析
【注釋】:
陶家:陶,指東晉陶淵明。
【簡析】:
最后兩句說明他偏愛菊花的原因,是歷來被人傳誦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絲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明刊本《唐詩畫譜》
詠菊,一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斗艷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他的名句。這里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于太陽西斜都不知道?!氨槔@”、“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
詩人為什么如此著迷地偏愛菊花呢?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精選篇2)
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 〔唐代〕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譯文
重陽佳節,抱病登臺,只想一邊獨酌美酒,一邊欣賞九秋佳色。
既然在重陽節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沒有必要開放。
日落時傳來黑猿的聽哭聲,久久不住,南來的白雁帶來長安的霜訊。
無法相見的親人現在都在哪里呢?戰爭頻繁不斷,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
注釋
抱?。褐赣胁±p身;帶著病。
竹葉:指竹葉青酒。
干戈:戰爭。
鑒賞
此詩是大歷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詩人聯系兩年來客寓夔州的現實,抒寫自己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藝術造詣,都遠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聯表現了詩人濃烈的生活情趣。詩人在客中,重陽到來,一時興致勃發,抱病登臺,獨酌杯酒,欣賞九秋佳色。詩人酷好飲酒、熱愛生活的情態,便在詩行中活現。
頷聯詩筆頓轉。重九飲酒賞菊,本是古代高士的傳統,可是詩人因病戒酒,雖“抱病”登臺,卻“無分”飲酒,遂也無心賞菊。于是詩人向菊花發號施令起來:“菊花從此不須開”!這一帶著較強烈主觀情緒的詩句,妙趣神來,好像有些任性,恰好證明詩人既喜飲酒,又愛賞菊。而詩人的任性使氣,顯然是他艱難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這一聯,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對(亦即沈德潛所謂“真假對”),借“竹葉青”酒的“竹葉”二字與“菊花”相對,“蕭散不為繩墨所窘”(《詩人玉屑》),被稱為杜律的創格。菊花雖是實景,“竹葉”卻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貼切,特別顯得新鮮別致,全聯遂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頸聯進一步寫詩人矚目遐思,因景傷情,牽動了萬千愁緒。詩人獨身飄泊異地,日落時分聽到一聲聲黑猿的啼哭,不免淚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來,更容易觸發詩人思親懷鄉的感情。詩中用他鄉和故園的物候作對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詩人內心的隱秘:原來他對酒停杯,對花輟賞,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為鄉愁撩人啊!
尾聯以佳節思親作結,遙憐弟妹,寄托飄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來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嘆自己身遭戰亂,衰老多病。詩人一邊詛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連發生,一邊惋惜歲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對造成生活悲劇的根源──“干戈”,發泄出更多的不滿情緒。這正是詩人傷時憂國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詩由因病戒酒,對花發慨,黑猿哀啼,白雁南來,引出思念故鄉,憶想弟妹的情懷,進而表現遭逢戰亂,衰老催人的感傷。結尾將詩的主題升華:詩人登高,不僅僅是思親,更多的是傷時,正所謂“杜陵有句皆憂國”。此詩全篇皆對,語言自然流轉,蒼勁有力,既有氣勢,更見性情。句句講詩律卻不著痕跡,很象在寫散文;直接發議論而結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寫景、敘事又能與詩人的憂思關合很緊。筆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頗能顯示出杜甫夔州時期七律詩的悲壯風格。
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精選篇3)
水調歌頭·把酒對斜日
楊炎正 〔宋代〕
把酒對斜日,無語問西風。胭脂何事,都做顏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頃,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萬里,江南北,浙西東。吾生如寄,尚想三徑菊花叢。誰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釣魚翁。故國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譯文
