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柳宗元的詩
792年,柳宗元被選為鄉貢,得以參加進士科考試。793年,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名聲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在家守喪。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書省任校書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中柳宗元的詩,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1)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2)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燕秦不兩立,太子已為虞。千金奉短計,匕首荊卿趨。
窮年徇所欲,兵勢且見屠。微言激幽憤,怒目辭燕都。
朔風動易水,揮爵前長驅。函首致宿怨,獻田開版圖。
炯然耀電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銳,臨事竟趑趄。
長虹吐白日,倉卒反受誅。按劍赫憑怒,風雷助號呼。
慈父斷子首,狂走無容軀。夷城芟七族,臺觀皆焚污。
始期憂患弭,卒動災禍樞。秦皇本詐力,事與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實謂勇且愚。世傳故多謬,太史征無且。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3)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
回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4)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
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
縲囚終老無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南園待成器。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5)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6)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河東薛存義將行,柳子載肉于俎,崇酒於觴,追而送之江滸,飲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蓋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傭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豈惟怠之,又從而盜之。向使傭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盜若貨器,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以今天下多類此,而民莫敢肆其怒與黜罰者,何哉?勢不同也。勢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達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義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勞心;訟者平,賦者均,老弱無懷詐暴憎。其為不虛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審矣。
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于其往也,故賞以酒肉而重之以辭。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7)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理世固輕士,棄捐湘之湄。
陽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
鎩羽集枯干,低昂互鳴悲。
朔云吐風寒,寂歷窮秋時。
君子尚容與,小人守兢危。
慘凄日相視,離憂坐自滋。
樽酒聊可酌,放歌諒徒為。
惜無協律者,窈眇弦吾詩。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8)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煙,望盡黃茆是海邊。
山腹雨晴添象跡,潭心日暖長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颶母偏驚旅客船。
從此憂來非一事,豈容華發待流年。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9)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于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猶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云雨,無以利世,而適類于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寧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于理,悖于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詩》,紀于溪石上。
初中柳宗元的詩(篇10)
朝代:唐朝|作者: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
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圣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并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為。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范,辱于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圣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為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叢于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嗚乎!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廟汲郡,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于易象,作是頌云:
蒙難以正,授圣以謨。宗祀用繁,夷民其蘇。憲憲大人,顯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為奴。沖讓居禮,不盈稱孤。高而無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懷故都。時詘而伸,卒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闕頌辭,繼在后儒。