我拿著酒杯面對斜陽,默默無語似乎在問西風。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這么紅。放眼望去這千頃大江,里面有萬斛的離別哀愁,沒有地方讓遠飛的鴻鳥歇足。唯有闌干的一角可見一線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蹤浪跡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東。人生太短促,我還想閑步在三徑籬邊的菊叢。試問誰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當一個釣魚翁?;赝@淪陷的故國,這田園歸意莫要太匆匆。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會曲·九金增宋重》為正體,雙調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后段十句四平韻。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斛,后改為五斗一斛?!叭f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謂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欄眺望,欄桿一角露出一線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徑菊花:趙岐《三輔決錄·逃名》:漢時,蔣詡辭官歸鄉里,閉門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徑(小路),只與求仲、羊仲往來。后遂以“三徑” 稱隱士居所。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此化用其意,表示歸居田園。
中州:黃河中、下游地區。
五湖:太湖一帶。此表示隱遁湖海。
故國:指中原。
賞析
這是一首十分明顯的感懷秋日的詞。
楊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統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遠大抱負無從施展。這首詞通過對自家身世的傾訴,來表達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真實地表現了他那種感時撫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動。雖然這首詞哀怨傷感是主要氛圍,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詞立意煉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風姿卓約,藝術上有其特殊之處。
詞的上片,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愁思,悲壯而沉郁。起首兩句,輕描淡寫愁態,夕陽西斜,詞人手持酒杯,臨風懷想,突發奇問。斜日,除了實寫景物,點明時間外,同時還有虛寫年華流逝之意,暗寓歲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盁o語問西風”,謂所問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問者西風,除了點明秋令外,也有與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這兩句是對仗,使人不覺。接下來“胭脂”兩句,自然是發問的內容。
“芙蓉”是荷花,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賦》說它“初榮夏芬,晚花秋曜”。花色紅艷,所以詞人問西風: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顏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這樣紅)?正如東風是春花的主宰一樣,西風也是秋花的主宰,至少詞人在這里是這樣認為的。這一問自然是怪誕而無理。又何以有此一問?
詞人來到江邊,見秋江上滿眼芙蓉,紅艷奪目,與其時自家心境大相徑庭,所以心里嘀咕,產生了這樣奇怪的想頭,正如傷春的人,責怪花開鳥鳴,可謂推陳出新之筆,以此暗寫愁懷,頗為沉郁。“放眼暮江千頃”句,補出上文見芙蓉時己在江邊,不疏不漏,“暮”字又回應“斜日”。這千頃大江,“中有離愁萬斛,無處落征鴻”,轉出寫愁正題。以往文人寫愁,方式較多:李煜以“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喻之;賀鑄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喻之;李清照以“雙溪舴艋舟,載不動”(《武陵春》)喻之;皆構思新穎,設想奇特。這里,詞人化用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賦》)句,以“萬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盡,使抽象無形之愁,化為形象具體之物,比喻妥貼、生動。緊接著“無處”一句,再次極言愁之多,強化愁情:離愁滿江,竟連飛鳥立足棲息的地方都沒有,何況人呢?愁之無邊無際,由此可以想見,真是凄惻悲涼至極。這一句在上面兩句的形象比擬基礎上對愁情加以濃筆重抹,直至寫足寫透。以上七句,分作四層寫壯志未酬之愁情。
從淡筆輕寫到暗筆意寫,再轉為明筆直寫,最后又加以濃筆重寫,層層遞進,層層渲染。在這淡濃、明暗的映襯中,愁情愈發顯得強烈、鮮明。當時,詞人已三十四歲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滿腹經世之才,無處施展,的確使人愁腸寸斷。這種“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悲壯沉郁之情,至此淋漓盡致,達到高潮。于是在筆墨酣暢之后,詞人又出以淡筆,使語氣變得平緩。
“天在闌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蒼茫,唯有闌干的一角還可見一線天光;倚著闌干,愁懷難遣?!白硇阎小?,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狀態,是把酒澆愁(醉)而后放眼觀物(醒)情貌的捏合,與東坡《江城子》詞“夢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說的相近。詞人飲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內心積郁,愁腸百結;而仍醒,是因為胸中塊壘難平,壯志未酬。兩句一邊收束上片的離愁別緒,一邊又啟下片的心理矛盾。結構上顯得變化多端,感情上也頓挫有致,視象上又現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絕妙畫圖。
下片,詞人即調轉筆鋒,著重刻畫報國與歸田的心理矛盾。開合張弛,忽縱忽擒。首先是過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脈,由詞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鄉,披風戴雨,萍蹤浪跡,飄泊不定;接著,由此發出人生如寄的感嘆,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詩意,寄寓田園之思。并且緊跟問句,憤然發問:誰是國中豪杰?答語顯然:國中豪杰舍我其誰!而英雄又何處可用武?詞人無奈地說:“請借我浪跡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個釣魚隱士。把退隱心情表現得委婉有致而又酣暢淋漓,渲染得十分飽滿。
這幾句真實反映了詞人遭受了人生的種種挫折,抱負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實現,從而憔悴失意,無可奈何的苦衷?!端{歌頭·登多景樓》一詞有“可憐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此意仗江月,分付與沙鷗”,坦露的也正是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愛國志士中帶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棄疾與之唱和的詞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種桔千頭。”這些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慨和悲憤,飽含著多少辛酸苦辣。最后兩句,筆調頓挫。在那股去國離家,退隱田園的感情洪流奔騰洶涌之時,驟然放下閘門。從而強烈表現了詞人立志報效國家的拳拳之心;傾吐了對故國山河的無限眷戀;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既欲擺脫一切,又彷徨無地的心態,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與屈原“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離騷》)的愛國精神一脈相承。
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精選篇4)
浣溪沙·菊節
蘇軾 〔宋代〕
縹緲危樓紫翠間,良辰樂事古難全。感時懷舊獨凄然。
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來歲與誰看。
譯文
高樓縹緲在紫綠雙色之間,良辰與樂事都湊齊全,從古至今,著實很難。感時懷舊,獨自凄然。
圓月和玉樹只閃現于夜夜,菊花與人貌卻經行在年年。不知來年,我將跟誰一道賞觀。
注釋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
縹緲(piāo miǎo):隱隱約約若有若無貌。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蔽牵焊邩?。
良辰樂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諸彥,共盡之矣。”
璧月瓊枝:玉璧似的明月,玉樹的枝條。語本南朝陳后主后官詩:“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p>
菊花人貌:中唐戎昱詩:“菊花一歲歲相似,人貌一年年不同。”按戎詩當由初唐劉希夷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變化而來。
賞析
作品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以樂景寫愁情。開端“縹緲危樓紫翠間”一句,寫紫氣升騰的青山中間隱約可見的高樓,這種神仙洞府般的美景作了餞別宴會的自然背景(略帶人文色彩),然而“感時懷舊獨凄然”,詞人在這離別的時刻,禁不住感嘆時光的流逝,懷念值得回首的往事,獨自傷心起來。顯而易見,這是以樂景寫愁情。詞人面對使人快樂的美景尚且有“凄然”之感,可以想見離別時悲傷情緒的濃重,是收到了雙倍的藝術效果的。
二是富于理趣。這首小詞就有三處表現出哲理意趣。第一是上片的“良辰樂事古難全”一句,實際意思是說,天下良辰(美好的時光)、美景、賞心、樂事,這四者自古以來就是難以同時存在的。這里“良辰”涵蓋“美景”,上承起句而言;“樂事”涵蓋“賞心”,轉出下句悲傷之意。雖有現成出典,卻從詞人的親身體驗出發,表達了自然與人生的高度和諧的境界(具有共時性)不可多得這樣的感喟,還是耐人尋味的。第二是過片“璧月瓊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兩句,寫對別后歲月的想象,同樣運用了有關語典。前一句以“璧月瓊枝”狀寫美的境界,以“夜夜”形容時間的漫長,而由于不能與友人相聚,佳境也無法共賞,詞人用一“空”字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深深遺憾;后一句以“菊花”與“人貌”對舉,其實是“歲歲相似”與“年年不同”相形,或者說是以花開依舊來反襯人貌已非,從而深化了詞人的人生感慨。第三,是篇末推想“不知來歲與誰看”。這里的“來歲”應指來年今日,所“看”的對象則包括開頭所寫的自然美景,也包括過片寫到的“璧月瓊枝”這種美的境界。而冠以“不知”二字,便傳寫出人生無常(由時間的推移引起人事的變化)、佳期難再的唱嘆,
總之,這首小詞在抒寫離愁別緒的同時,也寫下了詞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而又不失詩的韻味;雖然調子低了一些,留下了佛家思想的痕跡,能給人以豐厚的啟示。
形容菊花品質的古詩詞簡析(精選篇5)
秋懷
歐陽修 〔宋代〕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譯文
這節令風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對這滿眼秋色,卻禁不住黯然神傷。
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細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
什么時候能滿足我的愿望——挽著鹿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注釋
秋懷:秋日的思緒情懷。
節物:節令風物。
酒旗:酒店懸掛于路邊用與招攬生意的錦旗。
包羞:對所做事感到恥辱不安。
鹿車:用人力推挽的小車。《風俗通義》說因其窄小,僅載得下一鹿,故名。
潁東:指潁州(今安徽阜陽)。歐陽修在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樂西湖之勝,將卜居,不久內遷。翌年,約梅圣俞買田于潁。
鑒賞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情感。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頷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描繪“節物”,詠盡秋日佳趣。那么,究竟為何而心緒黯然?該聯采用白描的手法,將酒旗招搖于西風中,菊花在細雨中盛開之景形象描述,以樂景襯哀情照映首聯,并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心情的黯然。頸聯告知我們,詩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中無補的茍且生活,所以尾聯便寫作者歸隱的思想。這就是詩人心緒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蒼涼凄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游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身世經歷,以“悲秋”、“秋興”、“秋懷”為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如黃庭堅的“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湖水無端浸白云,故人書斷孤鴻沒?!?《秋懷》二首之二)便是這類感秋抒懷詩中的佳作。這兩首《秋懷》詩,并未憑秋色訴離情,托秋意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們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
歐陽修詩的首聯“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用反問句式,點明自己熱愛自然而又心緒黯然的矛盾。秋天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是五谷登、山果熟、菊黃蟹肥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本應令人欣喜陶醉,為什么反而使詩人黯然神傷呢?--這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疑問。頸聯承第二句,對此作了回答:“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要理解這兩句,先須了解“感
事”和“包羞”的內涵。詩人幼孤家貧,生性節儉,而今已有豐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顯然不是個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國家大事。如果說上句尚屬隱約其詞,那么,下句便由隱約而明朗:所謂“包羞”,即指所作所為于心不安,只感到恥辱。唐代杜牧《題烏江亭》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那是批評項羽不能包羞忍恥,再振羽翼。歐陽修詩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兩句意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蒼了,自己實在羞于過這種食厚祿而于國無補的茍且生活。其憂國之情溢于言表。
這種拳拳憂國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繪得以展現的。詩人以景傳情,情韻深長。歐陽修的詩頷聯承首句描繪“節物”: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蔽黠L里酒旗招展,細雨中菊花盛開。十字詠盡秋日佳趣?!堆├她S日記》云:“或疑六一詩,以為未盡妙,以質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平易耳。如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這聯名句,不用一個系詞,不著半點雕飾,以純白描的手法,不僅寫出了典型的季節風物,也寫出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喜愛之情;不僅有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那樣的自然美景,也有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那樣的市井側影,可謂出語平淡而寄情深邃。
歐詩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愿,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復雜感情。羅詩則表現了深切的亡國之痛,如“凄涼”、“那堪”、“風雨”及“氈寒”等詞,無一提及國勢,卻洋溢著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
歐詩尾聯借用佛教用語,憤然思歸:“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鹿車,借用佛家語,此處以喻歸隱山林。兩句意謂:何日才能駕起鹿車,回到潁東去過躬耕田畝的生活呢?詩人以“賢者避世”之想,表現了對與世浮沉的茍且生活的憎惡。歐陽修《六一居士傳》自述,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故號六一居士。參照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歐陽修的“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即有儒家憂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總之,這首詩“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